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瞬脱对抗效应共36页
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及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
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及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现象及其注意能力特征。
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在快速连续呈现多个目标刺激时,个体对第二个目标的识别能力会受到第一个目标的影响,导致对第二个目标的识别能力下降。
这种现象在运动领域中尤为重要,因为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快速准确地处理多个信息,而注意瞬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现。
本研究将针对不同注意类型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深入探讨。
注意类型是指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注意特点和倾向,如集中型注意、分散型注意等。
不同类型的运动员在运动表现中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注意能力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注意瞬脱现象。
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现象及其与注意能力特征的关系。
我们将设计实验,让运动员在快速连续呈现的目标刺激中进行识别任务,记录他们的反应时和准确率,以分析他们的注意瞬脱现象。
我们还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运动员的注意能力特征数据,如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转移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将揭示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现象及其与注意能力特征的关系,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还将为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现象是指当人们在连续快速呈现多个目标刺激时,对于第二个目标刺激的识别能力会显著下降的现象。
这一现象自其被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注意瞬脱现象在运动员中的表现及其与运动表现的关系也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运动员群体中,不同类型的运动员由于运动项目、训练方式、比赛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其注意能力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的注意瞬脱及注意能力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运动员的认知加工机制,并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
《注意瞬脱范式》课件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注意瞬脱是由于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了中断或 干扰
研究注意瞬脱范式的神经机制 探索注意瞬脱范式的认知过程 设计注意瞬脱范式的干预和治疗方法 研究注意瞬脱范式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
跨学科研究:将注意瞬脱范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心理学、神经科学等
提出者:美国心 理学家John R. Anderson
提出时间:20世 纪80年代
注意瞬脱范式的提出: 由心理学家John R. Anderson在1974 年提出
注意瞬脱范式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和 90年代得到了广泛 的研究和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的完善: 在21世纪初,心理 学家们对注意瞬脱范 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 善和改进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心理学中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生物学中的应用
教育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注意力集中度 医疗领域:帮助患者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改善认知功能 体育领域: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集中度 军事领域:提高士兵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集中度,提高作战效率
注意瞬脱现象:指在短时间内,注意力从一个刺激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的现象
实验方法:通过呈现两个刺激,观察被试者的反应时间,来判断注意力的转移情况
注意瞬脱范式的应用: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用于研究注意力、记 忆、决策等认知过程。
注意瞬脱范式是 认知心理学领域 的一个重要概念
提出背景:为了 解决传统注意理 论无法解释的现 象
临床应用: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临床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教育领域: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教育领域,如提高学生注意力、改善学 习效果等 企业应用: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企业,如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改善团队 协作等
注意瞬脱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注意瞬脱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蒋玉宝;汪凯【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08(021)004【摘要】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信息或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的过程,与学习、记忆等心理过程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对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维度上,而对时间维度上的研究相对较少。
1987年Broadbent等[1]发现,被试对单词流中某一个单词的准确辨认,将对该词后约500ms以内出现的另一个单词的辨认产生影响,展示了注意在时间维度上对信息加工的容量有限的特征。
Raymond等[2]发展了快速系列视觉呈现范式。
其具体方法是:在同一个空间位置给被试以每秒6~20个刺激的速度连续呈现一系列刺激,如字母、数字、单词、图形,要求被试在实验结束后报告其中的两个刺激,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
试验发现,如果探测刺激在目标刺激后200~600ms的时间段内呈现,探测刺激的正确报告率降低,在目标刺激后300ms 呈现时正确报告率最低,该现象被命名为注意瞬脱。
注意瞬脱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2]:一是被试必须同时报告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仅报告目标刺激或探测刺激不产生瞬脱现象;二是必须有干扰刺激。
1注意瞬脱现象的解释及理论支持Raymond 等[2]提出了注意瞬脱的抑制模型(Inhibitionmodel),认为在目标刺激进入感觉记忆后,注意资源被分配给了目...【总页数】2页(P308-309)【作者】蒋玉宝;汪凯【作者单位】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2【相关文献】1.无注意瞬脱者与注意瞬脱者加工机制差异研究 [J], 赵静2.女子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及神经机制研究 [J], 王小春;周成林3.注意瞬脱神经机制的研究 [J], 邓晓红;周晓林4.情绪性注意瞬脱的认知机制: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 [J], 贾磊;张常洁;张庆林5.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及其理论解释 [J], 朱湘如;刘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注意瞬脱
• 注意瞬脱: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AB)是 指在很短时间内(约500 ms)序列呈现两个目标刺 激时,被试对第二个目标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的现 象。 • 基本研究范式: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SVP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在同一 位置以6~20 项目/秒的速度呈现刺激序列,要求 被试辨认其中一个或多个目标。
• 在实验1中,(b)条件下T2报告的精确性 下降。注意瞬脱的级别在(a)(b)两种条件下 的级别没有明显变化。实验2进一步显示, (c)条件下,注意瞬脱的级别也是没有明 显变化。三种条件的掩蔽之间的关系以及 注意瞬脱是被一个定性模型围绕的。
想法:增加对T2的熟悉程度,注意瞬脱现象 是否会减小
