柏拉图的宇宙观-蒂迈欧篇
柏拉图蒂迈欧篇
十一、生成變化的世界
• 為何造出生成變化的世界,如果創造者希望造出與 自己相像的創造物? • 可見的世界(感官的對象)不是靜止的,是在運動的, 但其運動是紊亂無序的。 • 創造者將無序變有序 • 創造者將理智、靈魂賦予世界,因為有理智的比無 理智的生靈更美 • 理智僅在靈魂中出現 • 生成的宇宙是由神的旨意賦予靈魂和理智的生物 • 創造主是將變化的世界變成有秩序的世界,使這個 世界模仿永恆事物。
二、宇宙創造的原則
• 凡是生成的必定由於某種原因方才產生, 若無原因,沒有任何東西能被創造出來。 • 創造主的眼光若注視那永恆自持者,並以 它為模型完成的作品必是完美的,反之, 祂注視的是那被造的,則其作品就不完美。 • 凡可感的東西,以及一切可以意見和感官 所把握的事物,處在一個創造的過程當中, 而且是被創造出來的。
二十一、元素的純淨度
-調製宇宙靈魂、諸神與其它不朽的元素 是最純淨的。 • -次等被調製為靈魂分配給星辰 • -三等 •
二十二、可朽的靈魂與生物體
• 生物體總是在獲取和排除某些生物體的成 份,因此當靈魂被植入生物體就產生兩種 結果: • 1、靈魂必然全都擁有一種相同的感覺能 力 • 2、靈魂必然擁有愛中混合著快與痛苦、 恐懼和憤怒、以及與此相聯或相對應的情 感。靈魂若能克服情感就是公義的,否則 就是不公義的。
十八、靈魂的組成與運動
• -靈魂由相同(不可分不可變的存在)、相異( 分佈在物體中的存在)、中介性的存在三者調 和而成 -靈魂的形成先從整體分出部份直到用盡 -其次,混合體分成兩個長條並環成圓圈 -外圈運動稱相同、內圈運動稱相異 -運動的七種模式:自轉、向右、向左、相 反、等速、比例運動、循環運動 -小結:見p420、37段
十四、神的族類
• 諸神:被造者與不完美生物的創造者 • 四個族類: • -天上諸神 • -鳥族 • -水族 • -陸上生物 •
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骨髓与身心问题
总第251期‘北京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骨髓与身心问题葛天勤[收稿日期]㊀2023-05-10[作者简介]㊀葛天勤(1993 ),男,浙江宁波人,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副教授㊂[基金项目]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2FZXB055) 亚里士多德 本质 与 原因 概念的关系研究㊂[摘㊀要]㊀心灵哲学中的 身心问题 对于二元论者来说往往表现为 灵魂如何与身体相互作用 的问题㊂作为古典二元论者的代表,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通过骨髓提供了解决身心问题的进路㊂对于柏拉图来说,骨髓是一种处于灵魂和身体之间的中介体,沟通了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㊂骨髓在‘蒂迈欧篇“中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骨髓是灵魂的所在位置,让灵魂与身体结合在一起;其次,骨髓将外部世界中感觉对象的信息传递给灵魂,是感觉活动的传输中介;再次,在人类的生殖活动中,骨髓将人的非理性灵魂传递给子代,让人类的非理性灵魂也实现了某种程度的不朽㊂柏拉图对于骨髓的探究开启了后世哲学家解决身心问题的不同路径,同时体现了古希腊哲学与医学的互动㊂[关键词]㊀柏拉图;‘蒂迈欧篇“;骨髓;身心问题;灵魂[中图分类号]㊀B502.233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4)03-0043-10[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40305㊀㊀一㊁引言㊀㊀ 身心问题 (mind-body problem)是心灵哲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㊂这个问题在身心二元论者那里,常常被表达为 灵魂作为一个与身体不同的实体,如何与身体相互作用 的问题㊂柏拉图的灵魂论一般被看作古典二元论的代表㊂柏拉图是否在对话中探讨了身心问题?他如何解决,或可能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尽管柏拉图在对话中没有明确表述灵魂如何作用于身体的问题,但从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关于骨髓描述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考察他如何回答身心问题,从感觉和生殖两种生命活动中,考察灵魂究竟如何通过骨髓作用于身体并与身体活动相互关联㊂㊀㊀二㊁柏拉图的 身心问题㊀㊀相比于学界对亚里士多德 身心问题 的关注,柏拉图是否提出并如何思考 身心问题 似乎没有那么明确㊂国内曾有学者研究过亚里士多德的身心问题,但对柏拉图的相关研究还付之阙如㊂[1]这一情况正如迪伦(J.M.Dillon)所言,柏34‘北京社会科学“㊀2024年第3期拉图尽管多次提到灵魂和身体的差别,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谈过灵魂究竟如何控制身体并让身体产生各种生命活动㊂[2]在‘斐多篇“中,柏拉图指出身体是可见的㊁变化的㊁可朽的,而灵魂是不可见的㊁不变的㊁不朽的(79a -b)㊂并且,当灵魂和身体在一起的时候,灵魂是统治者㊁身体是被统治者(‘斐多篇“80a : 当灵魂和身体在一起的时候,自然命令一者被服从和被统治,另一者则作为统治和主宰者㊂ ①)㊂但是,柏拉图并没有说灵魂是如何统治身体的㊂同样,虽然‘斐多篇“中的苏格拉底多次提及身体对灵魂的阻碍,但是也没有谈及这种阻碍是如何造成的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三分的灵魂如何作用于身体也没有给出答案㊂尽管在‘斐德若篇“和‘法律篇“第十卷中,柏拉图强调灵魂是一个自动者,并且是它推动发起了身体的各种运动(‘斐德若篇“245c -e ,‘法律篇“894e ),但是柏拉图同样没有说灵魂究竟如何推动身体运动㊂[3]虽然通过‘斐德若篇“ 灵魂马车 的比喻我们知道,理性灵魂(驾车人)如何驾驭和统治非理性灵魂(两匹马),但是我们不知道灵魂作为一个整体可能会如何驾驭和统治身体㊂②此外,在‘泰阿泰德篇“中,虽然柏拉图对灵魂的感觉机制做了描述,但是柏拉图只是说,可感物和感官的作用产生了某种运动(),而这种运动进一步造成了感觉(156c -e),他没有提到,不可感的灵魂藉由什么㊁如何意识到了这种 空间上的运动 ㊂有人或许会认为,非理性灵魂是沟通理性灵魂和身体之间的中介体,而真正的灵魂只有理性灵魂㊂[4]但是这样一来,没有理性灵魂的动植物在什么意义上拥有灵魂,就会是一个问题㊂而且,欲望灵魂和意气灵魂在‘斐德若篇“ 灵魂马车 的比喻中主要被描绘成处于脱离身体而存在的状态,而不是在可感世界中与身体结合,因此很难说意气灵魂和欲望灵魂只是沟通理性灵魂和身体活动的中介(参见‘斐德若篇“246c )㊂总之,非物质性的灵魂如何作用于物质性的身体,在柏拉图看来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也不是柏拉图在对话中的关注点㊂而在‘蒂迈欧篇“当中,柏拉图借蒂迈欧之口探讨了感觉㊁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形成机制,以及灵魂如何受到身体的影响而产生了疾患㊂柏拉图指出,这主要是灵魂的运动与身体的运动相互影响的结果(参见‘蒂迈欧篇“43a -44c ,86b -87c )㊂但是,我们依然不清楚灵魂的运动与身体的运动如何相互作用的细节㊂有些学者受到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Ⅰ2-3中对于‘蒂迈欧篇“解释的影响,试图把‘蒂迈欧篇“中灵魂的运动理解为空间上的运动,就和身体的运动一样㊂这样一来,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就不是一个二元论者,也就不会面临灵魂和身体如何相互作用的 身心问题 ㊂[5]这种观点意味着,柏拉图的灵魂具有形体(corporeal)和 广延 ③,但这缺乏说服力㊂首先,柏拉图在‘蒂迈欧篇“36e 指出, 现在一方面宇宙的身体生成为可见的;而另一方面灵魂则不可见(,) ㊂尽管 不可见()并不意味着是 非物质的 (immaterial),但是柏拉图在‘蒂迈欧篇“28b 认为宇宙是可见的和有形体的(),并且是可感的()㊂而宇宙身体在36e与宇宙灵魂相对比(注意上述文段的μνδ 结构),就此,我们可以推出灵魂是无形体的㊁不可见㊁不可感的,因而的确是非物质的㊂其次,正如D.弗雷德所言,结合‘法律篇“897d -898b 的说法,有理由认为,柏拉图提到的所谓灵魂进行类似天体的有形运动只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㊂[6]柏拉图在那里指出, 理智运动的本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难直接回答㊂就好像我们不会认为可朽的眼睛能够直接看到理智一样,我们最好也要通过 影像()来考察这个问题(‘法律篇“897d -e )㊂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柏拉图的灵魂是具有形体的物质性实体,也不能直接把亚里士多德对于‘蒂迈欧篇“中灵魂论的解读当成柏拉图本人真正承认的观点㊂通过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对于骨髓的讨论,我们可以把骨44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骨髓与身心问题髓作为勾连灵魂和身体的中介(类似笛卡尔松果腺的前身),从而使柏拉图有一条思考和回应 身心问题 的路径㊂值得指出的是,柏拉图对于骨髓如何勾连灵魂和身体活动的机制的讨论还不是非常系统,他更多着墨于生物体的感觉和生殖机制,故而,我们对文本的分析和论证也集中于此㊂④尽管柏拉图的这个方案不是完美的,但是它给后来古希腊哲学中对 身心问题 的探讨留下了丰富的遗产㊂㊀㊀三、骨髓作为灵魂所在的位置㊀㊀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借蒂迈欧之口这样描述骨髓的构成和作用:所有这些东西的始点是骨髓的生成㊂因为只要灵魂和身体连在一起,生命的链条()就绑在骨髓中,根植于可朽物一类㊂骨髓本身从其他东西而生成㊂神把那些未被扭曲的㊁平滑的基本三角形从各自的那类中分出来,鉴于这些基本三角形的精确性(),特别适合于生成火㊁水㊁气㊁土㊂他将它们按照恰当的比例相互混合,从这些东西而造了骨髓,即为所有可朽物一类所造的 普遍的种子()㊂然后,他将不同类的灵魂[按:指理性㊁意气㊁欲望这三种灵魂][7]植入在骨髓中,将它们固定在一起()㊂在进行起初的分配时,他开始马上把骨髓按照不同数目和种类划分成各种形状,这些形状的数目和种类和灵魂的类别相符㊂他接着开始像犁地似的,把骨髓做成圆球,用以接收神圣的种子(),将骨髓的这一部分()称为 大脑 ㊂故而每一个生命体发展成熟后,都有一个作为这些种子的容器的头㊂不过,用以承受灵魂其余可朽部分的骨髓,他把它划分为又圆又长的形状,称所有这些为骨髓 ㊂从这里,像抛锚似的,他抛出纽带拴住整个灵魂,并创造所有身体㊂(‘蒂迈欧篇“73b -d )尽管骨髓被看作有形的和物质性的,但是骨髓在构成上十分精微,由平滑未扭曲的基本三角形组成,可以作为灵魂和身体沟通的中介㊂⑤柏拉图指出,只要当灵魂和身体连在一起()的时候,灵魂就会和骨髓绑在一起()㊂而且,工匠神将不同类的灵魂植入()在骨髓中,灵魂和骨髓固定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灵魂得以存在于生物体内㊂这意味着,骨髓是身体中灵魂的所在位置(seat)㊂在‘蒂迈欧篇“中,理性灵魂㊁意气灵魂㊁欲望灵魂都可以被认为在骨髓中(尽管柏拉图在‘蒂迈欧篇“69c 