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十二条法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应该不溺爱儿女,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在很多细节小事上,父母的做法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大节。

教育孩子的十二条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责
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
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
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
如果儿童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忍耐;
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提高自己的身价;
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
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爱。

家长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
【编者按】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很累,中国的父母更累。

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

不幸的是,作为传承性很强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计划,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的凭空规划。

其结果可能是,父母使的力气越大,孩子受的罪越多,偏离正常发展轨迹的可能性也越大。

每个人都曾为人子女,每个人大都会为人父母。

为了孩子,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够格吗?当我们责骂孩子不爱学习时,我们自己是否做好了榜样?当我们指责学校教育有问题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很多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
【现象一】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
在许多人眼里,川子是个非常出色的青年。

今年28岁的他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高校,但对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许多话要说。

很难用一个词汇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

我自小好奇心很强,凡事喜欢究其根底,父亲发现了这一点,从并不宽裕的家庭预算中为我买了很多的书籍。

那时候还没有许多的娱乐项目,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大约从我小学三年级开始,父亲开始了他的育才计划--英语、日语、书法、小提琴……我的童年从此开始改变。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那时,各种学习班还没有那么多,所有的讲授均由我父亲完成。

其实,有些他也不懂,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他跟大多数家长一样,都是那么自以为是。

记得那时我每天早上5点就被揪起来,开始跟他读两个小时的外语,然后才是跟其他孩子一样,背起书包开始一天的学校生活。

如果说外语、书法仅仅算是“加码”的话,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则不啻于一场噩梦。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爱好,完全是他自己的爱好,和很多家长一样,把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孩子,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

也是从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开始,我的生活中多了一项重要的内容--练琴,教师当然也是他自己。

条件所限,那时的我甚至没有一把适合自己的儿童琴,直接用成年人的琴练,这对我的臂力以及下颌是个严峻的考验。

记得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练8小时的琴,开学后也是同样,挤掉了我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

在父亲看来,若是看到我放学后不做点儿什么就是浪费时间。

那时,父亲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不能荒废了时间”。

随后是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获得这样那样的荣誉,父亲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拉琴的要求当然是变本加厉,稍有懈怠,随之而来的就是拳脚暴力。

与别的孩子相反,那时的我最害怕放学和寒暑假,至少在学校里,我还可以轻松应对,但回到了家,我却要为那个不属于我的“业余爱好”付出我的汗水和眼泪。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6年,直到我进了高中,住了校,才暂时摆脱了家庭。

牺牲了我宝贵的童年,收获又是什么呢?上大学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因为一看到它就会让我回忆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大学时放假回到家,发现想找点话题都很难。

平常给家里打电话,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亲情的需要。

最为糟糕的是,长久的暴力和反抗,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让我在大学以及工作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其实我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绝不是个案,每当看到寒暑假里父母带着孩子背着电子琴、小提琴等赶场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感到深深的悲哀。

很多人说父母之爱是无私的,我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点儿不同看法,有多少孩子学这学那是因为自己真正爱好的呢?又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呢?
我想对天下的父母说,孩子不是你们的私有物,让孩子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

(川子)
【现象二】儿子的埋怨让我伤透心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儿子好,希望把儿子设计成才,结果却适得其反。

我30岁才有儿子,那真是如获至宝,捧到手里怕冻了,含到嘴里怕化了。

从小儿子就听话,我决心按照我的计划培养儿子。

上小学时,我为他选择了当地最好的学校,还一口气给他报了3个课外辅导班,我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儿子学习成绩很好,五年级时,我已经让儿子把六年级的课程学完了。

