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的战略地位及我们的困境

合集下载

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战略思考

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战略思考
(二)智慧物流技术效率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智慧物流技术效率偏低,关键智慧物流技术有待 突破。从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 国“智能 +”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19)》来看,我国智 慧物流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地位,物流分拣技术、路由分 单技术、电子面单技术和末端配送技术仍需要大幅创新突 破。从国际智慧物流的发展来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物 流技术应用广泛,无人分拣、无人机配送和智能分单系统 已经相对成熟,但我国物流行业广泛依赖劳动密集投入, 对人员的需求总量较高。其次,从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 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京东智联云联合发布的《智能 供应链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来看,我国智能供应链水平虽 然在近几年得到了一定提升,但在区域协调上依然存在问 题,东部沿海地区的智能供应技术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 但也出现了大量资源闲置问题,包括末端物流智能快递柜、
发展、扩大智慧物流人才供应。针对上述创新目标制度对应发展策略:必须从宏观至微观重新制定物流发展战略,
从平台化、短链化和无人化视角推动物流平台创新,抓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这五类核
心技术进行重点突破,以政府、学校、社会和企业间的相互协调推动人才供应。
关键词:智慧物流;技术效率;创新目标;大数据;云计算
(二)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的关键特征 专利申请数量逐年上升。专利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体 现,也是反映行业智慧程度的重要数据,基于国家产业 专利信息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物流行业的 专利申请数量逐年上升(见图 1)。由图 1 可见,我国自 2012 年后专利申请数量进入井喷期,发明专利、实用新 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均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实 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提升幅度更为明显,这证明我国 物流业技术创新保持活跃态势,智慧物流转型不断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也是目前全球第一的智能仓储成套 设备关键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数量的国家,截至 2019 年 12 月 30 日共有相关专利申请 57921 件,关联到 10000 多名 相关申请人。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核心驱动 力量,我国物流行业活跃的专利创新,无疑为智慧物流发 展增添了动力。 创新投入比例持续扩大。企业 R&D 投入,即研究与 试验发展(英文缩写 R&D)投入经费,是指企业为增加 当前的研发水平,并基于研发内容实现系统性创造的过 程,因此 R&D 投入在企业总投入中的占比,被视为企业 创新活动的重要数据。我国物流行业的 R&D 投入比例不 断提升,本文基于 Wind 数据库中在沪深 A 股上市的所有 物流类企业的财务数据,统计了相关企业的 R&D 投入占 比,结果如图 2 所示。由图 2 可见,我国物流上市企业的 平均 R&D 投入比例从 2005 年的 0.37% 上升至 2019 年的 11.05%,这说明随着我国物流产业不断向智慧化迈进的过 程中,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均着力于进行研发投入,加大 技术支持下的智慧物流体系构造。同时,国际上对高新技 术企业的 R&D 投入比例要求为高于 6%,我国物流行业在 2015 已经达到这一水平,说明目前我国物流行业正逐步向

一流企业的四大标准

一流企业的四大标准

一流企业的四大标准一、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战略上的前瞻性技术创新能力应是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石。

要保持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生产出代表行业发展水平的最好产品,就必须具备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进步和与时代同行的自我革新能力,而这种能力来自于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一方面,要在业务布局上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拓能力,驾驭市场,配置资源,以拥有该行业不可复制、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战略规划上,要及时发现潜在价值和机会,提前布局,占得先机,在前瞻性领域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领和带动行业不断发展。

当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其影响可能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间的经济竞争将更加考验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应的战略研究水平。

二、专业化的业务单元和管理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世界一流企业都拥有相当的规模,并且专注于主业来发展自己。

专业化并不等于不做其他业务,发展其他业务并非为了扩大规模、增加收入,而是为了服务于主业促使主业做得更好。

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能够在一个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已经不容易,而要在两个行业或更多的行业中实现领先是非常难的。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很多行业需求断崖式下降,在这种形势下,更有竞争力的必然是主业,其他与主业关联性不高竞争力不强的业务投入反而有可能削弱现金流,增加成本成为企业生存的负累。

从管理层面来看,在企业中,有若干个业务单元,一般采取事业部形式,事业部都有自己独立的产品或服务,是直接面对市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单位,执行公司的相应业务战略。

从产业层面来看,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已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数量增长,而必须更多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含量,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上来。

三、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管理和持续盈利能力全球价值链的兴起推动了1990年后国际贸易快速增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企业的步伐已经走向国际舞台。