认为理性灵魂处于大脑,但大脑也是一种骨髓)㊂[8]不仅如此,骨髓的存在还是灵魂和身体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条件㊂柏拉图之后又提到,当最后结合成骨髓的三角形不能够聚合在一起的时候,灵魂的纽带()就消散了,死亡就会来临(81d5-7)㊂总之,从上述文本中,柏拉图认为骨髓是连接身体和灵魂的中介㊂柏拉图把骨髓作为灵魂所在位置的理论自然受到了当时前苏格拉底哲学(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阿尔克迈翁)和‘希波克拉底文集“的影响㊂[9]但是,柏拉图的观点是比较特殊的㊂当时的很多哲学家基本都认为灵魂或灵魂的所在位置是气状或火状的事物㊂但骨髓并不是仅仅由气或火元素构成的,而是最终来自比它们更基础的三角形㊂而且,其他哲学家和医生会认为这类气状或火状的事物处在血管中,但柏拉图在此处则认为灵魂应该与骨骼骨髓在一起㊂其次,‘蒂迈欧篇“中提到人类灵魂的三个部分都和骨髓有关系㊂柏拉图指出,理性灵魂处于头部,意气灵魂处于胸部,欲望灵魂处于腹部(69c -71e)㊂另一方面,柏拉图指出,可朽灵魂(即非理性部分,包括意气部分和欲望部分)和不朽灵魂(理性部分)都有其各自的骨髓相连㊂而骨54‘北京社会科学“㊀2024年第3期髓处在背部的脊椎之中,贯通了头部㊁胸部和腹部,而且大脑也被称作一种骨髓㊂因此,骨髓是所有三种灵魂和身体结合的中介,并通过脊椎连接在一起㊂这样,不仅让骨髓和每一种灵魂相连,而且让处于不同位置㊁与不同灵魂相关联的骨髓也通过脊椎而相连,从而既实现了骨髓与灵魂两方面的统一,也实现了身体和灵魂的统一㊂骨髓沟通身体和灵魂的中介作用可以进一步通过灵魂的感觉活动和生殖过程两方面得到进一步澄清,因为柏拉图在文本中藉由这两种活动详细阐述了骨髓沟通灵魂和身体的相互作用㊂㊀㊀四㊁骨髓与感觉㊀㊀(一)骨髓与感觉的形成尽管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讨论感觉机制时没有明确提到骨髓的作用,但是我们从以下这段文本中,可以看出骨髓对于感觉的贡献㊂包含灵魂最多()的骨头,他[按:即工匠神]用最少的肉包围;而最没有灵魂的地方()则用最多最厚的肉包围着㊂在骨头的关节部位,在那里理性完全不强求肉的出现,他就让它长很少的肉,为了不影响关节的弯曲和身体的运动㊂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厚厚的肉堆在一起,从而由于它的硬而使感觉迟钝(),这样又会造成记忆减弱㊁理智衰减㊂(‘蒂迈欧篇“74e ,参见75e )原本,肉是用来保护骨髓的(74d),所以骨髓最多的地方本来应该需要最多的肉来保护㊂而骨髓和灵魂是绑在一起的,灵魂最多的地方骨髓最多,肉也应该最多㊂但是事实情况却相反,灵魂更多的地方肉更少(比如头部)㊁灵魂更少的地方肉却更多㊂这是因为,大量的肉会损害感觉活动的运行,从而影响思维活动(尽管头部是理性灵魂所在之处,头部也会产生感觉)㊂如果骨髓周围有太多的肉,骨髓就会变得不能很好地感觉和思考事物㊂[10]因此,尽管柏拉图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但我们有理由认为骨髓在感觉的产生中也起了作用㊂柏拉图指出,骨髓是由平滑()㊁未被扭曲的()基本三角形(primary triangles)组成的,这些三角形由于其精确性()而特别适合于组成四元素(73b -c)㊂而我们感觉的对象说到底也是这些基本三角形,尽管它们本身由于形体太小而感觉不到(56b -c),从而我们实际能感觉到的是这些基本三角形组成的可感物所产生的 受动()㊂由于柏拉图赞同 同类相知 (like is known by like)原则⑥,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骨髓在灵魂的感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㊂出于这个原因,柏拉图强调了构成骨髓的基本三角形的特征:这些三角形不仅适合于构成所有四种元素,而且比例恰当㊁最为精确㊁未受扭曲㊂基本三角形的这些特点一方面保证了感觉对象的全面性(这些三角形特别适合于组成四元素),另一方面保证了感觉活动能够尽可能地准确(这些三角形非常准确㊁未被扭曲),并使整个感觉过程符合 同类相知 原则的㊂由此,灵魂的感觉能力通过骨髓把握了从感觉器官(如眼睛)传递而来的外部可感物的受动,因为可感物的受动和骨髓都是由基本三角形所组成的㊂(二)骨髓与感觉活动的两个疑难问题我们提出的骨髓在感觉机制的作用会遇到以下两个困难㊂第一,根据柏拉图对感觉机制的描述,是血管将可感物造成的受动传递到最后的灵魂的所在位置,而最后到达的灵魂所在之处是心脏或肝脏㊂正如柏拉图在以下两段文本中所言:心脏是血管的汇集点,也是涌流全身各部分的血流的源泉,诸神把它置放于卫士室㊂这样的话,当意气的力量()沸腾起来,由于理性告诉它某种有关这些部分的不义行为发生(不管是外来的还是来自内部的欲望),这时所有可感觉的身体部分就会被激起,通过所有的窄小64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骨髓与身心问题通道而接收到指令或警告,并完全听从它㊂这样,最高贵者就能成为他们的领导㊂(‘蒂迈欧篇“70a -c ,参见64a -b )一般来说,我们把声音看作气击,通过耳朵而碰撞大脑和血液,传递到灵魂㊂(‘蒂迈欧篇“67b ,参见71b -e )这样的话,鉴于骨髓与血管㊁血液没有什么连结,骨髓似乎和感觉机制的形成无关㊂而且,上述文本也对骨髓是灵魂的所在位置的观点产生了冲击㊂因为在上面的文本中,心脏和肝脏才分别被看作意气灵魂和欲望灵魂的所在位置㊂第二,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过,当可感物产生的受动传递到骨头部分时,就不容易继续传递并在最后形成感觉㊂但既然骨髓在骨头之中,那么似乎骨髓和骨髓中的灵魂就无法形成感觉,于是就会和 骨髓是灵魂所在位置 的观点不一致㊂另一方面,难以运动的事物居留不动,仅仅接受影响而不会这样传遍周身;它不打搅相邻的部分㊂由于没有能够传递影响到其他事物的东西,最初的影响无法传遍整个生物体,并让影响成为不被感觉的()㊂这对于我们的骨头㊁头发,以及那些以土为主要成分的部分来说就是如此㊂(‘蒂迈欧篇“64b -c )上面这段论述和我们之前提到的观点正好相反㊂如何解释这种不一致呢?我们认为,对于 骨骼是否容易传递感觉 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考察柏拉图对骨骼构成的描述㊂柏拉图在64b -c 说到的骨骼之所以不容易传递感觉的原因,在于骨骼是具有最多土质的()人体部分,而土是四元素中最少具有能动性的,也就不容易传递由可感物造成的受动(55e)㊂然而,柏拉图在后文中进一步细化了对保护骨髓的骨骼构造的描述㊂在他看来,骨骼的形成不仅由土元素构成,而且和水火的作用相关㊂工匠神就像烤制面包一样,将 纯净平滑的()土元素放在火中()烤制 ,再 沾上 ()水(73e -74a)㊂如此往复操作之下,骨骼不仅具有土元素,而且,具有火元素和水元素㊂这样一来,骨骼的构造就不再是具有最多土质的㊂而且,柏拉图提到构成骨骼的土元素的 纯净平滑 ,也暗示了构成骨骼的土元素事实上并不是难以传递感觉的受动㊂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推论,当柏拉图进一步说明骨骼的形成过程之后,由于构成骨骼的土元素的纯净平滑,以及骨骼形成过程中受到其他元素的影响,骨骼不再像之前所说的那样不利于传递感觉的受动,反而是骨骼周围的肉的量多导致了感觉的不易形成㊂反过来说,如果骨骼的存在已经阻碍了感觉传递到骨髓,那么柏拉图就没有必要再提及肉不利于感觉的形成(74e,75e)㊂那么,如何解释第一个困难,即心脏㊁肝脏和血管作为感觉形成机制的要素与骨骼骨髓之间的不一致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蒂迈欧的叙述入手㊂在讨论了灵魂的三部分之后,在谈及骨髓的构成之前,蒂迈欧先说了这样一段过渡的话:那么,关于灵魂,在什么程度上是可朽的,在什么程度上是不朽的,并且它的各个部分在哪里,与什么器官相关联,为什么它们分开处着,我们说的是否为真理,得有神的肯定才行㊂我们这里只能大胆地说,我们所说的都只是 可能的描述 ㊂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对于接下来更仔细的考察()而言,都是这样㊂我们就按这种说法讨论下去吧㊂(‘蒂迈欧篇“72d -e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都是所谓的 可能的描述 ,但是蒂迈欧称,接下来对于身体部分的讨论是一种 更仔细的考察()㊂这就意味着,蒂迈欧在72e 之后对于骨髓和灵魂74‘北京社会科学“㊀2024年第3期的论述很可能比之前关于心脏㊁肝脏和血管的描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㊂这样,柏拉图在感觉机制上最终更倾向于将骨骼的作用也纳入进来㊂其原因或许在于,通过描述骨髓的构成以及骨髓作为连接身体和灵魂的中介体,能够更好地说明感觉机制的形成和作用过程:一方面,灵魂如何感觉到从外部传递而来的受动;另一方面,处于腹部的欲望灵魂和处于胸部的意气灵魂如何接受处于头部的理性灵魂的 信息()并给出回应(70b3-5)㊂藉由脊椎中的骨髓,灵魂之间可以方便地相互作用㊂而如果仅仅通过血管和血液,就很难说明,大脑的理性灵魂究竟如何与心脏的意气灵魂和肝脏的欲望灵魂相互联系 毕竟柏拉图还没有提出血液循环系统㊂⑦其次,我们有理由认为,柏拉图在骨髓和血管之间设想了一种连接,使骨髓和骨髓中的灵魂也可以出现在心脏和肝脏的位置㊂或许就如康福德的猜测,骨髓和心脏之间存在着某种连接的 锚线 (anchor-cables),可以让心脏成为意气灵魂所处位置的同时,让意气灵魂又与骨髓固定在一起㊂[11]而且,在柏拉图进一步讨论血管位置的时候,他也将血管和骨髓放在一起:两条血管附在身体后背的左右两边,沿着脊椎而下,中间夹着有生成能力的()骨髓,为的是使它最大程度地保持活力(),并且让涌流从那里向下而毫不费力地到达其他地方,均等地灌溉㊂(‘蒂迈欧篇“77d )值得注意的是,两条血管中间夹着 有生成能力的()骨髓,为的是让其最大程度地保持活力()㊂这就意味着,血管和骨髓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让血管对骨髓产生影响㊂如果柏拉图只是在这里描述血管和骨髓的相对位置,他就没有必要指出这样设置血管位置的目的:有利于骨髓(包括骨髓中的灵魂)保持繁盛㊂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设想,在感觉机制形成的过程中,骨髓中的灵魂也可以与血管㊁心脏(肝脏)相互作用:血管中传递的可感物的受动可以进一步影响骨髓和灵魂,这种从血管到骨髓的作用可能是在心脏和肝脏位置发生的㊂由此,柏拉图通过将骨髓作为身体和灵魂的中介体,把血管㊁心脏(肝脏)的模式和骨髓的模式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感觉形成机制的讨论,更好地说明了骨髓对于感觉对象的信息的接收,以及不同部分的灵魂在认知活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㊂㊀㊀五㊁骨髓与人类灵魂的不朽和转世㊀㊀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谈到了人类灵魂的不朽与转世问题(参见‘蒂迈欧篇“41d -42d ,69c -d ,91d -92c )㊂然而,人类灵魂的哪些部分是不朽的?它们在什么意义上不朽?‘蒂迈欧篇“中人类灵魂的哪些部分可以转世?这些‘蒂迈欧篇“产生的诠释问题自古就争论不休㊂[12]首先,人们一致承认,理性灵魂是不朽的,可以在时间上无限持存㊁不被毁灭(‘蒂迈欧篇“41b -e )㊂⑧但是,对于人类的意气灵魂和欲望灵魂是否不朽的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议㊂其次,理性灵魂的不朽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不朽?如果非理性灵魂也是不朽的,那么它们不朽的意义和理性灵魂不朽的意义有着什么区别?这也是不清楚的㊂再次,我们也不能肯定,人类灵魂的转世究竟是针对理性灵魂来说的,还是也针对非理性灵魂来说的?