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文学与“重庆形象”变迁(一)
重庆地区文学现象调查 3
组员:陈家芳,但婷,袁旭,蒋楠,黄波,包文娟,刘启明,李典励,唐胜雨,谢凤摘要:重庆市独立以后,重庆市党代表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对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
1956年,重庆成立了重庆作家协会,重庆作家协会肩负着繁荣重庆文学创作,促进重庆文学事业发展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重庆有许多名作家,重庆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也很重视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翻译。
重庆主要的报纸和期刊,从滥觞期以来就重视对外国文化的翻译介绍,并且随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发展,由旧式文言向新式白话发展,视野由新闻、法律等领域向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等多领域发展,由单纯强调英、美等西方列强的文化向关注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
重庆的文化界、报纸、期刊有对外国文化交流的优良传统。
重庆的文学对外交往呈现出有组织的规模化的交流态势,具有开放性与世界意识,既注重眼前,又着眼于未来。
关键词:文化建设开放发展The investigation of literature phenomenon in Chongqing Abstract:After the independence of Chongqing, the representor of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highlighted that it wa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what’s more, deploy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 constructing citywith strong culture. Demonstra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holding banner highly、 around overall situation、 serving for people、 reforming and creating”. In 1956, Chongqing founded association of writer. Chongqing writer association shoulder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o flourish the culture of Chongq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culture career. Chongqing has many famous writers, the wisdom person of Chongqing culture area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deology. The mai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of Chongqing, have pay attention to introduce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since original period. Moreover, with the new culture all around the country developing, it always changes. The culture field, newspaper, periodical has fine traditions to interflow with foreign culture. Chongqing culture own openness and world consciousness,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present, but also future.Keywords: culture, construction, openness, development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关于《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抗战时期张恨水客居在陪都重庆,一方面,他从自己全新的客渝生活体验作笔,“幻想”和“叙述”着他的重庆人生,以重庆为创作背景,从“下江人”的视角打量着重庆的人与城,为我们塑造了一幅栩栩如生而又充满寓意的重庆形象图;另一方面,正是当时张恨水有了这种独特的重庆生活体验之后,笔者发现重庆形象对其后期的创作艺术产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具有有一种重塑作用。
关键词:张恨水;重庆形象;艺术风格一、前言张恨水是中国小说史上创作最丰的小说家,各种作品多达110多部,共计3000余万字,在重庆八年抗战中就达800余万字,享有广泛的社会声誉。
著名学者刘半农称张恨水为:“当今的小说大家”,台湾学者赵孝萱女士称他最突出的地方是在“章回体,笔记小说的改良方面”,“写得比刘鹗与吴敬梓还好”。
“张恨水现象”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
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根据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统计来看,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放在了他前期的言情小说方面,而对其后期具有社会批判性兼生活体验性的作品则关注比较少,尤其是从地域文化空间的角度来关注其作品与重庆的城市形象的关系。
西南大学文学院的肖伟胜,李怡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巴蜀视野> -书中的《张恨水四十年代小说与重庆》一文从巴蜀文化视角着手,着重探讨了张恨水1940年代小说与重庆的关系,对重庆形象已经有部分展示;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尹莹在她的《重庆形象的文学表达————张恨水创作的另一种意义》中从意象分析的角度阐释了文学表达的意义,但阐释欠充分。
