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整理版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周初所提出的天命观的内容。

CA、天命靡常B、以德配天C、绝地天通D、敬德保民2、五行思想是在---------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BA、《诗经·大雅》B、《尚书·洪范》C、《易传·系辞》D、《礼记·礼运》3、庄子人生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

CA、“拔一毛以里天下不为也”B、齐物论C、逍遥游D、“合同异”4、荀子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

AA、“虚壹而静”B、“静观玄览”C、“静因之道”D、格物致知5、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是由-----------明确提出的。

DA、商鞅B、慎到C、申不害D、韩非子6、下列命题中----------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AA、“天不变道亦不变”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天地合气,物偶自生”D、“明于天人之分”7、“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是--------------的基本命题。

CA、扬雄B、桓谭C、王充D、范缜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僧肇的思想体系。

DA、物不迁论B、不真空论C、般若无知论D、明报应论9、《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作者是------------。

AA、慧远B、僧肇C、道生D、慧能10、“一心三观”是-------------提出的。

CA、唯识宗B、华严宗C、天台宗D、禅宗11、范缜的“刃利”之喻是直接反对-----------而提出的。

CA、形亡神灭B、形神相即C、形亡神不灭D、形质神用12、----------不是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代表。

CA、公孙龙B、惠施C、墨子D、后期墨家13、------------不属于“六家七宗”的范围。

DA、本无宗B、即色宗C、幻化宗D、菏泽宗14、“元气自然”是----------提出的。

BA、《管子》B、王充C、桓谭D、范缜15、“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是-----------提出的命题。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

“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

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

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

《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如乾()卦。

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洪范》说:“五行。

”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NEW)中山大学哲学系《625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NEW)中山大学哲学系《625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5年中山大学625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625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考研真题2013年中山大学624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中山大学625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625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考研真题2013年中山大学624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中山大学624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任选10题,每题8分,共80分)1.与命与仁答: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

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

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2.齐物论答:《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文章。

“齐物”是指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和道理,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

庄子认为的“齐物”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表面上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而“齐论”是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齐物论》的主旨。

3.贵无论答:“贵无论”是魏晋玄学的观点。

魏晋时期以“无”为天地之本。“贵无”语出裴頠《崇有论》:“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王弼等人提出“以无为本”,遂为名士们广为谈论和传播,贵无之说风靡一时。贵无论的基本论点是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诠释了老子、道家“无形无象”的观点。

4.四法界答:“四法界”是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华严宗的观点。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

[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1)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明末,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亡的教训。

在思想领域,人们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空谈性命而不务实事。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族、法律、人情、风俗、科学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颜元、李塨、方以智、戴震等。

(2)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①气论哲学的兴起反思思潮的总体走向是对宋明理学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一致强调现实关怀,注重经世致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以从理到气、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为标志的。

无论是王夫之、方以智,还是对王学一直情有独钟的黄宗羲,都转向了气,都强化了对气的论证。

清代哲学大体上都是以气论为基础的,这不仅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更重要的则表现了一种立足于现实关怀以重新确立超越追求的指向。

如王夫之“以气释理”并坚持“据器以出道”时,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确立,同时也表明其力图通过器识、历史以重新探索道之超越指向的趋势。

②提倡个性解放的新道德a.在关于理欲、情理、义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讨论中,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及李贽的众多崇拜者,都要求冲破禁欲主义,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天理”说对人性发展的宰制,批判道学末流的虚伪,主张“自然之性乃自然真道学”,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

中哲史试题-论述

中哲史试题-论述

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

《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

”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

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

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

“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

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

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

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08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9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8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9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中山大学科目代码:科目名称:考试时间:二00八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手;考试并题811!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神与在答愚(E上,中国哲学史专业试题:誓在试炒舐上的不得分!清用:苣、剧色显水董嵯偎珠链炸答. 1月20日下午:答由写请岛号,不她息.一、释词(每题S分,共50分)1、无为2、尚同3、中和4、谶纬5、得意忘象6、阿赖耶识7、太虚即气8、慎独9、三世说】队俱分进化论二、辨析(分析下面各段话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派归属"每题I。

