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课程论文
`
题目:鸦鹃的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性状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生物科学2011级
姓名:蒋雪
学号:20110513636
指导教师:彭建军
鸦鹃的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性状
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蒋雪
指导教师彭建军
摘要:鸦鹃科的种类在全世界共有27种,分布于非洲、印度、东南亚、东至澳大利亚。中国只有褐翅鸦鹃和小鸦鹃2种,见于长江以南地区。即褐翅鸦鹃,又名大毛鸡,小鸦鹃又名小毛鸡。著鸡酒就是用这两种鸟体为主要原料浸制而成的。褐翅鸦鹃和小鸦鹃广布我国东南各省,数量较多。在6 0年代,仅两广的毛鸡年产量就达十万至数十万只,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同时鸦鹃还有较大的药用价值。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更加增强, 对自然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及.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 人类活动的加剧, 全球环境迅速恶化,人类对鸦鹃的大量捕杀,鸦鹃数量急剧下降,进一步威胁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已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中国,鸦鹃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因此对鸦鹃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研究成了一大焦点。
关键词:鸦鹃;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开发利用
1 鸦鹃的生态学
1.1鸦鹃的分布
1.1.1 褐翅鸦鹃的分布褐翅鸦鹃( Cent ropussinens is) 是鹃形目、杜鹃科、鸦鹃属的鸟类,翼和翕为红褐色,通体乌黑的羽毛上闪烁着山野特有的紫蓝色金属光泽( 依西华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的福建采标本描述),性极机警,不善飞行,善隐蔽,目前已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南部和海南岛,在以上地区都为留鸟。
1.1.2 小雅鹃的分布小鸦鹃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安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香港、海南、福建、台湾、河南等地。
1.2鸦鹃的生活习性根据查阅文献得知,褐翅鸦鹃在常绿阔叶落叶林中出现几率为零,说明其没有选择在这种环境中活动,其主要选择的生境类型是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边缘、灌木林、灌草丛、农耕地。从相关资料可以看出: ( 1) 褐翅鸦鹃不选择阴郁度在80%以上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在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植被类型中没有发现其进入或活动过,遇见率为零。这可能和其树木的高度和树林的阴郁度有关,该鸟不善飞行,一般飞得是很高,所以没有选择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植被类型活动。( 2) 选择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边缘和灌木林作为其主要的歇息生境。在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边缘和灌木林生境中发现其多数是站在树上或是枝条上歇息、跳跃、戏耍。占 19. 35%;灌木林出现占3. 23%。该鸟选择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边缘
和灌木林生境类型歇息,是因为其性极其机警,而不善于飞行,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和灌木林植物不是很高,为其落脚和逃避敌害提供了条件。( 3) 该鸟的觅食场所多为地势开阔,视野良好的农耕地庄稼内或灌草丛内, 在农耕地庄稼内或灌草丛内遇见率为67. 42%,这样的地方食物资源充足,为其寻找食物、躲避天敌、预防敌害, 处于更有利的位置。综上所述,这些因素构成褐翅鸦鹃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褐翅鸦鹃遍布海南全岛。栖息林区均有发现。常单独活动,繁殖期间多成对活动。叫声“h u 一h~ h u 一h u 一h u一……”连续不断,从低沉到响亮。清晨和黄昏鸣叫更为频。繁。春夏繁殖季节雄鸟往往以鸣川弓{诱雌鸟。因此,两广猎人常利用此特点,模仿毛鸡鸣叫,引诱毛鸡前来猎杀。或以雄鸟作煤,引诱毛鸡进人笼内捕之。褐翅鸦鹃性机警、善跳跃和隐藏、稍有惊动就迅速进入密丛中,不易发现。由于其翅较短圆,飞翔能力较差,不能作长距离飞行。追赶它时,总是飞一段,又要在矮树上停一下。飞时急扑双翅,有时见其飞羽张开。此鸟喜欢雨后在灌木稍头暴晒太阳。小鸦鹃的生活习性,大致与揭翅鸦鹃相似,但小鸦鹃在丘陵和山地更为常见,数量也较多。
1.3鸦鹃的繁殖繁殖褐翅鸦鹃的繁殖期是4一9月间筑巢于草丛或灌木丛中。每年3月雄鸟就开始求偶了,它们全身的羽毛蓬松,两翅低垂,尾呈扇状展开,跳着盘旋的舞蹈,围绕和追逐雌鸟,同时也用鸣声来吸引雌鸟。这时的雌鸟也常鸣叫,叫声好像母鸡的“咯,咯”声。交尾以后,就在草丛、灌木丛、芦苇、竹林以及攀缘植物中等处营巢,距地面的高度为1—7米不等。巢由细枝、草茎、草叶等构成,有时只用其中的一种材料。巢的结构较为粗糙,形状为球形,开口于侧面的上方,孵卵的亲鸟的尾羽常常露在巢的外边。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有时有淡黄色的光泽,但在孵化时很快消退。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孵出后就能在地上蹒跚而行,有危险时便钻入草丛之中,一周以后便能离巢试飞了。
1.4食性分析在海南岛的铺前港莺哥海清斓港、五指山、坝王岭、吊罗山、南高岭等地采得的标本,剖检揭翅鸦鹃的胃和小鸦鹃的胃,它们的胃内容物分析可知,褐翅鸦鹃的食物中,蝗虫、毛虫、象押、蟒镰、蚁和蜂等占食物总量的59.74%外,褐云玛瑙螺、娱蛤和蟹等占
2.833%多,植物性食物占12.03%。据记述 ,褐翅鸦鹃除吃昆虫外,还吃小晰蝎、蛇、鼠和鸟卵等小动物。小鸦鹃的食物中,蝗虫缕姑、蝉、叩头虫、金龟子、蚌镰、白蚁等昆虫占91,64%,双壳类、山蚂蜡等占1.32%,植物性食物占7.0 1%。
2鸦鹃的保护生物学
2.1保护生物学的现状保护生物学是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蒋志刚和马克平, 1997)。其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提出防止物种绝灭的具体措施目前,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面临一场空前的生存危机,因而, Soulé(1986)将保护生物学称为“危机学科”。经过20余年的发展,保护生物学已经成长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重大环境问题关系着保护生物学。例如物种灭绝、全球变化、物种入侵、人兽共患疾病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现代物种濒危大格局、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 以及类群分布格局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更加增强, 对自然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及.由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