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11课 《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

合集下载

《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成案

《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成案

《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____ 姓名___ _____ 小组_ __ 评价____教师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山麓、名副其实”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采用“移步换景”、“多角度绘景”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掌握文章写作方法,体味写作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味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及竹乡人闲适、宁静的生活,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

2、体会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描写顺序。

课前预习【知识链接】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黄蒙田(1919- ),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当代的画家、散文家,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

曾主编《海洋文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常在《海洋文艺》上发表作品。

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

作品有《湖畔集》(1972)、《山水人物集》(1976)、《湖光山色之间》(1976)、《春暖花开》(1977)等。

作者曾到过江南竹乡,那里秀丽的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他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了本文。

2、解题“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

“深处”二字可见竹林的茂密。

“人家”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3、竹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

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初一上) (4)doc初中语文 (1)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初一上) (4)doc初中语文 (1)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初一上)(4)doc初中语文(1)一、课文讲明。

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欢乐。

文章却用大量篇幅描画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意在具体描画竹子丰收的景象。

为后文写人家,写竹乡人的〝欢笑〞作铺垫,重在表现江南竹乡的漂亮富饶,表达作者对竹乡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文章最后讲:〝专门长一段时刻后〞仍旧不能忘却,缘故有二:一是那个地点独具特色的竹林,二是那个地点闲适、安静的竹乡人的生活。

二、设计思路。

本课时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的重点是熟悉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得课文前面部分的写景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描画竹子的丰收景象为后文写人家,写竹乡人的〝欢笑〞作铺垫,展现竹乡人闲适、安静的生活〔也确实是〝难忘〞的缘故之二〕。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竹海,我们不能不对作者的描写角度,写景方法〔又由于前面两篇文章对此咨询题都有所涉及〕进行关注。

这也是作者〝难忘〞竹海的缘故之一。

因此本课时着重解决那个知识点,属于一堂专题研究性的课。

三、设计原那么。

1、有意降低难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

2、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阅读与写作指导并举。

4、学生活动充分,积存丰富。

5、课内外衔接,知识与能力并重。

讲明:1、教学重点确定为〝竹林〞,并非否定〝人家〞。

因为在第一课时差不多解决了那个咨询题。

2、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竹乡、热爱竹乡人民以及改革开放给农村致富的主题反映不是专门明显,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把它放在了第一课时。

四、设计流程。

教学目标:学习写景的层次和方法教学重点:多角度写景。

教学难点:调动多种感受器官写景。

课型:研究性学习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与文本对话,预备活动。

1、快速阅读课文,重点是前面三个自然段,尽量识记课文内容。

2、开展〝聘请导游〞活动。

〔以〝看!这确实是我们家乡的竹海……〞为句式。

〕三、学生与教师对话,深入明白得。

语文版语文初一上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初一上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初一上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明白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合理安排顺序,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一探究一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竹林的漂亮、竹乡生活的恬适,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写景文章的特点教学难点明白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如此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爽之态;南方之景,犹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适之姿”。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去江南竹乡领会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二、简介作者。

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广東台山人。

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和《清明小简》等十多种。

三、字音及词义。

山麓:山脚。

麓,山脚。

饼饵:糕饼一类的食物。

竹坞:指四周长满竹子的地点。

山岚:山林中的云雾。

岚,山里的雾气。

匾箪:盛东西的扁形竹器。

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名副事实上: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

髹:用漆涂饰器物。

箬:那个地点指笋衣。

四、整体感悟。

1、谋篇立意——文章重点写出山村人家,写竹林丰收的欢乐。

文章通过不同的视角描写茂盛的竹林,不仅表现了江南竹乡的漂亮富饶,也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那儿的勤劳淳朴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2、文章脉络:全文共十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缘起。

由吃扁尖笋引起对江南乡下作客的回忆。

第二部分(2~5),写“竹林深處”。

这一部分又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扁尖笋、碧螺春谈起,略点江南竹乡风味。

第二层,转入正题,先总写竹乡的竹海。

第三层,由石子路深入竹海,才知其中既深密又曲折。

第四层,登竹坞居高临下,俯瞰竹海。

借画家和护林员的议论,点出竹材竹笋丰收。

第三部分(6~9),写“竹林深处人家”。

这一部分也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怀疑宁静的竹海没有人家,后来发觉竹林深处的炊烟,引人下文。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3)培养学生对家庭和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生词和短语解释: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5. 写作练习: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展示竹林和深山人家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 口语表达:通过朗读和背诵的评价,检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的评价,检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理解能力:通过考试和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生词和短语解释: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5. 写作练习: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doc

