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整理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先秦【名解】

孔子:正名、狂狷

老子:反者道之动、无为

墨子:三表法、尚同、《小取》(2)孟子:尽心、四端

庄子:卮言、心斋(3)、齐物论

荀子:解蔽、虚一而静韩非子:喻老

五德始终

中庸:中和、慎独公羊学

三世说(2)

【简答】

1)中庸与乡原有何区别?请结合“四书”予以说明。

2)荀子是如何批判百家之学的?

【原典解读】

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

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论语·雍也》)

2)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

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墨子》)

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

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4)

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

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6)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

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

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8)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

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

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庄子》)

9)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

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郭象《庄子注·齐物论注》)

1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2)

11)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

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

1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论述】

1)试比较儒墨思想之异同。

2)试比较老庄思想之异同。

3)对孟子的性善论,传统上有两种解释:一是向善论,意思是人皆有善端,所以都有向善

的可能性;二是本善论,意思是说人性本善,仁义礼智皆内在于人性,不是后天习得的,两种解释是否有区别?若有区别,哪一种更符合孟子的思想?请陈述你的观点。

4)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的?

5)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

6)荀子是图和批判先秦百家之学的?

7)荀子是如何论证天人关系的?

8)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

【名解】

今文经学

谶纬(2)

葛洪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2)王弼:言意之辨、得意忘象(3)郭象:独化(2)、寄言出意

顿悟

【原典解读】

1)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

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王弼《老子指略》)

2)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

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经也。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故执大象则天下往,用大音则风俗移也。(王弼《老子指略》)

3)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非耳目论,不以心

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失实之议,难以教。虽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丧物索用,无益于世,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王充《论衡》)

4)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

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

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王弼《老子注》)

5)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

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周易略例》)

6)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

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2)(嵇康《难自然好学论》)

7)昔吾未览庄子,尝闻论者争夫尺棰连环之意,而皆云庄生之言,遂以庄生为辩者之流。

案:此篇较评诸子,至于此章,则曰其道舛驳,其言不中,乃知道听涂说之伤实也。吾意亦谓,无经国体致,真所谓无用之谈也。然膏梁之子,均之戏豫,或倦于典言,而能辩名析理,以宣其气,以系其思,流于后世,使性不邪淫,不犹贤于博奕者乎! 故存而不论,以贻好事也。(郭象《庄子·天下注》)

【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