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 供应商管理指标体系之一质量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我是国军,这里是“国军说供应链”。从本期节目开始,我会陆续介绍对于供应商的管理,特别是针对关键供应商,我们应该设立什么样的指标体系,以达到有效管理供应商的目的,这一期呢,我来讲一下质量指标
供应商管理的指标体系
六西格玛管理中有句名言:你设立什么样的指标,就得到相应什么样的结果。换言之,你想得到什么,那就设立相应的指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引导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达到预期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基本出发点,贯穿于现代管理的每个环节,当然也适用于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是公司的延伸。公司的成功除了离不开公司自身的有效管理,同样也取决于供应商的表现。合理的供应商管理指标,不但利于激励供应商达到一定的目标,也可统一供应商与公司的目标。那么,供应商绩效指标如何设置?
总体上,供应商管理指标体系包括七个方面:质量(quality)、成本(cost)、交货(delivery)、服务(service)、技术(technology)、资产(asset)、员工与流程(people/process),合称QCDSTAP。前三个指标各行各业通用,相
对易于统计,属硬性指标,是供应商管理绩效的直接表现;后三个指标相对难于量化,是软性指标,但却是保证前三个指标的根本。服务指标介于中间,是供应商增加价值的重要表现。前三个指标广为接受并应用;而对其余指标,由于在认识、理解水平上的参差不齐,对其执行情况的高低则能体现企业管理供应商的水平。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常用的是百万次品率(简称PPM),即1百万件产品发生不良的比率,如果1百万件产品发生100件不良,那么就是百万次品率就是100ppm。这个质量
指标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比较容易计算.通过简单的数据统计就能确认供应链各个
环节的产品不良率
但是百万次品率也有缺点,就是只关注不良个数所占的比率,而不考虑产品的货值。例如一个5分钱的螺丝钉与一个价值1万元的发动机,可能百万次品率都是
100ppm,但是货值却是天然之别,但是从百万次品率却无法体现造成的质量成本的不同。
为了弥补百万次品率只关注不良数量而不关注不良成本的不足,我们又引入不
良质量成本(cost of poor quality,COPQ)这个指标。用来衡量由于缺陷或不
良质量造成的成本损失。其概念是造价不同的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影响不同;COPQ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成本:
1.直接不良质量成本。这包括不可控制的不良质量成本和预防成本、检查成本。
2.间接不良质量成本。这包括顾客引发的不良质量成本,顾客不满意的不良质量成本和名誉损失的不良质量成本。
对与以上这两种不良质量成本,如果不良品出现在供应链的不同位置,影响也不一样。例如不良品发现在来料检验部门,退回供应商要求更换即可,但如果发现在生产线上,则可能导致生产线停顿;如果已经作为成品的一部分发给客户,那就面临一系列的保修、退货、丧失信誉、失去以后生意等风险。从严重等级上比较:不良品出现在客户处,影响最大;出现在公司生产线,影响相当大;出现在公司来料检验处,影响最小。这个指标有助于促使在供应链最前端解决质量问题,在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供应链复杂、小批量行业比较流行。例如在美国,飞机制造业、设备制造行业等设备原厂采用得比较多。
质量成本在概念上好理解,但量化比较困难。如果只是单纯的计算不良品本
身的成本和对工厂造成的直接损失,那比较容易。但是如果再深一步的计算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对可客户造成的潜在成本、顾客的不满意成本和名誉损失成本等等,就很难比较清楚的计算出来。所以这需要公司在制定质量成本时,需要有一个相对比较客观合理的计算,这样才能达到内部、外部基准一致。
更多情况下,质量成本因为沟通、执行上的困难而遭遗弃。部门利益、权利
斗争也是该指标流产的一大因素。例如在硅谷,一个年销售额20亿美元左右的公司,负责质量和供应链的副总裁主张拿掉这一指标,因为他觉得费解。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一指标会“放大”质量问题,成为别的部门攻击他的部门的“证据”。再如在一个大型国内公司里,质量管理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售后服务负责保修成本、客户退货,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质量、采购负责供应商质量,三个部门沟通有限,一个部门甚至接触不到另一个部门的数据,质量成本根本没法统计。这里有信息系统的问题,例如三个部门用不同的系统,但更多的则是部门壁垒,属商业问题,没法通过信息技术方案来解决,需要商业解决方案。
质量领域还有很多指标,例如样品首次通过率、质量问题重发率、最终客户退货率、保修/维修成本等。这些指标对鼓励供应商一次做对、淘汰那些积习难改的
供应商等有帮助。不管什么质量指标,非常关键的是统计口径一致、统计标准客观、有可对比性,才能增加公司内部及供应商的认可度。而且质量统计不是目的。统计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表象(质量问题)发现供应商的系统、流程、员工培训、技术等方面的不足,督促整改,达到优质标准。
另外,如果质量指标仅仅是质量部门、质检人员的指标,那注定没有出路。不乏这样的公司,质量指标只是质检人员在成天摆弄,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别的部门没人理睬,可有可无(如果有听众想要跳槽,可千万不要上这种公司高就)。这种公司往往假设质量不成问题,差不多就行,关键是销售要卖得好,但最大的问题恰恰是质量,只不过是对质量的认识没有提到足够的高度,不去正视或者不愿正视罢了。因为不能在质量上脱颖而出,那就只能拼价格,拼命压价,导致整个供应链无利可图,质量更低,从而进入恶性循环。要知道,价格没有绝对的高低,高、低都是基于一定的质量、服务假设。这就如一些美国制造的汽车,不管怎么压价都很难竞争过同类日本汽车,原因不是价格高,而是其质量不值那个价格。
同样的,作为供应链在访问供应商时,不妨探究一下他们采用什么质量指标。答案当然是有一系列的指标。那接着问他们,拿着指标干什么。答案八成是指导公司决策。就这个指标分析,继续问生产线的工人,问公司高级管理层,看他们是不是知道这个指标;如果知道的话,问前几个月的趋势,看看他们的理解是否一致。如果发现这些质量指标不过是质量部门的数字游戏,千万不要惊奇,因为这种公司多
得是,但却要非常小心是不是该和这样的供应商做生意
下面我来讲一个设备生产商如何利用质量成本指标进行质量管控的:
这家设备生产商分四个阶段统计质量成本:
第一,收货验收处:供应商生产的关键部件要通过验收才能入库;
第二,组装线:供应商的产品组装入公司的最终设备、调试通过;
第三,客户安装处:设备运到客户处安装、试运行;
第四,售后质保处:关键部件在质保期内提前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