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人卫八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序言
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新药研究过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调研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离子障:分子型的药物可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生物膜的一侧,称为离子障
意义:
首过消除:药物通过胃肠壁和肝脏时可被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以口服途径给药最为常见
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对药物的影响:药理活性暂时消失,不能跨膜转运
药物与血浆结合特点:可逆性、非特异性、差异性、饱和性、竞争性
体内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称,又叫药物的处置
消除:代谢和排泄的总称,是药物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通过胆汁排入小肠,在小肠被水解,部分药物可被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肝药酶:存在肝细胞内质网中,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主要是C色素P450
酶诱导剂(酶促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利福平
酶抑制剂(酶抑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减少或活性减弱的药物.如西咪替丁、异烟肼
酶促剂意义:使药物代谢加速,药效降低,常需增加剂量才能维持疗效。一旦停用药酶诱导剂,可是同服的药物浓度过高,药效增强,甚至中毒,是停药敏化现象的原因之一;还可加速自身代谢,是药物产生耐受性
的原因之一;利用药酶诱导剂的酶促作用,可诱导新生儿肝药酶活性,促进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萄糖
醛酸结合,经胆汁排出,用于预防新生儿脑核性黄疸
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意义:确定给药时间;估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所需时间;估计停药后药物体内消除所需时间;按半衰期时间的长短对药物分类;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按血浆药物浓度C来计算进入体内药物总量A应占有的血浆容积,其计算式为Vd=A/C,Vd值大说明药物分布广泛
生物利用度:经肝脏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A占给药量D的百分率F,F=A/D×100%
清除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内含药物被清除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
局部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全身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后,分布到全身各部发生的作用
直接作用:药物对机体先产生的作用
间接作用:药物直接作用引发的其他作用
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特点:1、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2、反应性质与药理作用有关,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有效
3、原因:与遗传有关
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与选择性低有关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药理效应
效能: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此时巳达最大有效量,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效能常用药物作用指标的最大数值来表示
强度(效价):指药物作用强弱的程度,常用产生一定效应(通常以50%阳性反应为指标)所需的药物剂量的大小或一定药物剂量产生的效应强弱来表示,所需剂量越小或强度越高说明药物强度高。强度与效价意义相同,可通用
半数有效量ED50:引起50%的实验动物发生阳性反映的药物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的实验动物发生阴性反映的药物剂量
治疗指数:药物LD50/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安全性,指数大安全性大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意义:两药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取决于内在活性强弱
两药内在活性相等时则强度取决于亲和力大小
受体:细胞或生物体上的功能蛋白组分,能识别并结合相应的配体(第一信使),通过中介信号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相应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受体的特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灵敏性、多样性
激动药、拮抗药、部分激动药的区别:
激动药: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
拮抗药:指有较强的亲和力,无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而是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
部分激动药:具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性,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弱,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若与低浓度的激动药合用的时发挥激动效应,若与高浓度激动剂合用时表现为拮抗作用,但增加激动剂浓度仍然可达到最大效应
竞争性拮抗剂:可与激动剂竞争与同一受体可逆性结合,但无内在活性,可使激动剂作用强度下降,量效曲线右移,但对其效能无影响
非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不可逆或难逆性牢固结合,可使激动剂效能和强度均降低,量效曲线下移。
储备受体:当产生Emax时,尚未被结合的受体称储备受体
受体调节方式: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长期使用拮抗剂或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使受体的数量增加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或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高,使受体的数量减少
第二信使包括: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G-蛋白
习惯性:长期用药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精神上的依赖与需求,停药后有主观不适,但无客观戒断症状,未对药物产生耐受性。
成瘾性:长期用药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生理上的依赖与需求,停药后有主观不适和客观戒断症状,对药物产生了耐受性。
耐药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耐受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五、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受体的兴奋效应:
M受体兴奋,抑制ACh释放(负反馈)
N受体兴奋,促进ACh释放(正反馈)
①M受体兴奋的效应
1、心脏抑制:四负
2、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胃腺、呼吸道腺。
3、眼:瞳孔缩小、眼内压下降,调节痉挛。
4、内脏平滑肌收缩,括约肌松弛。
②N1受体兴奋(分布于神经节的受体):植物神经节兴奋
③N2受体兴奋(分布于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骨骼肌收缩
④α1受体激动:
1、皮肤、粘膜血管,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2、胃肠平滑肌松弛,括约肌收缩
3、瞳孔开大肌收缩,扩瞳
4、肝糖原分解增加
⑤β1受体激动时
1、心脏兴奋:心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自律性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2、肾素分泌增加
3、脂肪分解增加
4、胃肠平滑肌松弛
⑥β2受体激动时:
1、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2、骨骼肌、冠状血管扩张。
3、糖原分解增加。
4、胃、肠平滑肌松弛
⑦β3受体激动时:脂肪分解增加
乙酰胆碱Ach 合成酶:胆碱乙酰化酶、乙酰辅酶A 水解酶:乙酰胆碱酯酶
去甲肾上腺素NA/NE 合成酶: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脱羧酶水解酶:摄取-1、摄取-2
胞裂外排: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去极化,细胞膜钙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促使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形成裂孔,通过裂孔将递质及内容物排至突触间隙。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
1.直接作用于受体:
激动药:药物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与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效应相似。
阻断药或拮抗药: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效应,并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递质相反的效应。
2.影响递质: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释放、再摄取和贮存、转化
六、胆碱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作用:1、对眼睛的作用:①缩瞳②降低眼内压(房水流出增加) ③调节痉挛
2、对腺体作用:增加汗腺、唾液腺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