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太阳病
伤寒综述二-太阳病
太阳病证候类型太阳病可分经证和府证两大类型。
经证为邪在肤表的病。
太阳病概说太阳主人体的肌表,外邪侵犯,大多从表而入,正气奋起抗邪,于是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太阳病,又称表证。
但太阳病有经证、府证之分,太阳统摄营卫而经脉循行项背;太阳之府,就是膀胱,所以邪犯体表所出现的表证,又称太阳经证。
如经证不解,邪传膀胱,乃成太阳府证。
从“太阳”二字词义上讲,“太”是开初的意思,病属初起,正气尚盛,抵抗力较强,证侯表现多属阳性,故太阳病,亦即意味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
综上所述,可知太阳病的含义,其原因是外邪侵袭,病程为初期阶段,病位在一身之表(指经证而言)。
太阳病的主要脉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主要脉证。
不问其感受的是何种病邪,其病程有多少长短,但见此脉此证,即可指为太阳病,换句话说,凡称太阳病者,必须具备此脉此证,否则,便不能称为太阳病。
现将其主要脉证讨论如下脉浮:脉搏轻按即得的,谓之浮脉,《难经》形容它:“脉在肉上行。
”因外邪侵袭于肤表,正气抗邪向外,故脉亦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人身的背部。
太阳经脉受邪,不能象平常一样的柔和,故头项强痛。
恶寒:亦包括恶风在内,这是外邪侵袭,卫阳被郁的缘故一般情况是,太阳病的主证除了上面所述以外,当有发热,在临床上,太阳病的恶寒与发热,总是同时并见。
但在太阳伤寒初起的时候,确有未发热的情况,而恶寒为必具的见证,所以太阳病的主要脉证,只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而不言发热,就是这个道理。
然根据卫阳被郁的情况来讲,伤寒初起虽有未发热的,但为时短暂,一定会很快发热,《素问·调经论》:“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根据这一机理,可知恶寒发热是太阳病的主要热型。
且太阳伤寒的未发热而恶寒,与少阴病的无热恶寒,有根本上的不同,两者不容混淆。
未发热,是指暂时不发热,并不是始终不发热,无热是指根本不发热,两者的区别,自很容易。
即以恶寒来辨,太阳病恶寒,必脉浮而有头痛,少阴病的恶寒,脉必沉微细而无头痛。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惠及百姓,为了百姓生命身心健康之显然而日夜谋求、积极探索,从而遗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备受病痛煎熬的人民提示了一条解决之道。
其著作了不起之处不仅是其遗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是创建了辨证的理论体系,缔造吉龙德、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就是师徒据说的经验之谈,而是沦为了一门具有理论的学科,并使中医的各种就医方法都有理无迹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至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去化疗疾病,挽回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化疗就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至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步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伤寒论》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伤寒论》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一句,说的是太阳病如果想好的时候,一般都在巳时至未时之间。
巳时,上午9点到11点。
午时,上午11点到1点。
未时,下午1点到3点。
一个时辰是2个小时,巳午未这三个时辰,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
这个时间段,在一天当中,是阳气升发的状态,过了下午3点,阳气就退出了主导地位,阴气则开始占主导地位。
按阴阳来分,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一天之中如果分成四等份,是这样的。
上午为阳中之阳。
下午为阳中之阴。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上午一大早,阳气开始逐渐升发,9点以后,阳气基本上就算是比较足了,而且还在一直升发。
到了中午12点,阳气升发至最高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夏至。
过了中午12点,阳气开始减少,阴气开始增加,到了大约下午3点以后,阴阳二气基本上就平衡了,再往后就是阴气主导了。
把一天的24小时和一年的24节气对应起来,他们是这样的关系。
立春 03:00雨水 04:00惊蛰 05:00春分 06:00清明 07:00谷雨 08:00立夏 09:00小满 10:00芒种 11:00夏至 12:00小暑 13:00大暑 14:00立秋 15:00处暑 16:00白露 17:00秋分 18:00寒露 19:00霜降 20:00立冬 21:00小雪 22:00大雪 23:00冬至 24:00小寒 01:00大寒 02:00 上午9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立夏,中午12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夏至,下午3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立秋。
我们知道,立夏到立秋,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也是阳气最旺的季节。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想要好的时候,一般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也就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间段,有没有这样的道理呢?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也只能是约略之词,并不是绝对的。
我们说,影响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主导因素,外因只能影响,不能决定。
伤寒论之太阳病赵鲲鹏
兼证
主治方中随证加减
本证
太阳病
变证
治则与治法
辛凉解表
温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太阳病治疗与转归
太阳病转归:
(1)痊愈:汗之得法,表解而愈;
(2)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传
阳明
太阳病 内陷少阳 三阴(少阴多见)
(3)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脉证提纲
太阳病提纲
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 汗出、恶风:太阳表虚证 食少、腹胀、畏食生冷、口干不欲饮:寒 饮内停之太阴病。
• 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方用桂枝汤合外 台茯苓饮,重白术用量(18g),以温中生 津通便。
• 桂枝15g、白芍12g、茯苓20g,党参 15g,白术18g,生姜15g,枳实10g, 陈皮1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病因:风寒外袭
主症与病机:
脉浮
外邪束表
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 (风寒犯
太阳经气郁滞
恶寒
表)
卫阳被遏,温煦失职
热型:恶寒与发热并见。病在太阳,卫气
抗邪,当有发热。本条虽未言及,但应知有发热
一症。
释疑:
提纲证中为何未提及发热?
