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高三二轮化学平衡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特征过程与方法:1、借助数学知识的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动态平衡的学习,加深理解“对立统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状态概念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标志三、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标志四、教学方法类比、归纳、精讲点拨五、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引入课题[复习]:可逆反应的定义和可逆反应的特点1.可逆反应的定义:[练习] 判断下列有关可逆反应的说法是否正确(1)H2和O2反应能生成水,水又能分解生成H2和O2,该反应为可逆反应(2)SO2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3)在一定条件下,把氢气和足量的氮气混合,充分反应后,氮气完全消耗。

2.可逆反应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及溶解平衡的建立,为化学平衡建立做铺垫][类比溶解平衡,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平衡] [类比溶解平衡,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平衡][引导学生归纳化学平衡相关结论](二)化学平衡[引导学生完成思考与交流1和2,归纳有关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 mol B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思考与交流2】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A(g)+2B(g) C(g)+ D(g)达到平衡。

()A. 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B.混合气体的总压强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D.混合气体的密度[指导学生完成练习][试一试]:[布置] :课下作业1教材P32 2、3、42、预习化学学平衡的移动本节课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化学理论,内容抽象,对学生来说很难准确理解到位。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始终以来是老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始终特别重视之。

下面我为大家推举3篇关于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盼望大家喜爱!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一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学问和试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阅历。

一、在教学方法上,同样实行通过提出问题----试验探究-----分析缘由-----得出结论,引导同学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沟通、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学问,结合图像教学,让同学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

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力量。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量了同学的试验力量和理论分析的力量,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试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同学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同学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学问点上简单混淆。

在这两个学问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

例如上升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同学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不足之处:1、同学试验由于不够娴熟,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旧显得不足。

2、往后对同学的试验探究力量的培育还要加强。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二化学平衡状态这一学问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学问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不易理解。

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同学听的一塌糊涂。

考虑到同学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洁化,先让同学能够听懂,增加同学的爱好和自信念。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推断巩固五部分。

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1课时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化学平衡常数”是纯理论课,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平衡常数,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法,对每一知识点,按照“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设分为三个认知层次:一、整体感知概念,通过学生计算交流研讨及思考和老师的点拨先对化学平衡常数有个整体的认识,得出规律和应的化学平衡表达式;二、深入理解概念,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及巩固练习的分析强化化学平衡常数的注意事项;三、迁移应用概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然后让学生对本节课做个小结,做训练题来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四、教学方法:教用小组合作讨论法、讲解法、启发式教学等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营造积极合作且又能独立思考的学习氛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讨和独立思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表达式、影响因素、意义、应用.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与物质的平衡浓度之间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表格的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的贡献,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计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问题推进法、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课前准备认真完成课前预习案,做好温故知新精心设计教案,多媒体,制作课前、课内、课后学案。

批改预习案,掌握学情高效课精心准课堂导学案.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和影响因素;.能正确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定量反映了化学反应的限度.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和Q判断反应的方向.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与物质的平衡浓度之间进行简单的计算。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转化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转化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复习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2)、能知道平衡转化率。

(3)能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例题表格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的贡献。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化学平衡转化率表示方法及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简单的计算。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资源多媒体六、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讨论、比较法七、教学过程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除了化学平衡常数外,还可以运用平衡转化率表示一定温度下某反应的限度。

二、反应物的转化率1、概念:某一反应物的转化率等于该物质在反应中已转化的量与该物质总量的比值。

2、表达式: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该反应物的平衡浓度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该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量-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该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量该反应物的起始体积-该反应物的平衡体积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该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量给出三段式计算的一般模式m A(g)+n B(g) p C(g)+q D(g)起始量a b 0 0变化量mx nx px qx平衡量a-mx b-nx px qx计算之前给出可能用到的小概念和计算注意问题。

