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的形成评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的形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昼夜的形成》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第三课。这一单元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太阳、月亮与地球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前两课《我们的地球》、《太阳和影子》已经让学生对地球、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星球之间运动而产生的影子变化规律。本课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昼夜形成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为后面的《昼夜与生物行为》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在深入认识教材的基础上,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假性解释

(2)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3)通过团队合作对现象大胆探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形成崇尚科学色思想

(2)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知识目标

(1)掌握昼夜形成的原因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地球自转,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书籍中知道昼夜的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但他们掌握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三、说教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规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

提供给学生需要用到的材料,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观察昼夜的形成。

2、讨论法

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3、启发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得出科学概念。

四、说学法

1、观察感知法

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并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地球转动与昼夜形成的关系。

2、小组合作法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探究法

本课使学生经历设计实验、验证性实验、分析现象等探究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五、教学准备

把班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科学探究的方法就是质疑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验证中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学生模拟实验的观察、实验、交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对昼夜的形成产生认知。

(一)质疑假设

出示地球的3张图片,让学生观察,接着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地球的一面是白天,一面是夜晚。

老师小结揭题: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背面是黑夜。白天可以称为“昼”,夜晚可以称为“夜”。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那么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提出假设。

(二)实验验证

逐个出示老师准备的材料,并介绍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让学生选取几种假说来做模拟实验。

(1)向学生阐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

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

(2)分组实验

用手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学生实验时,教师每组巡视,个别指导。

(3)汇报交流

为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便于学生间倾听和交流,每组派2名学生作代表汇报,一位同学转动地球仪并解说,一位同学拿着手电筒。

(三)得出结论

地球想陀螺一样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在自转的过程中,地球的某一地点转到朝向太阳的时候,

就是白昼;当这一地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黑夜。

地球仪一会儿白天一会儿是夜晚,不就是昼夜的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吗?学生答:地球的自转。

七、板书设计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篇二: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说课定稿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我是来自工农中心完小的张心怡。

看看大屏幕上这两组美丽的图片,第一幅是向日葵的图片,第二幅是昙花的图片。它们都非常的漂亮,但是它们却一个在白天开放,一个在夜晚开放。为什么同样是美丽的花,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呢,又是什么造成它们之间这么大的差异呢?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刚才展示的一组图片是我为《昼夜是怎样形成的》的这一课题设计的引入部分。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解释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选自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它是对前面《昼夜交替》的具体分析,也是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四季的形成打下铺垫。

该教材共2页,编排思路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模拟昼夜的形成。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手电代表太阳,用实验模拟昼夜的形成。第二部分:了解傅科摆。这一部分是阅读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傅科是如何证明地球的自转的。第三部分谁先看到日出。这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评价性活动。第四部分:极昼极夜,只需知道在南北两极存在这种现象。

2、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要求,以“三维课程目标”的方法订立了三个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查阅的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的交替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能尊重不同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科学知识

(1)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知道地球在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需要24小时。

(3)知道昼夜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自转形成的。

(1)知识技能:

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情感体验:

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昼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测,并能用实验方法进行模拟。难点:要求学生对每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会不会出现。再用傅科摆的实验推翻“地心说”的理论。

二、说教学对象

五年级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昼夜交替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昼夜交替也有一定的联想。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只有当我们掌握的证据和信息越多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才越接近真理。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