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有不少学者认为,理性灵魂可以通过转世而实现在不同人身上,从而实现在时间中不断持存意义上的不朽(‘蒂迈欧篇“41d -42a ,69c );而当理性灵魂受到侵扰而败坏的时候,这个被败坏的理性灵魂就会转世成动物㊂[13]本文同意这一观点㊂接下来,我们就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通过骨髓与种子(或精液)的联系,进一步考察人类灵魂的不朽与转世问题㊂(一)骨髓与人类的生殖活动骨髓和人类的生殖活动密切相关㊂在前引文段中,骨髓被称为 普遍的种子/精液84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骨髓与身心问题(,73c1)[14]㊂而在柏拉图阐述人类生殖机制的时候,骨髓又被进一步和生殖的精液联系起来㊂有一个排出液体的管道:液体通过肺,经肾进入膀胱,它喷射时受到气()的挤压㊂从这个管道,诸神造成一个连接的管道,与由头部经颈沿脊椎而下的 紧缩骨髓()交汇㊂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 种子 ㊂这种骨髓具有灵魂(),寻找出口,并在出口处激发了要外泄的生殖欲望,并产生了生殖的爱欲㊂(‘蒂迈欧篇“91a -b )在这里,和一部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和‘希波克拉底文集“的作者一样[15],柏拉图认为从头部沿着脊椎而形成的骨髓是 种子 或 精液()㊂一条 输精管 与骨髓相连,从而让骨髓成为生殖的精液㊂柏拉图又指出,精液是有灵魂的(),这可以说明,生殖过程是把亲代灵魂传递到子代身上的过程,这个传递灵魂的过程通过骨髓(精液)的转运来实现㊂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之前提到的灵魂不朽的前两个问题做出新的理解㊂理性灵魂可以通过转世而不朽㊁不会毁灭;而非理性灵魂(包括意气灵魂和欲望灵魂)虽然被柏拉图说成可朽的(例如‘蒂迈欧篇“69c ),但实际上也可以通过生殖过程而被看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朽的,它可以在同种的不同生物个体上持续地存在㊂[16]这是因为,亲代的灵魂通过骨髓或精液而传递到后代身上(尽管我们不能肯定,是否有一部分理性灵魂也通过生殖过程藉由骨髓而传递给了子代)㊂理性灵魂 转世的不朽 可以在完全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之间实现,而非理性灵魂 生殖的不朽 则需要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实现㊂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生物体通过生殖尽可能地 分享不朽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415a28-b7;另参见柏拉图,‘会饮篇“208e )㊂这就是说,在‘蒂迈欧篇“中,非理性灵魂通过生殖活动也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个体身上持续地存在㊂尽管人类的非理性灵魂会由于身体的死亡而毁灭,但是在此之前,那个人的(部分)非理性灵魂很可能已经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了子代,在子代身上继续进行生命活动㊂由此,我们不仅可以说人类的理性灵魂是不朽的,也可以说人类的非理性灵魂通过生殖活动而在不同身体上持续存在的意义上是不朽的(尽管这种不朽在程度上更弱),而骨髓作为生殖的纽带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㊂(二)骨髓与人类灵魂的转世人类非理性灵魂的不朽可以通过骨髓和生殖过程而实现,那么理性灵魂的转世过程是否和骨髓有联系呢?我们认为很有可能㊂首先,柏拉图认为,人的理性灵魂在进入人的身体之前,都伴随着天上的星辰㊂每一颗星辰都被赋予一个理性灵魂,而灵魂把星辰的身体作为 运载体(vehicle,)㊂他[按:即工匠神]把混合物划分成数目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的灵魂,并把每一个灵魂都分派给一个星星㊂然后,他像是把灵魂放入了 运载体(),向其展示宇宙的本性㊂(‘蒂迈欧篇“41d -e )晚期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基于这段文本和‘法律篇“898e -899a 等段落,发展出了一种 灵魂运载体 (soul vehicle)学说㊂这种运载体是灵魂和身体的中介,起到沟通身心的交互作用㊂[17]因此,迪伦进而认为,柏拉图在‘蒂迈欧篇“‘法律篇“等对话中提到的作为运载体的星辰才是他试图解决 身心问题 的方式㊂[2]但是,根据我们之前对于骨髓的讨论,就人类的生理活动而言,骨髓要比星辰更适合作为考察 身心问题 的解决方式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并没有论及星辰运载体如何与人类的理性灵魂相互作用,这是后来的柏拉图主义者创造性地发展了柏拉图那里初见端倪的学说㊂94。
柏拉图论宇宙的唯一性
柏拉图论宇宙的唯一性刘未沫【摘要】《蒂迈欧》中的宇宙唯一性论证,既包括从神的善意而来的外部论证(模仿动物理念而造的宇宙是唯一的),也包括从内部构成成分来说的内部论证(用尽了一切的宇宙是唯一的)。
这两个论证的合理连接来自对“囊括者”概念的正确理解。
在外部论证中,通过诉诸囊括者概念,可见宇宙和动物理念这两个整体之间建立起了结构类比,宇宙也因此获得了生成界最大囊括者的形式性特征,因此是唯一的。
在内部论证中,“囊括者”所代表的整体部分关系具体到宇宙内部:其“部分”被确定为元素;“囊括一切于自身之中”也被具体化为穷尽了所有能量和元素;因此宇宙是唯一的。
内部论证同时针对原子论者的多宇宙观,并对其同名“囊括者”概念进行了改造。
最后,柏拉图也称宇宙灵魂是囊括者,其“部分”是数学比例。
宇宙灵魂的创造穷尽了音律学中所有的和谐比例,它在时空中首先被按照长度展开,体现为按比例分配带动恒星和行星的同圜与异圜;其次,在面和体上的表达为火、土、气、水所对应的四、六、八、二十正多面体及宇宙和灵魂所对应的球体。
这种数学关系是囊括者内在统一性的来源,也是柏拉图在不同等级的囊括者之间建立起同构类比的原因。
五个宇宙的假设也可以看作是从理念、纯比例(按照长度)、面、体及生成之宇宙这五个层面对囊括者存在结构的分别表述。
【关键词】《蒂迈欧》;囊括者;整体与部分;和谐比例;元素;五个宇宙中图分类号:B502 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7)03-0071-09作者简介:刘未沫,云南昆明人,哲学博士,(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博士后。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6M600118)导 言柏拉图关于宇宙唯一性的具体论证主要在《蒂迈欧》中。
①《蒂迈欧》以“一”开头、以“一”结束,这指明了天或宇宙②的唯一性在这篇对话中的重要性。
③但柏拉图关于宇宙唯一性的论证,却常常被简化为:因为善意的工匠神想要宇宙尽可能完美、尽可能与作①②③本文中关于《蒂迈欧》的中文翻译均由作者依据希腊文译出,同时参考康福德(Cornford)、泽尔(Zeyl)、沃特福德(Water field)、及谢文郁先生译本。
柏拉图全集-蒂迈欧篇节选
柏拉图记载的史前文明毁灭和大洪水事件柏拉图的长辈诗人梭伦,曾经游旅埃及,从埃及祭祀那里得知了一些人类的古老文明的历史,文明在屡次的水与火的天灾中毁灭然后重建。
这其中提到了最近一次全球人类的大洪水灾难。
柏拉图将其记录在《蒂迈欧篇》中。
梭伦(Solon, 前638年-前559年),生于雅典,出身於没落的贵族。
他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
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
柏拉图(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的母亲出自梭伦家族。
柏拉图属于梭伦的第六代后裔。
《蒂迈欧篇》节选出自《柏拉图全集》第3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赫谟克拉底】(……前略)苏格拉底,就像蒂迈欧说所的那样,我们不会有一点缺乏热情的表示,也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拒绝你的要求。
昨天从你那里一回到克里底亚府上的客厅,也就是我们的下榻之处,不,甚至更些,在返回的路卜,我们就已经在谈论这些问题了。
克里底亚当时给我们讲了一个古代的传说,现在,克里蒂亚,我希望你能把它对苏格拉底再讲一遍,以便他能够帮助我们断定这故事是否满足他的要求。
【克里底亚】只要我们的同伴蒂迈欧表示同意,我一定照办。
【蒂迈欧】我完全同意。
【克里底亚】那么,请听,苏格拉底,这个故事虽然怪诞,却肯定是真实的,因为七贤(注1)之中最聪明的梭伦证明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梭伦是我的曾祖父德洛庇达(Dropides)的亲朋好友,梭伦在他的诗篇中多处提到这一点,德洛庇达把这个故事告诉我的祖父克里底亚(注2),而他老人家又讲给我们听。
他说,雅典人的城邦在古时候有许多伟大而又神奇的业绩,但由于年代久远和人类遭受浩劫而湮灭无存,其中有一件最伟大的业绩尤其重要,它比其他所有业绩更加伟大,而我们现在就来讲述它。
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一种内在的自然目的论的解释
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一种内在的自然目的论的解释柏拉图的《蒂迈欧篇》是一篇经典的哲学论文,探讨了诸如自然宇宙的起源、目的、结构和秩序等重要问题。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探讨宇宙的目的论,即为何宇宙存在?柏拉图认为,宇宙存在的目的与自然的内在规律和意义相互关联。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内在的自然目的论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和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这一观点。
第一,人类的智慧和知识是宇宙的一个目的。
柏拉图认为,人类是宇宙的精华和高峰,他们的思想和智慧是宇宙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
事实上,宇宙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启迪人类的思想和智慧。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一直在探索自然世界。
例如,第一次登月计划就是人类探索宇宙和揭示自然规律的经典实践。
通过掌握自然知识,人类得以改善生活并为自己的生存提供更好的条件。
正如柏拉图所说:“宇宙的声音在人类心中响起,启迪着我们的灵魂。
”第二,宇宙的美是宇宙的目的之一。
柏拉图认为,自然中的美是宇宙存在的一个根本目的。
从动态的星空到无尽的大海,每一寸自然都显露出丰富细腻的美感。
宇宙之美迷人而神秘,就像一张无法言表的画。
宇宙的美感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深刻的现实经验。
例如,天文爱好者经常观测和拍摄恒星和星云,以欣赏宇宙的美和壮丽。
柏拉图强调:“宇宙的意义在于美,宇宙本身就是一幅画。
”第三,人类的灵魂成长是宇宙存在的一个目的。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精神层面是宇宙存在的一个关键目的。
事实上,人类的精神和觉醒是宇宙创造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看来,人类的灵魂是魂与形的共同体,是心灵、理性、意志和理想的结合。
宇宙的存在是人类灵魂的生长基础,并且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成长机会和发展先机。
例如,人们通过对自然和宇宙的观察和理解,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这些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值得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第四,宇宙的秩序和平衡是宇宙存在的一个目的。