两者都忽视了重庆形象对其后期风格的重塑的这一具体论题。
然而文学史永远是一个过程,而张恨水是现代中国最有文学过程感的作家之一。
1938年1月张恨水先生到达重庆,1945年12月离开重庆,重庆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在重庆南温泉桃子沟度过了长达七年的客渝生涯,使他对寄身托命的山城有了深切的生活体验,于是才有了这些以重庆为背景的文字的产生。
简论区域文学的全国代表性——以陪都重庆戏剧运动为证
两个向度的探 讨 , 确证陪都重庆文 学运动在抗战 时期体现 了区域文学的全 国代表 性。
关键词 : 区域 文学 ;全 国代表性 ;陪都 重庆戏剧运 动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6 文献标识码 : A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 - - 0 4 2 9 ( 2 0 1 4 ) O 1 —0 0 l 1 —0 4
重庆在战后之发展不可限量。 ” 《 新华 日报》 的社论最后认为 : “ 把 中华 民族坚决抗战的精神发扬起来 , 这 是我们庆祝陪都最重要的意义。 ” 在这里 , 《 新华 日报》 的社论 中有关陪都重庆与“ 陪都 日” 的现实意义的 评论 , 应该 说 是实事 求是 的。这就 是 , 在肯定 陪都 重庆 在 战时文 化发 展过 程 中所作 出 的伟大 贡 献 的前 提
已经成 为长 江上游 以至 中 国西南部 的区域性 中心城 市 , 而抗 日战 争 的全 面 爆 发 为重 庆 设立 为 陪都 提供
了一 次历 史契 机 , 随着 陪都 重 庆成 为全 国文化 与 文学 中心 , 无 疑将 促使 陪都 重 庆文学 有可 能在 逐 渐 发挥 出主导性 影 响的 同时 , 逐 步奠 定 出在 战 时文学 发展 之 中的 主流性 地位 。因此 , 陪都重 庆 文学 的全 国代表 性, 陪都重 庆 文学在 中国文学 战 时发展 之 中发挥 着前所 未有 的主导影 响 , 最 终 奠定 了 陪都重 庆 文学 在 中 国文学 战时发 展 中举足 轻重 的 主流地 位 。 当1 9 4 0年 9月 7 日国民政 府 明定重 庆为 陪都之 后 , 每年的 1 0月 1日, 也 就 被 同 时定 为 “ 陪都 日” 。 1 9 4 0年 1 0月 1日, 在陪 都重 庆进行 了庆 祝 首届 “ 陪都 日” 的 盛大 集 会 。 当天 陪都 重 庆 各 报纷 纷 发 表社 论, 《 新华 日报 》 的社 论 首先指 出 : “ 明定 重 庆为 陪都 , 恢宏 建 置 , 一 由于 重庆 在 战 时之 伟 大 贡 献 , 再 鉴 于
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
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余妮彗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2013120704【摘要】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进入了一个兼容并收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兴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中心。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
【关键词】重庆文化陪都时期发展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重庆发展为西南的工商业和金融业的中心。
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
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
当然重庆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为重庆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改变,再加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使重庆文化发生了巨大转变。
所以,此时期的重庆文化受外来因素影响非常深刻,这也为后来的重庆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从外来人口和西方文化的影响(1)饮食文化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而重庆则成为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
从1937年开始,陆续从各地迁移到重庆的流亡人口数以万计,他们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武汉等城市和地区。
那时,重庆人习惯把这些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称呼为“下江人”,自己则称为“上江人”。
随着大量“下江人”涌入重庆,“下江人”成为了当时获得广泛认同且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
随着“下江人”云集重庆,各地风味饮食也不断涌入,重庆也打破了以前川菜较为单一的饮食风味。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籍封面设计构成探析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籍封面设计构成探析作者:余青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7期摘要:1937年到1945年重庆成为战时陪都。
在此期间,重庆出版业较为繁荣,有力地促成了书籍封面设计艺术的发展。
“构成”是所有造型设计艺术的基础,是一种科学的设计方法。
本文以重庆作为抗战时期陪都为历史背景,运用形式分析法和图像学方法,从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角度去解析当时书籍封面设计的构成要素和特点,进而解读封面设计中的思想内涵,并归纳总结出蕴含其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封面设计;思想内涵;艺术规律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87-0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序幕。
由于重庆拥有天然屏障以及丰富的物产,故被国民政府选定为战时陪都,“抗日救亡”运动随之展开。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我国大好河山,掠夺宝贵的物产资源,并伺机摧毁我国的文化。
