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主动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介绍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孙子兵法》全书共八十三篇。分为上卷、中卷、下卷,孙子兵法是经过曹操修改而流传的十三篇。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二、书上引用的解释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孙子说,大凡两军交战,先到达战地待敌的一方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一方则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调动敌人使之前来我方预想战地,要用利益引诱;使敌人不能先我到达战场,要设置障碍多方阻挠。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则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则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则使他不得不动。
“虚实”的核心宗旨,就是积极夺取作战的主动权,创造条件,争取优势,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众所周知,主动权即军队命脉之所系。孙子对这层道理早有深刻的领会,并用
简洁深刻的一句话,概括揭示了牢牢掌握主动权的不朽命题:“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子强调,这既是理解“虚实”关系的钥匙,也是正确运用“虚实”、转化“虚实”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一原则,也是孙子制胜之道的灵魂,无怪乎《李卫公问对》要这么说古代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三、掌握主动权
主动权和胜利在战争中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主动权在战争中历来受到军事家重视,从孙子在《势篇》中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到淮南王刘安提出“陵人者胜,待人者败,为人杓者死”,兵书多有涉及。“战争中的主动权是指军队行动的自由权”,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或者说掌握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对于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去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两军相争,目的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关键是能够把握住战争的主动权。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系统阐述了战争主动权问题。
1、以“知”为主导的战争指导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前提
“知”是“先胜”和“待敌可胜”的前提。孙子在《形篇》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强调兵力部署上先要达到“我不可胜”,然后“待敌可胜”。“我不可胜”是为了“不致于人”,而“待敌可胜”是为了“致人”。孙子提出“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这种“见胜先知” 的原则就是孙子给我们强调的达到“先胜”和“待敌可胜”的前提。孙子认为,只有“见胜先知”,才能“所措必胜”,也只有“所措必胜”才能“战胜不忒”。
“知”是“杂于利害”的前提。“利”和“害”是孙子阐释的军事运动中最基本的一组矛盾,“杂于利害”是孙子提出的战争指导者把握战争主动权的基本准则。而“知”就是这一准则运用的前提。“知”是趋利避害的前提。孙子说“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尽知用兵之利”,尽知利害才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知”是化迂为直、化患为利的基础。孙子就战争消耗问题提出“国之贫于师”,知道了战争消耗对战争问题的影响,就可以通过“贵胜避久”、“因粮于敌”等方法,化“贫于师”为“胜于师”。
知是奇正运用的前提。奇正是用兵领域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只有“知”才能正确把握奇和正的搭配、奇正运用的场合以及奇正运用的对象和效果。《左转•鲁僖公五年》记载“宫之奇谏假道”的故事:晋国想攻打毗邻的小国——虢国和虞国,向虞国提出借通过虞国攻打虢国的要求,大夫公之奇借“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劝阻虞君,虞君不听,结果晋国军队顺利通过虞国消灭虢国,并在回师途中突袭虞国,最终灭掉虞国。晋国假道于虞的计谋用了两次,两次都取得成功,而晋国在设计时并非没有想到能够识破计谋的大夫公之奇。但分析“公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能听”而决定采用这招奇招。正是由于晋国对公之奇性格、为人以及他与虞国国君关系的“知”,才这里率军攻打的“正”与假道虞国的“奇”才能收到奇效。
2、把握军事运动矛盾对立统一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基本依据
孙子对于军事运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阐述有很多,渗透着朴素辩证法的智慧。
首先,军事运动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不可兼得。孙子认为军事运动的矛盾双方不可兼得,这就为战争指挥员提供了在掌握战争主动权中趋利避害的理论依据。孙子认为,无论攻守、强弱、劳逸、奇正、远近、虚实等战争中的对立双方都是相互依存在军事运动中,如,孙子认为辎重与速度不可兼得。“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则辎重捐。”。所以孙子认为“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就是说要看到并利用好利害的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