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梳理 图形与几何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69bd3c5fbfc77da369b187.png)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内容变动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
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
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等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d00a3d06f1aff00bed51e18.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图形与几何》先锋小学曹茜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坐在一起探讨、交流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特点和具体实施方法。
今天我就一年级教材“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内容的变化作个介绍:一、内容的变化1、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认识图形”降低了难度主要表现在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原来“认识图形”单元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以往主要是想体现“面”在“体”上,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二、对“图形和几何”内容的教学,教材的主要编排特点有:1、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设计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
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和动作进行思维,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结论中得到知识技能,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图形和几何”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教材已经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特别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而且教材中也编排了许多的课堂活动,这些直观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加以挖掘。
比如“位置”单元教材第11页第3题,教材抓住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用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12的第5、6题,题目素材的选择充分考虑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
另外教材对于“左右”和“认识图形”学习内容和难度的改变,就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组织科学的知识体系。
具体我们在单元教材分析中会详细介绍。
2、教材呈现内容的素材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一年级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2024)上册教材简析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2024)上册教材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26e1a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e.png)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不同的分法。
4、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实验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从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开始,把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把有关的加、减法算式对照排列,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逐步会利用联想算出加、减法式题的得数。教材最初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两个加法的或两个减法的),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的和两个减法的),使儿童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到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学生就能把这种规律性的联系运用于学习新知识中,实现学习的迁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03dd75866fb84ae45c8ddd.png)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内容变动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
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
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
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
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等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
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
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https://img.taocdn.com/s3/m/604bda2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8.png)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数学是一门对于孩子们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学科。
而在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孩子们建立坚实数学基础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引导孩子们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归纳整理一年级数学中与几何图形相关的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几何图形。
一、点、线、线段和尺规作图在数学中,点是指没有大小和形状,只有位置的概念。
线是由一系列无限延伸而没有宽度的点连在一起形成的。
而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和它们之间的点组成的。
在一年级,孩子们需要通过练习来加深对点、线、线段的认识。
另外,了解和学习尺规作图也是一年级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尺规作图是指使用直尺和圆规在平面上画出特定形状的方法。
通过尺规作图,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构成和关系。
二、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在一年级,孩子们需要逐渐认识和掌握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等。
1. 圆形:圆形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其中任意两点到图心的距离相等。
了解圆形的特点对于孩子们认识其他几何图形也很有帮助。
2. 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连接而成的图形。
根据边的长度和角度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3. 正方形:正方形是具有四条相等边和四个直角的图形。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找到正方形的例子,并在练习中加深对其特点的理解。
4. 长方形:长方形是由两组平行线段连接而成的图形。
长方形的特点是具有两组相等的对边和四个直角。
5. 梯形:梯形是具有一对平行边的四边形。
了解梯形的特点可以帮助孩子们区分其他四边形,并加深对形状的理解。
通过认识和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形状特点,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认识图案和对称性在一年级,孩子们还需要学习和认识图案和对称性。