为了推行殖民文化,阻止中国人接受正统的教育,他们竟然破坏我国教育、图书馆、出版社等文化事业。
1937年重庆成为战时陪都,成了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促进了重庆出版业的繁荣发展,重庆是大后方出版业的集中地。
在那个特殊时期,物质条件十分匮乏,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在重庆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文人墨客聚集到一起,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重庆出版业的较大发展。
文化界、教育界等各界人士纷纷出资新建出版社,使得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随着出版社的蓬勃发展和出版图书的增多,书籍封面设计也展现出它独特的构成特点和时代风格。
实际上,当时诞生的优秀图书的确不在少数。
书籍封面具有审美性、文化性和依附性,与书籍内容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当然,一定程度上书籍封面设计也具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仍然需要遵循美学原则,从而达到内涵意蕴与形式美感的统一。
可以肯定地说,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具有冲击力、感召力的封面起到了振奋人心,激起人们抗战热情的积极作用。
陪都文学与“重庆形象”变迁(一)
陪都文学与“重庆形象”变迁(一)【内容提要】作为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通过对陪都文化的现实表达,在地方文学的基础上生成为区域文学,直接推进了“重庆形象”的战时变迁,促使重庆形象具有了陪都文化的双重内涵与陪都文学的整体构成,重庆形象由此成为陪都文学的区域性标识。
【关键词】陪都文学/重庆形象/变迁从区域文学发生的角度来看,重庆文学是具有人文地理空间边际的地方文学;而从区域文学出现的角度来看,重庆文学又是拥有行政区划时间限定的地域文学。
1]这无疑就意味着,重庆文学的地方文学构成是区域文学在重庆生成的历史前提,而重庆文学的地域文学构成是区域文学在重庆生成的现实条件,因而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历史前提与现实条件,重庆文学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区域文学,从而表明重庆文学的区域文学生成,不过是重庆文学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审视重庆文学发展从古到今的整个历程,可以说,古代的重庆文学主要是表现本地风土、风物、风情、风俗的地方文学,因而又往往能够被称为所谓的“巴渝文学”。
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的重庆文学,在进行现代发展的同时,也就呈现出从地方文学向着区域文学变迁,继而由区域文学向着地域文学变迁这样的世纪轨迹来,与20世纪的中国文学区域化过程之中文学发展的政治化保持着高度同步;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陆文学发展的政治化一方面促成了对其地方文学构成的忽视,而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其地域文学构成的政治一元取向,于是乎,不仅大陆各地文学发展趋向地域文学的单一层面,而且以省级行政区划为界限的省域文学史“书写热”的涌现,也就不足为奇——所谓“盛世修史”之举在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当下回应——已经面世的,诸如《上海现代文学史》、《浙江现代文学史》、《贵州现代文学史》等等。
因此,就区域文学之所以能够生成的根本而言,需要认识到的就是:文学的地方性特征是较为稳定的,而文学的地域性特征则是易变的——无论是显示意识形态主导、文学政策规范,还是显现行政区划调整、地区建制重组,均是在政治需要更替之中随时间长轴波动而不断得到整合的。
浅谈抗战文学中重庆主题的表现
浅谈抗战文学中重庆主题的表现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自国民党迁都后,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再加上华北地区的沦陷,大量的文学作家纷纷前往大后方进行抗战宣传活动,结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了大量的抗战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多以重庆文学作品为主,在深刻描绘重庆陪都的实际状况时,还将重庆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反映。
但在实际中,作家对重庆的想象与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在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此,针对抗战文学中重庆主题的表现这一问题,作以下论述。
标签:抗战文学;重庆主题;表现作为蜀中腹地,重庆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大量文学作家来到重庆,在壮大重庆文艺队伍的同时,还促进了多种地域的文化交流。
这些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多以爱国思想为主,对战时大后方种种形态进行了仔细的描写,充满了抗日救国的呼声。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文学现象,多以重庆这座城市为文学背景,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在整个文学史上,重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结合抗战文学中重庆主题的表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抗战文学中重庆主题的特点重庆地区作为战时的经济、政治中心,除了在抗战中起着重要作用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广大战争难民的希望所在。
当前抗战文学中重庆主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战中的文学背景与其他抗战地区不同的是,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即使在抗战爆发的年代中,重庆在崇山峻岭的掩护下,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外敌入侵的威胁及抗日战争的爆发形势。