行业困境的原因与对策

行业困境的原因与对策

行业困境的原因与对策一、行业困境的原因1.市场竞争激烈当一个行业中存在多家企业提供类似产品或服务时,市场竞争就会变得异常激烈。

价格战、广告宣传和销售渠道的争夺都会造成企业利润空间的压缩,甚至出现损失。

这意味着企业在生产成本及质量保证上需要更高水平,但在经营模式及市场份额上面临更大挑战。

2.技术进步过快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行业正在遭受新技术的冲击。

比如,互联网技术颠覆了许多传统实体店铺,电子商务兴起使得线下零售业暴露出许多问题。

在数字化时代,不适应技术变革的企业可能被市场边缘化。

3.专注度不足一些企业追求快速发展和利益最大化,在资源分散上前所未有地做到极致。

然而,缺乏专注导致他们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在面对其他具备专门优势的竞争对手时处于劣势。

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就很容易丧失市场份额。

4.政府政策的影响尽管本文在内容上无需涉及政治话题,但我们不能忽视政府政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不合理的管理制度、税务政策和监管措施都可能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新兴行业中,政府政策显得更加关键。

二、应对行业困境的对策1.加强创新能力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企业必须不断改进产品、服务和经营模式。

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牌创新,企业可以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并顺利地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2.拓宽发展眼界大多数行业都会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企业需要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变化,主动适应新技术,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战略调整。

当传统产业遇到困境时,扩大生产范围或寻找与自身业务有关的新兴领域都是有效的对策。

3.建立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可能包括技术专利、品牌形象、供应链效率等方面。

只有具备明确且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行业困境中保持领先地位。

4.加强合作与联盟面对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盟非常重要。

通过共享资源、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并相互补充优势,可以提高企业整体实力。

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摘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国际间经济竞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技术上的竞争。

而技术引进已成为快速缩短国际间差距的主要方法。

本文在学者前辈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技术引进现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阐述了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技术的后进国家想要通过自身的研发实力实现技术的飞跃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利用技术引进,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成果来发展自身国内的经济。

而经济危机的出现,让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出现了极大的难处,走出困难的重要步骤就是把技术作为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增加对技术的引进,让国际技术的引进迅速的运用。

关键词:技术引进现状问题发展策略目录.摘要 (1)引言 (1)1、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1)2、我国技术引进存在问题分析 (1)2.1重硬件,轻软件 (1)2.2引进的技术不适用 (1)2.3消化、吸收能力不足 (1)3、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对策 (2)3.1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有选择性 (2)3.1.1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根本原因 (2)3.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现实依据 (3)3.1.3技术进入市场的配套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约束条件 (3)3.1.4引进技术也要有技术互补姓 (3)3.2利用后发优势,缩小技术差距 (3)3.3术引进方式要转变 (4)结语 (4)参考文献 (5)引言技术引进问题现已涉及到了很多的领域,在社会发展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技术引进存在很多难题,包括盲目的引进新技术,重复使用技术达不到更新,引进结构不合理,引进技术单一,缺乏自主研发精神,自我创新不足等问题已经燃眉在即。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并且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技术引进的策略进行解析。

1、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技术贸易额不断上升,有关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也逐渐增多。

乡村工匠培育的历史脉络、发展困境与纾解策略

乡村工匠培育的历史脉络、发展困境与纾解策略

乡村工匠培育的历史脉络、发展困境与纾解策略一、乡村工匠培育的历史脉络中国乡村就有着丰富的手工艺传统,如陶瓷、木雕、石刻等。

这些手工艺不仅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工匠的传统技艺逐渐受到冲击,部分手工艺人面临失传的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工匠的技艺,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开展乡村工匠培育工作。

1984年,国家文物局首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乡村工匠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工匠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专项资金、开展技艺培训、推广传统工艺等。

一些高校和职业院校也开始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乡村工匠后备力量。

进入21世纪,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许多传统技艺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如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四川的竹编技艺等。

乡村工匠培育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外,还包括现代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等领域。

乡村工匠培育工作也逐渐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乡村工匠培育仍面临一些困境,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人才减少,年轻一代对手工艺的兴趣不高。

市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有限,导致手工艺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乡村工匠培育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纾解策略,包括加大对乡村工匠培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教育、拓展市场渠道、引入现代科技手段等,以期为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古代乡村工匠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乡村就孕育着丰富的手工艺传统,乡村工匠作为一种特殊的手工艺人,他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积累、传承和发展各种技艺,为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乡村工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石器、陶器等工具进行生产,这为乡村工匠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在夏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乡村工匠的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文化发展困境及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文化发展困境及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文化发展困境及实践路径1. 乡村振兴与数字文化发展概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数字文化发展在乡村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多方面举措,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数字文化发展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过程。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文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覆盖不全,数字资源供给不足,制约了数字文化在乡村地区的普及和发展。

