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1级社会学专业

摘要:通过叙述敦煌的历史,展现敦煌无可估量的价值;回忆建国前后敦煌学的荒芜,解读“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这句话的背后事实;以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的话“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提出莫高窟的保护,展望敦煌学的未来。

关键词:敦煌郡、中国之心腹、敦煌遗书、季羡林、保护石窟。

敦煌,一个诱发奇想的地方,一段遥远神秘的历史,一种举世瞩目的艺术,一宗丰富浩瀚的遗书。敦煌正从遥远的地方走来,进入了艺术的殿堂,研究的圣地。从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至今,经历一百多年的漫长曲折时间,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国际显学----敦煌学奇迹般地形成、发展,正向世界展现一处大漠深处绚烂辉煌的艺术长廊。

早在上古时代,敦煌就有人居住,从汉武帝派霍去病率大军击败河西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地区隶属酒泉郡,到魏晋敦煌初兴,再到隋唐时期,唐廷与西突厥和兴起的吐蕃的争夺战中,敦煌与河西成为“中国之心腹”,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东西文明的交汇,敦煌也在经济发展和战略地位方面达到极盛,但从中唐以后,敦煌慢慢由盛而衰,随着中原王朝都城的逐渐向东、向北迁移,敦煌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下降,至元、明、清,敦煌成了偏远地区的小城,最后沉寂了。今天的敦煌市,是甘肃省西边的的一个县级市,位于著名的“河西走廊”西端,东临安西县,西与新疆的若羌县接壤,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毗邻,北与新疆哈密市相连,总面积31200平方公里,幅员辽阔,但绿洲面积只有14万公顷,其余绝大部分是戈壁、沙漠和山地。莫高窟就位于今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下,是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在现编号的492个洞窟中,保存有公元4世纪至14世纪1000年间的45000平方米壁画、3000多身彩塑和5座木构窟檐,而莫高窟藏经洞保存了从公元5世纪初叶到11世纪初叶共600年间所写的文献,其中以佛教经典为

主,也有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还有经史子集四部书、官私文书。据方广錩先生语,全世界收藏的敦煌遗书,大约是6万多号,四大收藏单位总计约57000号:英国大约收藏15000号,法国约7000号,中国国家图书馆16000多号,俄国号称19000号。如此丰富多彩的敦煌壁画、雕塑,浩瀚的敦煌遗书铸就了一处世界艺术瑰宝,也为神奇的敦煌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在关于敦煌学的研究,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据说是日本的学者藤枝晃先生说的,这就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这句话倒是让我们很没面子,不能接受。但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原话呢?值得我们了解。

据金维诺先生说,藤枝晃先生的原话其实不是这样说的。在2000年7月,由香港大学主办的纪念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金维诺先生感慨说:他和藤枝晃先生有过较长时间交往,藤枝晃先生曾多次对他说心里话,1981年,他访问南开大学,当时接见的校领导对他几十年潜心研究敦煌学很是敬佩,并谦虚地说:“敦煌虽在中国,敦煌学却在你们日本。”藤枝晃先生于是在大会上引用了这句话,并借此感谢中国学者对日本敦煌学研究成绩的肯定。但没有想到,此话一经传出,就成了他自己向中国敦煌学界挑战的宣言,他后来虽曾多次更正,但是没人能听的进去。金先生说,藤枝晃先生的话是真诚的,是应当相信的。虽然事实的真相是这样,但事出有因,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在敦煌学上做的怎么样?

答案是否定的,在建国前的半个世纪中,在建国后的最初30年中,“我国除了少数学者在敦煌研究方面有所贡献外,敦煌学几乎是一片荒漠”,东西的研究、文献的收集等都没能走在世界前面。就在1979年10月,巴黎召开的“敦煌西域文献研究会第一次国际会议”上,代表总共近百人,其中日本36人,法国30人,中国才11人。潘重规先生有感于此,曾赋七言绝句一首:“万国朋从倍有情,只怜主客未分明。周彝夏鼎英灵在,汉学终当作汉声。”其实季羡林先生也曾坦言说,在建国前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敦煌学这一块在海外一些国家中已经成为显学的沃土上,我们国内只有几位学者在辛勤耕

耘,人少力薄,被人家揶揄,责任在我们,怪不得别人。正因为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在1988年,作为敦煌学界的泰斗,季羡林先生代表中国学者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作为敦煌学的载体,敦煌石窟的开掘前后绵延1000年,从创建到现在,已有1600多年历史,但它还能长存于世多久?樊锦诗院长与余秋雨教授都赞同敦煌石窟必然从诞生走向衰退的观点。因为以科学的理性角度说,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过程,敦煌石窟艺术也不例外。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以及最初的文献掠夺,敦煌石窟遭受了许多破坏,但值得欣慰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物遗址的保护带来了希望,保护敦煌石窟的科技队伍正不断努力,延续其历经千年沧桑的生命,我们相信,敦煌石窟艺术不会消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敦煌学逐渐加快发展,一批敦煌学者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版了大量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为敦煌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加之中外交流的密切,国际学者的不断努力,敦煌学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丰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虽然敦煌还有许多新发现的材料,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字资料,需要我们潜心研究,但敦煌学正不断大放异彩。

大漠深处的敦煌,历经千年沉寂之后,再次崛起,蕴育出神奇的敦煌学,正走向世界,向世人诉说着古老的文明。

参考文献:

《敦煌石窟艺术概论》郑炳林、沙武田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敦煌话语》李伟国、众敦煌学者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西汉敦煌郡示意图》、《唐代前期瓜、沙二州示意图》、《归义军时期沙州西部示意图》李并成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