直到国民政府宣布成立陪都后,越来越多的工厂学校迁建入驻。
再加上华北沦陷后,越来越多的文人涌入重庆地区,这些人员对重庆文学的改变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1]。
针对重庆地区抗战中的文学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国民党迁都后,重庆地区的身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作为当时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地区成为全国人民的希望;其次,在抗战文学中,大量文人的涌入,对重庆抗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扩大重庆文学视野的同时,还为重庆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题材。
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
2005年12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6期Dec.2005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 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 on)Vol122 NO.6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3郝明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47)[摘要]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呈现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
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陪都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山城意象,共同扩大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地理性[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5)06-0110-06 八年抗日战争,既是抗战时期中国区域文化与文学现象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抗战时期中国区域文化与文学现象存在的时间界限。
正是因为如此,对于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来说,在抗战八年中从区域文化中心到全国文化中心的长足发展,首先体现出战时体制对于文化与文学的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表现为战时首都对于文化与文学的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然而,无论是战时体制,还是战时首都,对于重庆文化与文学所发挥的阶段性作用,仅仅是显示出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时间之维,揭示了区域文化与文学现象何以出现的现实原因,而区域文化与文学产生的历史原因,理应到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来寻求。
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在事实上也就是区域文化与文学现象得以发生的地理边际,具有从行政区划到人文地理的两极,因而呈现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并且分别展现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区性与地缘性。
具体地说,由于行政区划往往会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动而出现地理边际的波动,因而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区性呈现出动态的性质。
论陪都语境下萧红的重庆书写
论陪都语境下萧红的重庆书写作者:田雪菲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论陪都语境下萧红的重庆书写⊙田雪菲[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萧红在陪都重庆的生活与创作常常一笔带过。
本文试图对萧红在重庆的创作进行梳理,着眼于其创作题材与陪都语境的内在呼应,具体表现为大轰炸的创伤记忆、战时语境下知识分子的逃离、下江人群体的文化冲击以及对郊区底层民众的命运思考,揭示萧红的重庆书写对陪都重庆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萧红陪都重庆书写1937年底至1946年5月,重庆作为“陪都”而存在。
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大批文化机构、文人知识分子及爱国主义者纷纷迁往重庆,相关的“重庆书写”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1938年8月,萧红抵达重庆,直到1940年1月离开。
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萧红创作了不少作品,散文方面有《牙粉医病法》《滑竿》《林小二》《放火者》《长安寺》《茶食店》等,小说方面有《逃难》《旷野的呼喊》《花狗》《莲花池》《山下》等。
这些作品虽然在文学史上反响不大,但对于研究重庆抗战文化史及重庆书写史却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遗憾的是,近二十年对萧红创作的研究中,萧红的“重庆书写”基本上处于研究者的视域之外,少量成果也无法充分展现萧红在陪都语境下创作的独特意义。
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洛神”,萧红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毅然奔赴重庆,其间奔走在歌乐山、北碚黄桷树、江津白沙、学田湾等地,积极投入抗战宣传。