太阳伤寒证早期可有短暂的“或未发热 ”
相对而言“恶寒”更能突出太阳表证的 特征
头为诸阳之会,太阳病必然头痛,故头痛的 减轻与否。决定预后。
✓ 欲作再经,何以要针足阳明?
欲作再经,是指病至第七日尚未痊愈而邪气 有向阳明传变的趋愈,针足阳明的经穴(如足三 里、趺阳)使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则邪气 不得内传,仍可出太阳之表而愈。这与《全匮要 略》“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精神是一致的。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太阳病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方剂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解表散寒、发汗解肌的疗效。
本文将对伤寒论太阳病方剂进行总结,以便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剂主要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麻黄具有发散寒邪的作用,桂枝能温经散寒,杏仁能平喘化痰,甘草则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不解、肢体疼痛等症状。
桂枝具有发散寒邪、温经散寒的作用,芍药能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药性,生姜能温中散寒,大枣则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3. 防己黄芩黄连汤:防己、黄芩、黄连、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口渴、汗出不解、尿黄等症状。
防己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黄芩能清热解毒,黄连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甘草调和药性。
4.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等症状。
柴胡能解表宣肝,黄芩清热解毒,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人参补益气血,甘草调和药性。
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干姜、黄柏。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小柴胡汤在柴胡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干姜和黄柏,干姜能温中散寒,黄柏能燥湿止泻。
6. 茵陈蒿汤:茵陈、蒿草、柴胡、生姜、大枣、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心烦不宁、胁肋胀痛等症状。
茵陈和蒿草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柴胡宣肝解郁,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药性。
7.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大枣、豆豉、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豆豉解毒,甘草调和药性。
郝万山伤寒论太阳篇小结笔记
郝万山伤寒论太阳篇小结笔记哎呀,今天咱们聊聊郝万山的《伤寒论》中的太阳篇,别看这名字,听起来好像很高深,其实里面的道理,简单易懂,适合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
说起伤寒,这可不是寒冷的天气,而是指一种病症,像感冒那样让人浑身不舒服。
万山先生的这本书可真是个宝贝,尤其是太阳篇,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在太阳篇里,万山主要讲了太阳病的种种表现。
就好比春天的第一场雨,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过一会儿,天上就开始雷声大作,雨点啪啪直下,没准还把你淋成落汤鸡。
太阳病也是这么回事,刚开始可能只是小感冒,后来却可能发展成发烧、头痛、全身无力,让你连躺在床上都觉得累。
哎哟,想想都让人心里发毛。
万山还特别强调,太阳病的关键在于表证。
你知道的,表证就是身体表面那些症状,比如说怕风、怕冷、发热,跟一只被风吹到的狗似的,缩得像个球。
万山的意思是,这些症状虽然看上去很吓人,但如果处理得当,其实没啥大不了的。
他提到,治疗的时候,得先把这些表证给解决掉。
就像赶走家里那只讨厌的苍蝇,甭管它怎么飞,你得想办法让它消失。
万山还提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概念,就是“发汗”。
你想啊,流汗可不是为了减肥,它实际上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太阳病的时候,身体就像个小火炉,得先把里面的热气给排出去,才能让人感觉好点。
哎,我想起我朋友那次感冒,医生让他多喝水,多出汗,结果他在家里整天像条鱼一样出汗,最后居然好得飞快。
你说,谁还敢小看流汗这事呢?再说了,万山在书里还强调了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比如说用一些草药来调理身体。
这就像做菜,你得找对食材,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那些草药就像调料,配合得当,才能让人身体恢复得快。