图案是由物体或形状交替排列而成的,可以用来让孩子们发现规律并进行推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梳理(图形与几何)宋红艳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梳理(图形与几何)宋红艳](https://img.taocdn.com/s3/m/e918dba3fd0a79563c1e72f6.png)
石羊镇中心学校2014年小学骨干教师“训练思维、培养能力、促进发展”研讨培训一年级教材梳理(图形与几何)
教师:宋红艳第二单元《位置》
1、上、下、前、后
学习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左、右
学习目标
(1)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2)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学习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
知其特征。
(2)能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2、立体图形的拼组
学习目标
(1)能用正方形、长方形、圆柱或球拼出新的图形。
(2)经历用正方形、长方形、圆柱或球拼出想要的图形的过程。
(3)能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与方法。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014年12月18日。
人教版教材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教材数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ac03f4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b.png)
人教版教材数学知识点总结一、一年级上册。
1. 数与代数。
- 认识1 - 5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 认识“>”“<”“=”,能正确使用符号比较数的大小。
- 认识0,知道0的含义,如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等。
- 6 - 10各数的认识,包括数的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等。
- 10以内数的加减法,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
- 认识11 - 20各数,知道数的组成,如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会用凑十法计算。
2. 图形与几何。
-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区分和辨认这些立体图形。
3. 综合与实践。
- 数学乐园等活动,通过游戏等方式巩固数学知识。
二、一年级下册。
1. 数与代数。
-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13 - 5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等)。
- 10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等。
-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等的计算方法。
- 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 10角,1角 = 10分),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2. 图形与几何。
-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区分和辨认。
- 图形的拼组,如用几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
3. 综合与实践。
- 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二年级上册。
1. 数与代数。
-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的竖式计算。
- 表内乘法(一),认识乘法的意义,如2 + 2+2 = 2×3,会背诵1 - 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口诀计算乘法。
-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 = 100厘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图形与几何。
- 角的初步认识,知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新人教课标版1-3年段图形与几何教材梳理资料
![新人教课标版1-3年段图形与几何教材梳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d074820b52acfc789ebc9e4.png)
一至三年“图形与几何”部分教材梳理一年:“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
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七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二是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拼组和平面图形拼组)进行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的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记得当时教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最难的是分不清什么是立体图形,什么是平面图形?)因此现在一年级上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那么怎样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呢?后面再谈。
一年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建议:对于上下前后的教学,学生基本已经建立起来了,所以编在了一个例题里,而左右相对难一些,用一个例题教学。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所以教学左右时,学生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再与自己身体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教材是这样编排的,我们也可以按这个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近,降低学习难度。
即:左右手——左右耳、肩、腿——前后左右是哪个同学(教材10页)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即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建议:1、大量感知,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梳理 图形与几何 新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梳理 图形与几何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ecc0c9ec3a87c24128c42b.png)
图形与几何4 认识图形(一)1、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2、要确定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首先要找出以什么为参照物,然后再根据参照物是背对着该物体还是面对着该物体,从而确定出该物体的位置。
如: 小刚在小丽的前面, 小丽在小刚的后面。
1、确定上、下的标准:位置在高处的就是“上”,与“下”相对;位置在低处的就是“下”,与“上”相对。
2、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首先确定参照物,再来确定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下面。
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的关系是绝对的。
如: 小鸟在树的上面,小兔在树的下面。
对于三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参照物不同,上、下的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因此,要判断三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必须找准参照物,根据参照物才能准确得出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
如: 下面, 上面。
前、后 1、左、右的标准:以自己的左、右手为标准,靠左手那边是左边,靠右手那边是右边。
2、左、右具有相对性: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的左边正好是对面人的右边,而他的右边正好是对面人的左边。
如: 哥哥的右手拉着妹妹的左手, 哥哥的左手拉着妹妹的右手。
左、右 上、下 小丽 小刚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及特征。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的球:是圆圆的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这些形状的。
