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合集下载

最新-民俗学概论复习 精品

最新-民俗学概论复习 精品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问: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6章【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6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练习第1章概述一、填空题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有________、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遗留物说【解析】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四种。

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民俗”(folklore)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英国学者________1846年创用的。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汤姆斯【解析】“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后来,该词逐渐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二、名词解释1.民俗(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物质民俗答: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

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侧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是一门“现在的”学问。

4.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本质特征);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5.四大著名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6.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最有力的深沉控制);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婚礼上的“闹房”)。

7.中国民俗分为史前,古代(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和近现代(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1.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型,科学性。

2.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九曲莲灯”)。

3.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主要体现在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影响
社会稳定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 结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传承
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祭祀活动等形式将传统文 化代代相传,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发展
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民间信仰场所成为了旅游胜地,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部分民俗活动为迎合市场需求,过度 商业化,失去原有文化内涵。
许多民间手工艺因后继无人、市场需 求减少等原因面临失传风险。
民俗适应性问题提出和分析
民俗传承与保护意识不足
政府和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保护 和传承机制。
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冲突
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如传统节庆习俗与 现代工作节奏的冲突。
通过对于民俗的引导和管理,可以促进社 会整合和治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
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
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
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 源,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研究和 学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动相关 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02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民俗学复习资料
汇报人:XXX 2024-02-03
目 录
• 民俗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 传统节日与习俗传承 • 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 现代社会中民俗变迁与适应性问题探讨
01
民俗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民俗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民俗学定义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 一门社会科学,探讨民俗的起源、发 展、演变及其社会功能。

(完整word版)《民俗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民俗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民俗学》复习资料1.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D )A.祀蚕神B.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C.祭祀紫姑神D.汉武帝祀太乙神2.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A.洗三B.满月C.周岁D.抓周3.我国传统的物质生产民俗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D )A.狩猎民俗B.牧业民俗C.渔业民俗D.农业民俗4.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D )A.碉楼石室B.井干式建筑C.四合院D.干栏式建筑5.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 B )A.纪念介子推B.纪念屈原C.纪念伍子胥D.纪念曹娥6.服饰的发展趋势:()( A )A.简便大方B.色彩富丽C.面料昂贵D.装饰繁复7.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被称做:()( C )A.民间文学B.大众文化C.民间风俗D.通俗文学8.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叫做:()( B )A.消费民俗B.物质民俗C.商贸民俗D.饮食民俗9.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被称做:()( C )A.民俗的扩布性B.民俗的集体性C.民俗的传承性D.民俗的变异性10.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在什么时代:()( B )A.秦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 )A.尊亲敬祖B.原始信仰C.祛邪止恶D.伦理观念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C )A.避瘟B.吃粽子C.纪念屈原D.划龙舟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B )A.行商B.集市C.坐商D.马帮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A )A.幌子牌匾B.固定摊位C.营业时间D.专营商品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 )A.聚族而居B.设有堂屋C.设有神龛D.设有照壁多选题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ABC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汤姆斯的民俗定义:民俗(folklore):民众的知识,包括旧时的行为举止、风俗、仪式庆典、迷信、叙事歌、谚语等。

高丙中的民俗定义:群体的生活文化,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括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

爱德文·西德尼·哈特兰德(Edwin Sidney Hartland):“民俗学是关于传统的科学,传统指未受欧洲学校教育的那些人的知识整体。

”多尔逊(Richard M. Dorson )的“民”指的是?趋向传统的匿名群众,即乡下人和迁移到城里的乡下人及后代。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民”指的是?“folk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类群体,只要这个群体至少有一个共同点。

”共同点可以是职业、语言、宗教等。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俗”指的是?“俗”的含义,从之前的传统文化飞跃到文化传统,从而彻底摆脱了遗留物说。

高丙中的民俗分类(三大类八小类)P9-10:1.物质生活。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的物质方面的初级生产资料)(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交易与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2.社会生活民俗(4)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5)岁时节日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6)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3.精神生活民俗(7)游艺民俗(游戏、经济、社火等娱乐方面)(8)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民俗从文化负担转变为文化资源的重大标志是: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

周代的饮食之礼有哪些?: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丧食之礼、进食之礼、侑食之礼、宴饮之礼。

民俗学概论重点)

民俗学概论重点)

客家畲族乡钟恩仇整理欢迎报考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朋友下载———追随学人的步履,治求中国的民俗!(一)、名词解释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民间——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5、文化遗物说——这是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在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6、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7、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是家庭、家庭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模式。