所以儿子没有上六年级就结束了小学的学习生涯,我决定让儿子直接“跳”到初中去!而且要上全市最好的初中。

于是,我托关系、找门路,好不容易让儿子进了离家百里的市重点初中。

儿子从小没有离开过家,我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子,请他外公外婆去做陪读。

我和丈夫每个星期天去看望他们,平时晚上我只能通过电话来跟宝贝儿子联系了。

跟儿子通电话是最痛苦的事儿,刚刚开学时,儿子总是在电话里给我哭诉。

终于有一天,儿子在电话里说他头痛,以至上课不能听讲了。

我赶紧赶到学校,把儿子送到医院检查。

医生说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而形成的脑神经紊乱引发头痛。

考高中时,儿子没有跟我们商量就填报了B类高中的志愿,他可能感到自己考不上A类重点高中。

后来,儿子果然被B类高中录取,可是我们说什么也不让他去,我想办法把儿子转到重点高中。

可是,儿子却老大不愿意,做了许多思想工作才勉强去了重点高中。

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在重点高中始终提不起精神,学习成绩当然每况愈下。

他告诉我说:“我在重点高中,每次考试都排在老末,自信心全没了,都怨你们!”
儿子的埋怨,让我伤透了心。

到高二分文理科时,儿子想学文科,我说:“学文科将来就业面太窄,高考录取比例也小,学文是没有前途的。

”儿子最终还是听我的话选择了理科。

但是,儿子数学、物理两科基础太差,每天放学回来没见他高兴过。

结果,高考成绩只上了专科线。

填报志愿时,儿子报了内蒙古的一所专科学校,我嫌学校离家太远,儿子却说:“我就想离你们远远的!”选择专业时,儿子想学工商管理专业,我说:“上专科还是学一门实用技术好,报计
算机专业吧?”儿子又听了我一次话,填报了计算机专业。

谁知道这回我又错了,儿子到学校后,对计算机专业极不感兴趣,我在电话里劝他找学校领导改专业,谁知道他竟然对我说:“你就把我当成死人,永远也不要管我的事情!”
现在儿子放假回来,基本上不愿和我说话,我想找机会和儿子好好谈谈,可是儿子却故意躲避我……(辛愿)
【观点】
家庭教育需要创新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

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

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

因此,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

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
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

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学生“减负”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减负”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教师和父母要“增负”。

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

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是否只有“坏”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谓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呢?在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些“好”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他们不想因此破坏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他们活得很累。

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两面派,表面上乐观快乐,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

然而,上述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视了。

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

一个高中生曾在来信中说道: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惧达到了极点,最后她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一直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图报。

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更需要好的父母!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要每个父母重视的。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陶言)
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孩子观
教育的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种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近代以来,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曾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过程,我们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起来并逐步演变。

民族国家本位的孩子观,与家族本位的孩子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体目标的手段。

孩子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个体需求必须让位于整体需求。

与这样的孩子观相适应,我国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教育中教化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观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国孩子的某些社会状况和问题一直遗留了下来。

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保障,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制度的保证,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性格发展等需要,更为我们的教育所忽略。

如今,社会急速变化的价值多元、信息开放的趋势,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反衬出既有教育模式对孩子的独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责任感的培养等的不利。

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

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
会共识,并得到起码的制度保证,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面对社会、进入社会,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责任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映芳)
【相关链接】
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陈鹤琴
孩子的首席教养者、第一位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

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什么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苏霍姆林斯基
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

--福禄培尔
母亲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

--克鲁普斯卡娅
中国教育报
值得学习的幼儿英语教育方法
来源:北京学前教育网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人对学习英语越来越重视,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英语学习也掀起新的高潮。

很多父母也越来越重视幼儿英语教育,希望给孩子从小打下很好的英语基础。

怎样才能学好英语?怎样教儿童学习英语?《我5岁,我的英文比你行》这本书可以给父母教孩子学习英语提供良好的借鉴。

这本书没有任何理论,完全是母子二人学习英语的经验之谈,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一种崭新的家庭教育观念。

English Is for you to use not to study
English Is for you to use not to study(英文是给你用的,不是给你学的)。

这是书的小作者多多讲的一句话。

每当别人问多多:“你是怎么学英文的?”多多就会告诉别人:English Is for you use not to study。

看完这本书,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想我们很多人学习英语的过程,学英文是为了考试,为学英文而学英文。