由此,就引发我们思考:萧红的重庆书写有何独特之处?她这一时期的创作如何契合陪都文化语境,对重庆地域文化有何发掘?一、重庆大轰炸的创伤记忆抗战爆发后,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继南京、上海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只能迁往内地寻求安身之所。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西迁重庆,随着1938年武汉的沦陷,重庆成为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1940年9月6日,国民党政府明令重庆作为战时陪都,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根据地,也成了日军打压的首要目标。
重庆对台湾当代文学的影响——以梁实秋和余光中为例
重 庆 对 台 湾 当 代 文 学 的 影 响
赵
◇ 探 索 ・ 争 鸣 ◇
晶 ( 河南省黄河交通学院 4 5 4 9 5 0 ) — — 以 梁 实秋 和 余 光 中为例
摘要 : 重庆由来 已久的历史文化积 淀哺 育 了聪慧灵气的 巴渝儿女. 亦影响 了台湾甚至海 外的著 名作 家 本 文分析 散文 大家梁 实秋和 著名诗人 余光 中的作 品 中的重庆情 结和重庆 文化 书写 . 感受 氤氲在 海峡 两岸 的巴渝情思 文学没有海峡界限和 阻隔 . 大陆和台湾有剪不 断的联 系. 重庆对 台湾 当代文学亦有深远而 巨
一
5 l 言
历史的厚 重感 总会滋养 一批又一 批的文 人墨客 钟灵 毓秀、 人杰 地灵 的山城 重庆 自 古
便是 文人成长的沃土 从 古至今 . 无数 文人穿 梭于巴渝这片神奇的土地 . “ 巴渝 ” 这个 特定 的 地理名词在 他们 的生命 轨迹 中打下 了鲜 明的 印记 李 白、 杜甫 、 白居易 、 陆游、 黄光中
光 正是有 了那段时光 . 培养起我对祖国古典 诗词 的喜爱” 后来 . 余光中 中学毕业 , 离开了
重庆 . 然而七年的重庆生活使这个地方魂绕梦 牵着余光 中整整一生 . 少年时的嘉陵江畔始终 盘旋在余光 中的脑际 三 游子 的思念 余光 中最初 的创作深受 中国古诗 、 五 四新 诗及英美古典诗歌传统 的影响 。 《 舟子的悲歌》
了蓝星诗 社, 创 办了《 蓝星周刊》 蓝星诗社和 当时的“ 现代 派” 、 “ 创世纪 ” 诗社共 同推动 了台 湾2 0 世纪6 0 年代现代 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 . 冲 破 了台湾 文坛 为“ 反共八股 ” 所窒息 的沉 闷局 面. 呈现 出一 种比较活跃 的. 与抱残守缺 相对 立的标新 立异的先锋意识 他一生笔耕不辍 . 至2 0 0 0 年. 共 发表了8 0 5 首诗 . 与此 同时还努力
陪都小说的史诗双重建构
陪都小说的史诗双重建构
郝明工
【期刊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陪都小说通过对抗战时期中国生活的全面书写,以战争史诗与生活史诗的双重小说建构达到了现代史诗的中国高度,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战时发展.
【总页数】7页(P10-15,56)
【作者】郝明工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基地,重庆,40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二维建构模式中的史诗体式追求——“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审美反思 [J], 刘克宽
2.简论抗战时期重庆小说的史诗建构 [J], 郝明工
3.《刺杀小说家》:双重艺术文本的建构与互动 [J], 吴杨爽
4.双重叙事进程中圆形人物的建构
——重读经典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 [J], 刘洁
5.史诗建构的乡土悲歌——浅谈路遥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J], 石世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端木蕻良小说中重庆形象的建构
以杨义 、梅新林为代表 的文学地理学研 究重视地
域 流动对 作 家创作 的影 响及 在文 学作 品 中的相应 体 现 。为此 ,在 2 0 0 9年重庆师 范大学 召开 的 “ 第二 届 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 ”上 ,为体 现重 庆地域在
时刻挺身而 出,撑起 民族 的脊梁 ,成为 中华 民族复兴 的重要根据地 。各路知识精英 一时荟萃渝城 ,单 就知
名小 说家 来说 ,就 可列 出一长 串名单 ,如 巴金 、茅
盾 、老舍 、张恨水 、徐莳 、路 翎 、姚雪垠 、端木蕻 良 等。他 们在巴山蜀水 间播种下 星星火种 ,摩擦 出灿 烂 文化火 花 。这是现代文 明与 巴蜀 文化的一次历史性 大 碰撞 、大融合 ,形 成辉 煌 的 “ 重 庆 陪都 文化 ( 文学 )
解 放前 ,端 木蕻 良的足迹踏遍 大江南 北 。他 前 、 中期文学创 作 的几个 重要节 点与天津 、上海 、重 庆 、 香港 、桂林 、武汉这六座城市 紧密相关 。而战时首都 重庆 ,因其独特 的地理方位 和政治象 征意义 ,更是成 为当时文人 的向往之地和聚集地 。 民国时期 的重庆 ,地处 四川东南部 , “ 地无 一尺
庆 《 国 民公报》 社男子单身 宿舍 到歌乐 山乡建社 的招
待所 ,再到沙坪坝复旦农场 的简陋平房 ,最后迁 入复
收稿 日期 :2 0 1 6 - 0 5 - 0 2 基金项 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 目 ( 2 0 1 5 B S 0 9 7 ) 作者简介 :肖太云,男,湖 南邵 阳人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文学博 士,主要从 事沈从 文和 吴宓研 究。
端木蕻 良小说 中重庆形象 的建构
肖太 云
( 长江师范学 院 文学院 ,重 庆 4 0 8 1 0 0)
萧红创作中的陪都重庆叙事
各种 活 动 中去 。
1 9 3 8年 ,武 汉失 守 ,萧 红 怀着 干出 一番更 大 事业
萧 红 离 开 白沙 之 后 来到 了在 日本 结识 的好 友
池 田杏 子家 里 。池 围幸 子除 了在 生 活上照顾 萧 红 ,
的 甚至侧 重 于描 写她 在 重庆 时与端 木蕻 良的爱情 。 本 丈试 图从 萧 红在 重庆 的抗 日活 动及创 作 的重 庆题 材来论 述她 对 陪都 重庆 的积极 意 义。 关 键词 :萧 红; 陪都 重庆 ;创作 中图分 类号 :I 2 0 7 . 4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4 6 0 1( 2 0 1 5 ) 0 3 — 0 0 7 4 — 0 5
来 的 心情 毅 然决 然 的奔 赴 重庆 ,她希 望 在 这 里可
以通 过 自己的笔 杆加 入 中华 民族 伟 大 的革命 事业 中去 。萧 红一 直待 在重 庆 ,直 到 1 9 4 0年 才转 赴香 港 。期 间她 奔走 在 歌乐 山 、江津 白沙 、学 田湾 、 北 碚 黄斛 树 等地 ,为抗 战 的推进 做 了许 多 积 极 的 文 艺活 动 ,同 时 她笔 下 的重 庆及 重 庆 人形 象 给 抗 战 文化 留下 了宝贵 的资 源 。