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doc

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景技巧的运用,以及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语感。

4、体会全文通过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对祖国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领悟自然与人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景技巧的运用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二、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1919年出生,广东台山人。

著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春暖花开》等2、朗读课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标好自然段,划好重点字词。

(3)融情入境,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江南竹乡的特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3、预习自测(1)注音山麓.()隧.道()屏.风()密密匝.匝()晾()竹坞.()山岚.()缕.缕炊烟()竹箬.()沏()器皿.()匾箪..()名副.其实()深沉气势(2)解释词语密密匝匝:名副其实:束手无策:【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1、竹乡人家的生活和环境氛围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江南竹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说说作者写了江南竹乡哪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可从竹林、竹乡、竹民三个方面考虑)竹林:竹乡:竹民:3、主题归纳:本文是一篇优美如画的散文,文章描绘以及情景,抒发了作者之情。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景技巧的运用。

2、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

3、领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小组合作交流进行文本探究(1)细读课文前3段,李白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景物的特点也不同,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林景象的?写了竹海的哪些特点?①远望:近看:举目四顾:②竹海特点:(2)作者写竹海之景意在为后文写竹海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做铺垫.本文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有了课文前半部分写景的烘托铺垫,后半部分写竹乡的美丽富饶和写竹农丰收后的喜悦,就显得十分充实、自然。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

11.竹林深处人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读的顺畅,读出感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江南竹乡清幽的优美景色,了解竹乡人民热情好客、勤劳质朴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1、朗读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竹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植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谦逊和高洁的象征,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著名的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也写下了颂竹的千古名篇,请欣赏:《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师范读,生齐读,在郑板桥先生的诗中初步领略竹子的品格。

师:同学们愿意领略竹子的风采吗?今天,我们请来当代画家、散文家黄蒙田先生带领我们去江南竹乡走一走。

二、走进作者:黄蒙田 (1919年7月——),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1936年毕业於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

1945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晾()沏()隧.道()竹箬.()山岚.()竹坞.()山麓.()匾箪.()答案:liàng qī suì ruò lán wù lù dā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幅其实的竹乡。

B.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密匝匝,把路的上空盖着。

C.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镂镂轻烟。

D.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册。

解析:A项“幅”应为“副”;C项“镂镂”应为“缕缕”;D项“册”应为“策”。

答案:B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气势:(2)竹坞:(3)山岚:(4)匾箪:答案:(1)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第十一课:竹林深处人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竹林深处人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竹林深处人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张村田黄蒙田导学平台[课标要求:]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2、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学法点悟]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相互质疑,理解课文内容,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增强感性认识。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优美如画的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写了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物?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是从一个角度,还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呢?全文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质疑:文章写了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物?解惑:文章描绘了江南乡下的春天,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情景。

质疑:作者是从几个观景点描绘不同的竹林景物?解惑:作者是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分别是:1、远处所见:远远望去,从平地到山顶全铺着竹子,像全被竹海淹没了。

一阵风吹来,只见竹浪一浪推着一浪,直涌到很远。

2、竹林深处所见:山路两边高大的竹林很密,盖住了天空,一点也感觉不到阳光的猛烈。

我们走在路上就好像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像屏风挡住路,好像走不通了,但是我们走到前面一看,另一条山路又出现在我们眼前。

3、竹坞所见:抬头向四面看望,到处都是竹子。

质疑:全文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解惑:作者通过描绘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对祖国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对欣欣向荣的生活的讴歌,以及对勤劳、朴实的山村人民的热爱之情。

[语言揣摩]1、“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这是写“我们”深入竹海近看的感觉。

竹林密得教人仰头看不见上空,像走过竹海的海底隧道。

2“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

这句话对竹海进行精彩、细致的描绘,运用了“推”、“涌”、“暗浪”等表现力强的词语,渲染了“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充分表现了竹海的“深沉”。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竹林深处人家》。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模仿、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竹林深处人家》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的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 学生创作诗歌的技巧和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竹林深处人家》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竹林深处人家》。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教师总结并讲解诗歌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4. 创作与表演:(1)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指导学生创作诗歌。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表演。

(3)教师评价学生的创作和表演,给予鼓励和建议。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竹林深处人家》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习诗歌《竹林深处人家》,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2)学生自愿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下次课分享感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写竹林的诗歌,如《竹石》、《竹枝词》等,进行比较学习。

