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传播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级《传播学》复习纲要

一、概念类:

1、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3、语境:在传播学中叫做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5、镜中我: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库利美国社会学家1909年在《社会组织》中提出)

7、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H·布鲁默1969年《象征互动论》:人能够与自身互动----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8、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9、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自发的集会、游行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0、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这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12、大众传媒: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13、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镜子”式地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4、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15、报刊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于40年代提出。代表著作《自由与责任的报刊》。)

16、电子乌托邦思想: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17、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工具或手段,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反应起重要的控制作用。20、伊里县调查: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在美国伊里县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的政治态度的影响,并出版了调查研究报告《人民的选择》,史称“伊里县调查”。(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意见领袖和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这一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到直接作用,开始了传播效果有限论的传统。)

21、既有政治倾向假说:所谓既有政治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23、社会关系论:关注受众参加的组织或团体的压力、合力对其本人接受信息的影响。

观点:受传者都有自己的生活圈。个人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要受到来自生活圈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约束。许多人首先得到的信息不是来自大众传播而是来自意见领袖。

意义:社会关系论打破了大众传播有巨大影响力的定见。

25、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9、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32、说服性传播: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纯效果”。)

33、培养理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失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效果,主要表现在现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现象(它处总结)

36、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38、第三人效果: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映行为实现的。戴维森将这种现象或影响机制称为“第三者效果”。PS:第三者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41、新闻框架:将媒介框架用于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的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就是新闻框架。

43、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有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如果说传统的帝国主义属于军事帝国主义,那么新帝国主义则属于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48、传播媒介:第一、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