乡村地区人才短缺,数字文化创新人才和技术力量不足,影响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乡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导致优质文化资源无法充分挖掘和利用。

乡村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文化的融合仍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加强创新实践和探索。

针对这些困境,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实践路径,以推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数字文化发展。

加大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网络覆盖率和质量,为数字文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加强乡村地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

完善乡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激发市场活力。

推动乡村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文化的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品牌。

通过这些实践路径的实施,有望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数字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1 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文化发展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文化发展的关系密切,二者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相辅相成。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数字文化发展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困境

“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困境

“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困境1. 引言1.1 介绍“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中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的重要战略规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该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包括加强基础研究、重点领域攻关、推动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质量品牌建设等。

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制造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该计划也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了技术水平和品牌价值,推动了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通过“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制造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实现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目标,推动中国制造业全面升级,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1.2 当前“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重要性“中国制造2025”计划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战略规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发展。

当前“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中国制造2025”计划,可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革新的推动,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可以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还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技术嵌入视角下数字适老化的困境和优化路径

技术嵌入视角下数字适老化的困境和优化路径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88 -2023年第24期 总第139期技术嵌入视角下数字适老化的困境和优化路径◎石双梅[摘要]近年来,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呈现与老年群体适应数字智能生活速度不同步的趋势,为此社会推进数字适老化的进程刻不容缓。

文章基于技术嵌入的治理逻辑,认为适老化进程存在数字环境包容度不足与老年群体技术排斥心理双重叠加、适老化技术资源可及程度不足等困境。

因此,相关部门需要从强化全社会积极老龄化理念、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服务供给机制和技术接入端、健全老年群体数字信息安全立法制度等方面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技术嵌入;数字适老化;老龄社会;老年群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而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目前,我国步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适老化改造,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数字包容社会成为迫切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人口数据,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978万人,占比14.9%[1]。

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超过7%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即为老龄社会。

这意味着我国从“老龄化社会”正式进入人口学意义上的“老龄社会”。

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同频共振的还有数字社会和智慧社会的到来。

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类社会深度互嵌,互联网技术深入大众生活,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创造了机遇。

然而,在数字化进程中,老年群体由于自身素养、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心理障碍等与社会知识更新、产品设备升级、服务数字化的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2],导致其难以融入数字社会,无法平等享受数字生活和红利而被迫成为“数字弱势群体”“数字难民”或“数字遗民”。

这条横亘在老年群体和数字智能技术社会之间的“鸿沟”,暴露了老年人在数字社会中的不适反应,引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本模板】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本模板】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

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而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和系统,只有依托基础科学,瞄准技术轨道,提升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和自主创新,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企业界对国家明确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对国家以后将重视发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作用及有关规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创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和产业升级结合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装备产业发展等政策都非常支持,寄予厚望。

需要切实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是如何按产业化原则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地位;二是如何提升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资源的效率。

其中涉及政策体系、政策重点及政策执行机制等方面。

一、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企业创新主体的认识不足、地位不明确。

对实施技术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现实思考

对实施技术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现实思考
术领域标准化方面 ,与发达 国家相 时 了解国际上相关产业发展的最新
— 一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 0 0眸
第8 期
维普资讯
质 量 观 点
CHI NA QUALI TY I SL PERV| 0N S|
究成 果 , 定欧洲标准 , 制 并努 力将 其 言权 ,并竭力在 国际标准 中反映本 能力 , 制定不 同的标准政策 。根据我
“ 争夺型 ” 。欧盟在已取得 国际标准 更多地反映我 国技术要 求 ,确保我
我们 要认真研究我 国技术标 准 竞争 丰硕成果 的基 础上 ,进一 步推 国重点领域在 国际经济 竞争中 的优 与 国际技术标准 的差异性 ,逐步 接 行 国际标准化 战略 ,牢牢地控 制住 势 , 从而维护 国家的经济利益。这一 纳 国际标准 ,力求按产品的, 性能采 国际 标 准 的 制 高点 ——实 施 “ 控 策略的实施将 在国际标 准化方面最 阐述产 品的技 术标 准 ,加速我 国技 制 ”战略 ; 国凭 借经 济实力 最大 、 终实现从 “ 国际标准 的本地化 ” 到 美 术标 准立足于 国际市场的步伐 。同 技 术能 力最 强的 超级 大 国优势 , 国家标准 的国际化 ” 转变。最终使 在 “ 时还 要充 分利 用 WT / B O T T有利 条 控制现有 领导权的基 础上 ,全 力争 我 国技术标准 成为国际上有 一定影 款 ,研 究和制定为 保障我国正当 目 夺国际标准的制高点——实施 “ 控 响力的标准 ,使中国在 国际标准化 标 和 适 当 的 保 护 水 平 而 设 置 必 要 的 制 、 争夺 ”战略 ; 日本依靠 强大 的经 领域 中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巨大压力 ,也对我国的标准化工作 之中 ,及时学习外国和工业发达 国