注意:(1)计算过程单位要统一,可以都用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体积等。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化学均衡》教课反省本文是对于高三化学《化学均衡》教课反省,仅供参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课反省向来以来是教师提升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向来特别重视之。

下边为大家介绍 3 篇对于高三化学《化学均衡》教课反省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三化学《化学均衡》教课反省一化学均衡挪动的影响要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研究相联合的,基于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要素的教课经验。

一、在教课方法上,相同采纳经过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剖析原由-----得出结论,指引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充足运用沟通、发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稳固知识,联合图像教课,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变换成图像。

增强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质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办理上。

1、基于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要素的教课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预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剖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办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事例剖析指导,在松手让学生单独研究,成效比上一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均衡挪动的影响要素和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要素这两个知识点上简单混杂。

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课办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联合。

比如高升温度,均衡向吸热反响方向挪动,速率都会加速,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响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不足之处: 1、学生实验因为不够娴熟,时间上仍是有点不够,部分研究活动未能充足地睁开,自主学习时间仍旧显得不足。

2、今后对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的培育还要增强。

高三化学《化学均衡》教课反省二化学均衡状态这一知识点能够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因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常常是老师讲的莫名其妙,学生听的乱七八糟。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单薄,所以我在教材的办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办理上我将本节课分红导入――例题剖析――绘图――均衡看法的建立――均衡状态的判断稳固五部分。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 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 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会用平衡常数进行有关计算和判断;2.通过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过程,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论意义;3.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分析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和计算《教学难点》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定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过程》[前置作业]: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N2+3H22NH3中,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一个条件,平衡移动情况及达到新的平衡后浓度变化情况:(1)增大N2的浓度(2)减小NH3的浓度(3)增大压强[学生活动]运用前面所学的勒夏特列原理便可得出结论:(1)增大N2浓度,平衡右移,N2浓度增加(减弱不抵消)(2)减小NH3浓度,平衡右移,NH3浓度减小(减弱不抵消)(3)增大压强,平衡右移,各浓度都增大(减弱不抵消)(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用勒夏特列原理定性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让学生体会到定性分析过程中结果的不严谨,缺乏证据推理这些结论。

②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化学平衡常数。

)[展示]实验数据,证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移动结果,并得出化学平衡常数定义。

主题一: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定量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移动(1)用化学平衡常数从浓度角度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问题1-1:在一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1)加入2molNH3发生反应2NH3N2+3H2,分析反应过程中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Q C)如何变化;(2)若加入1molN2和3molH2反应,分析反应过程中Q C如何变化?[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依据Q C K的表达得出结论:加入反应物Q C最小,逐渐增大;加入生成物,Q C最大,逐渐减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体验平衡常数的数值与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的关系,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还可以体验到在建立平衡过程中Q C的变化趋势)[归理提升]可逆反应只存在两个状态:平衡态、未平衡态;。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案(四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案(四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案教学反思:化学平衡在本次化学平衡的教学中,我意识到了一些可以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点。

首先,我发现了自己在知识准备和教学方式上的不足。

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且没有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我发现在课堂管理和学生参与度的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下降。

最后,我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方面有所欠缺,没有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了以下的改进方案。

首先,我会更加注重课前的知识准备工作。

在课前,我会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并提供适当的知识储备材料,以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我会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解、示范、实验等,以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还会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以便学生可以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课堂管理和学生参与度方面,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我会提供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和教学示例,以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意义感。

我还会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及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方面,我会采用更多的形式评价方式,包括随堂测验、作业、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我会及时给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以便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本次化学平衡的教学反思使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通过加强课前的知识准备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高课堂管理和学生参与度,以及增加形式评价和及时反馈,我相信我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的知识。

同时,我也会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以便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精心整理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3篇关于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一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 1 2 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

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

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

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

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

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学生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问题,学生又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

由于最后一道题,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就有些困惑。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效果分析有效的复习了知识点,回顾了单元主题。