• 结果表明:当目标在Lag 1(TI与T2相继呈 现,中间没有间隔)显示的时候,被试会 经常报告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单一整合的目 标刺激,并且这种报告的发生率接近顺序 错乱的三倍。当报告成整体认知对象的可 能性移除之后,顺序错乱的发生增至三倍 (When the possibility to report the integrated percept was removed, order reversals consequently tripled.)。这些 结果表明,整合可能是顺序错乱发生的主 要原• 当T2在T1后极短的时间内出现时,它的鉴定是受 损的。这种注意瞬脱被认为是来自于对T2处理的 延迟,而这一阶段,T2易受到掩蔽。通过传统方 法对T2进行研究,其精确性已经受到了天花板效 应的限制。我们的研究将打破这一问题,采用一 个动态的临界追踪程序,可以从根本上摆脱天花 板效应的限制。在两个实验中,我们测试注意瞬 脱在多大程度上受三种掩蔽相关因素的影响:(a) T2掩蔽的存在/不存在 (b)T2掩蔽刺激作用的 不同时性(SOA)(c)T2的贫化水平(信噪 比)。
注意瞬脱效应的个体差异
注意瞬脱效应的个体差异
陈江涛;唐丹丹;刘聪丛;陈安涛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14(22)10
【摘要】注意瞬脱是指个体在对同一位置出现的多个刺激进行识别时,如果第二个目标刺激出现在第一个目标刺激之后200~500 ms之间,那么个体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识别会显著降低的现象。
研究表明,注意瞬脱效应在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的个
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对分心刺激的抑制能力、意向聚焦、情绪状态和人
格等方面。
近年来,注意瞬脱的个体差异也在多种神经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得到重视。
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注意瞬脱效应个体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以及应用研究。
【总页数】9页(P1564-1572)
【关键词】注意瞬脱;个体差异;特殊群体
【作者】陈江涛;唐丹丹;刘聪丛;陈安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
【相关文献】
1.考试焦虑者对威胁性刺激加工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 [J], 张环;周仁来
2.无注意瞬脱者与注意瞬脱者加工机制差异研究 [J], 赵静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注意瞬脱(综述) [J], 程浩;刘爱书
4.时间选择性注意的左半球优势效应:来自注意瞬脱研究范式的证据 [J], 章雷钢;蒋怀滨
5.安全风险信号词的注意瞬脱效应 [J], 王雪玲;关荐;李文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觉和听觉的注意瞬脱现象
不同感觉通道的注意瞬脱现象段苏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北京100875)摘要:注意瞬脱为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的现象。
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考察视觉和听觉通道实验材料下被试注意瞬脱的发生情况及是否存在通道差异。
结论为视觉通道上有AB现象,听觉通道上没有AB现象。
且AB现象存在通道效应,视觉通道更易发生。
T1、T2间的时间间隔对视听通道上不管有无AB现象都有一定的影响。
但在存在AB现象时,此现象更易发生在刺激流的前方。
关键词:注意瞬脱视觉通道听觉通道正确率1 问题提出1.1 注意瞬脱定义和研究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 简称AB现象一直是近年来注意研究领域的一个焦点。
它是注意研究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通常注意的研究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入手,但是由于方法的局限,以往对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维度,而对时间维度很少涉及。
1971年Lawrence等人使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SVP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方法来研究大脑处理成串刺激的能力。
其具体作法是在同一位置以620刺激/秒的速度呈现由字母、数字、单词图形等组成的刺激流,要求被试辨认和或觉察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刺激。
近年来这一强调时间维度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注意心理实验,激起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的兴趣,引发人们从时间维度对注意机制的深入研究。
Broadbent等人(1987)在一个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SVP)的实验中发现,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单词的准确辨认会对在该词后400毫秒内呈现的其他单词的正确辨别产生影响。
Weichselgartner和Sperling采用数字进行同类的实验也发现,被试在辨认匀速呈现(10个/秒)数字流时,当连续呈现的一个白色字母和三个黑色字母时,被试对前两个字母报告的正确率远高于后两个字母。
于是Raymond等人在1992年为这种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现象杜撰了一个新词组attention blink简称AB,即注意瞬脱,它指在多重任务RSVP流中,被试对t1的正确辨认阻碍其对时间上与它相近的t2的辨认现象。
“注意瞬脱”—竞赛中Choking研究的新视角
收稿日期:2018G10G16作者简介:叶星理(1974-),男,浙江温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㊀第41卷第2期浙江体育科学V o l .41,N o 2㊀2019年3月Z h e j i a n g S po r t S c i e n c e M a r .,2019文章编号:1004G3624(2019)02G0086G06注意瞬脱 竞赛中C h o k i n g 研究的新视角叶星理(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浙江杭州310023)摘要:文章对有关 注意瞬脱 和 C h o k i n g 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与分析,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阐述运动员压力下的 注意瞬脱 可能是导致 C h o k i n g 的解释机制.研究认为,注意瞬脱可以作为 C h o k i n g干扰理论的内在执行机制的解释依据,表述为一种注意在任务无关因素的刺激下被强制转移,从而导致运动执行效率下降的现象.关键词:注意瞬脱;竞赛中的 C h o k i n g ;干扰理论;自动执行理论;过程综合理论中图分类号:G 804.87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A t t e n t i o n a lB l i n k A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t h e S t u d yo fC h o k i n g i nC o m pe t i t i o n Y EX i n gGl i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H a n gz h o u31002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a r t i c l e h a s i n d u c t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r e l e v a n t t h e o r i e s o f t h e "A t t e n t i o n a l b l i n k "a n d "C h o k i n g ".T h r o u gh l o g i c a l d e d u c t i o n ,i te x p l a i n e dt h a t t h ea t t e n t i o n a lb l i n ko fa t h l e t e su n d e rt h e p r e s s u r ec o u l db et h e i n t e r pr e t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o f "C h o k i n g ".R e s e a r c h s u g g e s t s t h a t a t t e n t i o n a l b l i n k c o u l db e t h e e x pl a n a t i o nb a s i s o f i n t e r n a l e x e c u Gt i o nm e c h a n i s mt o t h e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t h e o r y o f C h o k i n g ,i t i se x p r e s s e da sa p h e n o m e n o nt h a t t h ee f f i c i e n c y o f t h e m o v e m e n t e x e c u t i o n i s r e d u c e db e c a u s e o f t h e f o r c e d t r a n s f e r o f a t t e n t i o nu n d e r t h e s t i m u l a t i o n o f a r b i t r a r y i n d e pe n d Ge n tf a c t o r .K e y w o r d s :a t t e n t i o n a l b l i n k ;"C h o k i n g "i nc o m p e t i t i o n ;t h e o r y o f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a u t o m a t i ce x e c u t i o nt h e o r y ;p r o c e s s s y n t h e s i s t h e o r y㊀㊀注意瞬脱(A t t e n t i o n a l B l i n k )也称为A B 现象,是指在多重项目任务的快速系列视觉呈现中,被试对前面一个目标项目的正确辨认,阻碍紧随其后目标项目的辨认现象[30].注意瞬脱反映了人们在选择性注意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局限性,已成为近年来注意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B r o a d b e n t 等在1986年进行的一项双目标辨别任务研究中发现,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 a pi dS e r i a lV i s u a lP r e s e n t a t i o n ,R S V P )刺激条件下,被试能正确辨认出第一个目标;但是,在第一个目标刺激(T 1)随后快速地呈现第二个目标刺激(T 2),此时,被试对T 2辨认的准确度明显地降低.W e i c h s e l ga r t n e r 等在1987年进一步以每秒10个数字,按1个白色字母和3个黑色字母的序列持续出现,结果显示,被试前2个字母辨认准确度远高于后2个字母,学者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瞬脱[30,50,55].