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与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筷子的精神

导言:一提到“传统”一词,很多人想到四大发明。在古老的中国,造纸印刷的发明并没有影响普通大众的生活,或者说它们只在文人士大夫中发挥着文化传播的载体作用。指南针是风水之器,火药仅是作节日观赏之用。在航海时代的西欧,指南针带领哥伦布发现美洲,造纸印刷则打破教士官僚的文化垄断地位,中世纪隐入历史。直至近代,火药帮助英格兰的子民们打开他们曾经向往的富庶帝国的大门。四大发明在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或者说它们并没有深入普通民众的生活。

筷子是中国人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设计品。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被中国古代工匠们不断改进,从材料上到形态上。可以说现在我们使用的筷子已经近乎完美了,它有最优的材质,竹子。最佳的长度,人机关系的完美契合。中国人在千百年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传统,筷子是传统精神的核心所在。作为一个设计品,本文会在功能,材料,形态,工艺四个方面去寻找这种精神。

第一节筷子的材料

现今筷子的材料有多种,有竹质,木质,塑料质,金属质等。中国传统筷子以竹质居多,秦汉时称箸,隋唐时称筋,至宋而始称筷。“箸”,“筋”,“筷”字皆为“竹”字头。塑料筷子质感较脆,受力易断,受热后容易变形、熔化,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且影响食物口感;骨筷质感好,但易变色,且价格也较昂贵;金属筷子较重,手感差,且导热性强,进食过热食时,易烫嘴。以上几种材质的筷子是进入近现代社会才开始有一定市场,金属及骨质筷子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的用品。选择除竹质木质以外的材质在于它能彰显地位或品味,且使用者认为这种材料的延展功能大于筷子的实用功能。竹质也存在缺点,由于其为有机材料,受潮后长时间放置会发黑,影响美观。

竹质是筷子能作为普适性设计品的元素之一。原因在于其材料环保,价廉,健康。材料环保中所蕴含的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精神,荀子云“制天命而用之”,中国人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事实是近代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人被信仰天人对立的西方人打败了。西方人的强势在于工业和军事。工业是在一定层面是对自然的过度开采,而军事更是对地球的直接破坏。现代的西方人也开始怀疑工业革命的价值,提出绿色设计的概念,殊不知中国自古就有这种概念。看着垃圾场堆积的一次性木筷(劈筷),中国人的传统精神去哪里了,日本人学到些,从其植被覆盖率这点上可以看出。我们不需要学习谁,只要从传统中挖掘出来即可。

第二节筷子的功能

筷子的第一功能源于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是原始时代两指夹取失物的发展。而筷子不仅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夹食工具,其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在此基础上变可以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的产生原因及中国人乒乓球技的精湛了。

筷子在古时曾作礼器之用,当祭祀神灵时,人们将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间,有人燃点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蜡烛燃香变由此发展而来。在使用筷子过程中也产生了中国人饮食的礼节。筷子要放在筷架上,不能放在杯或盘上,否则易碰掉。在用餐过程中,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由筷子而产生的用餐礼节在普通民众生活中并不完全被尊崇,尊崇这些礼节的是官僚士大夫阶层。这些礼节中有些过于程序化,并无实际意义。文人士大夫似乎喜欢为维护那种程序性的礼节和毫无意义的道德责任感。从嘉靖年间的大议礼,到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在东方道德体系趋于完善的大明王朝,官僚阶级们只顾维护他们所谓的道德责任感,不思国家安危,大明王朝最终轰然倒塌。到近代官员士大夫还在维护那种毫无意义的道德责任感和帝国颜面,使帝国失去了一次次改革的机会,帝国倒塌了。歌德说:“唯有民众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唯有民众过着真正人的生活。”官僚阶级的礼节并不代表中国人的礼节,真正的代表是普通民众。普通民众并不注重过多的礼节,更多的是注重其实质。如聚餐时让客人先动筷子,主人再动。这种礼节中包涵中国人礼貌谦让的精神,他们更易于与外人相接触它是中国人温顺的一个方面。

第三节筷子的形态

筷子的形态使其适合作为一种计数单位,这样易于理解汉字“一”“二”“三”“十”等文字的形成了。中国另一个传统设计算盘的产生应与这种计数原理有一定关系。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并不一定是最先发现杠杆原理的,因为中国人通过筷子也是懂得其原理的。

筷子没有固定的长度,亚瑟·史密斯分析中国人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缺少精确,进而到中国人的模糊式审美方式。但这种模糊式审美是有一定界限限制的。现在常在一些餐馆中使用的劈筷,看似卫生方便,实则比竹筷差多了。单说方便一点上就存在问题,劈筷的长度过短。筷子短可以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劈筷作为设计品也是设计师单项利益观的体现。筷子的出现便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其他物品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空间人数的惯例。最终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围食的习俗也使中国人家族观念增强。

少部分筷子上有装饰,并不实用,这里不做分析。

第四节筷子的工艺

作为普通使用者看来,筷子没有什么复杂的工艺。古代中国的设计多为此类设计,所以作为设计学的学生我们应努力去学习其设计精髓。

后记:文化是具有影响力的东西,之后我就想去写一个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设计品。筷子是

一个经典设计品,被许多人论述分析过。文章中有二手资料的查找和自己的主观分析,由于资料查找没有深入和我的能力所限,文章中的错误有待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