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同步练习(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8《狼》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困窘(jǐng)苫蔽(shàn)尻尾(kāo)
B. 狡黠(xiá) 缀行(zhuì) 积薪(xīn)
C. 弛担(chí) 眈眈(dān) 目似瞑(míng)
D. 假寐(mèi) 禽兽(qín) 少时(shǎo)
【答案】A
【解析】A项,“窘”读音应为“jiǒ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缀行甚远(_____)
(2)屠大窘(_____)
(3)弛担持刀(_____)
(4)眈眈相向(_____)
(5)一狼径去(_____)
(6)止露尻尾(_____)
(7)目似瞑(_____)
(8)狼亦黠矣(_____)
【答案】 (1). 紧跟; (2). 处境困迫,为难; (3). 放下 (4). 注视的样子 (5). 径直走开 (6). 屁股 (7). 闭眼 (8). 狡猾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缀”紧跟;“径去”,径直走开;“瞑”,闭眼。
3.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加点词语。
(1)其一犬坐于前______用作______
(2)一屠晚归______用作______
(3)一狼洞其中______用作______
(4)恐前后受其敌______用作______。
【答案】 (1). 名词; (2). 状语,像狗一样 (3). 动词 (4). 名词,屠户 (5). 名词 (6). 动词,打洞 (7). 名词 (8). 动词,攻击
【解析】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包括:(1)名词作动词;(2)动词作名词;(3)形容词作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等。
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其用法即可。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4.“其”字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本文中指代A.两狼B.麦场C.柴堆D.屠户E.半身入垛的狼,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将指代的字母写在括号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_____)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
(______)(______)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______)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
【答案】 (1). (1)A (2). (2)B (3). C (4). (3)E (5). (4)C (6). D
【解析】此类题主要看语境,如果出现代词,那一定是在前面有了主体之后才会出现的,所以可以到这个代词前面去找指代的主体。
(1)“恐前后受其敌”的意思是“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其”指代的是两狼,故选A。
(2)这句话的意思是: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
由此可知,第一个“其”指的是麦场,第二个“其”指的是柴堆,故分别选BC。
(3)“屠自后断其股”的意思是“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其”指的是半身入垛的狼,故选E。
(4)这句话的意思是: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第一个“其”指的是柴堆,第一个“其”指的是屠户,故分别选CD。
5.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A.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C项中的“止”通“只”。
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A. 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B. 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 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 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答案】D
【解析】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结合自己的感悟去分析。
本文主要从屠夫的角度记叙内容,所以他的做法才是作者所要提倡的,故选D。
AC两项中的“必须消灭掉”“只能把他们消灭掉”的分析错误,B项中没有点明狼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理解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小题。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 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9. 如果要用“屠户遇狼”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__________、屠户御狼和__________。
10. “一屠晚归”的“晚”字用得十分精妙,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11.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阴险
12. 下面有关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的性格。
B.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为了表现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 文章写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出来的。
D. 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答案】7. (1)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得像小山似的。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8.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9. (1). 屠户惧狼 (2). 屠户杀狼
10. 一个“晚”字,既写出了时间,又表明了屠户在夜晚走路,环境十分恶劣。
1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 B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苫蔽”“变诈”“几何”“止”“耳”等字词的翻译。
8.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
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一句话可提取“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作为答案。
9.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他情节。
如第一段“屠户遇狼”,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和“屠户杀狼”。
注意关键性的词语“屠户”与“狼”;还要注意使用能够体现主人公具体的行为的词语。
10.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
“一屠晚归”的“晚”字是“傍晚”的意思,写出当时时间、天色不明亮,环境恶劣,暗含杀机。
更能反衬屠夫的勇敢机智。