(2)学生分析不同诗歌中竹林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手法。

11竹林深处人家第一课时导学案.doc

11竹林深处人家第一课时导学案.doc

赐山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1、竹林深处人家(第一课时)备课设计人:王灿时间:2013、11、19班级姓名小组名学案编号:【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进行生动描写的写法。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进行生动描写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描写顺序。

课前预习链接(一)竹子小时是竹笋,竹笋味道鲜美是做各式美味菜肴的好食材。

竹笋长大是竹子,竹子纹路清晰、板面美观、色泽自然、竹香怡人、气质高雅气派。

竹子不积尘、不结露、易清洁。

竹子不仅能自动调节环境湿度并抗湿,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而且能吸音隔声,可以有效摈除杂声,还你宁静心境。

因为竹子有这么多优点,所以使得竹子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广泛用于制作饰物、器具、乐器、家具等等。

竹子不只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由于它挺拔虚心骨节硬宛然象征了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气节,因此它也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历来为人们赞颂。

岁寒三友:竹、梅、松(不畏霜雪彰显生命的坚韧不屈)四君子:竹、梅、兰、菊(君子:对具有崇高品质的人的尊称)能力拓展:中国人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我国可以说是“竹子文明的国度”,请各学习小组尽力搜集有关“竹文化”的资料(比如成语、诗词、画或是竹子的知识等),并将成果展示在各个小组的公示栏上进行学习交流。

(二)作者简介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

1916年7月出生,广东台山人。

193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

1945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

曾经写过中、短篇小说,不久放弃这种文体,几乎全部集中散文创作。

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和《清明小简》等十多种。

当代画家、散文家。

【自学过程】一、落实基础知识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各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重点分析第一部分(1)作者是从几个观景点描绘不同的竹林景物?(2)、作者描写竹林抓住了竹林什么特点?(3)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竹林?五、字词积累,抄写词语并解释。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竹林深处人家》。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竹林的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所传达的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竹林深处人家》。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领悟诗歌中所传达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歌《竹林深处人家》的文本。

(2)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竹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感受竹林的意境。

(2)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3. 词语解析:(1)解释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竹林”、“深处”、“人家”等。

(2)让学生讨论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4. 句子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重要句子,如“竹影婆娑舞,花影绰约飘”。

(2)引导学生领悟句子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5. 讨论与思考:(1)让学生思考诗歌中所传达的生活态度。

(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种生活态度。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竹林深处人家》。

(2)写一篇关于诗歌中所传达的生活态度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的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或散文。

(2)让学生欣赏与《竹林深处人家》主题相关的绘画或音乐作品。

11竹林深处第二课时.doc

11竹林深处第二课时.doc

赐山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1、竹林深处人家(第二课时)备课设计人:王灿时间:2013、11、20班级姓名小组名学案编号:【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进行生动描写的写法。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进行生动描写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描写顺序。

一、课前抽测字词。

二、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整体感知】作者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1、阅读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到达竹林深处人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细读第六自然段,作者是如何细腻的描写竹农生活的?突出什么特点?给我什么感觉?3、第七自然段用了什么写法?突出了竹林的什么特点?第三部分1、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文章结尾不直接写如何离开竹乡,而是写自己的深刻印象,并且用了两个词,是哪两个?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感受本文的语言特色1、通观全文,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方面的鲜明特色?2、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的笔墨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否切题?为什么?3、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三、课后作业阅读理解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雷抒雁)“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

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

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梦话?是的,是梦话。

50多年前,那一片茂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

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

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

《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

《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进行生动描写的写法。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2【自主学习】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短语填空:晾着()屏风()竹坞()竹箬()山麓()山岚()匾箪()()密密匝匝()()手无策名()其实将自己掌握不好的生字词巩固3—5遍2、把握课文内容: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______为线索,采用______的方法来描述自己深入竹林见到人家所见之景。

读课文后请完成下列各题,交流讨论,展示评价。

A.深入竹海的感受:远望—_____________近视—_________四顾—_________B.探访人家的见闻:遥见—___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__初识—_____________品尝—_____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____3、说说你对竹林的感受,谈谈作者对竹子的感情。

【课堂探究、展示评价】4、根据课文内容找出作者对竹林感受相对应的句子,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视觉角度竹林特征句子作者感受这种写景的方法是5、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的笔墨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否切题?为什么?【总结归纳】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2、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语言品味】1、作者用了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