近年来多数学者从时间维度上观察个体的选择性注意,主要针对注意瞬脱的解释机制进行探索[26,32,50,51].较多学者的研究支持注意瞬脱是受 注意资源 的限制,如: 瓶颈理论 ㊁ 竞争理论 ㊁ 两阶段模型 ㊁ 中枢干扰模型 等一些传统的理论模型认为,由于第一个字母的辨认使用大部分的注意资源,因此,对第二个字母的注意资源受到了阻碍,所以,造成了识别困难,导致了注意瞬脱[50,51].也有学者认为,注意瞬脱现象与短时记忆有关[3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 容积 还存在着个68体的差异,研究建议,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经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结论与传统理论相一致[26].但是,近年来也有学者向传统的 资源耗竭 理论提出了挑战,如:暂时失控理论(T e m p o r a r y L o s so fC o n t r o l,简称T L C)[34]和过度投入理论(O v e r i n v e s t m e n t T h e o r y)[48].暂时失控理论认为, 注意瞬脱 现象是由于高级中枢的控制能力不足引起的,资源耗竭理论是无法解释 注意瞬脱 的现象的[22,34].过度投入理论则主张,个体过度投入了对目标项目所需的注意资源才导致了注意瞬脱[48].另外,有学者设计了两个实验对注意瞬脱现象的加工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线索化T2(第二个目标)从而提高T2的辨认准确率.研究建议,内源性与外源性线索均能起到了显著的提示作用,从而降低注意瞬脱现象[17].另外,也有学者对暂时失控(T L C)等理论进行了验证,提出了注意瞬脱的现象可能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19].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已经对运动领域中的 注意瞬脱 现象进行理论的探讨与实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7-9,14,15].如有研究对运动员与大学生的注意瞬脱现象进行了探索,并建议把注意瞬脱列入选材的指标[16,21].另有研究对对抗性项目的运动员注意瞬脱的表现特征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的认知加工具有 节省化 的特征[6].另外,有学者作了记忆负荷对运动员注意瞬脱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认为,记忆负荷的大小对运动员的辨认正确率有显著影响,且负荷越大辨认准确率越低[15].在他另一项研究中建议,内隐学习可效减轻注意瞬脱的消极影响[14].C h o k i n g 现象是指在竞赛的情境中,运动员压力下在 关键时刻 运动表现明显降低的现象[10].这种现象与发挥失常的核心概念是不同的,因为发挥失常可以是任何原因引起的,如赛前准备不足或身体状况欠佳等,这些状况主要与运动技能或者体能相关.然而, C h o k i n g 现象则是在比赛的 重要节点 上由心理因素诱发的,造成了运动员增加了超额的努力,导致意识控制运动的过程,而使得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产生 变异 [11,12]. C h o k i n g 有两个主要的特征,就是运动员在压力下和超额的努力付出.即运动员在比赛中,感知到了比赛结果的重要性,随后付出了额外的努力,结果反而引起了比赛成绩的下滑[54].对 C h o k i n g 现象的研究是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围绕着导致 C h o k i n g 发生的机制作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王进等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期刊连续发表了多篇有关 C h o k i n g 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10-13],推动了运动心理学进一步的发展.而在最近的一项有关 C h oGk i n g 的研究中,段再复等则从另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压力下的 心智游移 可能是导致 C h o k i n g 的重要原因[4].他们解释,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对比赛结果(回报)的过分关注引发了 心智游移 ,从而导致了 C h o k i n g 的发生[4].而 心智游移 的基本特征是 注意脱离了目标任务 [53],这提示 注意瞬脱 是否是导致 C h o k i n g 发生的原因呢?但是,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词 注意瞬脱 ㊁ C h o k i n g 未发现直接相关的研究,再检索E l s e v i e rE l e c t r o n i cJ o u rGn a l s和S p r i n g e r L i n k数据库,以 A t t e n t i o n a l B l i n k ㊁ C h o k i n g 为主题词也同样未发现直接相关的研究.那么,运动员在比赛中,压力下的 注意瞬脱 现象是否是诱发 C h o k i n g 的重要原因呢?文章对有关 注意瞬脱 和 C h o k i n g 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与分析,试图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解释 注意瞬脱 对 C h o k i n g 的影响.1㊀ C h o k i n g 的相关理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解释 C h o k i n g 现象.但目前在心理学领域普遍被认可的理论主要有: 干扰理论 (D i s t r a c t i o n t h e o r y)[33,44]㊁ 自动执行理论 (A u t o m a t i cE x e c u t i o nt h e o r y)[28]和 过程综合理论 [11].1.1㊀干扰理论(D i s t r a c t i o n t h e o r y)干扰理论解释, C h o k i n g 是因为注意的改变破坏了运动执行的过程[33].N i d e f f e r认为,运动员在压力下出现的干扰信息过多可能超负荷,也可能注意的朝向改变了,最终引起了运动的执行过程被破坏.N i d e f f e r进一步解释,竞赛中运动员感知到比赛结果的重要性,因此,受到了与比赛任务无关的信息连续不断地干扰,使得运动员不能集中注意力,而当比赛迫切需要运动员及时做出反应时,却没有准确的应对信息而导致失败.因此, C h o k i n g 是因为注意过度朝向内(是指与任务无关的信息),而破坏了注意的稳定性[44].N i d e f f e r把注意分为:注意的内和外㊁视线的宽和窄4个方面.注意的内和外,是指注意或是朝向自我(内)或是朝向任务(外).一般情况下,运动执行过程中的注意朝向任务.当注意的视线在宽与窄范围内移动时,运动员能感知到全部的信息,目标被放大㊁速度较缓,所以运动员能有明晰的运动表象.但是,当 C h o k i n g 现象发生时,注意朝向自我(内-指与任务无关的信78㊀叶星理: 注意瞬脱 竞赛中C h o k i n g研究的新视角息).当视线变宽时,繁多的信息量使解析出现混乱;而当视线变窄时,信息量的缺乏又使解析出现问题.另外,有学者指出,朝向自我常常会引起认知焦虑[36,37].基于此,N i d e f f e r等的一项研究认为,当运动员感知到比赛结果的重要性(内),焦虑迅速增多,导致出现了一些生理性的反映,如,快速心跳㊁血压上升等,这些反应形成了很多的干扰因素,造成运动员的注意分心,最终导致了 C h o k i n g [45].1.2㊀自动执行理论(A u t o m a t i c e x e c u t i o n t h e o r y)社会心理学家B a u m e i s t e r是首位提出自动执行理论的学者,同时他用实验验证了 C h o k i n g [28].该理论认为,竞赛中运动员感知到了比赛结果的重要性,为了保证运动操作执行的准确性而付出了超额的努力.但是,运动员有意识地想把控运动的过程反而会使技能自动化执行遭到破坏,导致运动操作的流畅性被损,引起任务执行失败,即:努力的 悖效应 [10,28,52].1.3㊀过程综合理论(P r o c e s s s y n t h e s i s t h e o r y)C h o k i n g 过程综合理论是由国内学者王进提出的.该理论整合了 干扰理论 ㊁ 自动执行理论 以及A n s h e l的压力应对[25]和H o l d i n g的技能分类[38].同时,以W o o d s的 认知-执行 过程为框架[56],来解释 C h o k i n g 的机制.该过程综合理论把 C h o k i n g 从认知到执行看作是一个过程来解释,该过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11].C h o k i n g 的认知过程是从运动员知觉到比赛的压力到对比赛输赢结果重要性的认知过程.其中,稳定和非稳定因素决定压力水平.稳定因素如:自我意识㊁焦虑等;非稳定因素如:赛点㊁成绩冀望㊁自我威逼和畏惧评估㊁排名等.然后,进入下一阶段,即运动执行阶段.该阶段主要过程包括决策和任务执行.此时,运动员是否会发生 C h o k i n g 受压力应对策略㊁任务特征和技能水平的影响.进一步,项目特征和技能水平决定 C h o k i n g 发生的形式,干扰理论可以解释开放性动作技能的 C h oGk i n g ;自我执行理论可以解释闭锁性动作技能的 C h o k i n g .而从技能水平上讲,干扰理论可以解释中㊁初级运动员的 C h o k i n g ;自我执行理论可以解释高级运动员的 C h o k i n g [11].以上三种 C h o k i n g 理论解释都突显了认知压力(运动员感知到比赛结果的重要性)以及认知压力对注意朝向的显著影响[11],但是,对运动表现的解释却有着不一致的看法.干扰理论认为,运动员受到了与比赛任务无关的信息的干扰,使得运动员注意朝向的改变,导致 C h o k i n g ;自动执行理论主张竞赛中运动员感知到了比赛结果的重要性,付出了超额的努力,使技能自动化执行遭到破坏,导致运动操作的流畅性被损而引起 C h o k i n g .过程综合理论则把 C h o k i n g 看作是一个过程,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 C h o k i n g 的发生,如比赛的赛点㊁运动员的特质等[13].2㊀注意瞬脱的理论2.1㊀资源耗竭理论瓶颈 理论认为,外部繁多的信息,会遭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限制,就像遇到 瓶颈 一样,只有一些特别的信息,可以穿过 瓶颈 ,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后获得 识别 ,因此,B r o a d b e n t等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注意选择(过滤器)模型[29].