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枢神经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反射弧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N、 中枢、 传出N、 效应器。
(三)分类: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外感受性反射 内感受性反射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
防御性反射、保护性反射、食物反射、性 反射、朝向反射、探究反射等。
(四)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一个——多个、传入神经。
2.聚合 多个——一个、传出神经。

M4 ↑IP3/DG
(腺体)
↑Na+ 和其 他小 离子
↑Ca2+
↓K+
外周:
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 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 维、骨骼肌N纤维;
中枢:
脊髓前角运动N元、 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 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 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
状体、边缘系统等。
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通道效应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 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 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 道开放——Na+(主)、Cl-、K+通透性↑——Na+内 流、 K+外流——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兴奋性 突触后电位(EPSP)。
2.神经递质分类
分类
家族成员
胆碱类 乙酰胆碱
单胺类
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NE)、
肾上腺素(E)
吲哚胺: 5—HT
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 NO、CO
脂类 PG类
3.受体学说
递质、受体 ②突触间隙: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⑵分类: 轴-胞、轴-树、轴-轴、树-树突触。 兴奋性、抑制性突触。
2、突触的传递过程与原理
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通透性改变—Ca离 子通道打开,Ca离子内流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 前膜接触、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 的受体结合,后膜Na+或Cl-离子通道打开,离子Na+ 或Cl-内流,分别引起后膜去极化和超级化 —产生局 部突触后电位。
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 突触前受体 中枢递质的受体: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 等
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
N1
(肌肉型烟碱受体)
筒箭毒 十烃季铵
N2
(N元型烟碱受体)
筒箭毒 六烃季铵
ACh
M1 ↑IP3/DG 阿
M2 ↓cAMP
(心)

M3 ↓cAMP
体 及 表 面 的 突 触 小 体
(三) 中枢递质
1.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统称。 神经递质的标准: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够合成该递质。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 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
递质主要分布
α1 ↑IP3/DG 酚妥拉明 ↓K+
NE
(突α触前2 膜 ↓cAMP
小肠)
酚妥拉明 育亨宾
↑K+ ↓Ca2+
β1
(心)
↑cAMP
心得宁 阿提洛尔
β2
丁氧胺
D1,D5 ↑cAMP
多巴胺
D2,D3,D4 ↓cAMP
↑K+ ↓Ca2+
外周: 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
中枢: 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
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
活动协调同步。
交互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侧支兴奋
触 后
抑制性中间N元

产 生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EPSP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兴奋 效应细胞
原兴奋的 N元抑制
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
动及时终止。
回返性抑制
(2).突触前抑制
⑴结构基础: 轴 2- 轴 1- 胞 3 串 联 突 触 。
1、神经元
(一)、神经细胞 1.基本结构:
⑴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 ⑵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 ⑶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AP)部位 ⑷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 ⑸末稍:递质释放部位
2.分类:
⑴感觉神经元 ⑵运动神经元 ⑶中间神经元
(二)突触 1.突触的结构: ⑴结构: ①突触前膜:
3.连锁状与环状联系 连锁状:空间加强或扩大范围。
环状: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
(三)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环式 链锁式
(五)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
1.中枢兴奋过程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
⑵突触延搁
⑶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⑷后放: ⑸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CO2↑、 药物敏感(如pH↑→N元兴奋性↑;士的宁→递质释放 ↓;咖啡因→递质释放↑)。 ⑹易疲劳性
皮层、边缘前脑、下丘 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 角、侧角、前角的纤维。
黑质-纹状体、 结节-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
5-HT
5-HT1 5-HT2
↓cAMP ↑IP3/DG
↑K+ ↓K+
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 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 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 前角。
三、反射活动
(一)反射
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抑制过程的特征
(1).突触后抑制 ①侧支性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特征:是超极化抑制。
兴奋冲动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性递质 突触后N元产生IPSP 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①侧支性抑制:
兴奋冲动传入
侧源自文库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

触 后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EPSP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兴奋一N元 抑制另一N元
⑵概念:通过改变突触
前膜(轴1)电位使突触后N 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 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 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 道开放——Cl- (主) 、K+通透性↑——膜电位增大, 局部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神经元胞体 突触小体
图 扫 11 描神 电经 镜元 像胞
(1)概念:嵌在细胞膜中大分子蛋白质分子,能识别特
定的递质,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改变细胞膜对某些 离子的通透性。
配体
激动剂 拮抗剂
(2)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3)分类: 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 生物效应分: 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激活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受体
结合递质分: 胆碱能受体(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