请找出来并赏析。

•竹的海洋─•竹海暗浪─•海底隧道─•竹的屏风─2、本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

请从语言的角度自己设计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说明问题设计的理由。

(不能抄用试卷上的题目)问题:理由:【课堂检测】1、读课文,掌握下列生字并给加线字注音。

山麓()密密匝匝()山岚()屏风()隧道()名副其实()2、作者对竹子的描写很有特色,按下列要求从文中各找出一处同竹子相关的句子。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描绘的美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家乡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课文句式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课文句式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和书写。

(2)教师挑选几个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3.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描绘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5. 欣赏课文语句(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描绘景色的优美语句。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6. 运用课文句式表达(1)教师出示图片或场景,引导学生运用课文句式进行表达。

(2)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7.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生字词和句式。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练习运用课文句式进行写作。

《竹林深处人家》第一课时导学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竹林深处人家》第一课时导学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自主学习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山麓隧道竹坞
山岚竹箬匾箪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晾沏岚径栽隧
谅彻岗经裁遂
二、语言积累
1、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束手无策:
名副其实:
山岚:
山麓:
三、文章大致内容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出各段段意。
2、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方面的鲜明特色,竹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编号:11主备人:张洪梅学校:城郊校对人:关景华
课题
11.竹林深处人家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难点预测
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仔细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并熟记基础知识,在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D、晾干(liàng)碧螺春(luó)发霉(méi)
2、填入下列句子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先前看到的炊烟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上再竹海里山涧,竹桥,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A、钻入轻绕爬过越
B、轻绕钻入过越爬
C、钻入轻绕越爬过
D、轻绕钻入越过爬
3、下列没有说明江南竹乡竹海特点的一项是( )
合作探究
பைடு நூலகம்班内展示
一、问题探究
1、什么事情引起作者对竹林深处的回忆?那种回忆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作者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方面对竹子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3、文章中的画家和护林员面对竹海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语文版

11竹林深处人家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能够说出课文写的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及景物特点。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表达出作者对竹乡生活的向往之情。

3.能够从修辞(比喻、排比)手法和抓住关键词赏析准确生动的语言。

4.学会用拟人修辞手法,写一段话(写景)。

第一课时一、导学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山麓.(lù) 隧.道(suì) 屏.(píng)风竹坞.(wù) 山岚.(lán) 竹箬.(ruó) 匾箪.(dān) 沏.(qī茶)2.带着对竹乡的向往之情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1.描写竹乡的丰收景象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

请将下列内容照样子补充完整。

远望:竹林如海――“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近看:深入竹海――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四顾:穿过竹海――“除了竹子还是竹子”3.竹乡用竹突出表现在房子和家具器皿。

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房子:竹乡里的房子、、、、、、门窗也无不是竹的。

家具器皿:放眼望去、、、、、、也是竹箬做的。

4.作者写竹乡人生活的主要内容(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听到和看到的:(1)后来又看见孩了们赶着山羊回来、、、、、、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2)我们正要离去、、、、、、女孩子回来了。

闻到和想到的: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更和谐更有情调的了。

小结:(写一写)你本节课的收获。

当堂检测:1.听写下列词语晾(笋干)山麓隧道屏风竹坞山岚竹箬匾箪沏茶名副其实密密匝匝2.听写下列句子(1)两旁高在的竹林密密匝匝、、、、、、仿佛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2)我心里在想着、、、、、、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3)课文末段第二课时一、赏析语句(提示: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主要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引用、反问、设问、排比等)。

试在课文中找出比喻、引用、反问、设问、排比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比喻句:引用句: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二、分析句子的妙处(提示:分析句子的妙处,一般是要我们指出句子的修辞手法和相关的精当的词语它“显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或且“准确地写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和句子的内容解决这个“什么”)1.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
导读: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
导学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隧道、山岚、竹坞、名副其实、束手无策”等重点词语,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领悟“自然与人”的和谐美。

第一课时:
Ⅰ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1919年出生,广东台山人,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清明小简》等。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边朗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朗读的基本要求:
⑴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⑵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读出层次;
(提示: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2.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
3.竹林人家的生活和环境氛围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通过诵读课文,江南的竹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Ⅱ预习自测
请结合课本完成自测。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屏风()沏茶()隧道()竹箬()
山岚()竹坞()山麓()匾箪()
密密匝匝()山jiàn名fù其实
2.请解释下列词语。

束手无策:
名副其实:
密密匝匝: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究解决。

第二课时
探究案竹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它一直是虚心、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佳句。