后来,R a y m o n d等(1992)的一项研究也认为,被试对T的辨认过程是跟随着一个由T与P1引发的杂乱空间,这时被试的高级神经中枢为了避免杂乱加重,要对T P1进行处置.注意系统在对T作处置时,就完全关闭了对外的信息处理,进行调整,达到目标的确认.这种关闭其它信息进行调整的时期就是注意瞬脱的发生点[50].竞争理论是S h a p i r o等人依据实验结论提出来的[51].该理论认为,在R S V P刺激流出现后,实验对象对T和P都作出了反应,但是,从视觉短时记忆中是否能成功辨认,关键是信息的数量以及信息的相似度.假如信息量大且信息越相似,那么辨认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竞争理论主张,A B是TP和分心之间的竞争.两阶段模型理论是C h u n和P o t t e r等人于1995年提出来的[32].该模型认为,在第一阶段R SGV P刺激流中的每个信息都是以 概念性短时记忆 (C o n c e p t u a l S h o r t-t e r m M e m o r y)(简称:C S T M)的方式来识别.假如保存在C S T M的信息与目标刺激有共同的特点,就能得到注意即时的反应,随后,在信息处置的第二阶段就能准确的报告.但是,在第二阶段的信息处置过程是需要反应时间和一定的容积量,所以,仅有较少的目标刺激物能得到准确的辨认,如P1.但因第二步加工过程的匮乏,随着干扰信息连续不断的出现,C S T M中的内容会快速消失.因此,P2-P5将会处在非常不利的位置,容易出现瞬脱.中枢干扰理论是J o l i c o e u r于1999年提出来的[41].该理论认为,注意瞬脱现象其实质是由一个容积非常有限的㊁信息暂时保存于记忆的暂时联合(简称:S T C,S h o r t-t e r m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的信息处88㊀㊀第41卷㊀第2期浙江体育科学2019年3月置延迟引起的.依据该理论应该有选择反应㊁暂时联合㊁心理旋转以及从旧记忆中搜索相关信息需要中枢进行处理,但在同一个时间点上,神经中枢只能完成其中的一种操作,其它需要中枢处置的操作都需等待,因此,对信息的反应就延误了[27,39,40].2.2㊀暂时失控理论D i L o l l o等人于2005年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资源耗竭 解释不了 注意瞬脱 的现象,因此,提出了暂时失控理论(T e m p o r a r y L o s so fC o n t r o l,简称T L C)[34].该理论认为, 注意瞬脱 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在加工T1的过程中,高级中枢的控制能力不足,引发了认知系统内源性控制暂且缺乏,而不是注意资源过度损耗引起的.该模型指出,视觉系统会根据目标刺激的特征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控制调节,系统的控制由最初前额叶等大脑的高级皮层(中央处理器)对目标刺激进行内源性的控制,因此,较适合对T1的加工.如果T2与T1是具有同类别的特征,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如果T1之后出现T2是不同类别的,就会引起系统外源性的改变,导致T2无法识别,直到系统完成了对T1的加工,中央处理器恢复到内源性控制为止.这种理论假说的实质是高级中枢系统只能进行一个内容的操作,与任务数量没有关系[22].2.3㊀过度投入理论O l i v e r s和N i e u w e n h u i s于2006年提出了过度投入理论(O v e r i n v e s t m e n tT h e o r y)[48].该理论同样也认为高级中枢的工作受记忆容积的限制,但是,并不赞同资源瓶颈理论的 有限中枢资源的分配 是引发注意瞬脱的原因.该理论主张,个体在R S V P 刺激流任务下,过度投入了对目标项目所需的注意资源才导致了注意瞬脱.个体从视觉刺激流中竭力辨别出T1和T2并输入到中枢加工通道,在注意投入时,误以为注意资源投入越多越好,因此,投入超过了目标所需的资源上限,使干扰物和T1和T2一同进入了中枢加工通道,所以,造成了注意系统对目标项目T2的准确选择,以及对干扰物的抑制能力,致使T2的工作记忆受到干扰,导致了注意瞬脱[48,49].目前的研究对注意瞬脱的产生机制存在理论上的分歧,不同点主要在于注意瞬脱是受中枢注意资源瓶颈的限制[29,50],还是注意的暂时失控[1,34]或是注意的过分投入[48].各理论对注意瞬脱产生机制的观点虽然不同,但是,多数理论都认可注意瞬脱反映的是晚期阶段的知觉机制[22,23].3注意瞬脱对 C h o k i n g 现象的新诠释前人的研究表明,注意瞬脱与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2,43].例如,M a c l e a n等人(2010)完成的一项实验研究,采用P A N A S对被试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随后让被试完成R S V P刺激流的任务.研究发现,对T2的辨别准确率,极情绪状态被试的任务表现相关较差.M a c l e a n等人(2010)解释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导致注意被强调不愉快的感知朝向,从而使注意瞬脱的效应增大[43].在另一项关于情绪的研究中,A n d e r s o n等人(2001)采用情绪相关的词与中性词进行视觉的刺激,结果发现,被试在接受情绪相关的词时注意力相对于接受中性的刺激时更容易被吸引.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被试在接受情绪相关的刺激时,其注意表现出强于其他刺激的聚焦朝向.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个体在情绪状态下,其注意的情绪优先指向可能是C h oGk i n g的注意干扰理论解释的核心机制.也就是说,负性情绪信息将会优先获得有限的注意资源[24].正如O l i v e r s等(2005,2006)的解释,情绪状态能使中枢系统对目标项目和干扰物的注意进行控制,从而影响着注意的选择与转换[47,48].情绪状态可以使注意处于动态转换的状态,起到抑制介入刺激的作用[49].C h o k i n g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体育竞赛情境中,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下降与高焦虑水平有关.这种关联性也可以用注意瞬脱来解释,例如,有研究者对焦虑水平与注意瞬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有高焦虑水平的被试,对T2的辨别准确率要明显低于低焦虑水平的被试[45].也就是说,高特质焦虑的个体由于对负性刺激更敏感,所以更易发生注意瞬脱[20].即个体的焦虑水平影响着注意瞬脱效应的大小.这些研究给我们提示,焦虑有关的C h oGk i n g的现象发生,是因为焦虑的情绪把注意强行从任务执行中转移到了焦虑朝向的刺激,从而引起任务执行效率的下降.另外,近期的研究发现,假如奖赏总伴随着行为而发生,那么个体可能会多次重复该行为[3,31,46].当奖赏与目标项目联结时,奖赏会推进注意选择进程,使目标任务的刺激能够迅速吸引个体的视觉注意;但是,当奖赏与干扰刺激联结时,奖赏会干扰注意的选择过程,从而放慢了对目标项目的搜索[5,42].也就是说,奖赏干扰刺激增强了注意瞬脱效应[18,35,57].从以上实验研究可以看出,从注意瞬脱的视角,压力下的C h o k i n g可以解释为情绪有关的焦虑或奖励等要素,可以强行将注意从任务执行中转移到98㊀叶星理: 注意瞬脱 竞赛中C h o k i n g研究的新视角相关的刺激信息处理上,从而降低了运动任务执行的效率.3㊀未来研究的方向综上,注意瞬脱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C h o k i n g研究视角,今后的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证探索:①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与认知控制的关系;②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与任务执行的关系;③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与任务绩效的脑机制研究;④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的诱因要素.4㊀结㊀㊀论研究通过对有关 注意瞬脱 和 C h o k i n g 的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并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解释运动员在压力下的 注意瞬脱 可能是导致 C h o k i n g 的产生机制.研究认为, 注意瞬脱 可以作为C h oGk i n g干扰理论的内在执行机制的解释依据,表述为一种注意在任务无关因素的刺激下,被强制转移后导致运动执行效率下降的现象.研究建议,在今后的探索中,应关注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的认知控制㊁任务执行以及脑执行机制的问题.进一步,需要关注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的诱因要素.参考文献[1]㊀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等.情绪诱发的视盲:一种独特的功能性视盲[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3):422-430.[2]㊀曹婧.情绪㊁场认知方式对注意瞬脱的影响[D].济南:济南大学,2016.[3]㊀段越.奖惩任务下特质愤怒大学生情绪诱发视盲现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4]㊀段再复,张力为.解释比赛 C h o k i n g 的新视角:心智游移理论[J].体育科学,2017,37(2):37-46.[5]㊀范巧霞,齐森青,郭仁露,等.奖励影响注意选择的认知加工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573-1584.[6]㊀胡海鹰,王小春.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注意瞬脱行为表现特征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54-57.[7]㊀李永瑞,梁承谋.注意瞬脱现象及其理论解释[J].心理学动态,2001,9(1):5-11.[8]㊀李永瑞,张厚粲.女子足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193-1195.[9]㊀刘建国.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6):60-64.[10]㊀王进.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 飞走 :竞赛中 C h o k i n g 现象[J].心理学报,2003,35(2):274-281.[11]㊀王进.解读 反胜为败 的现象:一个 c h o k i n g 过程理论[J].心理学报,2004,36(5):621-629.[12]㊀王进.压力下的 c h o k i n g :运动竞赛中努力的反常现象及相关因素[J].体育科学,2005,25(3):85-94.[13]㊀王进.运动竞赛关键时刻的 发挥失常 :压力下 C h oGk i n g 现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4]㊀王树明,季浏.