11.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信息的前提和基础。
如文中表现狼的狡诈阴险的语句可提取“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句作答。
12.B项有关文意的理解有误。
本文的主旨是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附录:初中作文写作技巧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材,确定中心
3: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2在以上基础上注意以下五条:
1:题目(新颖,命题作文例外)
2: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
(龙头凤尾)
3:用词妥当,修辞正确。
(力求语言的准确生动)
4: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让人读着顺畅,有一气呵成之势)
5:巧设布局,详略得当。
如果能文情并茂那更好。
文:指文采,文笔
情:指感情
解析:半命题作文
题型解析
半命题作文就是命题时限定题目部分内容,学生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
其灵活度介于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性,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
纵观近年来全国中考,半命题作文作为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四种常见的作文类型中,半命题作文是最不容忽视的,也应是我们备考练习的重点内容。
下面是归纳的几种常见命题形式:
一是前空型。
如“是我致胜的魔杖”、“的种子在我心中种下”、“的岁月”、“ 刷新着我的生活”等。
二是后空型。
如“因为有”、“错过”、“追寻那渐远的”等。
三是中空型。
这类题型要联系前后内容,确定写作的方向。
如“有陪伴的日子”、“留一份…….给你”、“藏在里的精彩”等。
四是“两空”型。
这种命题要运用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把空缺之处补充完整。
如“因为我更”、“为画上”等。
解决策略
半命题作文写作,关键在于高明补题、精心构思。
如果思维闭塞、缺乏创新,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命题,则容易出现“千人一面”、千“空”一“词”的雷同题目现象。
如何把半命题变为有利于自己发挥特长的命题,可以说是一种技巧和艺术。
因此,要掌握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写作时才会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第一步
仔细斟酌补好题目
1.准确理解,辨清题意
写好半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拟好题目。
我们应对题目认真审度,理解每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如“我读”,从句子成分来分析,明显地缺少了宾语,加上宾语这就行了吗?不行。
还要抓住至关重要的关键词。
把握住了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有的甚至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迷惑和干扰因素。
上面例题中的“读”就是关键词语,重点扣住“读”的程度或过程,把最能反映特殊爱好而自己又沉醉其中的那个事物名称填上就行了。
如《我读四大名著》《我读澜沧江的浪花》《我读妈妈那颗期盼的心》等等。
2.细处入手,以小见大
如果拟题过大,往往难以下笔。
以“善待”这一半命题作文为例,不少考生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善待生活》《善待他人》《善待时间》《善待大自然》……,显然,要在如此短的篇幅中,写深写透一个主题,写起来不易把握,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想使文章有深刻的立意,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深刻。
如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去表现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
因此补题要避免雷同,要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如以《善待地球》为题,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场景,抓住几个真实的、震撼人心的镜头,注意细节取胜,让人感受到地球被毁坏的惨状和大自然警钟长鸣的力量,挖掘出深刻的立意。
3.诗意命题,匠心独具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时错过一些美好的、珍贵的、受益的东西。
它可能是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诚的劝说,一次难得的机遇,一声礼貌的道谢……而这一切错失的背后,应该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与非同寻常的意义。
请将你的故事与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请以“曾经错过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近几年来,诗意化的命题逐渐走进了中考作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也因此增加了审题和构思的难度。
考生要将诗意化命题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挖掘出来,使作文立意深刻含蓄。
如上述命题,大多数考生补题为:一段友情、一次机遇、一个道歉等。
如此补题易于构思行文,但均出自提示语中,造成雷同,毫无特色。
我们不妨展开想象,化实为虚,补出新意。
在文题的横线上补上:一轮明月、一米阳光、那个季节、那缕芬芳、暗香盈袖的日子、梦想拔节的日子……这些文题新颖生动,既富有诗意,又蕴有理趣,能激发读者美好的遐想。
第二步
理清思路立意出新
不难看出,半命题作文的立意,实际上往往与作者的补题构思同步进行。
考场作文立意水平的高下决定着作文的成败,而立意水平的高下又取决于作者平时的生活积淀和感悟人生、提炼思想的水平。
下面谈谈半命题作文立意的三点要求:
1. 准确。
准确是前提,立意不准,全盘皆输。
求准,首先就是要准确理解文题中的关键词语:也有人称之为“题眼”“题魂”。
立意前须把握题中已有的修饰或限制性词语,准确理解已给文字的含义十分重要。
同时,半命题作文如果有引语,往往以精辟优美、寓意深刻、情感浓郁的语句导人作文情境,或阐释,或举例,或提示,往往有着激发写作情思、界定选材范围的作用。
2. 新颖。
即对题中已有概念的理解要避开一般层面而取题意允许的新层面。
例如“拒绝”一题,一般考生在横线上补充上“自卑”“儒弱”“平庸”“自我封闭”等宾语,构成动宾短语,这类文章都含有自我审视和校正的色彩。
有的考生却能避开这一般模式,机智地补出别具一格的题目,闪烁出与众不同的文学色彩、哲理色彩,如《拒绝再玩》《拒绝长大》《拒绝末日》等。
在求新的同时,所补题目须利于我们选用自己熟悉的、有感情、有特色的题材,这样就能做到有材料可写,有情可抒发。
3. 深刻。
这不是指故作高深,而是指由表象进入本质,由感性进入理性。
例如作文题“我多想”,你若补“唱”,则文章未免肤浅;你若补“飞”,这比“唱”可能要好一些,但也流于一般。
其实所补写的内容可实可虚,可近可远,你只要大胆发挥想象,尽可以游览于草木山水之间,徜徉于琴棋书画之中,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较为丰富深刻的人生思考。
例如有位考生拟题《我多想把你留住》,作者从运河水当年的清澈、宁静写到现在的浑浊、喧嚣,写到了人对大自然的毁坏,也感悟到世态沧桑和“水如人生”的哲理,平中见奇,于一般中见深刻。
第三步
明确要求写出特色
有的半命题作文前有引语,要谨慎审视,提取关键词语和切题联想。
在文题的后面,往往都有一个“要求”,常对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字数等方面作了一些限定。
审这些要求的方法与全命题作文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