柏拉图认为,宇宙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秩序和平衡。
这一平衡是宇宙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天体运动的基础法则。
论柏拉图《蒂迈欧篇》的政治哲学维度
论柏拉图《蒂迈欧篇》的政治哲学维度摘要:《蒂迈欧篇》服从于培养哲学王的政治教育,因而不仅仅是一篇阐述柏拉图自然哲学思想的作品。
通过《蒂迈欧篇》中的宇宙论,柏拉图阐明了正义的秩序就是理性统辖下的和谐的整体。
并且指出,塑造灵魂是构建政治秩序的关键环节。
同时,通过阐述造物者与诸神的创造活动,指出造物者和诸神并不干预人间的政治活动。
因此,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正确的政治建构应当效法造物者和诸神的创造活动,以理性支配下的和谐的整体为目标,努力造就合乎正义秩序的生活。
这样一来,也就为人间政治事务的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留下了余地。
关键词:柏拉图;蒂迈欧篇;宇宙论;政治哲学在柏拉图的所有作品中,以自然哲学为主题的,《蒂迈欧篇》是唯一一篇。
而且,它在历史上的影响也主要是自然哲学方面的。
①不过,尽管历来颇受重视,人们对这篇对话的理解却仍然是问题多多。
黑格尔也认可这样的说法:“‘蒂迈欧’篇自来就被当作柏拉图对话中最困难、最晦涩的对话。
”②也许,问题的关键恰在于人们仅仅将其理解为一部自然哲学作品,而缺乏一个整体的视角来审视这篇对话的意义。
一、服务于政治教育的宇宙论按照施特劳斯对于政治哲学的理解,政治哲学关注的是非历史性的“社会之最好的或正义的秩序”③。
而这里所说的“正义的秩序”即是指可作为绝对标准的等级次序,表现为一定社会中的那一个阶层应当占据统治地位并得到自觉地认可和服从,那些习惯被社会养成并受到推崇,那些道德品味以政治秩序为中介而发挥了作用。
④众所周知,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对于合乎正义秩序的国家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探讨。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问题都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的确,在《国家篇》中,苏格拉底十分详细地讨论了理想的城邦。
但是,也只是讨论而已。
因此,这种理想的城邦还只是停留于言辞之中或逻辑之上。
对于柏拉图来说,他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逻辑上的理想城邦。
可是,理想的城邦有实现的可能吗?对于这一问题,柏拉图其实有两种回答。
论柏拉图宇宙观
论柏拉图宇宙观作者:吴琼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6期【摘要】宇宙观是柏拉图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介绍了宇宙形成的具体过程,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造物者不是从无之中创造出世界来﹐而只是把预先存在着的元素按一定的比例重新加以安排,这些元素包括火、水、气、土,宇宙便是这四种元素构成的统一体;他从理智与真实意见入手,分析得出三种存在,理念、空间和可感知的事物;最初一切都是混乱的,各种元素有着不同的地位,到后来它们才被安排好,从而形成了宇宙。
这对后人研究宇宙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柏拉图;《蒂迈欧篇》;理念;宇宙观《蒂迈欧篇》是柏拉图晚期的著作,它也通常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自然哲学”著作。
的确,柏拉图是在《蒂迈欧篇》里提出他的宇宙生成观点。
自柏拉图以后,人们总是试着从这篇对话出发来理解柏拉图的“宇宙论”。
从研究成果看,对《蒂迈欧篇》的研究,国外学者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应该说领先于国内的研究。
就译本来说:国外的有柏克尔本、米希勒本、伯尼特本、康福特本、乔维特本、伯雷本、泰勒本等;国内的有谢文郁、王晓朝的译本等。
本文在此采用的是谢文郁的译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版)。
《蒂迈欧篇》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篇中涉及四个人:苏格拉底、蒂迈欧、赫墨克拉底、克里提亚。
在这里,蒂迈欧是个主要的角色,通常被看作是柏拉图思想的表达者(以下的解读都基于这一认同)。
借蒂迈欧之口柏拉图谈到宇宙的产生和人的创造过程。
柏拉图认为讨论宇宙本性问题,考察它的起源都得求助于神,这是一个前提(神是至善,善是最高的理念)。
在此前提下,他划分了两种存在(即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28A),并肯定了宇宙是被创造出来的(29A)。
他认为凡是不变的都被理智和理性所认知,凡是变化的都被意见所认知。
世界既然是可感的,所以就不能是永恒的,而一定是被神所创造出来的。
而且神既是善的,所以他就按照永恒的模型来创造世界,也就是说,造物者选择了永恒的、完美的模式来作为宇宙世界的模式。
《论灵魂》读后感
《论灵魂》读后感在拉斐尔的著名画作《雅典学院》中,用现在的话说,两位先哲的位置绝对是C位。
柏拉图一只手拿着他著名的《蒂迈欧篇》、一只手指向天空,他推崇超越人类社会的理念世界,认为心灵可以升华,是一种精神体验;而他的旁边,就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一手拿着《伦理学》,另一只手则掌心朝下,他要告诉世人,现世的秩序和规则,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的。
一个感性、一个理性,构成了西方哲思的两大源头,也是人们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开始。
今天这篇读后感,就是对亚氏《论灵魂》的复习与思考。
《论灵魂》的汉文译者绪言中,先是把亚氏理论的衍变及本书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不要忽视,这个很重要。
一般认为,作为弟子学生,一脉承袭老师的观点,是常理所在。
然,我们从拉斐尔画中表现的俩人完全不同的两个手势,就看出亚氏与老师柏拉图观点的背道而驰。
万事皆有因。
亚氏的父亲是宫廷御医,加之较为宽裕的家庭环境,使得亚氏从小就受到科学行为的熏陶。
即便后来从学医转去柏拉图学院,即便所有学生都听不下去柏拉图讲课、唯一留下来听课的就是亚氏,即便柏拉图称亚氏为“学园之灵”,亚氏还是在接受过生物学和实证科学的影响下,开创了自己的哲学领域。
我觉得,如果说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很多论证不需要通过肉身,只靠大脑去思考就行的话,那亚氏对灵魂的论证,则运用到了所有的感官,当灵魂触碰到末梢神经的那一刹那,就是灵感乍现、哲思泉涌的时刻。
柏拉图的《蒂迈欧篇》认为灵魂参与了宇宙、天地、自然及生命物的创造,《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又论述了人的灵魂的不朽,而《论灵魂》则是以“实体”问题作为出发点。
到底灵魂有形还是无形?读《裴》的时候,虽然苏格拉底与学生们之间的对话非常精彩,但回归到自己的思考,总觉得还是没能说服我,虽然我不否认人的精神力量的强大,而且可以影响到的时间、空间会很广阔,但是相对于肉体的朽,灵魂可以不朽,我却还是没能接受。
那就再读读亚氏的《论灵魂》,因为亚氏不仅仅是哲学家,还是古希腊时期涉猎最广、最具有科学精神的哲学家,那就来看看这位先哲是怎么论证的吧和上一篇阅读的《裴多篇》不同,《裴》采取的是对话方式,而《论灵魂》则分3卷论述:第1卷,亚氏梳理和辨析了前辈哲学家关于灵魂问题论述,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说法,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第2卷前3章中,亚氏论述了灵魂的定义,探究“质料-形式”“潜能-现实”问题,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是肉体的动因、是实体,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3个部分,最终确定了“灵魂作为生命的本原”的观点;在最后9章中,他集中研究了感觉的问题,也是《论灵魂》的精华所在。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苏格拉底在其一生中没有写下只字片语.他的思想完全是通过他的两位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以谈话录等形式记录下来.色诺芬是个军人,他的思想是因袭守旧的,他对于对苏格拉底不虔诚以及错误引导青年人的指控是不能接受的.在色诺芬的笔下他的老师是一个虔诚的人,但问题就在于如果苏格拉底正如他笔下那般虔诚,他是不会受到公民大会审判的.而柏拉图相对于色诺芬,在哲学上的造诣显然更高.但柏拉图又是一个着名的小说家.他的问题在于很难分清究竟他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他老师的还是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名在阐述自己的思想因此划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件相当困难的事.苏格拉底曾被德尔斐神坛希腊人占卜问卦的官方神坛的女巫认定为当时最具有智慧的人.他得知此事之后相当诧异,因为他认为他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从此他便开始寻找那些被公认为具有智慧和知识的所谓贤达,向他们讨教.他总是提出问题,提出那些似乎众所周知的问题,然后不停地诘问,而那些贤达没过几轮便招架不住,丢尽颜面,也正是以这批人为首,向苏格拉底提出控告.苏格拉底最终被推上了审判席,他放弃了流放外地的轻判,选择饮鸩自尽.他相信灵魂不朽,他死之后便能与奥尔弗斯,荷马,赫西俄德谈话,获得更高的智慧,与此相比肉体之死又何惧.苏格拉底之死对于文明的影响似乎要比耶稣之死之于宗教的影响来得更加重要.苏格拉底的辩证的方法源于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他始终相信回忆说,因此他希望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去重新获取被遗忘的知识.他的辩证方式对于梳理那些我们似乎已经懂得的但由于思维的混乱以及不加分析以至不能以最佳的逻辑方式加以使用的知识是有益的;但对于发现新科学是无能为力的;柏拉图的老师被雅典的公民会议鸩死,而雅典当时又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战败,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以雅典以及雅典的民主制为范本转而以斯巴达为榜样也就不足为奇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看作是斯巴达的改良版,他将公民分为三等:普通民众,士兵以及卫国者.这不免让人联想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但与之不同的在于柏拉图希望通过''一个高贵的谎言''来欺骗统治者和普通民众,他认为两代以后他所编造的那套"金银铜铁"的神话就会被相信和接受.这种将人分为三等,世袭,但偶尔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源于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宇宙正义的学说.