分.共40分)】、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力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至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么世或谓罔两持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聪?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3、城墓兴哀宗插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税至沧溟•水,筝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太,支离事业竟浮沆■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R今.4、理也者.情之不走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凡有所施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施于我.能受之乎?凡宥所责于人,反躬而附思之,人以此说于我,能尽之乎?以我紫之人,则理明.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餐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三、枪述〈每题3。

中山大学哲学史历年考题版定稿版

中山大学哲学史历年考题版定稿版

中山大学哲学史历年考题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一、先秦【名解】孔子:正名、狂狷老子:反者道之动、无为墨子:三表法、尚同、《小取》(2)孟子:尽心、四端庄子:卮言、心斋(3)、齐物论荀子:解蔽、虚一而静韩非子:喻老五德始终中庸:中和、慎独公羊学三世说(2)【简答】1)中庸与乡原有何区别?请结合“四书”予以说明。

2)荀子是如何批判百家之学的?【原典解读】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论语·雍也》)2)仁,爱也。

义,利也。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爱利不相为内外。

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

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

(《墨子》)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4)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四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四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四1、名词解释一念三千正确答案:一念即一念心,三千指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智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这是说,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中,这是因(江南博哥)为三千同一性故,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2、名词解释精气正确答案: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

《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管子•内业》:“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还认为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后来思想家一般把精气看作是一种构成人的生命和精神的东西。

王充《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戴震《原善•绪言下》:“知觉者,其精气之秀也。

”3、名词解释四端正确答案: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

4、名词解释大用流行正确答案:1冯友兰用以指理表现为实际事物的过程。

“道体之本然,即是大用之流行。

”又认为,“一切事物,均经成盛衰毁四个阶段。

旧事物如此灭,新事物如此生。

如此生生灭灭,即是大用流行。

大用流行,亦称造化。

”(《新理学》)2.熊十力用以指世间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不断变化的过程。

“这种物质现象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说为大用流行。

”宇宙为一切大用之总名,万物即大用所现翕辟、生灭的迹象,“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故“万物与大用本来不二。

”“宇宙万象,唯依大用流行,而假施设。

故一切物,但有假名,都非实有。

中山大学哲学史考研试题分析

中山大学哲学史考研试题分析

哲学大问题首要是:哲学家一、康德1.先先天综合判断【2003、2004、2007】2.请对下列叙述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述:康德哲学中所谓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命令不能作为中国人的道德原则,因为中国文化与康德所代表的德国文化不同,中国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

【2003】3.康德说,有两件事物……。

结合你对康德思想的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评价。

【2005】4.试论述康德实践理性观。

【2008】5.安瑟伦本体论证明与康德批判。

【2008】6.康德宗教哲学。

【2009】7.比较休谟与康德对因果性问题处理的不同进路及各自理据。

【2010】8.针对康德“定言令式”观,席勒曾撰诗嘲讽:“我愿意为朋友效劳,可惜我凭爱好为之,因此我常常感到懊恼,因为我并非是有德者;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你得试着轻视他们,然后怀着厌恶去做义务命令你做的事。

”试结合康德相关思想,就席勒的嘲讽作一回应。

【2010】二、笛卡尔1.我思故我在。

【2003、2004】2.“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那完全是错误的,人在娘胎里就存在了,但胎儿不会思维,就算会思维,思维能力也是微不足道的,这说明,存在先于思维。

”【2007】3.以笛卡尔为例,阐发哲学运思的基本特征。

【2008】三、休谟1.黑格尔《哲学演讲录》中说“休谟接受了洛克的经验原则,而把它进一步贯彻到底,休谟抛弃了各种思想规定的客观性,抛弃了它们自在自为的存在。

”结合你对洛克与休谟哲学的了解,试对黑格尔的这一看法加以评述。

【2004】2.休谟的怀疑哲学。

【2005、2008】3.比较休谟与康德对因果性问题的处理的不同进路及各自理据。

【2010】四、亚里士多德1.范畴【2003】2.四因说。

【2004、2007】3.是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

【2005】4.实体。

【2006】5.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2008】6.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2009】7.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观。

