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
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地主土地所有制,无法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
4、评价: 变法成效;性质;实效性;历史地位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
背景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时期
创建者
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赵构 阿骨打 铁木真 忽必烈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临安 会宁 中都 (燕京) 大都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1)背景 A、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 B、现实情况:宋建立时仍是分裂割据状态; C、个人因素:赵匡胤夺权的方式 (2)措施 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于中央。 1、集中军权 A、解除大将兵权 B、分割禁军统领权 C、设枢密院,实行统调分离 D、实行更戍法,兵将分离,防止武将专权 E、强干弱枝、内外牵制
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目的
废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解决新兴 地主和奴隶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 挽救北宋统治危机(解决封建 国家和大地主官僚的矛盾)
作用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 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 阶级的中央集权;秦国成为实 力最强的国家
高考第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 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一、政治特征
①从分裂割据到民族政权对立再到走向统一;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③封建制度向边疆扩展
二、民族关系特征
①民族政权并立; ②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 朝出现高潮
下列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分组不同的是 A.太尉、通判 B.丞相、参知政事 C.御史大夫、刺史 D.郡守、巡抚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 我监汝!’举 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大臣 宋神宗在位期间,陕西的一位读书人进京赶考。这位读书人的经历中, 完全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赴京赶考前,他先是在秋天参加了乡试,第二年春天又参加了省试 B.到了京城,参加了殿试,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的范围 C.考试完毕,主考官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加以密封 D.科考后,他被皇帝直接录取,被人们称作“天子门生” 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 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 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B 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①文臣任知州 ,防武人干政 (重文轻武) ②设通判监督知州
(01广东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 来数十年间,帝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 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 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 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 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 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 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2分)并 分析其背景(2分)和利弊。(6分)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 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材料最能说明 A.指南针用于风水观测 B.广州出现了专职气候观测师 C.北宋时就发明了指南针 D.航海使用多种观测技术
‚清明前,种花棉,清明后,种毛豆‛、‚清明毛峰,谷雨茶‛,下列 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 订的 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 ④这是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 的总结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我国古代‚七大古都‛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有五个,按照黄河流域的走势,自 上而下依次是 A.西安、开封、洛阳、安阳、北京 B.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北京 C.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 D.安阳、洛阳、开封、西安、北京
北宋大臣文彦博在与皇帝对答中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 下‛,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皇权高度加强 B.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 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 D.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 亦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 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这种文学体裁出现主要是因为 A.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 B.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C.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民族融合的加强 D.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成果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陆游的诗,其中的‚王师‛ 是指 A.北宋军队 B.南宋军队 C.党项军队 D.契丹军队 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 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 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 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 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二、民族关系
1、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封建化过程: 经济(接受封建生产方式,由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政治:(接受封建政治制度,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 2 )西夏的建立 ( 3 )金的建立 ( 4 )蒙古的兴起和建国
2、民族政权间的和战 (1)北宋和辽的和战 ( 2 )北宋和西夏的和战 ( 3 )宋金的和战 ( 4 )元朝灭南宋
观察下列图片并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中的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图二中的人为自己立 了无字碑,功过由后人评说。图三中的人在贞观时期远嫁吐蕃。图四中的 人是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 息”的作者。 简述这四位女性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间 和睦相处。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 设立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她当政期间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 力不断上升。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大批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 和医药书籍,大大有利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写了许多怀念中原故土、关心现实的优秀词作。
( 5 )元朝时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认识宋辽、宋夏、宋金的三次议和(内容、评价)及民族和战关系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情况表 战国—→魏晋—→隋唐—→五代、北宋、南宋 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辽)—→女真(金)
三、文化
1、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1、政治基础:国家相对统一、相对安定(北宋、元朝) 2、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方超过北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民族融合、交流进一步加强 4、对外交流频繁 5、教育事业发达 6、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 3、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特征 1、高度繁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2、世界领先,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三大发明) 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很大发展 4、各民族文化交融又各具特色。(辽、西夏、金) 5、文化带有鲜明的商品经济气息(词、话本、绘画) 6、民族矛盾和冲突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词) 7、理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的需要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危机表现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农民的反抗斗争 ——政治危机 3、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财政危机 4、辽、西夏的威胁 ——军事危机 (2)王安石变法(1069年) 1、主要内容 2、变法的目的:摆脱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3、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要点:(10分) 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2分) 背景: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2分) 利弊: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使得机构重叠,财政 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6分)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 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文化特征
文化高度繁荣,科技世界领先
一、政治
1、从分裂到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1)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演变 (2)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东京(开封)、979年消灭北汉,结束 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3)元朝的行省制度

916
1125 辽(契丹)
1115 1038 西夏
1206

907
1271 蒙 古 1234 元
五代 十国
960
1227 南宋 1127 1276

891
北宋
979
1368
辽宋夏金元政权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南宋 金 元
民族
契丹 汉 党项族 汉 女真族 蒙古族
存在时间
916-1125年 960-1127年 1038-1227年 1127-1276 1115-1234 1206 1271
Leabharlann Baidu
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反映的共同之处在于 A.对朝廷的不满 B.对新法的认识 C.对边患的忧虑 D.对时事的忧患
2、集中行政权 A 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 ①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②枢密院 ——分割军权 ③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A 各路设转运使。 B 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须报中央批准。 4、发展科举制 A、考试分三级 B、严格考试程序 C、减少考试科目 D、严密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 E、增加录取名额 (3)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③强干弱 枝,守内虚外 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4)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