8、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9、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10、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即由广大民众集体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间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欲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伸展。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发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横塑作用。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的作用。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优选全文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优选全文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民俗理论:1民俗的基本特征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3民俗的社会功能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5民俗的集体性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物质生产: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5坐商的主要特点物质生活: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3家族祭祀的功能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岁时节日: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上编
第1章 概 述
1.1 复习笔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பைடு நூலகம்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 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 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传承性和扩布性 1.民俗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 传递方式。 2.民俗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1)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 广大;而发生时间比较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就要狭小得多。 (2)从扩布性研究的趋势看,过去一般只注意地域民俗的共同点,通过相似和相同之处的比较,寻找地域 乃至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同时也应注意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完整word版)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完整word版)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一、如何理解民俗学?(总论部分)1.民俗学兴起的历史1.1民俗学在国外1.1.1folklore。

民俗学(folklore)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folk),另一个是“俗”(lore)。

从字面上解释,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

这一次是由英国考古学家Thomas 于1846年首次提出。

从此这一学科风靡全世界。

1.1.2民俗学的产生。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

早期代表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在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搜集民间故事,寻找德国的文化和传统。

1812年出版的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1.1.3民俗学在各国的发展。

1831年世界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芬兰文学学会成立。

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1.2民俗学在中国1.2.1中国民俗学的发端。

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

1912年,中文的“民俗学”(folklore)这一概念和名称首次被周作人在他的《童话略论》中介绍到了中国。

1.2.2中国民俗学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

1918年2月1日,《北大日刊》有《校长启示》——现代意义上民俗学的开端。

1923年,“北京大学风俗学会”成立。

2.民俗的定义民俗是某一民众集团共同传承的生活惯习。

说的再通俗点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

3.民俗的特点3.1集团性。

民俗是“任何民众中的某一个集团”对自己风俗的认同感,需要被广泛地接受。

“民”不是固定的部分人,一个人可以组成很多集团,心理上集体一致的认同感。

3.2传承性。

民俗不同于流行时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

“传承”的时间长度,是没有一致的标准的,主要取决于该集团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职业民俗学家有理由的界定。

3.3民俗的动态特点。

“官方—非官方”民俗倾向于非官方;“正式—非正式”民俗则倾向于非正式;“上层—下层”民俗倾向于下层;“书面—口头”民俗倾向于口头;“个人—集体”民俗倾向于集体,“当代—传统”民俗倾向于传统。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3 / 8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④民俗学史: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 历史。
⑤民俗学方法论: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个方 面的理论。
⑥资料学: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 (2)民俗学的任务 ①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②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学习民俗学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 识。 ③作为一门既研究民族文化传统、又注重考察人民现实生活的学问,有着多种实用价值。 a.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爱 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 b.它可以指导和辅助我们建设现实社会生活,自觉地运用民俗活动的内在规律,为人 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服务。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概 述
一、填空题 “民俗”(folklore)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英国学者____1846 年创用的。 【答案】汤姆斯 【解析】“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是由 英国学者汤姆斯 1846 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 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后来,该词逐渐被 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2.简述民俗学的内容和任务。 答:(1)民俗学的内容 ①民俗学原理: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 包括对其综合或单项问题的研究。 ②民俗史:对民俗事象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 俗事象发展史。 ③民俗志: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8、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审美功能,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4、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5、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

指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所具有的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以维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民众群体利益的一种社会管理效应七、农业生产民俗一、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二、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二、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1.地域性和季节性2.功利性3.技艺性4.保守性与稳定性5.经验性6.田园性三、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三)卜农事丰欠、祈福习俗(四)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六)农业生产过程的习俗(七)农业娱乐风俗习惯七、工匠民俗1、工匠的技艺传承,百工五法,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的创造,指规矩绳水悬,百工五法的运用,构成了我国工匠生产技艺最基本的民俗形态。

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斗拱飞檐正是中国工匠技艺传承最精华的部分,作为最具东方建筑风格的代表性特征被列入世界建筑艺术史是我国工匠对人类建筑艺术的创造性贡献。

营造寺院,庙宇和宫殿的木匠古代称为大工,是同类匠人中水平最高的。

此外,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最为有名2、工匠的行业习俗(一)师承制度,指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师傅对徒弟采用的家长式管制,具有很强的严肃性(二)职业行话,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行业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三)行业禁忌,各行工匠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四)祖师崇拜,反映了各行工匠对本行业开创者活记忆超群者的怀念和崇拜,祖师多为有身份有地位之人,借此抬高身价。