只能 前 往 重 庆 与端 木 蕻 良会 合 ,来 到重 庆 后 ,一
切 条件 设 施 没 有想 象 中 的好 ,端 木 蕻 良连 落 脚 的 住 所都 没 有 预 备 ,但 是 能够 与爱 人 在一 起 萧 红 还 是 感 觉 到心 里 有些 踏 实 。她 们 搬过 几 次 家 ,最 后 出于无 奈便 住 到朋 友 白朗家 中 。 1 9 3 8年年 底 ,萧
陪都重庆抗战文学的文学史阅读与考察——对七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病象的思考
Read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y of Anti-Japanese Literature in Chongqing,the Second Capital of the Current China——A Reflection on the Writing of the 7 Versions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冯肖华
作者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13
出版物刊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4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陪都重庆;抗战文学史实;病象思考
摘要:自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与出版已有诸多成熟的文本,在这些史著中,对于抗战文学内容的秉笔直书及相应篇幅的编排都存在着近似的"同一律"病象,即重墨于解放区文学,轻疏于国统区文学,尤其淡化陪都重庆抗战文学的书写,反映出文学史家们在这一问题上后著复前著,一路步尘沿袭的顺延、回避修史理念,使得陪都重庆抗战文学史实长期处于遮蔽状态。
如何重新认知陪都重庆抗战文学史实的双重意义,进一步去反思、寻找造成这些问题的症结,厘清和重新修正史家的修史理念,是本世纪文学史家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陪都文学精神的形成与演变
The Literary Spirit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Povisional Capital
作者: 梅新林;王晓均
作者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金华321004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89-9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陪都文学;东汉长安;唐代洛阳;北宋洛阳;明代南京
摘要:作为中国文学版图的重要一支,陪都文学随着历史演变和城市轴心的迁移,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精神。
本文选取东汉长安、唐代洛阳、北宋洛阳、明代南京等四大陪都文学作重点分析,在梳理其前后承继的文学脉络中,进行各自多重色彩的具体辨析,分别为东汉陪都长安夸饰中的自豪、怀恋与失落,唐代陪都洛阳闲适中的忧惧、苦闷与解脱,北宋陪都洛阳韬晦中的内敛、执著与理趣,明代陪都南京凄艳中的风情、诤骨与感伤。
陪都抗战文化对重庆城市品牌定位的价值
陪都抗战文化对重庆城市品牌定位的价值
任洁
【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6)004
【摘要】城市品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更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城市品牌定位重在提炼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城市特质,进而创造和呈现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风貌.城市品牌的重要目的在于展现城市由内及外的吸引力,并通过城市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的内在优势和市场化的竞争力.在重庆城市品牌的构建中,陪都抗战文化是重庆享誉世界的城市特质,表现了重庆深厚的城市文化内涵和坚强不屈的优秀民族精神,对重庆城市品牌核心内质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总页数】6页(P25-30)
【作者】任洁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40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J], 张忠伟;敖容
2.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对重庆城市社会变迁的影响 [J], 潘洵
3.浅析抗战时期迁移人口对重庆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J], 王静
4.论抗战时期人口迁移对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J], 杨雨
5.重庆抗战文化特点及其现实价值新论——兼论新重庆如何打好"陪都牌" [J], 邓义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重庆文学形象意义与缺失
构建重庆文学形象意义与缺失城市文化的层次性和历史积淀性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不会是单一的形态,多元的城市文化以及作家世界观、生活阅历、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作家在建构城市文学形象时的多元性和多面性。
抗战时期,作家以各自不同的话语书写重庆,无论是茅盾笔下作为延安“她者”的重庆,还是巴金笔下华美而悲凉的重庆;无论是老舍笔下永远不及北京的问题重庆,还是张恨水笔下充满各色欲望而又处处闪着文化之光的重庆;无论是端木蕻良与徐舒笔下浪漫得让人陶醉的重庆,还是给了年轻作家们希望和失望双重感受的谜一样的重庆,虽然每个作家笔下的重庆各有限度,但是略加整合即是一个相当完整的文学城市形象。
不过,重庆的文学形象并没有像北京、上海那样被作家们神话,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学中的现实。
作家用文学对城市的话语化不断赋予实体的城市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这影响了我们对城市真实面貌的多重期待。