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是一副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的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否切合题意?为什么?
2.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至少说出两点。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不做任何形式的回答,以便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针对性。

(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同学进行一对一交流,或者学习小组内部的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精句赏析
1.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

提示:这句话用写竹海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密匝匝,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提示:作者为什么会有“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的感觉?
3.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提示:为什么作者每当“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探究点二文本理解
1.通过诵读,说说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提示:可从竹林、竹乡、竹民三个方面全面考虑)
2.李白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特点也不同,请同学们回到文本,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观景点来描绘不同的竹林景象的。

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本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探究点三综合探究
1.作者是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竹的韵致的?
文章题目是“竹林深处人家”,落脚点应该是“人家”,作者却用了过半的篇幅写竹林,描写竹林人家的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否切合文题?为什么?
Ⅲ文本拓展
按语:读了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我们见识了江南竹乡的宽广秀丽和竹民生活的和谐静美,但是只见竹之密,竹之多,竹之绵延无际,却缺乏对竹的内涵的了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见微能知著,小中见功夫。

面对青青一竹,我们还应该有哪些思考呢?让我们在付梅丽的《竹思》中继续探索吧。

竹思付梅丽
拾起竹韵的品思,夹在记忆的扉页,等待来年的春风,吹起酣梦的残浓。

是春天招来了四月的踏足,还是四月留住了春天的脚步?春天四月芳菲尽显,四月春天浓情依然。

然而在那些比较偏僻清幽的地方,
有这样一种植物也静静地在春天里滋长,也默默地为春天送去缕缕祝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韵竹魂,仅限于斯。

她,腹中空空,把她纵向剖析,里面只有横隔的竹节,其他一无所有,有人却说,这是“虚怀若谷“。

她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腹中无物就不断向外界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用不满足。

品竹,就要品她的虚心自持。

她,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松柏的身躯伟岸;没有月季的引蝶浓香,也没有杨柳的盈絮飞扬。

有人却说,这是高风亮节。

她性高韵胜,明净深邃,不炫耀,不卖弄。

然而她的青翠欲滴,她的四季常青,在人们眼中却是另一番景致。

她那毫不张扬的独特之美,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使她成为他们笔下感情的寄托之物。

赏竹,就赏她的隽秀脱俗。

她,时时作节,每成长一步,都留下印记,是要让自己不断回首过去吗?有人却说,这是“竹子作节步步高“。

在生命的旅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困难不能使她害怕,挫败不能使她畏缩,竹节就是最好的印证。

赏竹,就赞她的不断进取。

她,扎根地下,不断向下伸展,是只会向下看而望不到头上的蔚蔚蓝天吗?有人却说,这是“扎稳根基“。

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干事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发扬竹的坚韧精神。

念竹,就念她的踏实稳重。

她,立于寒冬,孤芳自赏,不知与时俱进,让自己过得舒适安逸。

有人却说,这是“笑傲严寒“。

在冰封大地的冬天,抗严寒,斗傲雪,品性坚韧。

与松、做伴,为冬天添一份生机与活力,因而与松、梅被人们亲切地并称做”岁寒三友“。

思竹,就思她的坚韧不屈。

从小就对竹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种超乎寻常的爱。

青青翠竹,亭亭玉立,修长的身躯,好似苗条的妙龄少女;挺拔的姿态,又好似威武的将士。

竹,也是文人墨客的一种情怀的寄托。

晋代有“竹林七贤”在竹林里清谈,唐代“竹林六逸”隐居于徂徕山的竹海中,纵酒酣歌,谈诗论文。

竹经通幽处,人在画中游,郑板桥赞曰“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真恰如其分。

唐代白居易更是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以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竹被喻为全德君子,“居有竹”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住所的最高境界,被认为是精神上的一大享受。

竹如此可爱,怎能不让人怜、爱、喻、品、赏呢?故竹从不缺少懂她的“知心人”。

四月的竹,让春天在褪去华丽鲜艳的外衣后,还有那么一丝朴素、执着与不俗的内在涵养。

繁华背后,竹,演绎着另一种极致!就像我们人,不仅要注重与讲究外在美,更要塑造自己的内在美,因为那种美更让人留恋与品味。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我说:“一叶一宇宙,一竹一人生”。

人生,思竹,思人生。

Ⅳ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下列各项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B.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密匝匝,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C.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

D.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

2.“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

”句中的“铺”字能否换成“长”字?
有错必改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课堂小结: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