3 、工匠民俗的特点,(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二)技术传授的封闭性(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八、商业与交通民俗一、商业的民俗特点:集市、行商、坐商(一)集市的民俗原始的集市民俗经历了四种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

(二)商的民俗中国传统的商的民俗包括居间商、行商、坐商三种。

(三)市、商的民俗标志在古代,市的民俗标志以市声为代表,传统的商的民俗标志主要表现在招幌、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等方面。

二、交通运输民俗的民俗特点(一)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丝绸之路、西蜀栈道(二)交通运输的民俗特点八、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1、成因经济原因:各地出产不同自然条件的原因:东辣西酸南甜北咸民族原因:民族特色宗教信仰的原因:教义、戒律。

2、阶段生食;熟食;烹调烹调是在熟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饮食结构和类型(一)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置方式。

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菜是蔬菜的总称;肴是煮熟的鱼、肉。

菜肴即指饮食结构中的素菜和荤菜。

在日常生活中,用来配制菜肴的原料有蔬菜、鱼、肉、禽蛋、调味品四类。

饮料,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在生活中也不可或缺。

饮料有酒、茶、奶等,其中又以酒和茶为主。

(二)种类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4、饮食的惯制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礼仪饮食惯制信仰上的饮食惯制5、八大菜系简介广东菜简称粤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种地方菜构成。

四川菜简称川菜北菜川烹、南菜川味的特点,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

讲究色、香、味、形,以味的多、广、厚着称。

山东菜简称鲁菜,也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

山东菜可分为济南风味菜、胶东风味菜、孔府菜和其他地区风味菜苏菜简称苏菜,以苏州和扬州菜为代表浙江菜简称浙菜,是浙江地方风味菜系。

福建菜俗称闽菜,以福州菜为代表,素以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着称。

湖南菜又称湘菜,以腴滑肥润为主,多将辣椒当主菜食用徽菜是安徽菜的简称,又叫皖菜,主要由皖南、沿江和沿淮三方菜式组成(吉菜是吉林菜的总称。

被一些人士誉为八大菜系的“九妹”。

)九、服饰民俗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有关体外部装饰的总称,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

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构成要素有:质,形,饰,色,画1、服饰及构成,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

(1)衣着内容,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等(2)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内容。

头发的装饰物如夹、耳部装饰物如耳环、等。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内容,梳各种发式、束胸、缠足、纹面、纹身等(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内容,各种佩刀、各种扇等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人生四礼——诞生礼,小孩戴长命锁、银圈等;成年礼——加冠;婚礼——结婚服饰用红色;丧礼——白色;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2)求吉心理例如虎头帽等(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5、服饰变化的因素:(1)、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在历史发展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6 、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与构成服饰要素的变化么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基本趋向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在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

7、汉族服饰特征:a、五中正色青红皂白黄b神秘的中国术c、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

十、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祖先崇拜与儒家的礼仪伦常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人生礼仪中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这四次重大礼仪的换装都体现了中国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的观念,如婴儿服饰特点是挂银圈、玉锁之类佩物以保命护魂,成年礼中男子加冠,女子加彝族还有穿裙子仪式(开襟),结婚最重要的意义是繁衍子孙,所以红色成为婚礼的基本基调,新娘服装基本都离不开红色,伦常观念在丧服中体现尤为明显,我国古代丧服分为五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2、求吉心理。

求福趋吉,一种最普遍的心里趋向,各民族上的图案饰文多为与求福趋的心理趋向有联系。

如汉族孩子端午穿王青衣,带虎头帽,彝族妇女带鸡冠帽等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民族自我意识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服饰属于这种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有利于增强民族之间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如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政府之后,剪辫子和穿中山服,新中国建立后,男穿中山装,女穿列宁装,颜色一律灰蓝二色,十年浩劫期间,草绿色军装遍天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服装多姿多彩,服饰丰富起来。

新中国成后,男子穿中山装(民国宪法、三民主义);西装夹克流行是改革开放的符号。

十一、居住建筑民俗:1、居住建筑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2、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1)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性(4)宗教性3、汉族的居住民俗:(1)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多建造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的房子,居住空间主要是在地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最主要的代表。

(2)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

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有傣族、壮族、土家族、基诺族、苗族(吊脚楼)等少数民族。

4、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居民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1)封闭观念的符号(2)家长制的符号(3)中国人伦理的符号(4)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5、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