柏拉图理想国的范本斯巴达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强国.但斯巴达的法律制度是过分严厉的,因而逐渐产生了反效果,比如社会道德的堕落,这些情况从柏拉图和普鲁塔克的书中是很难见到的,但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记录中一窥究竟.柏拉图本是想在希腊城邦中实验他的乌托邦模式的,但亚历山大的铁骑将他的试验场踏平,最终只能遗憾地呈现于书中.柏拉图认为知识的对象是存在,知识是不会错误的,因为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意见则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错误的,意见的对象不会是存在,因为与存在相对的是知识,当然其对象也不会是不存在.因此意见的对象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柏拉图认为神创造了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是绝对的实在的,因此与它对应的是知识,而万物流转的感官世界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比如一幅画是美的又是不美的, 一个人是正义的又是不正义的---他并不了解相对性的概念,因此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世界,自然就属于意见的对象.他做了一个类比:太阳直接照到的东西就是理念的世界,而四周朦胧模糊的世界则是感官的世界,太阳就是真理或者善将德行与知识联系在一起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个显着的特点,而眼睛就是灵魂.因此人是可以训练德行和提高知识并通过灵魂去窥见理念的世界.但在巴门尼德篇中写到当是已经老迈的巴门尼德对年轻的苏格拉底提出了种种关于理念世界矛盾的地方,而且柏拉图自己也意识到神不可能创造永恒的事物,因为没有时间性的事物是不可能被创造出来的;还有感官世界既然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是虚幻的不可靠的,为什么神要创造出来,或者神只创造了美好的部分,那么不美好的那一部分是谁创造出来的关于这些显然的矛盾,柏拉图大多含糊其次或者不予解答;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的学说是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到共相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文学等领域亚里士达克的太阳中心论的发展;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灵魂相对于身体更有优越性.这种观点世俗化了之后就是禁欲主义.苏格拉底不是禁欲主义者,比如他喝酒,有时喝得比其他人都多,但不嗜酒,又比如他娶了老婆,虽然是个悍妇.柏拉图所说的优越性是指对心灵的关怀要多过对身体的关怀,比如哲学家会边看书边吃饭.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哲学家对关于心灵的事情更感兴趣.但这些观点被一些道德学家曲解之后便发展成为了完全避免快乐并过有德行的生活的观点.这种观点后患无穷,因为当人从肉体的专制之内解放出来会使人更伟大,更伟大的善,当然还有更伟大的恶.中世纪的基督教士和希特勒都是从肉体解放后在权势上寻求心灵快乐的例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妨碍人获取知识的障碍,因为它既是一种歪曲的媒介,使我们就像通过镜子去看事物那样模糊不清,它又是一切人欲的根源;而且他认为闻和见都是不正确的见证人,如果知识要向心灵显示的话,也是显示于思想而不显示于感官,也就是说要通过理智的眼力来获取知识;当摒弃掉感官世界,也就摒弃掉了所有的经验的知识,剩下的只有数学,逻辑以及对神秘世界的洞见;这和苏格拉底的回忆说是相符合的,也和毕达哥拉斯将数学和神秘主义相联系的观念相契合;柏拉图对于灵魂不朽的论证是通过苏格拉底和西比斯的对话展开的;首先他搬出了阿那克西曼德的对立说:既然万物都是存在它的对立面,那有生必然有死,有死必然会再生;其次他搬出的是回忆说:既然知识是回忆,那么必定有灵魂承载着回忆,那灵魂在一个人的生前自然是已经存在的;柏拉图对于回忆说的论证也是通过苏格拉底的谈话;他说人与生俱来就有诸如“完全相等”之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是从经验世界是无法获取的经验世界只有近似相等;苏格拉底找了一位小奴隶,问了他一些关于几何学的问题,而小奴隶也给出了似乎正确的答案,苏格拉底是通过这个例子加以论证的;罗素认为首先苏格拉底认为的“完全相等”的观念其实在在人的观念中也是不存在的,它仍然是一种经验的表述,而且小奴隶能回答几何问题也是因为经验的获取,虽然可能并不是直接的经验,所以回忆说是站不住脚的;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定回忆说是真确的,因此继续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之前苏格拉底只证明了灵魂在人生前已经存在,他进一步证明在生后会继续存在;他的论据的第一点还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对立说,他还提到了只有复杂的东西才会被分解,而灵魂是单一的,因此不能被分解,还有就是看得见的是非永恒的,比如身体,而灵魂是看不见的,所以是永恒的;综上所述,苏格拉底又证明了灵魂在生后还是不灭的;他认为只有哲学家在生后才能与神共享福祉,恶人入地狱,中间的入炼狱;罗素对于苏格拉底的评价是很有意思的;他说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诚恳的,是诡辩的;他运用理智去证明那些他所喜欢的结论,而不是把理智运用于对知识无私的追求上;最为一个人,苏格拉底有资格通于圣者;而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可就需要长期住在科学的炼狱里头了;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神按照永恒的原本所创造的摹本,神使世界尽量接近于他所理解的那种永恒;神从无序的世界中造出秩序来,他把理智放入灵魂,将灵魂放入身体,他把世界造成一个有理智有灵魂的活物;恒星也是神圣永恒的动物,神则主要是火;关于时间起源的解释,柏拉图说原本是永恒的,神也力图将宇宙造得尽量永恒,但将完美无缺赋予生物是不可能的,因此神决心使永恒具有一种运动着的影像,这种影像既是永恒的又是依数目而运动的,这种影像我们就称为“时间”;关于空间,柏拉图有着一种奇怪的理论,他认为空间是介于本质世界与流变的,可感的事物的世界两者中间的某种东西,它为一切被创造的事物提供了一个住所;关于元素,柏拉图认为恩培多克勒所说的水,火,土,气并不是真正的元素;真正的元素是两个三角形;一个是正方形之半,一个是等边三角形之半;这两个三角形所构成的五种多面体中的四种就是水火土气;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主要是记载在蒂迈欧篇中,罗素认为尽管其中的许多观点现在看来是愚蠢的,但它对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中世纪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还是必须加以研究的;知识与知觉---柏拉图反对知识等于知觉是通过三条相互联系着的论题加以论证的;第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智者普罗泰戈拉所提出的学说;苏格拉底认为这种学说可以等同知识就是知觉;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任何一件事物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他所看到的样子,因此知觉是一种实有的东西,并且知识是不会有错误的;柏拉图认为如果这种学说成立,也就意味着普罗泰戈拉与任何一个傻瓜有着相同的智慧和知识;他让苏格拉底暂时站到普罗泰戈拉的立场上,提出除非我们承认从结果来看虽然有些人的判断不比另一些人更真,但可以更好;这也就承认有些人相对另一些人,乃是万物更好的尺度;这显然和普罗泰戈拉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第二,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流变状态的;这是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因为万物永恒流变,因此那些我们认为是实有的东西,实际都是处于变的过程;将此学说与普罗泰戈拉的学说加在一起就是:知识是变化着的东西而不是实有的东西;接着,柏拉图就将此观点赋予一种极端的形式:比如一个人看到雪是白的,因为事物是永恒流变的,因此他不能说他看见雪是白的,因为在他说完话之前,雪可能已经不是白的了;所以如果一切事情都以所有方式在变化着,那末我们就没有权利说看见而不说看不见,或者知觉叫做知觉而不叫做不知觉了;上述的论证等于说,不论在永恒的流变中有其他什么,字的意义在一定时间内至少要是不变的,否则就没有任何论断是确定的;罗素认为这个观点是可以承认的,虽然流变说大部分其实是与这种承认相符合的;罗素认为柏拉图的错误在于将他将见与不见,知与不知这种逻辑对立应用于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断变化的过程是应该用另外的计量工具加以度量的;第三,知识就是知觉;我们是“通过”眼,耳,手等感官器官来知觉,而不是“用”它们在知觉;比如有两样东西,我们通过触觉而知觉到硬和软,但是判断他们的存在以及对立则是心灵;而且也没有任何特殊的器官可以知觉一和多;对于柏拉图的论证可以归纳为两类:关于存在的知识以及对数的了解,这些对于知识最本质的东西却不能包括在知觉之内,它们并不是任何感觉器官产生的;关于相似性,其实是知觉的判断;若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就是:知识就不是知觉,而是知觉的判断;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柏拉图不知道大脑皮层也是知觉器官之一的缘故;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柏拉图的论点是错误的;回到柏拉图的第一类论证,关于存在,罗素认为柏拉图是犯了语法上的错误;因为存在这个词只能用在与一个名字相对立的一种描述时,才是有意义的;关于数,有两种不同的东西;一种是算学的命题,对于这点罗素认为确实是无需知道任何我们所知觉的事物便可以加以理解的,因此与知觉无关,在这点上柏拉图是正确的;另一种是计数命题,这点或多或少是依靠知觉的;因此在这点上柏拉图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逻辑和数学是特殊的,其部分是无需通过知觉便可以理解的,但其他的知识则需要通过知觉才能认知;因此可以看到柏拉图受了毕达哥拉斯学说很大影响因而把知识等同于数学才会得出知识不等于知觉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这个学生并不是太听话,一直试图要推翻老师的理论;然而他自己的学生,也是最着名的那位,亚历山大,似乎也不是一个好学生,罗素分析亚里士多德之于亚历山大顶多是他父亲腓力二世派来看管他的老迂腐;有趣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也完全无视亚历山大用帝国取代城邦的现实;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互相影响几乎为零;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不赞同的;他通过许多方