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家与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沃尔夫:德国,“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桑代克: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名的著作,1903,《教育心理学》,奠定教育心理学发展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
此确立。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尝试----错误学习(联结学习理
论,也被看作问题解决理论),形成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
第一个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的人,“小猫迷箱”实验。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认为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
应性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强调掌握学科的基本
结构。
发展了关于遗忘的“痕迹衰退说”
亚里士多德: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源于他。弗洛伊德:动机遗忘理论,也叫压抑理论,催眠术。
巴甫洛夫:俄国,经典性条件作用(联结学习)论,
加涅:美国,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接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
态度。
信息加工学习论(联结学习),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
结构。
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九大教学事项
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杜威:等人为代表,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R.M.加涅:认为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都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
E.D.加涅:根据自动化程度对程序性知识进行了研究,有些可以高度
自动化,界定为心智技能;有些很难自动化,而需要受意识
控制,定为认知策略。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联结学习)的创立者,“迷箱白鼠压杠杆”实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
规律:强化、逃避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科顿:等人1993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框架。
布鲁巴奇:等人1994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讨论交流、行动研究。
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由西方引进的。
苛勒:完形---顿悟说(认知学习理论,也看作问题解决理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黑猩猩箱子问题、棒子问题”,
布鲁纳:80年代后,1994年总结了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
习),将苏联维果斯基的思想(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
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介绍到美国去的。
提出发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四项
原则
普莱西:教学机器的发明人、程序教学(个别化教学策略)的创始人。布卢姆和克拉斯沃尔:教育目标分类说,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了多种程度的变化:接受(态度的最低水平)即注意--
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布卢姆等人对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研究,分为认知、情感、
动作技能。提出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主张将学习任务分成
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直接建立在前一个的基础上。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认知学习),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三方面内驱力组成:认知、自我提
高、附属。
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只此为现代的学习迁移理
论,其他学习迁移理论为早期的或说传统的迁移理论。现代
认知派心理学家。
遗忘的“同化说”,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提出的。
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提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
模式。
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征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
无关紧要。
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
劳伦兹:奥地利生态学家,幼禽“印刻”自己的“母亲”在出生后很短的时间里,即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展心理学家将此引入
儿童行为学习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同样存在关键
期。
皮亚杰:瑞士,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认知发展四阶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
为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
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认为抽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未在书中找到
道德发展阶段论:两个阶段:10岁前后,他律阶段、自律
阶段。
柯尔伯格:美国,继皮亚杰,应用道德两难法(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提出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前习俗水
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
认为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
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维果斯基:苏联,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美国,人格发展阶段论。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家庭教养模式。
威特金: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方式差异),对知觉的研究,研究飞行员。
吉尔福德:美国,辐合型与发散型(认知方式差异),
比纳和西蒙:斯坦福---比纳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智商,IQ,
韦克斯勒:美国,1936,另一套智力量表,12个分实验,6个是测量语言智力,6个是测量操作智力,离差智商,
马斯洛:美国,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代表人物,提出心理健康标准11条
米特曼:提出心理健康标准11条
森田:日本,森田疗法,对强迫症的治疗,放弃无作用控制的意图,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阿特金森:学习动机的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追求成功者、回避失败者。
陆钦斯:“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韦纳:美国,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的探讨,三个维度:内、外部归因;稳定、非稳定性归因;可控、不可控归因。六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