梳理了知识点,并有效结合练习巩固提高。

学生对课文的细节及整体有了更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投影]课本29页问题:(1)分析表格中所得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

(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1、2、3组数据与4、5、6组数据,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过渡]人们对其他化学平衡体系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类似的关系,平衡常数的含义是什么?[板书]一、化学平衡常数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1、定义:在一定温度时,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思考]如何将文字表述式书写为数学表达式?此时反应物浓度、生成物浓度是什么浓计算填表分析平衡常数表达式中的数据特征得出规律:不管H2、I2、HI的初始浓度有多大,只要保持反应体系的温度不变,达到平衡状态后生成物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之比是个常数得出结论: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向开始还是从逆向开始,无论起始浓度多大,都能达到化学平衡。

[总结]化学平衡常数等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之比归纳整理文字表述式中的注意事项,明了平衡常数成立的前提条件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体会概念的构建,明确化学平衡常数这一概念的内涵度? 2.数学表达式: 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 )()()()(B c A c D c C c K n mq p ••=[思考]平衡浓度的单位是mol ·L-1,请问平衡常数K 有不有单位?3.平衡常数的单位 ∵浓度的单位为mol ·L-1 ∴K 的单位为(mol ·L-1) n ; n =p+q-m-n当浓度的单位为 mol ·L-1,称标准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不写单位。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化学平衡这一章节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教完这部分内容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发现了不少值得总结和改进的地方。

先来说说学生们的表现。

在课堂上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时,我发现不少同学一脸迷茫,眼神中透露出困惑。

特别是当我讲到勒夏特列原理时,他们更是如同坠入云雾之中。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就好比我们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如果人越来越多,大家会感到不舒服,于是就会有人想离开,让房间里的人数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类似于化学平衡的移动。

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有部分同学没能完全领会。

在教学方法上,我一开始采用了传统的讲解式教学,一股脑地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后来我发现,这种方法效果并不好,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真正地思考和理解。

于是,我尝试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一些化学平衡的实例,比如工业合成氨的条件选择。

本以为这样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可实际操作中,有些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却偏离了主题;有些小组则沉默不语,参与度不高。

在作业和测试的反馈中,我也看到了问题。

很多同学在化学平衡的计算题上频频出错,对于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得不够扎实。

比如有一道关于化学反应平衡时各物质浓度计算的题目,不少同学没有理清思路,公式用错,导致结果错误。

回顾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我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首先,对于抽象的概念,我没有给予足够形象、生动的解释,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

比如,在讲解化学平衡的动态过程时,如果能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演示,或许他们能更容易理解。

其次,在课堂互动方面,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

在小组讨论时,应该提前明确讨论的目标和规则,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有效地进行讨论。

再者,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速度都不同,我应该更多地进行分层教学,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辅导。

2024年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本(3篇)

2024年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本(3篇)

2024年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本长郡中学教学开放周,我上了一节题为“化学平衡”的高三复习公开课。

课后,感慨良多。

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

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

以此来引入新课。

2.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

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平衡的概念。

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

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平衡的判据。

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

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

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

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

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

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也请教了备课组很多专家和老师。

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化学平衡执教人教学目标: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2.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3.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化学平衡的特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 什么是可逆反应?2. 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过程完全停止了吗?【引入】习题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和0.01molH2O(g),发生可逆反应:CO(g)+H2O(g)CO2(g)+H2(g)绘制速率时间图像。

【学生活动】回忆反应速率受反应物质浓度的影响,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出示课件】绘制图像。

【分析】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大小相等,且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归纳:1.适用范围、研究对象:可逆反应2.本质:v正=v逆(同一种物质)3.标志: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分析】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征?【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强调:“等”和“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关键【板书】二.化学平衡状态特征:平衡特征:逆(可逆反应)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动(动态平衡)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提问】怎样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结合定义,从 V正= V逆进行判断: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