内隐学习对运动员注意瞬脱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4):281-285.[15]㊀王树明.记忆负荷对运动员注意瞬脱影响的试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2):93-98.[16]㊀王俊法,刘建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71-74.[17]㊀魏子瑜.注意瞬脱现象加工机制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18]㊀韦小英.奖赏对情绪信息注意瞬脱影响的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19]㊀谢莺,陈心浩,罗婕,等.注意瞬脱:短暂失控㊁延迟选择还是资源耗竭?[J].心理学探新,2009,29(2):25-29.[20]㊀夏瑞雪,武文佼,杨冀东,等.消极情绪刺激和焦虑状态对注意瞬脱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6,36(1):36-41.[21]㊀肖随龙,徐鹤.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之比较[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4):120-123.[22]㊀张明,王凌云.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7-16.[23]㊀朱湘如,刘昌.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及其理论解释[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328-333.[24]㊀A n d e r s o nA K,P h e l p sEA.L e s i o n s o f t h e h u m a n aGm y g d a l e i n p a i re n h a n c e d p e r c e p t i o no fe m o t i o n a l l ys a l i e n t e v e n t s.N a t u r e,2001,411:305-309.[25]㊀A n s h e lM H.C o p i n g s t y l e sa m o n g a d o l e s c e n t c o mGp e t i t i v e a t h l e t e s.T h eJ o u r n a l o f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1996,136:311-323.[26]㊀A k y u r e kE G.&H o m m e lB.S h o r t-t e r m m e m o r ya n dt h ea t t e n t i o n a lb l i n k:C a p ac i t y v e r s u sc o n t e n t[J].M e m o r y&C o g n i t i o n2005,33(4):654-663.[27]㊀A r n e l lK.M.,J o l i c o e u rP.T h ea t t e n t i o n a lb l i n ka c r o s s s t i m u l u sm o d a l i t i e s:e v i d e n c e f o r c e n t r a l p r oGc e s s i n g l i m i t a t i o n s.J o u r n a l 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 P s y c h o lGo g y:H u m a nP e r c e p t i o n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1999,25:630-648.[28]㊀B a u m e i s t e rRF.C h o k i n g u n d e r p r e s s u r e:S e l f-c o nGs c i o u s n e s sa n d p a r a d o x i c a le f f e c t s o fi n c e n t i v e s o ns k i l l f u l p e r f o r m a n c e.J o u r n a lo f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S oG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1984,46:610-620.[29]㊀B r o a d b e n tDE.P e r c e p t i o n 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P e r g aGm o nP r e s s,1958,14(1):183-203.[30]㊀B r o a d b e n tD.E.,&B r o a d b e n tM.H.P.F r o md eGt e c t i o n t o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R e s p o n s e t om u l t i p l e t a r g e t si n r a p i d s e r i a l v i s u a l p r e s e n t a t i o n.P e r c e p t i o n&P s yGc h o p h y s i c s,1986,42:105-113.[31]㊀C a m a r aE.,M a n o h a rS.,&H u s a i n M.P a s t r e w a r d s09㊀㊀第41卷㊀第2期浙江体育科学2019年3月c a p t u r e s p a t i a l a t t e n t i o na n da c t i o nc h o i c e s.E x p e r iGm e n t a l B r a i nR e s e a r c h,2013,230(3):291-300.[32]㊀C h u n M M.,P o t t e r M C.At w o-s t a g em o d e l f o r m u l t i p l e t a r g e td e t e c t i o n i nr a p i ds e r i a l v i s u a l p r e s e n t aGt i o n[J].J o u r n a l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H u m a nP e r c e p t i o n 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1995,21:109-127.[33]㊀D a n i e lM.T h e c h o k ea n dw h a t y o uc a nd oa b o u t i t.S c h o l a s t i cC o a c h,1981,13:75-79.[34]㊀D i L o l l oV,K a w a h a r a J,S h a h a bG h o r a s h i SM,e ta l.T h e a t t e n t i o n a lb l i n k:R e s o u rc ede p l e t i o n o r t e mGp o r a r y l o s s o f c o n t r o l?[J].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2005,69:191-200.[35]㊀F a i l i n g E.F.,&T h e e u w e sJ.N o n s p a t i a l c a p t u r eb y p r e v i o u s l y r e w a r d e ds c e n es e m a n t i c s.V i s u a lC o g n iGt i o n,2015,23(1):82-104.[36]㊀G i b b o n sFX.S e l f-e v a l u a t i o na n ds e l f-p e r c e p t i o n: T h e r o l e o f a t t e n t i o n i n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a n x i e t y.I n:S c h w a r z e rR,W i c k l u n dR Ae d.A n x i e t y a n ds e l f-f o c u s e da t t e n t i o n.C h u r,S w i t z e r l a n d:H a r w o o dA cGa d e m i c,1991,15-26.[37]㊀H a s sR G,E i s e n s t a d tD.T h ee f f e c tso fs e l f-f oGc u s e da t t e n t i o no n p e r s p e c t i v e-t a k i n g a n da n x i e t y.I n:S c h w a r z e rR,W i c k l u n dRA e d.A n x i e t y a n d s e l f-f o c u s e da t t e n t i o n.C h u r,S w i t z e r l a n d:H a r w o o dA c a d e m i c,1991:55-66.[38]㊀H o l d i n g D H.S k i l l sR e s e a r c h,I n D.H.H o l d i n g(E d.)H u m a n s k i l l s(2n d,).L o n d o n,U K:J o h n W iGl e y&S o n s,1989:1-16.[39]㊀J o l i c o e u rP.M o d u l a t i o n o f t h e a t t e n t i o n a l b l i n kb y o n -l i n e r e s p o n s e s e l e c t i o n:E v i d e n c e f r o ms p e e d e da n du n s p e e d e d t a s k-1d e c i s i o n s.M e m o r y a n dC o g n i t i o n,1998,26:1014-1032.[40]㊀J o l i c o e u r P.,&D e l l A c q u aR.T h e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o f s h o r t-t e r m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C o g n i t i v e P s y c h o l o g y,1998,36:138-202.[41]㊀J o l i c o e u rP.C o n c u r r e n t r e s p o n s e-s e l e c t i o nd e m a n d s m o d u l a t e t h e a t t e n t i o n a l b l i n k.J o u r n a l o f E x p e r i m e nGt a l P s y c h o l o g y:H u m a nP e r c e p t i o n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1999,25:1097-1113.