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研究

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研究

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研究1. 内容描述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纾解路径。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数据跨境流动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数据跨境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监管不足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对数据跨境流动的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我国在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方面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等现实困境。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数据跨境流动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和执行难度。

由于各国对于数据跨境流动的监管标准和要求不同,导致跨国数据流动面临监管重叠和冲突的问题。

我国在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方面还面临着技术手段不足、国际合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

我国在数据跨境流动的技术手段和管理能力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由于国际社会对于数据跨境流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治理格局。

本文还将从政策建议、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纾解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现实困境的具体路径。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技术手段研发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数据跨境流动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数据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数据规模不断扩大,数据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与此同时,我国数据跨境流动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监管合规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数据产业的发展,提高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本文将对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纾解路径。

中国芯片的困境与发展之路的探讨

中国芯片的困境与发展之路的探讨

中国芯片的困境与发展之路的探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芯片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近年来在芯片产业上的投入和发展力度不断加大,但依旧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芯片的困境及其背后的原因,分析当前中国芯片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之路。

我们将从政策环境、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解析中国芯片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二、中国芯片产业的困境中国芯片产业在近年来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

技术瓶颈是制约中国芯片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等环节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在高端芯片领域,如CPU、GPU等,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这主要体现在芯片性能、功耗、可靠性等方面,以及与之相关的制造工艺和设备技术。

中国芯片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全球芯片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国都在加大投入,争夺市场份额。

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芯片产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和强大的竞争力,而中国作为后来者,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追赶。

中国芯片产业还面临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压力。

近年来,美国等国家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措施,限制了中国芯片产业获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渠道。

这使得中国芯片产业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成本和时间上的压力。

中国芯片产业还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虽然中国拥有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但在芯片产业领域,尤其是高端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专业人才仍然相对匮乏。

这限制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

中国芯片产业面临着技术瓶颈、市场竞争、国际贸易环境和人才短缺等多方面的困境。

为了突破这些困境,中国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技术和市场渠道;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芯片产业;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价值、特征、困境及策略

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价值、特征、困境及策略

本 比 物 力 资 本 更 能 推 动 经 济 的 增 长 。在 经 济 转 型 、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的 背 景 下 ,高 技 能 人 才 对 于 提 升 企 业 自主创 新 能 力 ,增 强 企 业 竞 争 优 势 、推动经济发展的 作用更加凸显。2 0 0 3 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11年 又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 -2020),规 划 提 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 优 化 升 级 ,全 面 提 升 我 国 企 业 核 心 竞 争 力 ,迫切需要 大 力 加 强 高 技 能人才队伍建设”。[3]从国家发布的 多 个 文 件 中 ,也 可 以 看 到 高 技 能 人 才 队 伍 成 为 经 济 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球产业链面临重新分布调整。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回 归 常 态 ,中 国 将 成 为 世 界 制 造 业 产 业 链 迁 移 的 避 风 港。中国要在新一轮产业链重构中抢占先机,高技 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支撑要素。高技能人才作为人 力资本的一种,其形成过程中教育(培训 )投资是最 经济 、高效的投资方式。培养一批又一批大国工匠 和能工巧匠,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才能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 术技能人才支撑。相较于一般的产业工人,高技能 人 才 需 要 具 备 更 高 的 职 业 技 能 和 综 合 素 质 ,仅 仅 依 赖 于 师 徒 传 承 或 者 职 业 教 育 很 难 满 足 《中国制造 2025》对 高 技 能 人 才 的 需 求 。解 决 人 才 结 构 性 矛 盾 ,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 培 训 。高 技 能 人 才 的 培 训 是 长 期 的 、需 要 动 态 调 整 的过程,需要发挥职业院校、政 府 、企 业 、行业等多个 培 训 主 体 的 作 用 ,构 建 可 持 续 的 、贯穿高技能人才培 养全过程的培训体系。但 是 ,由于我国对于高技能 人 才 的 培 养 、培 训 在 教 育 理 念 、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 成 长 通 道 等 方 面 还 存 在 诸 多 矛 盾 和 障 碍 ,影 响 了 终 身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体 系 的 构 建 ,高 技 能 人 才 的 终 身 学 习 成 长 渠 道 尚 不 完 善 ,迫 切 需 要 构 建 适 切 的 成 长 通 道。为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高技能人才 培养的多元主体— 政 府 、院 校 、企 业 、行业等需要 通力合作,形 成 “利 益 相 关 者 共 建 ”联 盟 ,构建完备 的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国内外标准化战略分析及其发展方向