用文学表现重庆,不仅对于城市文学,而且对于国统区文学,甚至对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本身,都有一些重要的意义。
其一,重庆文学形象的书写,体现了作家对国统区生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许多作家通过重庆社会各阶层生活的表现,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又一幅邪恶的图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作家更多关注的是重庆的负面意义,更多关注的是重庆“丑”的一面。
重庆的反面形象和价值通过他们不断的文学讲述固定下来,成为罪恶之城或畸形的魔都。
毋庸置疑,生活的本身存在着丑。
不过,现实的丑一旦进入艺术之中,就会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进入审美领域,“审丑”实际上就意味着审美。
“进一步说,生活丑不可能激起人们的美感,但当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成为反面艺术典型就取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艺术家通过观察、研究、分析,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它真实地反映出来,体现了合规律的真,同时,当生活丑成为一种渗透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的艺术形象,便从反面肯定了美,体现合目的性的善;再者,生活丑获得了和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陪都文学与“重庆形象”变迁(一)【内容提要】作为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通过对陪都文化的现实表达,在地方文学的基础上生成为区域文学,直接推进了“重庆形象”的战时变迁,促使重庆形象具有了陪都文化的双重内涵与陪都文学的整体构成,重庆形象由此成为陪都文学的区域性标识。
【关键词】陪都文学/重庆形象/变迁从区域文学发生的角度来看,重庆文学是具有人文地理空间边际的地方文学;而从区域文学出现的角度来看,重庆文学又是拥有行政区划时间限定的地域文学。
1]这无疑就意味着,重庆文学的地方文学构成是区域文学在重庆生成的历史前提,而重庆文学的地域文学构成是区域文学在重庆生成的现实条件,因而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历史前提与现实条件,重庆文学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区域文学,从而表明重庆文学的区域文学生成,不过是重庆文学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审视重庆文学发展从古到今的整个历程,可以说,古代的重庆文学主要是表现本地风土、风物、风情、风俗的地方文学,因而又往往能够被称为所谓的“巴渝文学”。
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的重庆文学,在进行现代发展的同时,也就呈现出从地方文学向着区域文学变迁,继而由区域文学向着地域文学变迁这样的世纪轨迹来,与20世纪的中国文学区域化过程之中文学发展的政治化保持着高度同步;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陆文学发展的政治化一方面促成了对其地方文学构成的忽视,而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其地域文学构成的政治一元取向,于是乎,不仅大陆各地文学发展趋向地域文学的单一层面,而且以省级行政区划为界限的省域文学史“书写热”的涌现,也就不足为奇——所谓“盛世修史”之举在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当下回应——已经面世的,诸如《上海现代文学史》、《浙江现代文学史》、《贵州现代文学史》等等。
因此,就区域文学之所以能够生成的根本而言,需要认识到的就是:文学的地方性特征是较为稳定的,而文学的地域性特征则是易变的——无论是显示意识形态主导、文学政策规范,还是显现行政区划调整、地区建制重组,均是在政治需要更替之中随时间长轴波动而不断得到整合的。
所以,在20世纪的重庆文学现代发展过程之中,具有区域文学的地方性与地域性双重特征这样的重庆文学,就是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即陪都文学。
尽管陪都文学这一命名是与陪都重庆的行政确定分不开的,但是,陪都文学所表达出来的正是陪都文化——从区域文化中心到全国文化中心的陪都重庆的战时文化。
陪都文化的文学表达在表现出全国性影响的同时,更呈现出区域性样态,具体而言的文学标识,就是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学的“重庆形象”。
在这里,从何谓重庆文学的文学命名到何为重庆文学的文学认定,事实上主要依托于“重庆形象”的文本塑造——只要是能够对重庆文化的不同层面进行相应的文学表达,并且塑造出“重庆形象”来的,都是重庆文学,从而避免了对于重庆文学从命名到认定的种种无谓之争:文本是有关重庆还是无关重庆的题材之争,作者是本地还是外地的籍贯之争,因为本地作者有可能写出与重庆无关的文本,而外地作者也有可能写出与重庆相关的文本,以便保持重庆文学发展的开放性——既不以作者籍贯的差异来进行其是否归属重庆文学的文学判断,也不以文本题材的选择来作为是否重庆文学的文学裁定——陪都文学的生成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不可否认的是,“重庆形象”并非仅只是具有地方性与地域性双重特征的区域文学形象,而且还有可能分别是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地方文学形象或地域性特征的地域文学形象,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可以说,20世纪中重庆文学的现代发展,与“重庆形象”的变迁是相辅相成的:始于地方文学,而终于地域文学。
显然,对于重庆文学现代发展的考察,应该从地方文学层面上开始,而实际上从重庆文学走上现代发展道路之初,这一点就已经被意识到了,并且在个人文学书写之中加以极力鼓吹。
一早在1920年前后,诗人吴芳吉就以重庆本地特有的民歌体、民谣体来开始进行地方文学的个人书写。
不过,这一个人书写是以两个层面上的文化与文学开放为基准的,一个层面上的开放就是从传统到现代的世界性开放,另一个层面上的开放就是从乡村到都市的全国性开放,以便能够获取空前阔大的个人接受视界,从而推进个人的重庆感受最终能够化为个人的诗意挥洒。
于是,在诗情的个人吟唱中,既能够从一己对于摩托车的中国感受出发——“在外国为平民之所利赖,在中国则为贵族之所自私”,而写出了这样的《摩托车谣》:“摩托车,摩托车,/行人与你是冤家”,来表达出自己对于中外社会现代化之巨大文化差异的独特领悟;与此同时,也能够对中国都市生活进行个人的至深体验,在《卖花女》中就述说了“一带红楼映柳条,/家家争买手相招”这一日常生活景象,来表示自己对于“卖花女”都市卖花的同乡之情,毕竟彼此都是来自中国“西方”的“西方人”。