[42]㊀K i s sM.,D r i v e r J,&E i m e r,M.R e w a r d p r i o r i t y o f v i s u a l t a r g e t s i n g l e t o n sm o d u l a t e se v e n t-r e l a t e d p oGt e n t i a l s i g n a t u r e s o f a t t e n t i o n a l s e l e c t i o n.P s y c h o l o g iGc a l S c i e n c e,2009,20(2):245-251.[43]㊀M a c L e a n M.H.,A r n e l l,K M.,&B u s s e r iM.A.D i s p o s i t i o n a l a f f e c t p r e d i c t st e m p o r a l a t t e n t i o nc o s t si n t h e a t t e n t i o n a l b l i n k p a r a d i g m.C o g n i t i o n&E m oGt i o n,2010,24(8):1431-1438.[44]㊀N i d e f f e rR M.P s y c h e dt ow i n.C h a m p a i g nI L:L e i sGu r eP r e s s,1992.[45]㊀N i d e f f e rR M,S a g a lM S.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n da t t e nGt i o nc o n t r o l t r a i n i n g.I n:W i l l i a m sJ M.(E d.)A pGp l i e d s p o r t p s y c h o l o g y:P e r s o n a l g r o w t ht o p e a k p e rGf o r m a n c e(3r de d).M o u n t a i n V i e w,C A:M a y f i e l d,1998:296-315.[46]㊀N o o n a n M.P.,M a r sR.B.,&R u s h w o r t h M.F.D i s t i n c t r o l e s o f t h r e e f r o n t a l c o r t i c a l a r e a s i nr e w a r d-g u i d e db e h a v i o r.J o u r n a l o fN e u r o s c i e n c e t h eO f f iGc i a l J o u r n a lo f t h eS o c i e t y f o r N e u r o s c i e n c e,2011,31(40):14399.[47]㊀O l i v e r sC.N.L.,&N i e u w e n h u i s,S.T h eb e n e f iGc i a l e f f e c t o f c o n c u r r e n t t a s k-i r r e l e v a n tm e n t a l a c t i vGi t y o n t e m p o r a l a t t e n t i o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2005,16(4):265-269.[48]㊀O l i v e r sC.N.L.,&N i e u w e n h u i sS.T h eb e n e f i c i a le f f e c t s o f a d d i t i o n a l t a s k l o a d,p o s i t i v e a f f e c t,a n d i nGs t r u c t i o n o nt h ea t t e n t i o n a lb l i n k.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G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H u m a nP e r c e p t i o na n dP e r f o r mGa n c e,2006,32(2):364-379.[49]㊀O l i v e r sC.N.L.,v a nd e rS t i g c h e l,S.,&H u l l eGm a n,J.S p r e a d i n g t h es p a r i n g:A g a i n s ta l i m i t e d-c a p a c i t y a c c o u n t o f t h e a t t e n t i o n a l b l i n k.P s y c h o l o g iGc a lR e s e a r c h,2007,71:126-139.[50]㊀R a y m o n dJ.E.,S h a p i r oK.L.,&A r n e l lK.M.T e m p o r a r y s u p p r e s s i o n o f v i s u a l p r o c e s s i n g i n a nR SGV Pt a s k:A na t t e n t i o n a lb l i n k.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Gm e n t a l P s y c h o l o g y:H u m a nP e r c e p t i o na n dP e r f o r mGa n c e,1992,18(3):849-860.[51]㊀S h a p i r oK L,R a y m o n dJE,A r n e l lKM.A t t e n t i o n t ov i s u a l p a t t e r n i n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d u c e s t h e a t t e n t i o n a lb l i n k i n r a p i d s e r i a l v i s u a l p r e s e n t a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 P s y c h o l o g y:H u m a n P e r c e p t i o n&P e r f o r m a n c e,1994,20:357-371.[52]㊀S i m o nJ.T h e p a r a d o x i c a le f f e c to fe f f o r t.B r i t i s h J o u r n a lM e d i c a l P s y c h o l o g y,1967,40:375-379.[53]㊀S m a l l w o o dJ,S c h o o l e rJ W.T h er e s t l e s sm i n d[J].P s y c h o l B u l l,2006,132(6):946-958.[54]㊀W a n g J.W h y a p o t e n t i a l g o l dm e d a l g o n e: C h o k i n gi n s p o r t s.A c t aP s y c h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2003,35(2):274-281.[55]㊀W e i c h s e l g a r t n e rE.,&S p e r l i n g G.D y n a m i c so f a uGt o m a t i c a n d c o n t r o l l e d v i s u a l a t t e n t i o n.S c i e n c e,1987,238:778-780.[56]㊀W o o d sB.A p p l y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 t os p o r t.L o n d o n:H o d d e r&S t o u g h t o n,1998.[57]㊀Y o k o y n m aT.,P a d m a l aS.,&P e s s o aL.R e w a r dv s.e m o t i o ni nv i s u a ls e l e c t i v ea t t e n t i o n.J o u r n a lof V iGs i o n,2015,15(2):451.19㊀叶星理: 注意瞬脱 竞赛中C h o k i n g研究的新视角。
注意瞬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注意瞬脱(Inattentional Blindness)现象,即当个体专注于某一任务时,可能会忽略或无法察觉到非目标刺激的现象。
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了解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对非目标刺激的注意瞬脱程度,并分析影响注意瞬脱的因素。
二、实验方法2.1 被试选取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
所有被试均无色盲或色弱,视力正常。
2.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一个主试电脑、一个被试电脑以及两段视频。
第一段视频为干扰视频,其中包含一系列随机出现的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方块;第二段视频为目标视频,其中包含一个固定的、与其他方块颜色不同的圆形。
两段视频的播放时间均为30秒。
2.3 实验程序被试进入实验室后,首先进行简短的说明,告知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随后,被试被要求坐在被试电脑前,注视主试电脑屏幕中央的一个固定点。
主试电脑屏幕上依次播放两段视频,视频播放过程中,被试需尽量忽略干扰视频中的方块,专注于目标视频中的圆形。
实验结束后,被试需回答以下问题:1. 在干扰视频中,是否注意到圆形的出现?2. 如果注意到了,圆形出现的时间大约在视频播放的第几秒?3. 在干扰视频中,是否注意到其他颜色或形状的方块?三、实验结果3.1 数据收集通过对被试的回答进行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在干扰视频中,有15名被试报告未注意到圆形的出现,5名被试报告注意到了圆形的出现。
- 注意到圆形的被试中,其中3名被试报告圆形出现在视频播放的第5-10秒之间,2名被试报告圆形出现在视频播放的第11-20秒之间。
3.2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约75%的被试在干扰视频中未注意到圆形的出现,表明注意瞬脱现象在特定条件下确实存在。
- 注意到圆形的被试中,多数被试在视频播放的第5-10秒之间注意到圆形的出现,说明在干扰视频播放初期,被试更容易忽略目标刺激。
注意瞬脱范式
对如上分析可知:
在注意瞬脱的时间窗内(延迟2-延迟5), 恐惧面孔相较于 中性面孔在T1 低知觉负载条件下表现出的加工优势随着 负载的增高而减弱了。负载主效应仅在延迟3 条件下显著, F(1.29)=7.10, p<0.05, 而情绪与负载交互效应仅在延迟 2 和延迟3 条件下显著(延迟2:F(1, 29)=16.01, p<0.001; 延迟3:F(1,29)=19.18, p<0.001), 在延迟2 和延迟3 的条件下,被试对T2 恐惧面孔的反应正确率受T1 负载高低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延迟2:t(29)=4.52, p<0.001;延迟3:t(29)=5.16, p<0.001), 延迟5 条件虽 然负载与情绪交互效应不显著(p=0.125), 但其高低负载 下的恐惧面孔反应正确率差异呈现边缘显著水 平,t(29)=2.09, p=0.046。所有延迟条件下中性面孔高低 负载的反应正确率差异均不显著, 综上说明T1知觉负载对 恐惧面孔侦测任务的影响仅在注意瞬脱的短延迟条件下出 现。