万山给的建议简单明了,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厨师,教你怎么在厨房里游刃有余。
万山还提醒我们,别盲目追求大剂量的药物。
咱们得明白,药物就像调味品,太多了反而不好。
很多人一听有病,就想着多吃药,结果越吃越糟糕。
其实少就是多。
这种智慧就像老祖宗说的“过犹不及”,意思是说,做事得掌握个度,过了头反而坏事。
《伤寒论通解》二十五课太阳病篇汗法禁忌一ppt课件
➢ 证候: ➢ 1.少阴体质——多见 ➢ 津血亏损较 ➢ 2.阳明湿热 ➢ 3.太阴水饮
➢ 治疗相当困难。
➢ “虽身疼痛”——脉象也会有浮 ➢ “虽”——“即使”,表示假设。 ➢ 病机:不通则痛 ➢ 1.津血亏损,瘀血内阻, ➢ 2.湿热 ➢ 3.寒饮内阻
➢ 真武汤,或者五苓散之类证候。
➢ 3.少阴病营卫不足证候。
➢ 主要是人参黄芪汤证候。
➢ 疲倦,脉虚弱。
➢
列入“不可发汗”
➢ “发汗必便血”: ➢ “必”——“可能”的意思 ➢ 不一定。 ➢ “便血”————尿
血?????????? ➢ 肉眼血尿 ➢ 1.多从下焦与津血着手。 ➢ 2.本涉及“水府”——气化失常。 ➢ 过度发汗,病势深入,而津液大伤,病入
“燥,焦也。”,
➢ 阳明病:恶热、贪凉喜冷、小便黄。
➢ “不可发汗”——阳热证候 ➢ 伤津液——津血
➢ 误用: ➢ 1.更伤津液与营血 ➢ 2.增加邪热 ➢ “热热”之戒。
➢ 如何治疗?
➢ 总宗旨:“清”——断其病源。 ➢ 辨证原则:分证候 ➢ 白虎加桂枝汤; ➢ 黄连阿胶汤证候; ➢ 承气汤类方。
血分
➢ “便血”如何解决?——猪苓汤 ➢ 1.发汗,伤津液,生邪热 ➢ 存在:阳明证候 ➢ 2.本有水饮证候。
➢ 最终:水热互结证候 ➢ 清热、渗湿、止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 则痓。(宋85)
➢ 此条讲“疮家”“不可发汗”的情况。
➢ “疮家”: ➢ “疮”——“疡科” ➢ 特点: ➢ 1.皮肤上肿烂溃疡——渗液 ➢ 2.长期的,反复发作。
➢ 此条讲“淋家”禁用汗法的情况,而且言 明“发汗必便血”。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温病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 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6)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 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8)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
文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
脉相承 ➢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 衰,故为病愈。
太阳病自愈之机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原文3)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1)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伤寒论》中太阳病相关病证的鉴别(思维导图)
太阳病鉴别大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郁热而除烦,解表为主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内蠲寒饮而治咳喘,重在蠲饮小青龙,桂枝加厚朴杏子,麻黄汤皆治喘小:太阳伤寒表实兼喘,无汗有内饮桂:太阳中风表虚兼喘,有汗无内饮麻:太阳伤寒表实证,寒邪闭表,肺气不宣喘,无汗无内饮分支主题2麻杏甘石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均见汗出而喘麻:汗下后邪热内传,热壅于肺而喘,因里热盛,故有发热而渴,汗出,不恶寒,脉浮数等,而无表证,治在清宣肺热桂:外感风寒,无里热,而有发热不渴,恶寒,汗出,脉浮缓等表证,治在调和营卫,下气定喘分支主题3苓桂甘枣汤,桂枝加桂汤苓: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病者仅见脐下悸,而无奔豚的典型证候,并伴小便不利等寒水内停之征,治在化水利气桂: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已上冲而见奔豚的典型症候,水饮为患较轻,故治法在平冲降逆分支主题4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真武汤真:肾,病情较重,肾阳虚而水泛全身,证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术:脾,病情较轻,脾阳虚而水停心下,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真:治疗重在温肾利水苓:治疗重在健脾利水术:饮停中焦,症状以中焦为主,心下逆满,气从心下上冲心胸治疗上都温阳化气,利水消饮术:重治理中焦,以白术健脾;枣:重治理下焦,用茯苓利尿枣:饮停下焦,症状以下焦为主,脐下悸动,有冲逆之势。
