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的形成评课稿
小学科学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小学科学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名称:昼夜的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2. 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好奇: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白天阳光照耀,而晚上又会变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
"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或使用实物模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让学生动手模拟地球自转的方式:用手指绕着自己的身体中心轴线旋转。
三、学习主体(3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2. 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或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公转一周需要365天。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地球不自转,那么会发生什么?" "如果地球不公转,那么会发生什么?"学生利用逻辑推理,对比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
4.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份海报,用图片和文字形式描述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海报并互相交流讨论。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给学生一些延伸阅读资料,让他们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太阳的运动变化,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小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影响。
2. 让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用不少于100字的篇幅,自己总结一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昼夜的形成》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我讲的这堂课是《昼夜的形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3.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4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昼夜的形成》是冀教版四上第五单元第三课,三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至已经了解到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两种方式,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激发学生昼夜成因的兴趣,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从课的导入,我运用两张照片进行比较,挖掘学生的以前概念。
让学生说一说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促进思考昼夜交替可能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
通过古人对地球的观测认识,进而让学生了解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使学生们懂得仅凭直接的观测有时是不准确的科学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
紧接着让学生去模拟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从而猜想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原因,通过小组的讨论针对这些猜想设计模拟实验。
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地球像陀螺一样在不停的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传。
在自传的过程中,地球的某一点转到朝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白天,当这一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是黑夜。
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
我的不足:在试验中,没有想到学生认为地球的公转会形成昼夜的交替,背学生还不够充分。
在对学生解释之后,学生还是不明白,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的不够。
在反复的解释和演示之后才明白公转只能形成昼夜但昼夜并不能交替出现。
缺乏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
对于问题的设计引入不够生动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的问题束缚了学生,没能让学生充分的质疑。
课堂上问题的衔接不够紧密,课件出现了问题太阳并没有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说课 定稿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是来自工农中心完小的张心怡。
看看大屏幕上这两组美丽的图片,第一幅是向日葵的图片,第二幅是昙花的图片。
它们都非常的漂亮,但是它们却一个在白天开放,一个在夜晚开放。
为什么同样是美丽的花,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呢,又是什么造成它们之间这么大的差异呢?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刚才展示的一组图片是我为《昼夜是怎样形成的》的这一课题设计的引入部分。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说教材1、教材解释《昼夜是怎样形成的》选自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
它是对前面《昼夜交替》的具体分析,也是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四季的形成打下铺垫。
该教材共2页,编排思路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模拟昼夜的形成。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手电代表太阳,用实验模拟昼夜的形成。
第二部分:了解傅科摆。
这一部分是阅读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傅科是如何证明地球的自转的。
第三部分谁先看到日出。
这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评价性活动。
第四部分:极昼极夜,只需知道在南北两极存在这种现象。
2、教学目标根据新的课程要求,以“三维课程目标”的方法订立了三个目标。
科学探究(1)能用查阅的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的交替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能尊重不同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科学知识(1)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知道地球在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需要24小时。
(3)知道昼夜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自转形成的。
(1)知识技能: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情感体验: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5 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5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昼夜的形成》是“昼与夜”单元教学中的第三课,在本课前学生已经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本信息,探究了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教材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
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确凿的,科学是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的。
“科学在线”扼要介绍了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说”。
在学生充分讨论及阅读“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昼夜的成因。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本课最后的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博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三)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和太阳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信息,知道太阳与影子方向形状变化的规律,感受了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难。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难点是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设计思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活动1的讨论会与活动2的模拟实验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进行猜想并初步通过模拟实验为自己的猜想查找证据。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1《昼夜的形成》教案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1《昼夜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能说出地球自转的特点。
2.能解释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培养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能力。
(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难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PPT课件、地球仪模型、视频资料、手电筒、旋转椅、橡皮泥小人、太阳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导入:(课件PPT出示白天和黑夜的图片)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
太阳升起就是白天,落下就是黑夜,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提问: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难道和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吗?请学生代表发言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感受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探究新知1.探究地球的运动(1)教师引导:我们每天都会见到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学生:可能和地球的运动有关。