文革时我上初中,英语老师只教我26个英文字母和一句“Long life Qian Men Mao!”。

我虽然有心想多学一点,可是大家天天去写大字报,老师也不教。

同学们唱着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照当接班人。

英语老师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因为英国和美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农民都生活在饥寒交迫中,毛主席说要我们去解放他们。

我们要学好英文,才能完成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

我想,就是去解放他们,也轮不到我们这些右派子女。

这英语是没有必要学习。

现在不同,学好英文可以出国留学,可以进外企,可以有高薪。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小孩子多多这句话非常正确:英文是给你用的,不是给你学的。

有用大家才学,没用就没有必要去学。

但是,很多父母也应该头脑清醒一些,不要被学英语的狂潮冲的东倒西歪。

这是讲学习的目的,从学习的方法角度看,小孩子多多的这句话也非常有道理。

77年高考改革,我从农村去大学念书,当时完全没有英文基础,面对着英文书发呆。

怎么学习英文,天天背单词,记语法。

除了能通过考试,这英文真正是没有学会。

二十多年来,这种教学方法越演越烈,背单词、语法,还有做各种各样的试题,要通过各种考试。

中考、高考、大学的英语考试,四、六级考试。

各种职称考试。

连幼儿园的孩子现在都有英语级别考试。

很多大学生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结果仍然是听、说、读、写一概不会。

去年一个到北京参加新东方培训的学生告诉我:新东方的培训对付考试非常有用,既使你看不懂这段文章,你也能把题做对。

中国人对付考试真是有世界一流水平。

可是这样能学会英语,学好英语吗?肯定是不可能!二十多年来,国内从幼儿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应试。

现在要给掏很多钱让孩子学英语的父母说:千万不能为学习英语而学英语,不能为考试学习英语。

记住小孩子多多的话,English Is for you to use not to study。

创建“美语生活家园”对孩子学习英语很重要
书中的妈妈Mary在孩子四岁时,突发奇想,要建立一个“美语生活家园”,希望能创造一个语言环境使孩子能学好英文。

她认为没有必要去掏很多钱,自己创造一个语言环境也能使孩子学好英文。

这种精神和具体的方法非常值得学习。

她制定了“美语生活家园”的蓝图和施工流程。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去修改计划,实现目标。