分支主题5桂枝人参汤,葛根芩连汤皆挟热下利桂:里寒挟表热下利,有下利清稀,小便清白,不渴,舌白,脉弱等虚寒之象表里俱寒葛:里热挟表邪下利,有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利下臭恶粘稠,肛门灼热,舌黄脉数等热象表里俱热分支主题6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阳虚水停茯甘:胃阳虚,水停中焦,悸动在胃之上脘,并有胃中振水音,故用生姜健胃散饮术:脾阳虚,水停中焦,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而悸动不安,白术健脾行水枣:心阳虚,下焦寒水上冲,脐下悸动欲作,大枣补脾益气分支主题7五苓散,抵挡汤均为太阳病邪循经入腑五: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口渴,小便不利口渴:水津代谢失常所致,口渴不欲饮抵:热与血结,病在下焦血分,无碍膀胱气化,则见如狂发狂,小便自利口渴:血热蒸腾所致,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分支主题8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当丸均为热与血结于下焦桃:热重于瘀,血热初结治疗先解表后攻里,泻热逐瘀抵汤:瘀重于热,病势较急急当治里,破血逐瘀抵丸:瘀热俱轻,病势较缓攻逐瘀热,峻药缓图分支主题9大陷胸汤,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均腹痛陷:水热互结于胸腹柴:郁热结于少阳承:燥热结于胃肠分支主题10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汤:剂量大,泻下力峻猛,见效迅速“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论太阳病的心得
伤寒论太阳病的心得
伤寒论太阳病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伤寒论》中的重要篇章,也是我在临床实践中最常遇到的疾病之一。
太阳病是一种由寒热邪气侵袭人体而引发的疾病,病程复杂多变,临床上有着许多值得总结的心得。
首先,在对待太阳病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准确的诊断为基础。
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如寒热情况、汗出与否、舌苔变化等,可以初步判断病人是否患有太阳病。
但是,仅凭表面症状来进行诊断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病史和体检结果,以确保准确性。
其次,在治疗太阳病时,我遵循了中医的理论和原则。
太阳病属于寒热病,因此在治疗中要重视寒热的调理。
对于寒邪侵袭的病人,我采用温散寒邪的方法,如使用温热的中药进行药物治疗,或者采用温热的针灸疗法;对于热邪侵袭的病人,我则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或者针灸疗法。
通过遵循中医的治疗原则,可以有效地调理病人的体内环境,加速病情的好转。
另外,太阳病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加强身体锻炼和提高免疫力可以降低太阳病的患病率。
同时,注重个人卫生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太阳病的有效途径。
例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以及避免接触疫区等,都能有效减少太阳病的感染风险。
总之,伤寒论太阳病是一篇富有实用价值的文献,通过对其深入学习和实践,我对太阳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临床实践中,我将继续秉持准确诊断、遵循中医原则、注重预防的理念,为患有太阳病的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努力提高太阳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寒实结胸
阴寒实证
寒与痰水相结
有类似于大结胸之胸胁心下硬满而痛的症状,但无热象
沉紧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与三物白散
结胸与脏结鉴别表
病名
病机
病性
症状表现
脉象
舌象
预后
结胸(热实结胸)
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
阳、热、实
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伴见燥热证
寸浮关沉
舌苔黄燥
三两
十二枚
二两
二两
三两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侧重辛开
只煎一次,取上痞,呕而肠鸣下利
寒热错杂而痞结
半升
三两
三两
十二枚
三两
一两
三两
和中降逆,化痰消痞,侧重苦降
去滓再煎,取其药性和合,取三升
每日三服,每服一升
教学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复还止
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与五苓散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症状表现
治法
方药
取效
同
异
同
异
途径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
水停太阳之腑,影响经气不利,水气上逆
小便不利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利水通阳
茯苓、白术
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小便利则愈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四两
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