式来论证理念论的错误性,其中最有冲击力的是“第三个人”论证;此论证大体是这样的:既然对于所有人都有一个理想的原本,那将这个理想的人作为独立存在的人置于所有人之中,那么应该有一个更为理想的人作为这个理想的人和所有其他人的原本,以此类推,将会有无穷的理想的人;这个论证是有说服力的;亚里士多德破完之后,自然要立起自己的学说,首当其冲的便是共相论;简单的说,一个专名词所指的东西是“实体”,而一个形容词或类名所指的东西叫作“共相”;我们很容易证明一个形容词其存在乃是有赖于一个专名词所意味的东西,比如“植物生命力强”这句话,生命力强这个形容词存在是因为有生命力强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东西,比如说没有任何动物植物,则生命力强的这个形容词也就不存在了,但反之,植物可以是生命力不强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专名词所意味的东西却不依赖一个形容词而存在;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区分事物与性质的方法;但我们也很容易证明,比如同样是生命力强的植物,植物分为生命力强或者生命力不强,植物总必须属于其中一种性质,如果不属于任何一种性质,则植物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主体没有某种性质也不能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区分事物与性质的那种假设的理由是虚幻的;所以罗素认为共相论本身就不清楚;还有一个名词非常重要,那就是“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你的本质就是你的本性所规定的你之为你;可以说它是你的那样一种属性,你若丧失了那些属性就不成其为你自己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另一点,就是形式与质料;比如说大理石是质料,雕塑家所塑造的形状就是形式,又比如水是质料,而平静就是其形式;他还告诉我们:灵魂是身体的形式;照这么看似乎形式就是把统一性赋予某一部分物质的那种东西,而这种统一性通常总是目的论的;他告诉我们一件事物的形式就是它的本质和它的原始实质;形式是有实质的,共相则没有实质;并不是每件事物都有质料,那些永恒的事物,其中除了那些在空间中移动的而外,都没有质料;事物由于获得了形式便增加了现实性,没有形式的质料只不过是潜能而已;形式是实质,它独立存在于它所以体现的质料之外,这一观点似乎又回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本意是认为共相就是理念,没有实质,而形式则是与共相截然不同的东西,但我们在形式中却看到了许多与理念同样的特点;他还说:形式比质料更加实在,这不禁使人想起了理念具有唯一的实在性罗素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是有道理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大致来说,可以描述为被常识感冲淡了的柏拉图,要理解他的形而上学最简易的方法就是,首先摆出他常识感学说的那一半,然后再考虑他对此所进行的柏拉图式的修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质料与形式的学说,是和潜能与现实的区别相联系的;单单的质料被想成是形式的一种潜能;某一东西在发生变化以后,则比以前具有更多的形式,更少的质料,这就是一种演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该东西被认为是越来越“现实”的;神是纯形式与纯现实,因此不能有变化;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乐观主义和目的论的;整个宇宙以及宇宙中的万物都在朝向某种不断地变得比过去更为美好的事物而发展着;亚里士多德的神学认定有三种实质:首先是可感觉可毁灭的,即动植物;其次是可感觉不可毁灭的,即天体他认为天体除了运动没有任何其它变化;再次是不可感觉不可毁灭的,即人的理智的灵魂心灵和神;关于神的主要论据是最初因:必须有某种事物产生运动,而这种物质本身是不动的,永恒的,是实质和现实;欲望与思想的对象造成了运动,神是生物的欲望与思想的对象,从而神是由于被爱而产生了运动;神是纯粹思想,幸福,完全的自我实现;反之感觉世界则是不完美的,但它有生命,欲念,属于不完美的那类思想以及热望;一切生物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察觉到神,并且是被对神的敬爱所推动而行动着的;这样神就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变化在于赋予质料以形式,涉及到可感事物时,总有一种质料作为下层基础,只有神只包含形式没有质料;世界朝着更大程度的的形式演进,日益变得更接近于神;这一过程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质料不能被完全消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是数学的,而强调着演化的亚里士多德是生物学的;需要补充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雕像的质料因是大理石,形式因是我们要雕塑的那座像的本质,动力因是凿子与大理石相接触,目的因是雕刻家心目中的目的比如供人欣赏;神被看作是目的因,因为它为变化提供了一个目的,那本质上就是朝着与神自身相似的一种演化;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不朽与柏拉图和基督教有着很大的不同;要讲清楚他的灵魂学说首先要认识一个概念:心灵;亚里士多德区别了心灵与灵魂;心灵也许是灵魂的一部分,但它被提得比灵魂更高,更不受身体的束缚,是植于灵魂之内的一种实质;心灵能理解数学和哲学,数学和哲学是没有时间性的,因此心灵被认为是具有更高的思维功能且是没有时间性的;灵魂最本质的特征是:它使身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作为一个统一体而有其目的,灵魂就是以此而成为身体的形式的;而心灵则不大相同,它之为少数的一部分生物所具有;它可以被看作是灵魂中理性的那一部分,而灵魂的其他部分可以看作是非理性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灵魂非理性的部分分为生物中都可以发现的生长部分和只为动物所具有的嗜欲部分;也就是说个性是与身体以及灵魂非理性的部分相联系的,而灵魂理性的部分,也就是心灵,是神圣的而又非个人的;非理性的灵魂把我们区分开来,而理性的灵魂则把我们结合起来;因此心灵的不朽并不是个别的人的个人的不朽,而是分享着神的不朽;这么看来,亚里士多德是不相信柏拉图和基督教教导的”个人“的不朽的;他相信就人有理性而论,他们便分享着神圣的东西,而仅这神圣的东西才是不朽的;人可以增加自己天性中神圣的成分,这是最高的德行;如果他成功的话,显然他就不是个别的”人“ 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偏向于先对善下定义;他认为善就是幸福,那是灵魂的一种活动;由于他将灵魂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非理性的灵魂又分为生长和嗜欲;他认为当所追求的是理性所赞许的善的时候,嗜欲的那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理性的;因为在他认为理性本身是纯粹静观的,若不借助嗜欲则理性不会引向任何实践的活动;相应于灵魂的两部分,就有两种德行:理智的德行与道德的德行实践的德行;理智的德行得自于教学,而道德的德行得自于习惯;立法者的职务就是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为善;这样公民就被迫地获得善良的习惯,到时公民就会在作出善良行为时发见快乐,就无需法律的强制也能使公民有德了;谈到亚里士多德必谈到他的中庸之道:每种德行都是两种极端中间之道,而每一个极端都是罪恶;比如勇敢是怯懦与鲁莽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只得一提的是,他认为真理性是自夸与虚伪之间的中道,这显然是荒谬的,有实例为证;下面来比较一下亚里士多德与斯多葛和基督教的伦理学之间的区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将理智的德行估价高于一切,而很明显的是最高的德理智的德只能是少数人的;他详细地描绘了他心目中的一位最好的个人,他把他称作骄傲的或者恢宏大度的人;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我们发现恢宏大度的人依仗的是他显赫的社会地位,拥有这样的地位的人在社会上决不会多;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与他的政治学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社会应该把最好的东西只限制于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应满足于次。
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师范课听课记录-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核心示范课程听课记录章雪富:古代西方哲学和柏拉图主义教学主题柏拉图《蒂迈欧篇》的数学宇宙论课堂性质授课对象本科生,听课教师授课教师章雪富职称上课时间2014年3月31日(周一)上午9:50-12:15上课地点紫金港校区西1-508内容提要:本课主要阐释了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数学宇宙论。
本课的教学结构如下:课前导入: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并介绍《蒂迈欧篇》及柏拉图第一部分:学生讲解《蒂迈欧篇》中的数学模型第二部分:学生讲解调和数第三部分:学生讲解数学史以及数学与音乐的关系第四部分:学生讲解“弦理论”第五部分:学生讲解康福德的相关理念教学片断实录课前导入:我们已经花了一周的时间讲柏拉图的《蒂迈欧篇》,《蒂迈欧篇》里面最关键的部分也是古典的哲学宇宙观里面特别的一部分。
古代的哲学家在描述宇宙的演化时,我倾向于将他们分为两种哲学观:第一种就是物理学家的宇宙观,就是把宇宙描述为由自然要素构成的并进行演化的。
通过自然要素如水、火、土、气等原子的组合形成了宇宙,这是一种物理学家的宇宙观。
我们知道物理学家的宇宙观是整个古代希腊、古代世界里最主要的,也可以说是主流的宇宙观。
所以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以及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家如伊壁鸠鲁等哲学家都可以看作是为物理学家做图解。
但是柏拉图他非常特别,他完整地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下的宇宙观念。
而这个数学模型下的宇宙观念对现代宇宙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今天基本上都是用数学来描述宇宙的变化。
无论是物理学还是化学,最后都归到到数学。
虽然柏拉图对宇宙的描述以及数学图形的猜想有原始的部分,但他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我们说理念的东西很重要,一个经验的东西过时了就过时了,但是理念的东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影响一个民族,一种地域文化,甚至是整个人类思想的框架。
这是理念的重要性。
我们这节课继续讨论数学图景下的宇宙观形式。
因为我们这个课是专业课,需要进入到研究的环节,探索这些文本的含义。
几何的神秘主义