使孩子在一年多的时间达到很好的英文能力。

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没有语言环境,要想掌握一门语言是很困难。

中国的小孩子到美国,三个月到半年,听、说都能过关。

父母对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孩子比差得很远。

学习口语,是学习英语的基础。

只有打下坚实的口语基础,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学习口语必须要有语言环境。

没有语言环境,很难理解语言的含义。

一个老外说:汉语中的“好”,最难理解。

问一个人怎样,回答“好”。

问这件事情怎样,也回答“好”。

老婆对老公说,你去买菜,也回答“好”。

一件事情是否完成,回答“好了”。

在不同的语境中,“好”有不同的意义。

如果老外只会查新华字典,无论如何是不能理解这些意思。

中国人学英语也是一样,没有语言环境,天天背单词、记语法是不能学好英语。

书中的妈妈Mary认为,不出国,不移民,也能让孩子学好英语,给孩子创造一个语言环境,这就是她构建的“美语生活家园”。

多多的父母英文水平都不高,像我一样,不能张嘴,只能背一些单词,知道一些语法。

在中国这样的父母很多很多。

多多的妈妈给孩子建造一个语言学习环境,使多多很好的去学习、掌握英文。

我们也要向多多的妈妈学习,去给孩子创建一个语言环境。

多多妈妈是如何建造语言环境,有兴趣的妈妈可以通过这本书去学习。

我给大家提醒几个关键的问题。

一、教材。

情景式的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是现在英语教学的主流。

构建语言环境,选择教材是第一位,现在这样的教材很多,《洪恩GO、GO》、《迪斯尼英语》、《剑桥英语》、《走遍美国》等等教材都是情景式的英语教材。

通过视听、游戏,日常生活等。

给孩子再现语言环境。

父母要注意选择教材。

二、语音。

孩子在刚开始学习英语,要能听到正确、地道的美式或英式发音。

这对孩子将来的辨音能力很重要。

开始学英语只听中国人讲英语,对孩子的辨音力并不好,长大很难纠正。

所以我们对幼儿园和社会上办的很多英语班有疑虑。

父母要注意老师的发音。

书中的多多,虽然是妈妈给他建造一个语言环境,但幼儿园的老师很重视孩子的发音。

三、社交语言环境台北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说英语的人很多。

老外也很多。

在大陆可能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有这样的环境。

多多在亲戚家,公共场合,遇到外国人,更多
的学习讲英语。

这样使孩子的英语进步很快。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尽量这样做,没有条件不要勉强。

勉强不仅达不到效果,而且可能带来问题。

四、母子同学、母子同乐是多多成功学习英语的一大诀窍。

很多父母只是让孩子学习,自己不学。

这样就很难有好的效果。

母(父)子同学,这样才可能真正建造一个语言环境。

同乐才可能给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个巨大的学习动力。

母爱是孩子学习成功的基础
书中的妈妈、书的作者Mary(竺静玉)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妈妈。

可能是33岁才得子,这位妈妈对孩子有着更多爱心、责任心。

从书中字里行间,看到妈妈和多多之间有很好的依恋,有很深的感情。

妈妈契而不舍的精神与毅力,妈妈对孩子的鼓励,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心。

妈妈并没有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很多压力,也很少去指责孩子。

多多是在一种快乐、自信中去学习英文。

我们说儿童学习知识,应该在一种亲密的情感交流过程中进行。

有的妈妈给我说:我那个小家伙真是烦人,他说要我给他讲故事,可把他抱到怀里给他讲,一会他就把书给你乱翻,不注意听。

我说孩子的本意不是要听你讲故事,孩子的本意是要妈妈去抱他,去爱他。

孩子发现只有提出要听故事,妈妈才对他格外亲热,才把他抱到怀里。

妈妈首先不能满足孩子爱的需要,可能就谈不上教孩子学习知识,孩子也不能很好的去学习。

如果妈妈每天在睡觉前把孩子搂到怀里,和孩子说啊、笑啊,再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讲各种故事,和孩子在一块扮演角色游戏。

孩子肯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孩子也会在快乐中学习。

多多的妈妈是一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妈妈。

在读这本书时,要能够更多的去读妈妈的爱心,妈妈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对多多学英语的一点遗憾
看完这本书,非常赞赏多多妈妈和多多的英语学习的方法。

也希望大家能学习他们的方法,改变英语教与学的观念。

但是有没有遗憾,有!看到多多的汉语能力并不很强,并且学习汉语还要英语来帮助。

母语与外语不能颠倒。

语言的功力是需要从小打下基础,口语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但仅仅依靠口语是不能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王勃7岁能做诗,说明王勃有很好的语言基础,有很好的想象力。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奠定下很好的文学基础,历史基础。

这都有赖于很好的母语基础。

多多虽然通过学习能记下几千单词,说很多英语的日常会话。

这不表明孩子有很好的语言基础。

像傅雷这样的大翻译家,英文非常好,但是他的语言基础仍是他的坚实的母语基础。

中国人天天说汉语,写汉语。

是否都有很坚实的语言基础功力?不一定。

很多人的语言能力很差,包括很多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语言能力都很有限。

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篇文中讲:现在中文系、历史系的很多本科毕业生看不懂过去的蒙学读物《幼学琼林》。

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学生从小受到的语言学习、训练太少。

儿童在3?6岁是学习母语的关键年龄。

12岁以前是学习语言重要阶段。

无论要学好哪一种外语,都必须有坚实的母语基础。

爸爸、妈妈们不要在重视孩子学习英语的同时,忽视了给孩子打下坚实的母语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