高中化学_高三二轮化学平衡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高三二轮化学平衡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三二轮化学平衡专题教学设计【考纲引领】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α)3.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α)。

过程与方法:在通过自主学习考试说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结合以前所学内容的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通过练习训练,培养学生自觉利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的习惯;通过改错整理,使学生形成知错就改虚心进步的基本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探究化学平衡常数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鼓励学生勇于应对抽象理论性问题,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重点、难点】化学平衡常数K及转化率(α)的相关计算;平衡图像的分析【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点拨归纳多媒体与传统教具相结合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目的性和有效性。

展示全国卷近三年试题分布及考点展示PPT,讲述新课标对化学平衡专题的考查频率。

学生观看、聆听,调整学习状态。

认识化学平衡在新课标高考中的地位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及平衡移动【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及平衡移动[真题示例1]〖于占花供稿〗(2017·新课标Ⅲ·28节选)298K时,将20mL 3x mol•L﹣1 Na3AsO3、20mL 3x mol•L﹣1 I2和20mL 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sO33﹣(aq)+I2(aq)+2OH﹣AsO43﹣(aq)+2I﹣(aq)+H2O(l)。

①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填标号)。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移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移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Ⅱ》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对化学平衡的复习,分成两个阶段进行:1、化学平衡及其移动规律;2、化学平衡常数其中,第1阶段是以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为核心的基础知识体系,根据影响化学平衡的影响条件认识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研究态度;第2课时化学平衡常数为核心,培养学生从定量角度研究化学平衡的基本方法,从而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工业实际生产条件的优化选择奠定必备的基础。

对于第一阶段——化学平衡及其移动规律的复习设计如下:环节一、课前活动设计我校现在实行的是“两先两后”的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教学中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

对于高三的一轮复习,我们主要是“以题带点,先练后讲”。

对于本课时,我首先以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的移动为知识链接,让学生在基本概念、规律的指导下,构建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体系,化学平衡的判断、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与应用为核心,探究了化学平衡的本质及构建模型法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有效澄清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疑惑点,并加深了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提升了灵活应用技能。

环节二、教法设计1、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的方式,解决学生预习中的疑点和易错点;对于难点内容,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启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解决有关问题,再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加以整合,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提高卷面的规范性。

环节三、课堂设计《必修Ⅱ》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学情分析通过《必修Ⅱ》的学习,学生对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以下知识基础:①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可逆反应不能彻底进行,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大反应限度就是该条件下的化学平衡状态。

②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平衡是动态的。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会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所以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力用化学平衡常熟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涉及查阅资料:讨论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的依据。

【教材分析】《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并能据此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均衡常数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化学均衡常数的意义,会用均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和判断;2. 经过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剖析化学均衡的挪动过程,让学生掌握化学均衡常数的理论意义 ;3.成立看法、结论和凭证之间的逻辑关系 ;成立剖析均衡挪动的认知模型。

《教课要点》化学均衡常数的应用和计算《教课难点》运用化学均衡常数定量剖析化学均衡的挪动《教课过程》[前置作业] :剖析在必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响 N 2+3H 2 2NH 3 中,达到均衡后改变以下一个条件,均衡挪动状况及达到新的均衡后浓度变化状况:(1)增大 N 2 的浓度 ( 2)减小 NH 3 的浓度 ( 3)增大压强 [学生活动] 运用前方所学的勒夏特列原理即可得出结论:( 1) 增大 N 2 浓度,均衡右移, N 2 浓度增添(减弱不抵消) ( 2) 减小 NH 3 浓度,均衡右移, NH 3 浓度减小(减弱不抵消) ( 3) 增大压强,均衡右移,各浓度都增大(减弱不抵消)( 设计企图①:让学生用勒夏特列原理定性剖析化学均衡的挪动状况,让学生领会到定性剖析过程中结 果的不谨慎,缺少凭证推理这些结论。