[ people ] 人物/汤桦TANG HUA几何的神秘主义mysticism of Geometry文_邹晖 (美)佛罗里达大学建筑系历史与理论副教授几何的神秘主义意味着理性几何形式之外的耐人寻味、琢磨不定,以及与宇宙、人的精神世界或神的世界沟通的向往。
建筑几何的神秘主义最早体现于希腊神话中人类第一位建筑师代达罗斯(Daedalus)建造的历史上第一座迷宫。
迷宫作为神话中建筑的起源,意指建筑天生包含着有序与无序、理性与感性、光与影、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代达罗斯的另外两件历史最早的作品在建筑理论中也是意味深长:第一座露天剧场和第一对能飞翔的人造翅膀。
在中世纪的教堂中,迷宫图案象征着走向耶路撒冷的艰辛而喜悦的朝圣之旅,与此同时,长着翅膀的天使成为神界与人界交流的信使。
剧场在文艺复兴的建筑理论中演变为建筑的戏剧性(theatricality)本质,而迷宫被看作这个本质的“基础”性象征[参考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意大利语版本中关于“宇宙剧场”(Theatrum Mundi)的插图: Cesare Cesariano, Vitruvius,1521]。
在当代剧变与矛盾的社会中,天使的形象承载着人性在跨越苦难与困惑的进程中对神性、和平与启明的向往。
在艺术与建筑的领域内,天使更是想象力的化身。
代达罗斯的三件建筑作品:迷宫、剧场与飞翔的翅膀最有力地表达了建筑与构筑的理性中不可缺失的感性魅力,而建筑的感性正是与建筑的美、情感、宇宙观、诗意与神秘联系着的。
早在1951年出版的《古希腊与非理性的》(TheGreeks and the Irrational )一书中,古希腊研究的学者多兹(E.R. Dodds)揭示了西方经典理性的柏拉图时代所包含与延续的不可或缺的感性传统。
他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与诠释,阐明了古希腊的感性传统与古希腊神话中神的诱惑与痴情(até)联系着。
这个“até”概念又特指人在正常意识中所短暂经历的某种迷惑的精神状态,它在荷马神话中与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及超自然的存在相关联。
浅析柏拉图空间观
浅析柏拉图空间观作者:吴琼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8期【摘要】空间是柏拉图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柏拉图认为有着三种存在:理念、空间和可感知的事物,空间是联系理念和可感知的事物之中介。
受柏拉图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是一个不动的界限,它包含着物体,凡被另一物体限定的东西,就不在空间里面,空间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
柏拉图的空间观对后人研究空间的构成,空间的界定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理念;空间;空间观空间既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哲学范畴。
在古希腊时代,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社会实践、科学技术等的制约,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具有素朴性,然而,这决不影响古希腊人对空间概念的哲学研究。
一、空间观之考察首先概要讨论一下当代人的空间概念,以明确古希腊人的空间观念的不同。
我们生活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力学世界观已深深影响了世界。
空间具有独立性,人类把它想象成某种与物体不同的东西,所有物体运动都离不开它,都在空间中进行,它是参照背景,空间为之提供一个参考标准。
人类把空间想象成不动的,唯一的,正好与万物的运动性、多样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空间被想象成纯几何的广延,它具有连续、无限伸展、三维、可度量等等特性。
就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绝对空间观念仍然是主导的观念。
在古希腊哲学中,有着三种空间,即处所、虚空和广延,这大概是从新柏拉图主义开始的,将这三种空间进行整合才有近代意义上的空间概念。
处所一词最早出现在巴门尼得的残篇中,它表示位置的转移和色彩的变化,因而多作为位置来解释。
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德谟克利特代表的原子论者也以“虚空”的形式讨论了空间问题。
在后来哲学发展过程中,希腊哲学中表达空间意义的原有四个词都发生了意义转变,在空间的观念基础上被给予了重新解释,原子主义者的虚空,本来指间隙,后来演变成绝对的容器虚空;这两点的结合才是近代空间概念的主要来源。
就现存希腊哲学文献而言,空间概念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古希腊人物介绍
古希腊人物介绍分类:默认栏目如果德谟克利特作为最后一位“物理学家”标志着古希腊早期哲学结束的话,那么著名的诡辩论者普罗泰哥拉就当之无愧地代表着以人事为中心问题的古希腊繁荣时期哲学的开始。
从普罗泰哥拉以后的希腊哲学家们都转向关于人类的认识、道德和幸福问题的思考。
人们关心的中心是人及其需要,而不是物理世界或是神。
1.普罗泰哥拉普罗泰哥拉(约公元前481—前411)是古希腊的第一个“智者”。
他主张“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具有一系列的意义。
最狭隘的解释是,一个人是他自己经验的最好的评判者。
两个人走进同一间屋子,但一个人可以觉得这间屋子是暖的,另一个人可以觉得它是冷的。
如果前者来自大风雪之中,而后者则是在楼下烧火炉,那么两个知觉都是正确的,每个知觉对于其知觉者来说也都是真实的。
把这种知觉的相对主义加以概括,就会使我们获得普罗泰哥拉思想的更广泛含意,即文化的相对主义。
因此,他认为没有不变的、持久的真理,没有神认可的法律,没有永恒的随季节在山丘和草地之间迁移的游牧部落的价值法规。
事物的尺度不是上帝或抽象的科学真理,而是人类的需要和对幸福的探求。
这种观点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重要的。
普罗泰哥拉认为人不是生来就好或就坏,但人人都有道德的倾向。
这个时期,希腊人已经知道技术是可以教和练的。
但明确提出政治上、伦理上的美德可以由教育养成,要推普罗泰哥拉为第一人。
普罗泰哥拉最早从自然研究转到注意人事问题,引起人们关心人怎样思想、怎样欲望等问题,这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他认为人人可以被教育成为好公民,这也是进步的心理学思想。
柏拉图简介柏拉图(希腊语:Πλ?των,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
柏拉图的宇宙观-蒂迈欧篇共33页文档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自然哲学与宇宙探索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自然哲学与宇宙探索
一、引言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对话录集中体现了他对
自然哲学和宇宙探索的思考。
本文将介绍柏拉图对话录中关于自然哲学和宇宙探索的一些重要内容。
二、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自然哲学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他探讨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自然是由理性和
秩序组成的,而不是随机发生的。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的秩序是由一种普遍的原则所指导的,这种原则可以被人类的理智所认识和理解。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提出了他著名的“理念”的理论。
他认为,真实的
现实世界并非我们所看到的表象,而是背后的理念世界。
这个理念世界包含了所有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意义,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这些理念的影子。
三、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宇宙探索
柏拉图也关注了宇宙的本质和组成。
在《蒂迈欧斯》一书中,他描述了一个关
于宇宙诞生的神话故事。
他认为,宇宙是由一个最高的造物者根据一种理性计划来建造的,这个造物者是最高的善之源。
柏拉图的这种宇宙观念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包括伽利略和牛顿等。
他们从柏拉图的思想中汲取灵感,开启了现代宇宙学和物理学的壮丽探索之路。
四、结语
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哲学和宇宙探索思想,对现代科学和哲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柏拉图的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的奥秘和宇宙的无穷广袤。
让我们一起探索柏拉图的思想世界,发现自然与宇宙之美!。
柏拉图论宇宙的唯一性
柏拉图论宇宙的唯一性刘未沫【摘要】《蒂迈欧》中的宇宙唯一性论证,既包括从神的善意而来的外部论证(模仿动物理念而造的宇宙是唯一的),也包括从内部构成成分来说的内部论证(用尽了一切的宇宙是唯一的)。
这两个论证的合理连接来自对“囊括者”概念的正确理解。
在外部论证中,通过诉诸囊括者概念,可见宇宙和动物理念这两个整体之间建立起了结构类比,宇宙也因此获得了生成界最大囊括者的形式性特征,因此是唯一的。
在内部论证中,“囊括者”所代表的整体部分关系具体到宇宙内部:其“部分”被确定为元素;“囊括一切于自身之中”也被具体化为穷尽了所有能量和元素;因此宇宙是唯一的。
内部论证同时针对原子论者的多宇宙观,并对其同名“囊括者”概念进行了改造。
最后,柏拉图也称宇宙灵魂是囊括者,其“部分”是数学比例。
宇宙灵魂的创造穷尽了音律学中所有的和谐比例,它在时空中首先被按照长度展开,体现为按比例分配带动恒星和行星的同圜与异圜;其次,在面和体上的表达为火、土、气、水所对应的四、六、八、二十正多面体及宇宙和灵魂所对应的球体。
这种数学关系是囊括者内在统一性的来源,也是柏拉图在不同等级的囊括者之间建立起同构类比的原因。
五个宇宙的假设也可以看作是从理念、纯比例(按照长度)、面、体及生成之宇宙这五个层面对囊括者存在结构的分别表述。
【关键词】《蒂迈欧》;囊括者;整体与部分;和谐比例;元素;五个宇宙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7660 (2017) 03 -0071 -09作者简介:刘未沫,云南昆明人,哲学博士,(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博士 后。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6M600118)导 言柏拉图关于宇宙唯一性的具体论证主要在《蒂迈欧》中。
①《蒂迈欧》以“一”开头、以“一”结束,这指明了天(6 01:)Pav6?)或宇宙(6说叩0;或的唯一性在这篇对话中的重要性。
③但柏 拉图关于宇宙唯一性的论证,却常常被简化为:因为善意的工匠神想要宇宙尽可能完美、尽可能与作①本文中关于《蒂迈欧》的中文翻译均由作者依据希腊文译出,同时参考康福德(C ornford)、泽尔(Zeyl)、沃特福德(W ater-field)、及谢文郁先生译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魂的创造?
