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认为这是我国当前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第一线的学校和教师也遇到了很多让人困惑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这些疑难之处如不及时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消除、澄清将会严重地阻碍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向更大范围的推广。一、“研究性学习”理念之本质“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的学习理念是作为改革在我国沿习多年的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而提出来的。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提出其实质是在倡导一次学习观念之大转变(大革命)即:由传统的注重于学习者外在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变为注重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内在思维和情感的自我体验(思路历程);由传统的教师在学校课堂环境掌控的被动、单向、固定学习转变为学生在社会和网络相结合的环境中掌控的主动、发散、交互学习。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将由学习过程中显性的决策者、主角转变为学习过程中隐性的参与者、配角其教学功能将逐渐得到淡化(退居幕后进行学习环境的

建设和完善)而学习者将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和决策者。二、“研究性学习”与当代其他学习理念的比较在当代和当前的教育界为了突破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现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开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陷人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型学习理念如“发现学习”、“主体性学习”、“创新(创造)学习”等等。 1、与“发现学习”比较:范围更宽层次更高当年布鲁纳是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对立面出发而提出“发现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正因为他否定了在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接受学习”致使其先进的“发现学习”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招致了失败的命运。奥苏伯尔认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抑或其他什么学习理念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 就是科学、高效的学习;区别一种学习理念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准在于其学习活动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意义”即学习活动是否能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化、顺应)。“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正是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即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时并又不否认“接受学习”在学习者认知结构“重新建构”中的意义认为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这就比“发现学习”理念的覆盖的范围更宽、站立的层次更高。 2、与“主体性学习”比较:包含了“主体性学习”的内容“主体性学习”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被忽视而提出来的。但因这一学习理念因其与我国当前学校教学环境的不可调和

性故而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无实在的意义。而“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从根本上确定了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包含了“主体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所要说明的内容。 3、与“创新(创造)性学习”比较:更具实在性和操作性“创新(创造)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结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这一命题提出来的。当然培养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应是教育所要承担的根本任务之一但却不是教育所要承担的唯一任务。当代教育所要承担的最根本任务应是:使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能将自己的智慧优势发挥出来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培养:1、具有社会认同感即愿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出力;2、具有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效力的智慧能力;

3、其智慧能力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即社会需要其智慧能力的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多元的即需要的是各个方面的各个层次的人才而绝不仅仅是所谓“创新(创造)型人才”。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缺陷;如为其与生俱来的天赋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即“创新(创造)型人才”否则则成为碌碌无为的“庸才”甚至“蠢才”。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

(更具活力——即创造性、创新性)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因学习者认知结构主要处于发展阶段而不够成熟虽然其活跃性从其学习过程来看十分强烈但却是非常幼稚的其创造性和创新性从学习结果来看都是极其微弱的。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中小学而言“创新(创造)”与“学习”是不十分和谐的而因“创新(创造)性学习”的提出其实在性意义不大而其操作性更是难以把握。反观“研究性学习”1、着眼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体验2、着眼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建构3、着眼于开发学习者的天赋和智慧潜力。因而在教学理论上更为合理故而更具实际教学意义和实际操作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