②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化学均衡常数。

)[展现] 实验数据,证明增大反响物浓度,均衡挪动结果,并得出化学均衡常数定义。

主题一:运用化学均衡常数定量剖析化学均衡的成立和挪动(1)用化学均衡常数从浓度角度剖析化学均衡的成立过程问题 1-1 :在一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1)加入 2molNH 3发生反响 2NH 32 2N +3H ,分析反响过程中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响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Q C )怎样变化 ;(2)若加入 1molN 2 和 3molH 2 反响,剖析反响过程中 Q C 怎样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经过思虑、沟通,依照Q C K 的表达得出结论:加入反响物 Q C 最小,渐渐增大;加入生成物, Q C 最大,渐渐减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虑过程中体验均衡常数的数值与反响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的关系,为后边的剖析确立基础;还能够体验到在成立均衡过程中 Q C 的变化趋向)[归理提高] 可逆反响只存在两个状态:均衡态、未均衡态;。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在高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平衡这一概念理解不深入,掌握不牢固。

在教学反思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知识讲解不清晰:在讲解化学平衡时,我过于注重公式和计算,导致学生对于化
学平衡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

下次教学时,我需要更加注重概念的讲解,让学生明白
什么是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平衡的动态过程。

二、缺乏实例演示:在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例来演示化学平衡的概念
和过程。

下次教学时,我会准备一些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
动态过程。

三、缺乏互动和实践机会:在课堂上,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解,没有给学生与我互动
的机会,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

下次教学时,我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加深对于化学平衡的理解。

四、缺乏知识应用: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化学平衡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联系,导
致学生对于化学平衡的学习兴趣不高。

下次教学时,我会通过实际案例和应用来讲解
化学平衡,让学生明白化学平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教学反思,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下次教学时,我会尽量改进,
并通过不断总结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二轮化学平衡专题教学设计
【考纲引领】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α)
3.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α)。

过程与方法:在通过自主学习考试说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结合以前所学内容的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通过练习训练,培养学生自觉利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的习惯;通过改错整理,使学生形成知错就改虚心进步的基本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探究化学平衡常数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鼓励学生勇于应对抽象理论性问题,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重点、难点】化学平衡常数K及转化率(α)的相关计算;平衡图像的分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点拨归纳多媒体与传统教具相结合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目的性和有效性。

展示全国卷近三年试题分布及考点展示PPT,讲述新课标对化学平衡专题的考查频率。

学生观看、聆听,
调整学习状态。

认识化学平
衡在新课标
高考中的地

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及平衡移动
【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及平衡移动
[真题示例1]〖于占花供稿〗(2017·新课标Ⅲ·28
节选)
298K时,将20mL 3x mol•L﹣1 Na3AsO3、20mL 3x mol
•L﹣1 I2和20mL 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
AsO33﹣(aq)+I2(aq)+2OH﹣AsO43﹣(aq)+2I﹣
(aq)+H2O(l)。

①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填标号)。

a.溶液的pH不再变化 b.v(I﹣)=2v(AsO33﹣)
c.c (AsO43﹣) /c (AsO33﹣)不再变化
d.c(I﹣) =y mol•L﹣1
【规律小结1】化学平衡状态直接标志___________
间接标志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主思考解
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进行讲解
跟踪高考
让学生明确
高考中知识
点的考察形

学生自主思
考后,让学生
交流解题思
路,教师进行
适当的归纳
总结即可。


例题为载体,
承接变式进
一步巩固运
用知识。

容器 编号
起始物质
的量(mol)
平衡物质 的量(mol)
CH 3OH(g)
CH 3OCH 3(g) H 2O(g) Ⅰ 0.20 0.080 0.080 Ⅱ 0.40 Ⅲ
0.20 0.090
0.090
【变式训练1】 〖于占花供稿〗 汽车尾气净化的主要原理为2NO(g)+2CO(g)
2CO 2(g)+
N 2(g) ΔH <0。