灵魂和世界一样是符合数学规律的
• 9/8 • 256/243 • 灵魂不可见,灵魂内涵了理性和和谐,它是根据永恒智慧的本性
所造出来的最好的东西。灵魂渗透于同、异和存在这三个部分, 比例划分都合适和谐。
时间和天体一同产生
时间的形式与永恒
• 白天、晚上、年月等,都是时间的形式。过去是、将来是也是时 间的形式。
如何把握?
• 载体没有形状和性质,那我们如何去把握它? • 柏拉图:以神奇的方式有了理性(编不下去了?) • 把握载体的概念需要理性的参与,又不能是完全理性的。
载体=原子?
• 原子存在大小形状的差异,载体没有 • 载体无形无性,从而避免了原子具有形状这一性质所带来的困境;
因而在对事物本来的抽象上更深入了一步。
2
4
8
16
32
64
128
宇宙是立体的,所以需要两个中间数。 所以需要两个元素。
正方形 正立体 正方形
256
512
1024
气水
神把水与气置于火与土之间作中项,尽可能使它们拥有相同的比例 气与水的 比例有如火与气,水与土的比例有如气与水 这样,他就把各种元素结合起来,
造就一个可以看见又可以触观
宇宙是被创造出来的吗?
谁创造出来的?
• 要找到宇宙之父和造物者总是极艰难的。即使找到了他,把他说 出来让其余人明白也是不可能的。
• (造物主是存在的)
造物者创造万物和这个宇宙的依据?
• 造物主是善的,完善着对一切都是公正的。他不偏袒某些事物, 希望一切事物都尽可能像他那样(完善)。
• 创造主考虑到,如果炎热和寒冷,还有其他一切强大的力量,包 围着这些合成的物体,并且从外部向它进攻,结果就会使它们提 前分解,加诸于它们的疾病和衰老也会使它们销蚀。出于这样的 考虑,创造主把宇宙造成一个整体,完全拥有每个部分,从而使 宇宙完善,既不会衰老,也无病痛。
宇宙的形状?
球
• 对于这个要在其内部包容一切生物的生物来说,适当的形体应当 是可以把其他一切形体包容于自身的形体。因此,他把宇宙造成 圆形的。
• 圆形是一种最自我完善的最自我相像的图形,自我相像的完善性 是自我不相像者所不能比的。
光滑的球
• 第一个理由是,这个生物不需要眼睛,因为在它之外没有什么东 西要看。它也不需要耳朵,因为在它之外也没有什么东西要听。 还有,在它之外也没有环绕的空气要呼吸,它也不需要使用什么 器官来接受食物和排泄经过消化的东西。既没有什么东西会从它 那里出来,也没有任何东西会进到它里面去,因为没有任何东西 是在它之外的。出于神的设计,它被造成这个样子,它自身的排 泄物就为它自己提供了食物,它所做的一切或承受的一切都发生 在它内部,是它自身的行为。
• 众神啊,众神的后裔啊,你们是我创造出来的,我是你们的创造者和父亲,未经我 的许可,我创造的作品是不容毁坏的。所有组合而成的事物都可以分解,但只有罪 恶的存在才想要分解那和谐、幸福的结合物。由于你们都是被创造出来的生灵,并 非完全不朽,完全不可分解,但你们确实不会解体,也不会遭受死亡的命运,因为 在我的意愿中,你们拥有比你们诞生时赖以结合的那些力量更加重要、更加伟大的 结合力。现在,你们要聆听我的吩咐。还有三个有生灭的族类 不曾创造出来,没 有它们,这个宇宙就是不完 整的,因为它还没有把一切生物包含在内,如果要达 到完善的地步,它就必须包含一切生物。另一方面,如果它们是我创造出来的,在 我的手中得到了生命,那么它们的地位就与诸神等同了。为了使它们有生灭,而这 个宇宙又能真正地包容万物,所以我吩咐你们,
• 只有“现在是”才描述了那永恒者。 • “过去是”和“将来是”是对生成物而言的。他们在时间中,是
变化的。但那不变的自我相同者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老或 者年轻。它不会变,以前不会,将来也不会。
神和人
神是圆形?
• 他主要用火来造诸神的形式,使之辉煌可观,并根据宇宙的样子而给他们以圆形。 他赋予他们以优越的理性,并安置在天空各处,点缀整个宇宙。
造宇宙的元素都有什么?
火
被造物是物体性的,可见可触。没有火不能看见。
土
没有土被造物就不会是硬性的。
比例
• 火和土无法粘在一块,因此需要第三者作为黏物使他们黏起来, 最好的粘物是使自己与被粘物融为一体。
• 要达到这种效果,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连续的几何比例。
诡异的比例?
根
正方形 正立体 正方形
正方形 正立体
• 由于上述原因,宇宙的形体从这四种元 素中被创造出来,这些 元素在比例上是和谐的,因此宇宙拥有友爱的精神,内部融洽, 除了建构它的创造主以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它解体。
• 创世把四种元素中的每一种全都用上了,因为创造主用了所有的 火、所有的水、所有的气、所有的土建构宇宙,不让任何一种元 素有一点儿微粒或能量遗漏在外。
• 造物主认为,秩序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比无序好。 • 在可见事物中有理性的存在在整体上优于无理性的存在。
• 宇宙作为生命体是拥有灵魂和理性的。
造物者创造万物和这个宇宙的依据?
• 由于神想要把这个宇宙造得与最美好、最完善的理智的存在最为 相像,因此就把这个宇宙建构成为一个包含所有本性上同种的生 物于其自身之内的可见的生物。
• 宇宙想要是最完美的,就要使它成为唯一的可见的生命体,并使 一切有相同结构的生命体都包括在其中。
宇宙是不是只有一个?
• 因为把宇宙把一切其他理智的生物包括在内的东西,决不能在一 个之外再有第二个,或者说还有一个同伴;倘使有第二个的话, 那么必须有包容此二者在内的另一个生物存在,而此二者各为其 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就不能说二者是相像的,而应当说它 们是按照那包容二者的第三个生物被创造出来的才对。为了使这 个宇宙成为惟一的,与那完善的生物相似,创造主没有创造两个 宇宙或无数个宇宙,而只创造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宇宙和天,它现 在是惟一的,将来也是惟一的。
神造人
• 按照你们的本性,仿效我在创造你们时所显示的那种能耐,由你 们来创造这些生物。它们中间有一部分配得上不朽的名字,被称 作神圣的,可以成为你们和那些愿意追随公义的人的指导原则, 这个神圣的部分我会亲自播下种子,使其有一个开端,然后 再移交给你们。至于其他的部分,就由你们把不朽的和可朽的 因 素结合起来,把它们造出来以后供给它们食物,使它们成长,到 它们死的时候,再由你们把它们收回去。”
在柏拉图看来,他们忽视了它们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这些元素总 是在相互转化。本原只能是一,变化意味着多,因此不能把他们 当作本原。 • 水火土气这后面应该有一种永恒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本原
又一个比喻
• 金子铸件若是可感事物,金子就是永恒不变的载体。相对于各种 铸件和雕像,金子总表现为一,它永恒不变。
• 但载体本身没有任何性质,水火土气都是可以感觉的存在物,因 而总显示为某种性质和形状,可感觉的东西是有形有性的。因而 他们无法充当载体,相反,他们是载体的表现物。
理型、可感事物、载体
比喻与铺垫
• 具体事物作为感觉对象是生成变化的;理型作为思维对象是永恒 不变的。(国家篇)
• 理型好像是父亲,载体好像是母亲,可感事物是他们的后代。
载体?本原?
• 既然在讨论本原问题,首先考察一下前人的观点。 • 泰勒斯:水 • 恩培多克勒:水火土气 • 这些思想家注意到了这四种东西在形态上的共同点:无定形,但
小结
• 这就是永恒的神关于这个要成为神的宇宙的计划,他把宇宙造得表面平滑, 从中心到各个边缘距离相等,使之成为一个由许多完善物体组成的完整而又 完善的物体。他在宇宙中心安放了灵魂,灵魂从那里扩散到整个宇宙,又使 之包裹整个宇宙的外表。他使宇宙成为惟一旋转的圆球,卓越无比,能够与 自己交谈,因此不需要其他的朋友和伙伴。怀着这些意图,他把这个宇宙造 成了一个有福的神。
• 由于它不需要获取任何东西,也不需要自卫,因此创造主认为没 有必要给它安上双手。它也不需要脚或任何行走的器官。
旋转的光滑的球
• 是适合球体的那种运动却赋予了它,这就是七种运动中最适宜心 灵和理智的运动,宇宙被造就为在同一地点、以它自己为范围、 按照始终不变的方式旋转。其他六种运动都从它那里被拿走了, 使它不会受其影响而脱离常轨。由于这种旋转运动不需要脚,所 以宇宙造出来就没有腿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