1. 我能有条理地描述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2. 根据要求正确地摆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并能数出复杂图形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个数。
认识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的拼搭。
4.认识图形(一)整理和复习(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4.认识图形(一)整理和复习(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cb26d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d.png)
4.认识图形(一)整理和复习(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认识图形(一)整理和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整理和复习课,主要复习第五章《认识图形》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比较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复习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识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图形的特征,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它们。
2.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能够发现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分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模型,彩笔,黑板。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模型,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他们发现不同图形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回顾:让学生回顾在第五章中学到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3. 分类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学生一套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模型,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他们的分类能力。
4. 举例讲解: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图形特征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圆形大小相等,曲线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彩笔描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写一写这个图形的特征。
答案:略2. 请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不同图形的例子,并拍照或者画出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一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教材分析认识几何形初步理解位置关系
![一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教材分析认识几何形初步理解位置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c0f9d3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f.png)
一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教材分析认识几何形初步理解位置关系一. 点、线、面的认识数学中最基本的几何元素包括点、线和面。
在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我们开始介绍这些基本几何概念,并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1. 点的认识点是指具有位置、无大小、无长宽高的物体。
在几何中,我们用大写字母A、B、C等来表示点。
点在几何中起到了连接线和构成面的作用。
2. 线的认识线是由无数个点连在一起形成的。
在一年级教材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直线和曲线,直线由两个端点确定。
我们用小写字母a、b、c等来表示直线。
曲线则由一系列的点连在一起形成。
3. 面的认识面是由无数个点和线围成的平面区域。
在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我们主要了解了平面和立体。
平面是一个无限延伸的二维区域,我们用大写字母A、B、C等来表示平面。
立体则是一个有长宽高的三维物体,如立方体、圆柱体等。
二. 形状的认知与分类在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我们开始学习各种几何形状,并通过认知与分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形状的特征和性质。
1. 直线、线段和射线我们先介绍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这三种表示线的几何概念。
直线是由无数个点连在一起形成的,没有起点和终点。
线段是直线上两个端点之间的一段部分,有起点和终点。
射线是由一个起点和一个方向确定的,延伸无限远的部分。
2. 整体认知图形我们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物体,来认识圆形、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几何形状。
学生可以触摸、看图、讨论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形状的特征和性质。
3. 形状分类在认识各种几何形状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帮助学生进行形状的分类。
通过比较、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将形状进行分组,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比如,圆形和三角形都是闭合的,但形状和边的个数不同。
三. 位置关系的初步理解在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我们开始让学生初步理解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前后、左右、上下等。
1. 前后位置关系我们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前面和后面。
德昌县第一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课件新人教版
![德昌县第一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be7a81f46527d3250ce042.png)
?
a.还可以怎样列式 ?
a.7 + 6 =
a.男生 : 7人 a.女生 : 6人
a.7 + 6a.13
= a.你是怎样计算的 ?
a.7 + 6a.13 =
a.3 a.3
a.7 + 6a.13 = a.3 a.4
a.10
a.10
a.(四)巩固应用
a.1. 圈一圈 , 算一算a.【课本91页〞做一做”第1题] 。
57-明2和理7由5-。20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减 , 因为这两个算式中的7和2同在个位或 十位上。
2. 57-2= 55 57-20= 37 57-9= 48
75-2= 73 75-20= 55 75-9= 66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57-9和75-9的。
计算57-9时 , 先用7与十位退1作17 , 17-9=8 , 十位退1后为4 , 40+8=48 ; 计算75-9时 , 先用5与十位退1作15 , 15-9=6 , 十位退1后为6 , 6+60=66。
a.7 + 4 a=.1 a.3a.11
a.10
a.6 + 5 a=.1 a.4 a.11
a.10
a.2a.【课本91页〞做一做”第2题]
. a.7 + 3 + 3a=.1 a.6 + 4 + 2a=.12
b.7 + 6a=.133
b.6 + 6 a=.12
a.8 + 2 + 2a=.12 b.8 + 4a=.12
知识点 1
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2. 57-2= 57-20= 57-9=
75-2= 75-20= 75-9=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b9b068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0d.png)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课题: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图形的认识》科目:小学数学年级:一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新教材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关联》中的《整理和复习:图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整理课。