下面我们来开个学术研讨会,探讨地球怎样运动才会出现白天和黑夜的现象。
讲述:人们认为出现白天和黑夜的现象产生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地球自己旋转引发了昼夜交替。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引发了昼夜交替。
提问:你同意哪种观点?请同学们做出解释,看哪位同学解释的更合理。
讨论: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汇报:请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汇报。
讨论:地球自转的怎么旋转的?它围绕着什么在进行自转?小结: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一条假想的轴,人们称之为地轴。
提示: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在运动,然后进行探讨地球是怎么运动的。
(2)设计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天体东升西落到底是不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实验材料:太阳模型,旋转椅子实验方法:1.第一名学生手举着太阳模型。
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
冀人版(2024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昼夜的形成》教案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地球运动知识,激发学生对昼夜现象的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昼夜变化,分析昼夜变化对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可以进行小实验,如制作地球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加深对昼夜变化的理解。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讲座和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拓宽知识视野。
板书设计
1.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导致昼夜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磁场与地球自转》:探讨地球磁场与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球磁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球自转》:介绍地球内部结构,探讨地球内部结构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引力》: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引力的影响,探讨地球引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拓展要求:
-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深入阅读以上推荐的材料,增加对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昼夜形成的基本原理。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昼夜的形成说课稿-冀教版科学四上
《昼夜的形成》说课稿石家庄市西塔口小学吴立伟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昼夜的形成》。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一、教材分析《昼夜的形成》一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内容。
这一单元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太阳、月亮与地球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前两课的学习已经让学生知道了星球之间运动而产生影子的变化规律。
本课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昼夜形成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并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为后面的的学习奠定一定的认识基础。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下面我进行学情分析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对试验的细节部分把握不到位,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小学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昼夜形成的原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2、能够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3、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当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确定为:重点: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地球自转,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难点: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五、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当前学生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法教法: 教法我采用问答法、分组讨论法而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讨论、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湘教版科学五下2.3《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说课稿
湘教版科学五下2.3《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是湘教版科学五下2.3的内容,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以及昼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以及昼夜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现象,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昼夜的形成原因,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究昼夜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观察、思考、讨论、实践。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实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昼夜的形成原因(1)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昼夜交替的意义。
3.实践环节(1)制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2)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昼夜现象,如日出日落、植物生长等。
4.巩固知识通过问答、填空等形式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昼夜知识的掌握情况。
5.小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昼夜现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方向:自西向东影响:自然现象、人类生活、动植物生长等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说课稿(27)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说课稿 (27)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昼夜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昼夜现象的成因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现象的成因。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现象的观察与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验器材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昼夜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自转:让学生观察地球模型,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3.理解昼夜现象: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记录昼夜现象的产生过程。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昼夜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地球自转和昼夜现象的理解。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一天的昼夜变化。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球自转的概念2.昼夜现象的成因3.昼夜现象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等环节的积极性。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昼夜交替现象_教科版(00001)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昼夜交替现象_教科版《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一、“引”中去猜测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
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而昼夜交替现象又是地球单元第一课内容,学生刚刚接触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无论从学生方面还是教师引导方面,黄老师都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黄老师的课前谈话由考查学生想象力为题,让学生感知“在没有其他新的证据之前,这些假设都有可能成立,我们要大胆假设”,老师通过让学生想象,引发他们内心的猜测驱动力,这正是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巨大的发觉。
在无形中让孩子感到学习的快乐,学会大胆猜测。
二、探究前的猜测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的科学知识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一节课35分钟,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
但也有主次之分,我认为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昼夜现象探究的欲望以及兴趣。
以“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巨大的发觉”为理念,在猜测中学会去发现。
在老师轻松的课堂上,学生学得很愉悦,这就是我们该努力的,学会润物细无声。
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
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1李老师与姚老师就《昼夜交替现象》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前者为先学后导,而后者为先导后学,无所谓好坏,只是对这一课两位教师的不同理解。