【2010】8.亚里士多德是如何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整理版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整理版

一、先秦【名解】孔子:正名、狂狷老子:反者道之动、无为墨子:三表法、尚同、《小取》(2)孟子:尽心、四端庄子:卮言、心斋(3)、齐物论荀子:解蔽、虚一而静韩非子:喻老五德始终中庸:中和、慎独公羊学三世说(2)【简答】1)中庸与乡原有何区别?请结合“四书”予以说明。

2)荀子是如何批判百家之学的?【原典解读】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论语·雍也》)2)仁,爱也。

义,利也。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爱利不相为内外。

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

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

(《墨子》)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4)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6)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中哲习题——精选推荐

中哲习题——精选推荐

中哲习题第⼀、⼆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少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后⾯。

)1、下⾯哪些是标志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分期的概念()A、诸⼦学B、经学C、⽞学D、理学E、⼼学2、代表墨⼦思想的主要观点是()A、爱B、兼爱C、仁义D、天⼈相分E、⽆为⽽⽆不为3、代表孔⼦思想价值的主要观点是()A、孔颜乐处B、君⼦⼈格C、仁爱精神D、内圣外王E、天⼈合⼀4、⽼⼦“道”为本源的宇宙论主要体现在()A、⽆形⽆象B、实存性C、创⽣过程D、知⼈善任E、取代天命、⿁神5、从思维形式来看,中国哲学是本体论与()⾼度⼀致的哲学,⼆者基本上没有严格分开。

A、宗教学B、伦理学C、社会学D、历史学6、中国哲学研究的宇宙间最基本、最根本的关系是()关系。

A、阴阳7、荀⼦⼈性论的基本观点是()A、⽆善⽆恶B、可善可恶C、化性起伪D、性三品论⼆、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的判断打√或打×。

)1、⽼⼦思想的核⼼是仁爱学说。

()2、荀⼦提出了制天命⽽⽤之的思想。

()3、墨⼦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4、《易传》的主要内容就是象、数、辞。

()5、孔⼦思想的核⼼是天道观。

()6、庄⼦提出了“⽆待”的⾃由观思想。

()7、孟⼦提出了“仁政”的政治观念。

()8、韩⾮提出了法、术、势的思想。

()三、名词解释1、道2、性善论3、⽓4、性恶论5、天⾏有常6、仁四、简答题1、墨⼦的三表法是什么?2、⽼⼦的“道法⾃然”是什么?3、《周易》中的元、亨、利、贞。

五、论述题1、试论中国传统宇宙论有哪些特点?2、关于天的看法,儒道两家有何不同?参考答案⼀、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少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后⾯。

)1、ABCD2、B6、D7、C⼆、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的判断打√或打×。

)1、(×)2、(√)3、(√)4、(×)5、(×)6、(√)7、(√)8、(√)三、名词解释1、道,⽼⼦提出的哲学范畴。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释词(50分)1.巵言答:“巵言”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巵言”具体是指无主观成见而能随时变化之言;是没有固定解释的模糊之言;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言;巵言是酒后圆滑清谈之言。

2.得意忘象答:“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

意是指圣人思想;象是指卦象;言是指卦辞、爻辞。

王弼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认为万物的惟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称为“有”。

但这个“存在”排除了任何具体内容,等同于“无”。

王弼阐发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的思想,以“无”言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

3.一心二门答:“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

“一心”是指我们的心;“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灭门。

“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生灭门”是迷妄,是不断被欲望、念头纠缠。

“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4.理一分殊答:“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理物关系和理事关系两种意思。

万物出自“一”,“一”理分万物,万物各有“理”。

表明万物具有各自规律,而合一具有同一的大道;万事出自“一”,万事与人相联系,因此人人对于事的理会依据人的个体特性而有千差万别。

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

“理一分殊”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5.经学既理学答:“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