这就表明,地方文学书写是离不开个人接受视界的扩大的,两者之间形成了正向的良性循环:越是能够拓展从中国到世界的文化与文学的个人视野,也就越是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地方文学个人书写。
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吴芳吉由此而得以“西方人”的眼光,来全面关注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西方”家乡——重庆的乡村生活,从农事活动到战乱频仍,凡是与家乡人生存攸关的生活现象,都在其个人吟唱之中得到显现。
难能可贵的是,这一个人吟唱汲取了来自乡间歌谣的艺术营养,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诗艺上的个人参照,进而表明地方文学书写不仅与民间文学之间存在着根深柢固的本地联系,更是融入了地方文化的内在影响,从而保持着彼此之间血肉般的多重相关性。
因此,与《摩托车谣》、《卖花女》同时发表在1919年11月出版的《新群》创刊号上的《秧歌乐》一诗,就是通过对“撒秧乐”、“栽秧乐”、“薅秧乐”、“打秧乐”、“收秧乐”,这一稻子从播种到收获的农事活动五步曲来大显“西方人”之乐(然而,在后来的“选编”过程之中,《秧歌乐》一诗中的“撒秧乐”、“栽秧乐”、“薅秧乐”、“打秧乐”、“收秧乐”的重庆方言表达,被统统置换为“秧歌乐”,很显然是没能注意到地方文学的文化特征。
在从春到秋的农事活动之中,首先是其乐无穷的前三步,表现为“撒秧乐”、“栽秧乐”、“薅秧乐”,在这一连串的与稻子生长有关的农事活动之中,显示出经过长期辛劳而丰收在望的持久快乐;其次是其乐融融的后两步,凝结为“打秧乐”、“收秧乐”,从收割稻子的“打秧”到出售稻子的“收秧”,更是展现出丰收已成现实的阖家欢乐。
正上在凸现这些从农事到方言的种种地方性特征的个人吟唱之中,显现出重庆文学在地方文学层面上开始了向着现代文学的转向——不仅要书写出农家之乐,更要写出农家之苦。
于是,在1920年初,诗人吴芳吉发表了《两父女》一诗,主要是通过“乱山间,松矫矫,/乱松间,屋小小。
/屋前泥作墙,/屋顶瓦带草”的诗句,来烘托重庆乡村穷苦人家的日常生活,对相濡以沫的父女俩表以深切的怜悯:“冷月寒宵,/风涌卷松涛。
/一声长啸,/千山震撼。
/只地下妈妈知不知晓?”这就将传统文学中的“贫贱夫妻百事哀”转化为现代文学中的贫穷之家事事悲,具有了全面而深刻的文学批判性,因为对于那些生活在重庆的穷人来说,除了饥寒交迫之外,更要命的是“你莫哭,快睡好。
/你要哭,兵来了”。
这就证实,不时在重庆乡间燃起的战火,直接威胁着无路可逃的穷人们的生命安危,果真是人祸更甚于天灾。
然而,正是这一现代性的诗意揭露,引发了读者认为此诗是否真实的质疑——“闻者颇多感泣,乃有以此事问我为真是否”——由此而显现出进行地方文学的个人书写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向世人揭示重庆战火频频的确是一种祸害家乡的现实存在,诗人由此将诗情的怒火洒向如同洪水一样蔓延在巴山蜀水之间的四川兵灾,而写出了叙事长诗《笼山曲》。
正是通过描写“我胸中一段山水”,来最终表达那独特的个人情怀——“只望那后队兵,/麻麻密密!/偏有个乞食的山僧,/布囊瓢饭,/独在那人丛中,/似掩面涕泣,/似掩面涕泣!”——悲天悯人的叙事中显露出来的正是众生平等的巨大同情心,而“山僧”在叙事结束时的出场,无疑可视为诗人的个人自况,其中已经注入了诗人所受到的人道主义这一外来现代影响。
由此可见,重庆文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之始,有关地方文学的个人书写,总是离不开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的直接影响。
所以,诗人吴芳吉此时在对重庆文学进行个人书写之中,实际上早已开始进行了有关文学发展与“地方色彩”之关系的个人思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思考是从地方文化的中国现实出发,在外来文学的启发之下发端的——“这场公案,出在四川。
我是四川人,所以诗中注重地方色彩。
原来四川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系,其重要亲切,犹如苏格兰的风尚,在英国诗史中之位置。
”诗人吴芳吉就是这样在其发表《笼山曲》时所写的“小引”中,展开了文学“地方色彩”的中国之思。
可以说,这是20世纪的中国诗人对于地方文学书写最早进行的个人之思,尤其是吴芳吉对于家乡文化与文学的“地方色彩”进行了如下表述——不仅“四川山水别有境界,他的境界的表示,都是磅礴,险峻,幽渺,寂寞,及许多动心骇目之象”,并且“我们的祖宗从西方迁来,我们对于秘密的西方,总是莫名其妙,不知不觉,便养成一种返本之思”,因此,“我望现今的新诗人辈,要得诗境的变化,不可不赴四川游历。
而游历所经,尤不可不遍于他的疆界。
”在这里,诗人吴芳吉以四川人自居,主要是因为重庆在辛亥革命之后一直到1935年,是从蜀军政府到四川省政府的所在地,同时又是长江沿岸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因而身为重庆人而自称四川人,身在重庆而自觉在四川,其实是以四川来指代重庆,因为天府之国的四川较之长江上游最大中心城市的重庆,前者在国人的心目中显然是更为熟悉的。
2](P4)诗人吴芳吉在此首先强调了地方文学书写在中国文学现代发展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吴芳吉还揭示出20世纪的中国文学如何进行地方文学个人书写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不仅祖居巴山蜀水的作家可以进行地方文学书写,而且游历巴山蜀水的作家也同样可以进行地方文学书写,以共同的书写来力图显现出巴山蜀水特有的文学境界来,更进一步预示着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将通过地方文学书写而走向以丰富多彩的“地方色彩”为标识的中国各地文学之路。
或许,这一由个人率先展开的有关“地方色彩”的文学之思,还难以尽如人意,至少没有能够明确指出所谓的“地方色彩”的文学表达应该集中体现为地方文学形象,也就是他所说的四川“境界”,因而显得较为宽泛而不够准确。
不过,这一遗憾在1928年1月8日,由诗人郭沫若在当天写成的《巫峡的回忆》一诗中得到了文本的补偿——眼见着“巫峡的两岸真正如削成一样”,与想象着“催泪的猿声”、“为云为雨的神女”,催生出如此心灵吟唱:“巫峡的奇景是我不能忘记的一桩。
/十五年前我站在一只小轮船上,/那时候有迷迷蒙蒙的含愁的烟雨,/洒在那浩浩荡荡的如怒的长江”,尤其是“峡中的情味在我的感觉总是迷茫,/好象幽闭在一个峭壁环绕的水乡”,由此而寄寓着如此诗人情怀——“但我只要一出了夔门,/我便要乘风破浪!”3]由此,已经为中国新诗的地方文学书写进行了一次基于巴山蜀水的个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