国内外标准化战略分析及其发展方向

国内外标准化战略分析及其发展方向关于《国内外标准化战略分析及其发展方向》,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言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技术交流经、济交往,打破了原有的疆界,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大生产和大流通,因而全球化经济发展浪潮把标准化推上了战略地位。

技术标准既可以成为促进国际经济交流的催化剂,又可以成为人为设置的贸易壁垒,得标准者得天下,谁掌握了标准,谁就在本行业中拥有“话语权”。

1 背景随着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争夺和主导国际标准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首选策略。

发达国家在相关国际机构中争夺国际标准的起草权、参与权和领导权的竞争也随之展开,其白热化程度同商品市场相比毫不逊色。

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中国只有从仅负责加工制造、装配环节等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逐步向拥有产品开发、品牌、核心技术、标准等高端环节转移,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

因此,必须鼓励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注重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采取标准化战略,将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标准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组合效应,建立自主的国家创新体系,从而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表1】2 国外分析2.1 主要发达国家标准化战略终极目标是实现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主要发达国家之所以把争夺国际标准制高点作为战略核心,是因为控制和争夺国际标准可以为本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标准化每年为德国带来160 亿欧元的经济效益,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标准化对经济的贡献率为 2.7%,是专利对经济贡献率的9 倍。

2.2 将国际标准化战略放在整个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以英、法、德为主的西欧国家一直将很多精力和时间放在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上,企图长期控制国际标准化的技术大权,并且不遗余力地把本国标准变成国际标准。

2.3 争夺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发言权,并竭力在国际标准中反映本国的要求,体现本国利益,千方百计地争夺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导权。

当代军事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当代军事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高科技武器装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如无人机、精确 制导武器、隐形战斗机等已经广泛应用到军事领域中。这些 武器装备具有精度高、威力大、成本低等特点,极大地提高 了现代战争的作战效能。
当代军事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01
侦察与监视技术
当代军事技术中,侦察与监视技术是获取战场信息的重要手段。包括
04
当代军事技术发展与国家安全
当代军事技术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技术优势对国家安全的保障
军事技术的发展可以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例如,先进的武器装 备可以提高国家的防御能力和打击能力。
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当代军事技术发展也包括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保障信息安全可以避免国家机密泄露,维护国家安全。
新能源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太阳能供电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为军 事设备和武器系统提供电 力,提高其在偏远地区的 作战能力。
燃料电池
利用燃料电池技术,提供 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 支持长时间作战和特殊环 境下的作战任务。
储能技术
利用超级电容器、蓄电池 等储能技术,提高军事设 备的能量密度和供电可靠 性。
03
当代军事技术发展 及其应用研究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当代军事技术概述 • 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 当代军事技术的战略价值与挑战 • 当代军事技术发展与国家安全 • 案例分析:当代军事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
01
当代军事技术概述
当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现状
信息化战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军事技术已经进入了信息化 战争阶段。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成为战争中的重要资源,信 息获取、处理和传递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

“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困境

“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困境

“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困境
“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制造2025”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这些困境主要包括技术难题、人才短缺、国际竞争和产业升级问题。

技术难题是“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虽然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中国制造业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相对滞后,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而且,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人才短缺也是“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中国制造业在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具有高端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但目前中国的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中国制造业的需求。

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产能和生产效率方面难以提升。

国际竞争也是“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困境之一。

中国制造业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和制造工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国际贸易壁垒的出现也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标准的措施与路径

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标准的措施与路径

学术研讨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标准的措施与路径■ 莫燕妮 植满溪 霍业凤(佛山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摘 要:标准是科技成果有形化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成果是产生标准的源泉。