“理学”即新儒学。

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

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二、读下面几段话,说出其各段大意并阐述其主要观点(60分)1.义,利也。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中山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中山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2013年中山大学哲学系818科学哲学考研真题2012年中山大学哲学系818科学哲学考研真题2011年中山大学哲学系818科学哲学考研真题2010年中山大学哲学系818科学哲学考研真题2009年中山大学哲学系818科学哲学考研真题2008年中山大学哲学系817科学哲学考研真题中山大学科目代码:818科目名称:科学哲学考试时间:】月6a下午考生箭疆全部答案-律写在答履城上,答在试蚣纸上的不得分!诗用茴、煨色蜀水轮或圆珠军作答.答鹿要与清JS号.不必抽题*共六道题,每题2S分.1.筒述演绎推理期归纳推理■&自的基本特点-2.2。

世纪初的一位经济学家对于什么是科学方法曾笙出了下面的概述〔引自卡尔•亨普耳【著】:《自然科学的哲学3.张华袁等洋.比京:三联书店1*7年版,第19页如果我们试困想象一个其有花人的能力和有力的、但就其思想的适辑过程而言是正常的尖脂……会如何使用科学方法,那么这甜过柩如下:第一,所有的事实堀祓观舞到和记录下来,关于它们曲相对步桑性不加选择也不件先聘的情泪牝第二,封被舰麋和记录下来曲事庾遭行分析、比较熟旁类.障了必然包含在思想逻辑中的以外廊专携说或■公设*篇三,队对事实的这种分析中,用归纳洼引出有关事实间分夷美系和因果关系的普遍性结泣。

第四,更进一步的妍霓晓是潦蜂的,又段归灿的,国为矣根提以前旄立的普遍性黠轮使用推理.你同意这位经济学家关于科学方法的看法唱?请给出批评性的分折和讨论,3.何调"归纳问题”(或曰“休漠间摩")?介绍至少五神尝试对归纳向题提供解决或消解的方案,说明它们的基本思路以及各自面临的困魔°4.波普认为—个理论或学说是否属于科学,不在于它是否得到了证实或可被证实,而在于它是否可以被证伪•是哪些因素促使波普提出了袖的证伪主义?他的这一学说存在着嚏些根本性的困难?5.库恩关于科学发展或演变模式的看法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在哪些重要方谎簸覆或劫摧了人们关于科学的传统(或正统)看法?6.什幺是科学实在论?匪罪对于理恰的不充分决定性Cunderdciermmationl论题何以对科学实在论构成了严重威胁?科学实在论者在这个问题上阪该如何应对方能不落下风?为试完毕,试舰和草秘笑赭答照觥一起交回.第1臾共I 页中山大学二。

考研_2016一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中外哲学考研真题

考研_2016一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中外哲学考研真题

2021一2021年广东中山大学中外哲学考研真题2021年广东中山大学中外哲学考研真题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道法自然白虎通义以无为本道统和泰州学派二、哲理阐述选了郭象的玄冥独化,张载的闻见之知和德性所知,庄子的秋水〔齐物论答题点〕,还有朱子的格物致知。

三、论述题1、孔子的仁学思想2、二程关于“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西方哲学史:一、简答题〔5选4〕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司各脱的〞此性“费希特的知识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有〞启蒙“的理解二、论述题巴门尼德的存在以及其哲学史影响,奥古斯丁〞我可错故我在“和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阐述、比照、联系,三、选文论述题1、莱布尼茨〞有纹路的大理石“。

2、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面的知性论和他对柏拉图的那段评述。

2021年广东中山大学中外哲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60分〕1.太极2.兼爱3.?齐物论?4.苏格拉底辩证法5.唯理论6.奥卡姆的剃刀定理二、论述题〔任选3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儒家孔子的仁学思想2.试述朱熹与陆九渊思想的异同3.简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4.简述洛克的认识论思想三、论述题〔30分〕论休谟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康德的影响.中西哲学史:一、参照?孟子·滕文公上?中的这段引文分析儒家的“五伦〞观念“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后樱教民稼稿。

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那么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孟子·滕文公上?〕二、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阳明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请以此为根底,论述王阳明关于知行关系的思想,以及你对这一思想的评价。