今天,我想谈谈姚鹏东老师的这节课。
1、别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许多成人都认为太简单了,学生不用学也知道。
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
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根据提供的一份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显示,学生中认为地球自转的占28%;认为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认为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6% 。
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间接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
基于此,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因此,教师安排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1)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
(2)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3)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2、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教学参考建议中提出了本节课的意义所在: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有许多种可能,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特别要注意,本课不要求学生立刻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单元目标中指出:《昼夜交替现象》是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起始课。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昼夜的形成》教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1《昼夜的形成》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低年级学生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现象。
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探究地球的运动”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应用与拓展“谁先迎来黎明”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昼夜交替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能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科学思维: 1.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2.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3.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3)探究实践:1.能从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的信息。
(4)态度责任:1.能对天体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关于形成“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的可能性。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转椅、太阳模型、地球仪、橡皮泥、手电筒、同一地点昼夜情境图、哥白尼“日心说”视频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昼夜交替现象评课
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评课: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
和检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即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并能够解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
拓展。
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规律,同时结合实例进行应用分析,内容丰富、全面,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本
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实践、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严谨:教学过程应该严谨、有序,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顺畅。
本节课的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演示、实践、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各环节之间衔接紧密、有序,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5.教学评价及时:教学评价应该及时、准确、具有指导性。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及时
进行练习和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本节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表现出色,是一节优秀的地理课。
培养学生观察力,感知四季变化——《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设计
培养学生观察力,感知四季变化——《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昼夜变换的原理,能够正确描述昼夜的形成过程;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育学生如何认真观察周围的一切,发现事物的变化;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探索科学规律,体验科学乐趣。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让学生思考并给出自己的回答(15分钟)。
2.教学展示教师通过展示影片和图片的方式介绍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帮助学生形成对昼夜的认知(25分钟)。
3.小组练习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人扮演太阳,其他学生则扮演地球。
学生可以使用模型或手绘简易太阳系和地球。
太阳保持不动,让学生围着太阳绕一圈,表示地球公转。
让学生数次地绕太阳转动,描述地球的自转。
让学生体会自转和公转的区别,连线画出昼夜变换的轨迹。
这个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自转,从而理解昼夜的形成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力的目的。
4.学生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太阳系模型或手绘图,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理解地球的方法(15分钟)。
5.反思总结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肯定,并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和反思自己本次课堂表现(10分钟)。
三、教学手段1.影片(3-5分钟)使用形象生动的影片,让学生直观理解昼夜的形成过程。
2.图片(5-8分钟)使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四季的变化和昼夜交替的规律。
3.模型或手绘图(10-15分钟)让学生设计机械模型或手绘地球、太阳、月球的简单图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变换的原理。
四、教学评估1.个人展示学生在小组内讲解太阳系模型或手绘图。
2.问答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调查了解他们对昼夜形成的理解是否准确。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课堂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精神。
除了采用影片和图片介绍形式,还引入了小组练习和学生作品展示,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昼夜的形成说课稿
《昼夜的形成》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昼夜的形成》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第三课。
这一单元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太阳、月亮与地球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前两课《我们的地球》、《太阳和影子》已经让学生对地球、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星球之间运动而产生的影子变化规律。
本课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昼夜形成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
为后面的《昼夜与生物行为》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在深入认识教材的基础上,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已有经验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假性解释(2)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3)通过团队合作对现象大胆探究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形成崇尚科学色思想(2)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3、知识目标(1)掌握昼夜形成的原因(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地球自转,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书籍中知道昼夜的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
但他们掌握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
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三、说教法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规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提供给学生需要用到的材料,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观察昼夜的形成。
2、讨论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3、启发式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得出科学概念。
《昼夜的形成》教学分析
实 验 的情 况 修 正 自 己的 解 释 。 3 . 在 探究 中意识 到尊 重 事实 、 实 事求 是 、 认 真 严谨 、 积 极 合 作 的
重要性 。
天了, 晚 上 8点 多 才 黑 天 。 而 冬 天
早 晨 7点 多 才 亮 天 , 傍晚 5 点 多 就
黑天 了。
4 . 学 习利 用 证 据 合 乎 逻 辑 地 推
■ 人 版
《 昼夜的形成》 教 学 分 析
殷 明 华
教 学 分 析
图 及 多 媒 体 的 方 式 让 他 们 的 猜 测
师: 谁来说一说 , 这 是 什 么 时
候 的场景?