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标准现状、企业专利情况及技术标准情况等,发现企业研发专利技术前的标准布局意识不够强、尚未将标准制订与技术研发进行战略性整合、缺乏规划和实施专利标准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等关键性问题,进而提出政策建议,以加快实施专利标准化策略,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转化,技术标准,专利标准,机制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24.001Analysis of the Measures and Paths of Standards for Scientifi 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MO Yan-ni ZHI Man-xi HUO Ye-feng(Foshan Institute of Quality and Standardization)Abstract:Standard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cientifi 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scientifi 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are the source of standards. By analyzing the standards for scientifi 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enterprise pat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this paper fi nds that there are some key problems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uch as lack of awareness of standards layout before R&D, lack of strategic integration between standards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R&D, lack of compound talents in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patent standardiz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to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tent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and seize the new commanding heigh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technical standard, patent standard, mechanism0 引 言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

浅析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困境与对策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流程时间大幅缩短,世界各国都将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作为发展本国科技工作的重点关注区域。

我国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早早提出了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在此领域有了长足性的进展,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大差距。

对此,本文就其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体系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发展1.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体系及其主要机构1.1 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体系我国的成果转化体系经历了起步阶段、出成体系阶段、制定和完善政策阶段,走到了如今的攻坚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领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1.2 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主要机构加快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为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鼓励自主创新,大力支持发展科技市场,将科研与市场接轨,国家科学技术部成立了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相应机构,并由国家财政进行拨款作为经费支持,为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工作做支持。

1.2.1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科学技术部火炬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作为火炬计划的主要组织落实单位,是国家科技部下属的独立事业单位。

自从单位1989年10月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科学技术部的指导思想,紧跟国家政策,抓住各种科技资源进行创新和在加工,充分的进行资源整合,有效的将科技与市场结合起来,推动了火炬计划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卓越成绩。

1.2.2 中国技术交易所除了科学技术部火炬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还有一个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技术交易所充分整合现有的互联网优势,结合技术、资本、服务为一体进行科技融资的技术交易平台。

它坚持创新服务,利用科学技术资源整合,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成果尽可能的价值可量化和可流动化,精准预估其升值空间。

呼吁科技发展的作文

呼吁科技发展的作文

呼吁科技发展的作文【篇1】呼吁科技发展的作文置身于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深切感受到科技那股翻云覆雨的力量。

曾几何时,人们手中的砖头般厚重的按键手机,如今已轻盈纤薄,智能灵动,成为我们掌中的世界。

这仅仅是科技浪潮中微不足道的一隅,却已引领社会生活的翻天覆地之变。

科技,这位孜孜不倦的匠人,以其鬼斧神工,精心雕琢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它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界限,让知识的海洋在指尖流淌。

在科技的驱动下,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人际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文化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展开。

然而,科技前行的脚步并非坦途。

它需要我们以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去探索未知,去攻克难题。

每一个技术革新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和智慧。

正是这些挑战与奋斗,共同铸就了科技发展的辉煌篇章,推动着社会生活的持续进步。

因此,我呼吁我们要将科技发展置于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让我们携手并进,以科技为引擎,驱动社会生活的巨轮破浪前行。

让科技的光辉照耀人类未来的道路,为我们的生活绘制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画卷。

当然,面对科技发展,我们亦需保持审慎与警惕。

在享受科技盛宴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隐私泄露、网络安全等隐患。

为此,我们需要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筑牢法规制度的篱笆,确保科技之舟在合法、道德的航道上稳健前行。

展望未来,科技将成为引领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的未来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希望。

【篇2】呼吁科技发展的作文科技之光,自古便照耀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从古老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航天科技、深海探索,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如今,悟空在星际间自由穿梭,蛟龙在深海中探寻奥秘,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都是科技发展的见证。

北斗导航系统的成功运行,不仅彰显了国家实力,更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打开导航,便能准确找到目的地,再也不用担心迷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标准的战略地位及我们面临的困境中电天奥子集团第10研究所陈正浩一.技术标准的战略地位李克强总理说:“要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能力的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说:“国家间的竞争最低的是产品竞争,中等的是技术竞争,最高的是标准竞争”,这就是标准的地位。

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卖产品是一种最低级的竞争方式,较高一级的方式是卖服务,更高级的就是卖规则-标准。

当一个企业主宰一项产品的标准,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个产品市场的领先者。

因此,技术标准之争也就显得格外激烈。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技术的垄断也就意味着对市场的垄断。