〕三、请论述柏拉图的正义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先秦【名解】孔子:正名、狂狷老子:反者道之动、无为墨子:三表法、尚同、《小取》(2)孟子:尽心、四端庄子:卮言、心斋(3)、齐物论荀子:解蔽、虚一而静韩非子:喻老五德始终中庸:中和、慎独公羊学三世说(2)【简答】1)中庸与乡原有何区别?请结合“四书”予以说明。

2)荀子是如何批判百家之学的?【原典解读】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论语·雍也》)2)仁,爱也。

义,利也。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爱利不相为内外。

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

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

(《墨子》)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4)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6)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庄子·齐物论》8)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

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庄子》)9)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

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

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

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

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郭象《庄子注·齐物论注》)10)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2)11)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

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1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1)试比较儒墨思想之异同。

2)试比较老庄思想之异同。

3)对孟子的性善论,传统上有两种解释:一是向善论,意思是人皆有善端,所以都有向善的可能性;二是本善论,意思是说人性本善,仁义礼智皆内在于人性,不是后天习得的,两种解释是否有区别?若有区别,哪一种更符合孟子的思想?请陈述你的观点。

4)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的?5)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

6)荀子是图和批判先秦百家之学的?7)荀子是如何论证天人关系的?8)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名解】今文经学谶纬(2)葛洪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2)王弼:言意之辨、得意忘象(3)郭象:独化(2)、寄言出意顿悟【原典解读】1)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

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

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

(王弼《老子指略》)2)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形由乎无名。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

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

故能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若温也,则不能凉矣。

宫也,则不能商矣。

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

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

音而声者,非大音也。

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

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

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

故执大象则天下往,用大音则风俗移也。

(王弼《老子指略》)3)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非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

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

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

失实之议,难以教。

虽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

丧物索用,无益于世,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

(王充《论衡》)4)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

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

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

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

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

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

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

(王弼《老子注》)5)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王弼《周易略例》)6)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

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

(2)(嵇康《难自然好学论》)7)昔吾未览庄子,尝闻论者争夫尺棰连环之意,而皆云庄生之言,遂以庄生为辩者之流。

案:此篇较评诸子,至于此章,则曰其道舛驳,其言不中,乃知道听涂说之伤实也。

吾意亦谓,无经国体致,真所谓无用之谈也。

然膏梁之子,均之戏豫,或倦于典言,而能辩名析理,以宣其气,以系其思,流于后世,使性不邪淫,不犹贤于博奕者乎! 故存而不论,以贻好事也。

(郭象《庄子·天下注》)【论述】1)比较王弼与郭象思想的异同。

2)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三、佛学【名解】顿悟僧肇:《肇论》(2)、即万物之自虚阿赖耶识法界缘起圆融三谛缘起性空转识成智一心开二门(2)【原典解读】1)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大乘起信论》)2)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

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

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

万物若无,则不应起。

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肇论》)【论述】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四、宋明理学【名解】张载:《西铭》、《正蒙》(2)、太虚即气《坛经》(六祖慧能)元会运世气质之性朱熹:理一分殊(2)六经注我(陆九渊)王阳明:致良知(4)、四句教、心即理泰州学说【原典解读】1)云:圣可学乎?曰:可。

曰:有要乎?曰:有。

请问焉。

曰:一为要。

一者无欲也。

无欲则静虚动直。

静虚则明,明则通。

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周敦颐《通书》)2)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之知。

德性所知,不萌见于闻。

(张载《正蒙》)3)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

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程颢《识仁篇》)4)若谓既返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必资于此,则殊与天地之化不相似。

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近取诸身,其开阖往来,见之鼻息,然不必须一本无此四字,有岂字。

假吸复入以为呼。

气则自然生。

人气之生,生一作人之气生。

于真元。

元之气,亦自然生生不穷。

至如海水,因阳盛而涸,及阴盛而生,亦不是将一作必是。

已涸之气却生水。

自然能生,往来屈伸只是理也。

盛则便有衰,昼则便有夜,往则便有来。

天地中如洪炉,何物不销铄了?(伊川)5)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

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传》)6)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陆九渊《象山语录》)(3)7)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