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一、建立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一个学生在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他只有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教职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完善人格的要求,更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组织对个人,要做到公正处事、公平待人,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多加关心;个人对组织要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多讲一点服从;个人与个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多一点自省,多一点修炼。努力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二、科学民主,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校行政班子要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科学治校、民主治校,鼓励教职工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要充分尊重民意,善于广集民智,使学校的政策更加科学合理,管理更加规范高效。要引导教职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积极工作、追求卓越,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三、深化改革,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竞争是现代生活的常态,我们要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壮大,就必须深化改革。要勇敢地革除一切不合时宜的影响学校进步的旧思想、旧观念、旧机制,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使学校早日迈上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四、真抓实干,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相信构建和谐校园也将迅速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以后,关键的是行动,光有高谈阔论而没有真抓实干,和谐校园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学校干部、党员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教师要爱生乐教、严谨治学;职工要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要好学上进、刻苦砥砺。全体教职员工要确立“工作为重、质量第一”的工作观念,工作中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精神,淡化议论、强化感觉;淡化复杂、弘扬简单;守土有责,尽心尽力。自觉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为上同步,事业上同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心全意,群策群力。

老师们、同学们,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相信这一理念必定会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一定会内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希望大家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努力使自己成为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努力促进学校事业的新发展

民生是国家之本,是一个国家立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在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严峻形势下,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

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民生问题,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决策者执政的实际效果,感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实惠,从而更加认同并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道路。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党和国家必须关注民生之“乐”和“忧”,以人民之乐为乐,以人民之忧为忧,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就十分关注民生,把民生问题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党和国家甚至提出,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三“问”,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就是要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

议上,民生问题成了热议的话题和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政府工作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重民生、促和谐,并且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理从就业、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今年要集中力量办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也曾反复强调,要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党和国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诸多困难与挑战的严峻形势下,更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忧民之忧”的伟大气魄,这无疑将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团结一致战胜金融危机的决心和勇气。

关注民生,就要关注经济发展。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块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注民生,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