对显著的交互效应进行负载高低与情绪效价的 2*2两因素方差分析
四种延迟条件下情绪的主效应均显著: 延迟2 : F(1, 29)=26.66,p<0.001; 延迟3 : F(1, 29)=29.93, p<0.001; 延迟5: F(1, 29)=24.12, p<0.001; 延迟8: F(1, 29)=38.24,p<0.001。
因变量:被试对朝向辨别任务的正确率及 目标侦测的平均正确率
五、实验程序:
(1)在正式实验开始前被试进行40 个试 次的练习,练习数据不进行统计。(一个实 验试次包含出现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 (RSVP)中的18 张干扰刺激图片及2 张目 标刺激图片共20张图片,干扰刺激前后不会 重复出现,每张图片呈现时间为67ms 并立 即被下一张图片掩蔽。)
注意瞬脱现象及其理论解释_李永瑞
注意瞬脱现象及其理论解释李永瑞 梁承谋 沈阳体育学院基础部 北京体育大学摘 要 注意瞬脱现象是近年来注意研究的一个新聚焦点各国学者对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并展望其研究之未来关门理论知觉干扰理论由于方法的局限对时间维度很少涉及Lawrence等人[1]使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其具体作法是在同一位置以6数字图形等组成的刺激流,要求被试辨认和觉察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刺激这一强调时间维度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注意心理实验引发人们从时间维度对注意机制的深入研究Broadbent等人[2]在一个多重任务RSVP实验中发现同年Weichselgartner和Sperling[3]发现10个/秒对前两个字母的报告正确率远远高于后两个字母Raymond等人 [1]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验证并扩展了上述实验事实表示固定呈现点 图1 Raymond等人的实验中呈现刺激情况 收稿日期 7表1 Raymond等人所进行的四个实验结果 实验序号 t p 报告正确率 一 某个字母 报告p1-p3三个字母 p1p3在p2均<60% 对p的报告正确率均>80% 三 同一 p1的位置分别是90,180其余同二 四 同一 P2的位置分别是90其在t后180余同二 * p1位置处增加的一段时间间隔270下文中空挡之意与此相同呈现速度为11个/秒记为t其余均为黑色15个字母其位置分别记为p1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置上分别呈现第二个记为p见图1实验组任务既要报告t又要报告p此外三被试既参加实验组又参加对照组的测试对照组对p的报告正确率均高于90实验组对t的报告正确率均高于80 第一个实验基本上是Weichselgartner和Sperling研究的拷贝post-target processing deficit第二个实验证明p为简单任务时实验三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源于t和时间上同它相近的p1的相互影响就不会受到后继刺激的干扰 从上述实验事实可知对p的判断准确率呈U型状Raymond等人为这种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现象杜撰了一个新词组简称AB指在多重任务RSVP流中,被试对t的正确辨认阻碍其对时间上与它相近的p的辨认现象1992美意澳法等国的20余个研究小组相继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41723共同的结论是视觉通道上一定存在AB现象 为研究听觉通道上是否存在注意瞬脱现象Rapid Auditory Presentation)技术和交叉通道技术在空间同一位置以或相同4数字或交叉通道技术分为视-听交叉和听-视交叉两种t及t以前的刺激通过RSVP呈现后者的刺激程序为t以后的所有刺激通过RSVP呈现t为报告一个高音化或亮化处理过的字母的名称刺激流速度均为126毫秒/个在听觉通道上发现轻度的AB现象在听-视交叉通道上发现中度的AB现象在视-听交叉通道上没有发现AB现象且交叉通道中的AB源于中枢处理有限性而单通道内的AB来源于视觉或听觉储存有限性 继Shulman和Hsieh等人的工作后59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另外一些则否定其存在Karen M Arnell等人[4]在听觉通道在RAP或RSVP中4个/秒的递减速度呈现数字流或字母流tp实验结果发现且随呈现速度的减慢总之有许多实验已经证实在听觉通道和交叉通道上也存在AB现象为什么或在哪里发生等问题没有统一的认识通道内的容量限制和中枢容量限制是否独立存在等问题 2 影响注意瞬脱现象的因素 在探讨AB现象普遍存在的同时归纳有三p为1992当p1为空挡时没有AB现象发生在他们的实验中或数字或两者的混合100毫秒的两个或三个颜色与刺激流一致的字母的名称400毫秒内呈现的后一(或二)个字母报告正确率大大降低则相应的AB现象就大大减弱Adriane E Seiffert 等人[13]的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当t为90或180毫秒的空挡并要求被试报告其长短时此外172324]p1为有形物体时于是可断言p1均为物体就能产生明显的AB现象p的加工时间越长在黑色字母流中白色字母黑色字母的名称p8的位置上出现这说明颜色的差别不足以对AB的大小产生明显的影响他们要求被试写出字母流中的t两个重叠字母两个并列的字母两个并列字母空间位置随机排列的两个字母p1的位置均为空挡p8的位置上出现有极为显著的AB现象三种情况基本上没有AB现象发生掩蔽t从而增加中枢系统对它的处理时间 Raymond等人[14]在考察p1对AB大小的影响时t均为报告一白色字母的名称2小黑点,在常规位置右一个字母距离处呈现字母Sp8的位置上出现于是他们断言AB现象就越明显被试为一群名字由四个字母组成的大学生被试本人的名字和其他被试的名字在四个字母的单词流中即本人名字时这称为视觉鸡尾酒会效应要求被试记下数字流中两个随机呈现的字母,前者为普通字母后一个字母没有ABAB不显著数字并列出现按正常顺序呈现一致叠加非常显著的AB他们据此得出结论而同时掩蔽则不发生AB现象Bassingthwaise等人也发现或字母不相似时Padmanabhan等人[17]的实验证实随着被试练习程度的深入他们推测被试经过练习后即被试对P变得更加熟悉了t的应答方式数量对AB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统的RSVP实验中才要求被试报告或觉察目标刺激与之相应在这两种范式下1999年以白色字母为刺激流分三种情况4种不同的应答方式大H大S小或Hp8的位置上出现在均速AB范式中而在加速AB范式中>这说明在匀速AB范式下而在加速AB范式中AB就越显著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解释AB现象的中枢干扰理论只有t有形它的大小既取决于被试对t的处理时间还受制于不同的应答范式下被试对t的应答方式数量并都受到被试的认知特点与水平某种情况下AB现象是否明显乃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注意瞬脱的机理同样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对AB现象提出了种种理论解释首先是在注意的早期或晚期选择理论上的分歧其次是AB现象发生位置的区别另一派认为AB现象发生在RSVP或RVP流完成之后的记忆处理过程中195820]认为瓶颈只有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以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或存储Raymond等人[1]根据这一理论在这一混乱间隙里被试的高级神经中枢要对t为了避免这样的混乱加剧暂时闭门修整这一闭门修整期间就是注意瞬脱这种模型认为p在AB现象中不起作用于是 Shapiro等人[12]又转而认为AB现象支持注意的晚期选择模型3.2 再现竞争理论或晚期选择模型 Deutsch/Deutsch(1963)注意的晚期选择模型认为[18-20]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在此基础上并参照了Duncan等人提出的视觉搜索中的刺激相似性理论[22]该理论认为被试对t和p都作出了反应,但被试对它们从视觉短时记忆Visual Short-term Memory数量越多且相互之间越相似因之p和分心物之间的竞争在第一阶段CSTM的形式得到辨认就会得到瞬时的注意回应就能顺利地对外报告第二阶段的信息处理过程是需要时间且容量有限因为缺乏第二步的加工过程所以在时间上紧跟着t的话因为它不能立即得到第二步处理该理论同上述的再现竞争理论一样而前者认为AB发生在线外而后者认为AB发生在线上 Maki[23]等人注意到不论是知觉干扰理论或是再现竞争理论都不能解释有关AB的所有实验事实这两种模型有着共同的概念基础早搜索过程都由特定目标的特征和有限容量机制所决定尽管两种模型对AB现象的解释有所不同它们在预测AB效应方面是一致的Maki等人认为既有线上成分有早期也有晚期所以他们认为只有把这两种理论融合起来才能解释与AB有关的实验事实不够雄辩 3.5 中枢干扰模型 最近提出了中枢干扰理论[4]AB现象的本质是由一个容量极端有限STC, Short-termConsolidation根据这一理论短期合并而在同一时间所以当需要如上操作之一的中枢处理正在进行时而那些不需要进行中枢处理的操作可以同上述中枢处理过程同步进行对p的感觉编码和知觉编码过程就可以与t的反应选择同步进行这一理论是最为全面但它能否经受得住新的实验事实的考验4 研究注意瞬脱现象的意义及展望 毫无疑问10余年来但其系统性尽管如此研究前景十分广阔从方法学角度看势必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注意的实质使整个注意的研究水平大大提高一步注意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发端AB现象的研究为我们提供进一步认识意识的极好角度有利于深入人类心理现象的本质在实际生活中制造和操作通讯信号频率选择使用等从而提高人类实际活动的效率迄今为止主要用大学生作被试来考察其存在的客观性及普遍性将推动差异心理及人材选择工作的进行亦将是吸引研究者的新热点将掀起认知心理学新的波澜参考文献 [1]Jane E Raymond, Kimron L. Shapiro, Karen M.Arnell. Temporary Suppression of Visual Processing in an RSVP Task: An Attention Blin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2,18:849-860[2]Broadbent D E, Broadbent M H P. From detection to identification: Response to multiple targets in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1987,42:105-113[3]Weichelgartartner E, Sperling G. Dynamics of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visual attention. Science, 1987,238: 778-780[4]Karen M Arnell, Pierre Jolicoeur. The