因此,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从事联合技术开发就成了行业的重要技术壁垒。

面对这种技术壁垒,对“新进入者”,例如发展中国家、行业外企业仍至新参加工作的青年群体而言,要想进入这一行业就必须接受寡头企业所制定的技术标准,置于分工的低技术“链条”上。

毫无疑问,我国的电子制造业,包括军品和民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无不受制于美国宇航局NASA、美军标MIL,欧空局ECSS和美国商用IPC标准。

成为“超一流企业”是每一个企业的终极追求。

然而,在市场竞争中上,占据上游的只能是少数企业,它们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

企业的层次固然取决于卖“什么”,也取决于“怎么”卖。

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规则。

而规则是什么?在技术领域是技术标准,在市场经济中是游戏规则。

走进新世纪,具有强烈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可持续成长,是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世界级领先企业不是靠卖力气、卖产品、卖技术,而是靠卖技术标准和市场经济中的游戏规则获取利益,是通过商业化的、战略性的创新和运作标准或规则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是一批能够创造和制定标准或规则,让别人去追随、遵循的世界级企业。

超一流的企业并不是生来就是超一流的,都是从三流、二流、一流、超一流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是一条艰难的成长之路。

三流企业卖力气,辛辛苦苦赚些劳务费,搞不好还亏本,这是大多数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流企业卖产品,围绕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做文章。

企业有了功能全、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也只是领到了市场的入场券。

价格战,做广告,搞得很苦,有时连平均利润也赚不到。

这是“制造厂”层次的企业。

一流企业卖技术、卖服务,这是企业经营层次的相当提升。

这些企业已不再是单纯推销产品,而是围绕加强企业的技术体系,在技术推广和用户服务上下功夫,用户满意度已经成为这些企业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这是“技术服务商”层次的企业。

超一流企业与前三种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以顾客为核心导向,而是以竞争对手为核心导向。

市场的主体有多个,除顾客之外,还有竞争对手、协作厂商、替代品厂商、新进入者。

这些市场主体是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之下参与竞争的。

超一流企业正是通过对游戏规则(标准)的控制和垄断而取得优势地位并获取超额利润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标准都能取胜。

能够靠标准制胜的关键至少有三:性能上有大幅度提高;新一代与旧一代兼容;价格上与原产品基本持平,谁能在自己的市场领域做到了这一点,谁就能成为这一领域的王者。

标准竞争的胜负取决于对七种关键资产的掌握:对用户的控制;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先发优势;生产能力;互补产品的力量;品牌和声誉。

标准的胜出绝对不仅仅是技术领先这一项优势的胜利,而更在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标准系统的胜利,其中既包括管理和知识产权战略的胜利。

标准本身并不仅仅指技术规范,而且包括技术合格检验规范和程序、产品包装检验规范和程序等等。

对知识可以做一个全新的分类:内容类知识;方法类知识;规则类知识。

内容类知识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方法类知识是关于“怎么做”及“谁来做”的知识,而规则类知识不但约束了怎么做事,约束了什么人做事,更重要的是约束了竞争对手:你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

方法类知识比内容类知识重要,规则类知识则是最有力量的知识。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产权比知识本身重要,技术标准比技术本身重要。

知识产权是知识价值的权力化、资本化;技术标准是技术成果的规范化、标准化。

如果我们不能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上有所作为,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就可能永远受制于人。

在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制定规则的权力,谁就有了主宰市场的领袖地位。

由卖力气、卖产品,到卖技术、卖服务,再到卖规则、卖标准,应该是一个企业不断追求的境界。

技术与技术标准之间的差距是“质的差别”,是占有与不占有知识产权问题上的本质区别。

标准是在发展变化的,以前的标准,多体现为对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

伴随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趋向于将一些技术解决方案纳入到标准之中,由此,开始出现技术标准。

所谓技术标准,是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一定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

技术标准的实质就是对一个或几个生产技术设立的必须符合要求的条件以及能达到此标准的实施技术。

关键是要服从标准的管理。

标准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是知识产权政策的制定和利用。

一旦这些知识产权进入标准行列并得到一定的普及,就会形成垄断,尤其在市场准入方面,它会排斥不符合此标准的产品,从而达到排斥异己的目的,这是标准能够实施全球技术许可战略的法律基础。

现代技术标准沿用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这一思路。

这一思路又是以一场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来实施的。

在开放的市场中,以标准技术面目出现的许可证贸易更会铺天盖地的涌来。

在产品生产领域,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生产领域,生产标准成了进行技术垄断和市场限制的一种新的手段,谁能够抢先进行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谁就有可能抓住对这个产品乃至产业的主动权。