若该反应在绝热、恒容的密闭体系中进行,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在进行到t 1时刻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编号)。

[真题示例2]〖于占花供稿〗(双选)(2014·江苏高考·15)一定温度下,在三个体积均为1.0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CH 3OH(g)CH 3OCH 3(g)+H 2O(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的CH 3OH 体积分数比容器Ⅱ中的小
C.容器Ⅰ中反应到达平衡所需时间比容器Ⅲ中的长
D.若起始时向容器Ⅰ中充入CH 3OH 0.15 mol 、CH 3OCH 30.15 mol 和H 2O 0.10 mol,则反应将向正反
应方向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与上节相同
规律总结,让学生学会解题方法。

与上节相同
【变式训练3】(2017日照二模)
煤制得的化工原料气中含有羰
基硫(O=C=S),该物质可转化
为H2S,主要发生氢解反应:
COS(g) + H2(g)⇌H2S(g)+CO(g)
△H>0反应的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与温度(T)
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逆的是 (填“A”或“B”)。

T1℃时,向容积为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COS(g)和1 mol H2
(g),发生反应,COS的平衡转化率为教师引导学生归
纳总结
学生根据教师提
出问题独立思考
规律总结,让
学生学会解
题方法。

举一反三,巩
固夯实
【考点三】化学平衡图像
[真题示例4](2015·全国卷Ⅱ·27节选)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

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Ⅰ.CO(g)+2H2(g)CH3OH(g) ΔH1=-99 kJ·mol-1, Ⅱ.CO2(g)+3H2(g)CH3OH(g)+H2O(g) ΔH2
Ⅲ.CO2(g)+H2(g)CO(g)+H2O(g)ΔH3=41 kJ·mol-1
(2)反应Ⅰ的化学平衡常数K表达式
为;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 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 ,其判断理由
是。

(3)合成气组成n(H2)/n(CO+CO2)=2.60时,体系中的CO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

α(CO)值随温度升高而 ,其原因是;
图2中的压强由大到小为 ,其判断理由学生小组交流探
讨该例题
该例题较上
两个例题有
一定的难度
,所以运用小
组探讨共同
完成,形成学
习认知,提高
课堂效率。

是 。

【规律小结4】化学平衡图像题解题思路
【变式训练4】(2017•新课标Ⅱ·27节选)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回答下列问题:(1)正丁烷(C 4H 10)脱氢制1﹣丁烯(C 4H 8)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C 4H 10(g) =C 4H 8(g) +H 2(g) △H 1 已知:②C 4H 10(g) +0.5O 2(g) =C 4H 8(g) +H 2O(g) △H 2=﹣119kJ •mol —1

H 2(g)
+0.5O 2(g) =H 2O(g)
△H 3= - 242kJ •mol
﹣1
学生代表讲解例题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授人以鱼,让学生学会解图像题步骤,原则。

将该类图像 知识进一步 巩固应用,让学生了解高
考题考什么。

学情分析
对必修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能够对大量数据所揭示的规律作出预测,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选修阶段学生思维方式从具体发展至抽象,从重简单描述发展至重逻辑分析。

这些科学素养奠定了本课学习的能力基础。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内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呈逐年升温的趋势,而且是必考点。

高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归纳总结的能力。

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初步了解了平衡移动原理。

也基本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和表示方法。

平衡状态的建立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化学平衡常数听起来与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而事实上也是对理论的理解,学生容易疲劳。

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平衡具有“逆、等、动、定、变”5个基本特征,对于达到平衡状态的化学反应而言,各组分浓度不再变化。

但是经过自我测评发现,学生容易形成“各组分浓度相等”等错误认识,表面上是学生对化学平衡认识不够深刻,实则是缺乏对化学平衡本质的认识。

在科学探寻过程中,人们致力于发现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为此,需要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各组分浓度变化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反映化学平衡本质的化学平衡常数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