《 昼 夜 的形 成 》 一 课 是 四 年 级
更 加 具 体 而 明确 。之 后 , 组 织 学 生
自主 设 计 模 拟 实 验 , 利 用 小 组 合 作 做模拟 实验并 汇报展示 , 充 分 发 挥
细 。 白天 我 们 用 一 个 字 来 表 示 , 叫
昼 ; 晚 上我 们 也 用一 个 字表 示 , 叫
注意让学 生亲历探 究学 习过程 , 并
利 用 视 频 等 直 观 手 段 激 发 学 生 兴 趣, 再 通 过 学 生 自主 探 究 、 模 拟 实 验 等突破难点 。 本课一 开始 , 我 采 用 观 看 视 频
JI REN BA N
替 的 现 象 ? 今 天 我 们 就 一 起 来 揭
开这 个 秘 密 。 设计意 图 : 采 用 多 媒 体 课 件 导 入, 激 发 学 生科 学探 究 的兴 趣 ; 引 导 学 生 说 出昼 夜 的规 律 , 为 探 究 地
球 和 太 阳 的运 动做 好 铺 垫 。
《昼夜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2001》
《昼夜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入1. 请同砚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昼夜是如何形成的?2. 你知道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吗?3. 今天我们将进修关于昼夜形成的知识,一起来探究这个有趣的现象吧!二、探究1. 地球的自转是什么?自转对于昼夜的形成有什么影响?2. 为什么地球不是平昔都有昼夜交替的现象?请结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进行诠释。
3. 请描述一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方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干系。
4. 请思考一下,如果地球的自转速度改变,昼夜的长度会受到什么影响?三、拓展1. 除了地球之外,其他行星也会有昼夜现象吗?请简要说明原因。
2. 请思考一下,如果地球遏制自转,会发生什么情况?3. 你认为地球上有没有一种生物是不受昼夜影响的?请说明理由。
四、总结1. 通过进修,你对于昼夜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请简要总结一下。
2. 地球的昼夜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请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描述。
3. 请在家里或者在户外观察一下昼夜的变化,并记录下你的观察结果。
五、延伸1. 请搜索一些关于昼夜形成的有趣知识,与同砚们分享。
2. 你有什么关于昼夜现象的疑问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方面吗?请写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3.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地球自转对于昼夜的影响,然后向同砚们展示。
六、作业1. 完成《昼夜的形成》相关的练习题。
2. 撰写一篇关于昼夜现象的小论文,包括昼夜的形成原理、地球和其他行星的昼夜现象比较等内容。
3. 在家中或者户外观察并记录昼夜的变化,写下你的观察感受。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于昼夜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好奇心,不息进修和探索!愿大家在科学的海洋中茁壮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的形成》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昼夜的形成》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第三课。
这一单元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太阳、月亮与地球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前两课《我们的地球》、《太阳和影子》已经让学生对地球、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星球之间运动而产生的影子变化规律。
本课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昼夜形成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
为后面的《昼夜与生物行为》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在深入认识教材的基础上,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已有经验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假性解释(2)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3)通过团队合作对现象大胆探究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形成崇尚科学色思想(2)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3、知识目标(1)掌握昼夜形成的原因(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地球自转,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书籍中知道昼夜的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
但他们掌握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
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三、说教法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规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提供给学生需要用到的材料,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观察昼夜的形成。
2、讨论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3、启发式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得出科学概念。
四、说学法1、观察感知法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并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地球转动与昼夜形成的关系。
2、小组合作法《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探究法本课使学生经历设计实验、验证性实验、分析现象等探究过程。
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五、教学准备把班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科学探究的方法就是质疑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中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学生模拟实验的观察、实验、交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对昼夜的形成产生认知。
(一)质疑假设出示地球的3张图片,让学生观察,接着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地球的一面是白天,一面是夜晚。
老师小结揭题: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背面是黑夜。
白天可以称为“昼”,夜晚可以称为“夜”。
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
那么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提出假设。
(二)实验验证逐个出示老师准备的材料,并介绍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
让学生选取几种假说来做模拟实验。
(1)向学生阐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2)分组实验用手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
学生实验时,教师每组巡视,个别指导。
(3)汇报交流为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便于学生间倾听和交流,每组派2名学生作代表汇报,一位同学转动地球仪并解说,一位同学拿着手电筒。
(三)得出结论地球想陀螺一样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
在自转的过程中,地球的某一地点转到朝向太阳的时候,就是白昼;当这一地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黑夜。
地球仪一会儿白天一会儿是夜晚,不就是昼夜的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吗?学生答:地球的自转。