通过对这些图形的整理和复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以及几何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回顾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区分和辨认不同的立体图形,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学生能熟练描述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如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等。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和运用这些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能正确区分和辨认不同的立体图形。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立体图形的图片、动画等。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模型若干。
练习题卡片。
(二)学生准备自己收集的一些立体图形物品,如积木、盒子等。
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202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第三单元《认识立体图形》教解析
![202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第三单元《认识立体图形》教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ac6a2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1.png)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原教材
例1:认识立体图形
例2:图形拼组
例3:看谁搭得高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新教材
例1:认识立体图形
例2:看谁搭得高
例3:图形拼组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新教材
认识
问题的解决
图形的关系
例1:认识立体图形
例2:看谁搭得高
例3:图形拼组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主题图
二 教学内容
练一练
区别:第一题连一连中删 掉了圆柱形的饼干,正方 体改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 魔方。
二 教学内容
练一练
区别:第二题的中减少了一个 长方体,增加了一共有( ) 立体图形。答案是10个,原本 是11个,这也是放在十以内数 的认识之后教材的另一改变。
二 教学内容
练一练
没有变化
二 教学内容
二 教学内容
例1:做一做第1题。 区别:第1题是旧教材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 第1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 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见实物 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图形名称摸实物。 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增强空间想 象能力。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立 体图形的认识。可以根据特征拿物体、 根据物体说特征的方式加深对立体图 形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
相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例3:图形拼组(用相同的图形) 区别:例题中新增8个小正方体拼成 的大正方体。对话中增加了“我用” 两个字。 设计意图:原教材只学习五以内的认 识,现在是学完10以内的认识后, 结构上更加合理。 教学建议:拼组出新的图形,进一步 直观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不相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ddd65a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f.png)
(完整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完整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第一年级1. 数的认识与数的构成1.1 数的基本认识1.2 数的顺序与排序1.3 数的前后顺序1.4 数的数量关系2. 加法与减法的认识2.1 加法口诀与加法表达式2.2 减法口诀与减法表达式2.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3. 数的分解与组成3.1 数的分解法3.2 数的组成法3.3 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关系4. 计量与度量4.1 长度的比较与计量4.2 重量的比较与计量4.3 容量的比较与计量5. 图形与图形的认识5.1 点、线、线段和射线5.2 两点之间的直线与曲线 5.3 线段上的点第二年级1. 数的认识与数的构成1.1 多位数的认识1.2 数的顺序与排序1.3 数的前后顺序1.4 数的数量关系2. 加法与减法的计算2.1 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2 加法和减法的性质与应用2.3 进位与退位的概念3. 数的分解与组成3.1 数的分解法3.2 数的组成法3.3 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关系4. 二维几何图形4.1 正方形与长方形4.2 三角形和四边形4.3 圆的认识与性质5. 时间与日历5.1 时间的认识和读表5.2 天、星期和月份的认识 5.3 使用日历进行计算第三年级1. 数的认识与数的构成1.1 多位数的读写1.2 数的顺序与大小比较1.3 数的前后顺序1.4 数的数量关系2. 加法与减法的计算2.1 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2 加法和减法的性质与应用2.3 进位与退位的应用3. 数的分解与组成3.1 数的分解法3.2 数的组成法3.3 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关系4. 分数的认识与应用4.1 分数的基本概念4.2 分数的读写和比较4.3 分数的加减法5. 三维几何图形5.1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性质 5.2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5.3 体积的认识与计算第四年级1. 数的认识与数的构成1.1 数的读写与数的大小比较 1.2 数的顺序与前后关系1.3 数的数量比较与换算1.4 数的整体与部分2. 加法和减法的计算2.1 加法与减法的应用2.2 进位与退位的应用2.3 乘法的认识与计算3. 数的分解与组成3.1 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关系 3.2 数的最大与最小值3.3 向下保留,向上调整4. 分数与小数4.1 分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4.2 小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4.3 分数与小数的加减运算5. 长度与周长5.1 长度的认识和计算5.2 周长的认识和计算5.3 问题解决中的周长应用第五年级1. 数的认识与数的构成1.1 实数与分数的认识1.2 分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 1.3 排队与分数的关系1.4 数轴来认识实数2. 加法与减法的计算2.1 加法和减法的应用2.2 进位与退位的应用2.3 乘法和除法的认识与计算3. 数的分解与组成3.1 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关系 3.2 数的整数因子与倍数3.3 带余除法的应用4. 数的比较与计算4.1 数的近似与数的比较 4.2 除法的近似与验证4.3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5. 面积与面积单位5.1 面积的认识和计算5.2 平方厘米和平方米5.3 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第六年级1. 数与量的认识与运用1.1 分数的表示与运用1.2 数轴与分数的关系1.3 百分数的认识和应用 1.4 负数的认识和运算2. 加、减、乘、除的应用2.1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2.2 有理数的乘除运算2.3 运算法则与实际问题3. 数与式的代换和移项3.1 简单的数字代换3.2 数与式的运算3.3 移项与整式的简化4. 图形的认识和运用4.1 三角形的认识和性质4.2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4.3 长方体的认识和表面积5. 统计与概率的认识5.1 数据的统计与表示5.2 数据的分析与应用5.3 排列与组合的概率以上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的知识点汇总,涵盖了各年级的数的认识、加减法、数的分解与组成、几何图形、时间与日历、分数与小数、长度与周长、面积与面积单位、有理数与代数式、图形的认识与运用、统计与概率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