Attentional Blink Across Stimulus Modalities: Evidence for Central processing Limit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9,25:630-648[5]Duncan J, Martens S,Ward R. Restricted atteentional capacity within but not between sensory modalities. Nature, 1997,387:808-810[6]William S Maki, Troy Couture, Karen Frgen et al. Sources of the Attentional Blink During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and Retrieval Compet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97, 23:1393-1411[7]Pierre Jolicoeur. Concurrent Response-Selection Demands Modulate the Attentional Blin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9,25:1097-1113[8]Pierre Jolicoeur. Dual-task interference and visual enco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 1999,25:596-616[9]Pierre Jolicoeur. Restricted attentional capacity between sensory modalitied.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 1999,6:87-92[10]Luck S J,Vogel E K, Shapiro K L. Word meanings can be accessed but not reported during the attentional blink. Nature, 1996,382:616-618[11]Potter M C, Chun M M, Muchenhoupt M. Two attentional deficits in serial target search: The visual attentional blink and an amodal task-switch oper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8,24:979-992[12]Kimron L Shapiro, Jane E Raymond, Karen M Arnell .Attention to Visual pattern Information produces the Attentional Blink in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4,20:357Padmanabhan G. Transient suppression of processing during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Acquired distinctiveness of probes modulates the attentional blink.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1994,4:499-504.[18]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9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5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53 [21]Marvin M Chun。
注意瞬脱
注意瞬脱通常人们很难获得同时呈现刺激的全部信息。
例如,当一系列刺激快速呈现时,你可能忽视其中某个刺激,或者当你专心看电影时没有察觉到旁边的人已经走了。
认知心理学家将这种对明显刺激的注意疏忽称为暂时的注意缺失。
1971年,Lawrence等人使用系列视觉呈现(RSVP)方法来研究大脑处理成串刺激的能力。
其具体做法是在同一位置以6-20个刺激/秒的速度呈现由字母、数字、单词、图形组成的刺激流,要求被试辨认和(或)察觉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刺激。
1987年,Broadbent等人在多重任务RSVP实验中发现,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单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别出该词4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
同年,Weichselgartner 和Sperling发现,被试在辨认匀速(10个/秒)黑色数字字流中连续出现的一个白色字母和三个黑色字母时,对前两个字母的报告正确率远远高于后两个字母。
1992年,Raymond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并正式把此现象命名为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简称AB。
对注意瞬脱的概念他们是这样来界定的:当两个视觉靶刺激(T1和T2)快速系列呈现时,通常发现,对第一个靶刺激(T1)的准确辨认会导致被试很难辨认在T1之后100-5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靶刺激T2,这种对T1的加工导致T2被忽略的现象即为注意瞬脱,它反映了人类大脑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时间上的局限性。
注意瞬脱的理论注意瞬脱作为一种功能盲现象反映了注意时间动态上一种基本的认知局限,即人类视觉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
Raymond等(1992)最早提出注意门径模型(attentional gate model)将注意瞬脱归因于为了避免确认T1时受到随后项目干扰而将注意的门关闭,因此与T1在时间上很接近的T2(时间间隔在200~500ms之间)被关闭在门外,此时注意瞬间脱离,知觉加工暂停。
这个理论局限性在于,事实上即使在瞬脱瞬间,项目仍可进行知觉加工,甚至达到语义水平(Luck,Vogel,&Shapiro,1996),因此很多理论认为注意瞬脱发生在T2知觉加工之后(Chun & Potter,1995;Zuvic,Visser,&Di Lollo,2000)。
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及其理论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3):328~333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及其理论解释*朱湘如刘昌(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南京210097)摘要对一个目标的准确报告使得很难报告之后5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目标,这种加工削弱被定义为注意瞬脱。
注意瞬脱范式可以用来研究注意的时间进程。
对于注意瞬脱现象已经有了多种理论解释,许多研究者利用功能核磁共振和事件相关电位等神经成像技术考察了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
相关研究结果支持自上而下的控制过程与自下而上过程的交互作用导致了瞬脱现象的产生。
最后对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注意瞬脱,神经机制,注意控制,P300。
分类号B8421 引言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系统,大多数关于注意的研究集中在空间注意的研究上,从时间维度上来研究注意的相对较少。
布罗德本特1987年首次发现了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目标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认出在该词后约5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1],这表明了注意加工在时间维度上的有限性。
后来Raymond等人发展了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范式。
其具体方法是由字母、数字、单词、图形等组成的刺激流在同一空间位置上以6~20个刺激/秒的速度连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别或觉察刺激流中的目标刺激(Target,以下简称T1)和一个探测刺激(Probe,以下简称T2,一般在T1后的1~8个位置上呈现)。
T1是在实验前规定好的一个刺激或几个刺激中的一个,T2一般是一个固定的刺激,例如X。
刺激流呈现完后要求被试报告T1和T2,刺激流中T1后的第i个刺激通常简称为Lagi项。
实验发现如果T2在T1之后大约200ms到600ms的时间段内呈现,T2报告率大大降低,大约在T1呈现之后300ms时T2报告率最低。
注意瞬脱范式ppt课件
四、实验方法:
1、被试: 30 名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有偿被试)。
条件:(1)、男女各半, 年龄在19~25 岁间, 平均 年龄21.5 岁 (2)、均为右利手, 无躯体疾病及精 神障碍, 视力或矫正视力均达到1.0 以上, 无色 盲色弱, (3)实验前进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 自评量表、及20项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测评, 所 有被试三种量表得分均属于正常水平。
实验发现:对恐惧面孔侦测的正确率在高知觉负载条 件下显著降低, 而中性面孔则不受知觉负载水平影响, 并且 这种高知觉负载对恐惧面孔加工的抑制作用仅发生在注意 瞬脱中的短延迟条件下。说明在知觉加工资源和注意调节 作用同时受限的情况下恐惧面孔的优势加工受到限制, 提 示情绪性刺激的加工与中性刺激相比消耗的加工资源较少, 并依赖于注意的调控。
二、摘要:
情绪性刺激的加工是否受注意影响目前尚存争论。基 于许多操纵空间注意焦点的研究未能在注意资源的分配上 进行精确的调节, 本实验将时间维度的注意瞬脱范式与负 载理论相结合, 通过调节注意瞬脱中T1 刺激物知觉负载水 平的高低。观察被试在四种时间延迟条件下(延迟2, 延迟3, 延迟5, 延迟8)T2 目标侦测任务恐惧和中性面孔的反应正 确率, 从而对情绪性刺激的加工特征进行研究。
(4)被试眼睛与屏幕正中保持水平并距离 50cm。
(5)T2 刺激图片共20张,包括10张恐惧面 孔和10张中性面孔,每种面孔中男性和女性 面孔各5 张。
测评:由另外30名本科生对20张面孔图 片的愉悦度和唤醒度进行1~9 级评分。
恐惧面孔较中性面孔评价更为负性(M 恐 惧=2.18±0.54, M 中性=5.34±0.59), t(18)=−12.55, p<0.001;
2.通过对杏仁核损伤的病人进行研究表明:情绪的 这种认知加工优先性通常被认为是不需要注意参 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