七、板书设计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篇二: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说课定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是来自工农中心完小的张心怡。
看看大屏幕上这两组美丽的图片,第一幅是向日葵的图片,第二幅是昙花的图片。
它们都非常的漂亮,但是它们却一个在白天开放,一个在夜晚开放。
为什么同样是美丽的花,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呢,又是什么造成它们之间这么大的差异呢?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刚才展示的一组图片是我为《昼夜是怎样形成的》的这一课题设计的引入部分。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说教材1、教材解释《昼夜是怎样形成的》选自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
它是对前面《昼夜交替》的具体分析,也是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四季的形成打下铺垫。
该教材共2页,编排思路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模拟昼夜的形成。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手电代表太阳,用实验模拟昼夜的形成。
第二部分:了解傅科摆。
这一部分是阅读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傅科是如何证明地球的自转的。
第三部分谁先看到日出。
这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评价性活动。
第四部分:极昼极夜,只需知道在南北两极存在这种现象。
2、教学目标根据新的课程要求,以“三维课程目标”的方法订立了三个目标。
科学探究(1)能用查阅的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的交替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能尊重不同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科学知识(1)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知道地球在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需要24小时。
(3)知道昼夜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自转形成的。
(1)知识技能: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情感体验: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对昼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测,并能用实验方法进行模拟。
难点:要求学生对每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会不会出现。
再用傅科摆的实验推翻“地心说”的理论。
二、说教学对象五年级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昼夜交替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昼夜交替也有一定的联想。
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只有当我们掌握的证据和信息越多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才越接近真理。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如下: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在课堂上,我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实物。
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我没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主要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实验。
如:地球仪、手电筒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创造情境,设疑引入,大约需要2分钟。
首先,通过上一节课《昼夜交替》的学习,了解到了昼夜交替对人类、动物、植物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由此直接引入今天的课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要经历“昼夜”,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白天和黑夜呢?在黑板上分别板出“昼”、“夜”和“太阳”学生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形成昼夜的原因,从而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初步了解到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只是说不清具体的细节。
我在教学过程会我将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入手逐步推进。
昼夜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总是只能照到地球的半个面,被阳光照射的一面是白天,没有照射的一面是黑夜,所以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
但这仅仅是昼夜,还不是昼夜的交替。
由此引入第二个问题,那么昼夜交替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昼夜交替”。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索,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这一部分主要是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
我将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常识向学生未知的探索。
从同学们熟悉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入手,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手电进行模拟实验,怎样才能使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呢?由学生自由猜想、讨论。
最后做出归纳,形成原因主要有3种猜测。
第一种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第二种是地球自转;第三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也就是托勒密的“地心说”。
放手让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找到验证自己猜想的的方法。
从已知向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的探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简单明了的现象深入分析其缘由。
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试验:先请第一组(2个同学)同学模拟在地球绕着太阳转。
请甲同学拿着手电模拟太阳,太阳保持静止,乙同学拿着地球仪模拟地球。
地球本身不转动,绕着太阳转动。
当地球绕这太阳自西向东的运转的时候,能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
再请第二组(2位同学)同学模拟地球在自转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首先由甲同学拿着手电(太阳)不动,乙同学拿着地球仪,并将地球仪自转,当地球仪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运转的时候,也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再请第三组同学(2个同学)来模拟托勒密的“地心说”。
请同学甲上来模拟地球不动,同学乙模拟太阳绕地球转。
问同学甲,看到乙(太阳)在你视线内是怎样出现和消失的。
当太阳围绕地球自西向东运动的时候,甲同学能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篇三:昼夜交替说课稿《昼夜交替》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的第三课。
这一单元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太阳、月亮与地球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前两课《太阳和影子》、《太阳钟》已经让学生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星球之间运动而产生的影子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