能制定标准固然是好事,但脱离实际盲目或片面地追求制定标准就不足为取了,而为此付出代价就更不值得了。

如果一个行业已经有了通用的标准,对于后来者而言,出于竞争或者其他的目的,再去弄一个新的标准,其风险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此,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弄不好,这种各行其是的做法,还会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人为的阻碍。

从另一方面看,标准越少越单一越利于业界的发展。

大凡标准不一的东西,则很难普及。

同一行业、同类产品,只能允许一种标准存在,后来者可以淘汰前面的标准,前提是后来者必须具有革命性。

反之,如果标准杂乱无章,其推广的力度越大,则对主流标准的普及形成的阻力越大。

标准是市场规则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由技术到标准,要经过市场的许多运作。

一项技术即使付出不菲的代价,也往往未能蝶化为标准。

同时,标准的市场推广也是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企业切实可行的举措。

由于国情的不同,发达国家与我们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结合和实施上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能掌握技术标准的要义,我们必须对国外的技术标准进行剖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应对策略。

由于技术实力、知识产权成果以及法律体系的差异,使得国外与我们对技术标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搬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而必须深入研究国外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质,给业界“建标准”和“用标准”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我们面临的困境工业4.0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用意是标准化,是争夺国际标准主导权!标准是保证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标准已经更多地变成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标准是持续领跑的先决条件。

标准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但首先要来自实践,而不是凭空想象。

很多业内人士经常埋怨标准存在的问题,例如标准的滞后和错误等,这是事实;但更主要的反映在对标准重要性的认识,实施标准的态度以及技术水平上。

现有的电子装联标准尽管存在缺口,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300多个,这些标准对于PCBA的组装焊接来说基本够用;问题在于,我们从事电子制造的企业的管理层,企业的老板们知不知道这些标准?我们企业的设计师和工艺师知识面太窄,也不知道有没有标准,也不知道到哪里里去找标准,非常困惑,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标准的意识!部分电子企业,对于在电子产品组装焊接中需要执行相应的标准,例如SJ标准或出口型企业需要执行IPC标准缺乏必要的认知。

其次是对已经知道的标准,只要感到实施起来有点困难就千方百计找借口不执行,这些属于对质量要求不高。

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层不懂得标准,您凭什么去管理?凭什么去设计?凭什么去“工艺”?是不是就如同“瞎子摸象”!其次是对已经知道的标准,只要感到实施起来有点困难就千方百计找借口不执行。

现在国内的热门话题是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谈论的要点是智能化,《高可靠性电子装联标准150问》,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衔接。

电子制造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信息化的基础是大数据,大数据的基础是标准化,标准化的基础是规范化。

现在我们能做的是打基础:规范,标准,数据积累等,而实施DFM 和构建CBB是关键的第一步。

基础就是规范、标准和数据积累。

要做艰苦深入的工作。

标准是保证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标准已经更多地变成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标准是持续领跑的先决条件。

标准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但首先要来自实践,而不是凭空想象。

问题在于,对于智能化我们几乎没有实践经验,所以也就谈不上高于实践。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还处于第三梯队,以中低端制造为主要领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

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而就科技实力而言,苗圩部长说:中国还处于第四级!工业4.0,中国的梦想,德国的现实。

中国目前基本上还属于工业2.0,电子装联除了PCBA的THT/SMT 和MPT可以较快的实施自动化,从而向智能化过度,其它基本上还处于手工操作!而一些先进的民营SMT企业,芯片基本上是进口的、组装焊接设备是进口的、验收标准是美国IPC的!充其量属于来料加工组装。

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中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中国其实根本不是制造大国,是一个加工型制造大国。

制造,顾名思义,所谓“制”是规范、标准、工艺、流水线、设备,但这些都是进口的,不是我们的,“制”不是我们的,“造”是我们的。

”我们的人要耐住寂寞,一个泡沫化的社会中不会产生科学家。

几十年以后我们还在泡沫边缘化上,最后会被历史抛弃,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耐下心来做学问。

一个浮躁的社会重归理性社会,需要几十年的回归。

本来社会就不应该主动泡沫化,过多的泡沫化再倒回去太难。

要几代人重回冷静,队伍中才会有真正的科学发明。

在制造业长期被打入“冷宫”和违反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时期,电子装联标准的命运是非常凄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