反复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
补中和胃消痞
一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证 中风 风寒 伤寒 病因 脉证特点 治则 解肌祛风 伤阳 辛温发汗 后果
发 热 汗出脉浮缓 恶 寒 口 不 无汗脉浮紧 渴 发 热 不 恶 寒 口 渴
温病
温热
脉浮数
辛凉解表 伤阴
误治后变证: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误汗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病位在心肺)
脉来绷急
释疑:
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 “太阳病名为……” 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 为太阳病分类。 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 辨证要点。 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 皮肤干热。 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原文95/34)
证-发热汗出 太 阳 病 病机 营弱 卫气浮盛于外 汗出
卫强
病因-风邪偏盛
营阴不能内守
治疗-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当针药并用 的治法(原文24/P3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反烦不解者-邪气较重,初服桂枝汤, 正气得药力之助,正邪搏击
治-针药并用。
太阳病脉象浮弱者,宜用桂枝汤
(原文42/P34)
证:外证未解-头痛发热恶风寒等证犹在
太 阳 病
脉
浮弱
浮缓-阳浮而阴弱
浮弱-体弱不任峻汗
治 : 当以汗解-解肌祛风 方: 宜桂枝汤
太阳病宜汗忌下的治疗原则
(原文44/P34 )
2.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 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3.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症 状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
二、太阳病分类
太阳中风证脉证提纲。 (原文2/P22 )
太 阳 病 中 风 证 病因:风寒袭表 发热-气血外达,正邪相争 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卫阳虚郁,郁久生热,营阴受迫-----应在未 发热之前服桂枝汤------温通卫阳,其汗自止。
桂枝汤的服法:
用于卫阳不足的自汗,在于扶正,无须喝热 粥以助汗 用于太阳中风证,宜喝热粥助胃气,发汗祛 邪
桂枝汤调营卫-调气血-调阴阳
(适应证共13条)
1.太阳中风证 2.表证或汗或下,而外证未解,需再汗者 3.太阳病,六七日不大便,小便清者 4.杂病中,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 汗出者。 5.霍乱病里和而表未解,身痛不休者
主症
病理
病证特点
病机区别 卫气虚弱
53条
自 汗
54条
营 卫 不 和 , 关 键 在 卫 气
常自汗出,无他症
不能固外
(开而不阖)
时发热自汗出
卫虚,发散阳 热功能降低 阳郁肌表
(阖而不开)
卫阳不足自汗症,服药有二种情况:
无发热,但常自汗出者:
表阳虚不能外固-----温复卫阳,其汗自止 (不拘时)
时发热,自汗出者
方-宜桂枝汤-轻汗
病常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
(原文53/P37)
证-常自汗出
病人
因-营气自和,卫气不谐-即营卫失调 治-使营卫协调-宜桂枝汤
时发热自汗出的病理和证治
(原文54/P37)
证 病 人 脏无他病----在内之脏腑无病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病系在外 因:卫气不和----营卫不协调 治:先其时发汗----在发热自汗出之前---服药 方:宜桂枝汤
(原文15/P34)
误治-下
太阳病
转归
其气上冲-正未伤,抗邪 于外,表证仍在-桂枝汤 若不上冲-正已伤, 外邪内陷,变生他病-不 可与桂枝汤
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仍宜汗解的治 法 (原文57/34)
原发病-太阳伤寒证
治疗经过-发汗已解 病人 服麻黄汤 伤寒 脉证已愈 目前表现-半日许复烦 余邪未尽,移时复发 汗出肌疏,复感风寒 脉浮数-发热使然 治疗-可更发汗-再次发汗,但改变其手段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P2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阳 伤 寒 证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四、太阳病治则
本证: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太阳温病-辛凉解表 兼证-主治方加减 变证-随证治之 疑似证-注意鉴别
五、太阳病转归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尚有图治之机, 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断
(原文7/P26)
病发于阳:发热恶寒-阳经受病,愈期-七日 病发于阴:无热恶寒-阴经受病,愈期-六日
发热恶寒-正气能与邪气相争-亢奋状态
太阳病-发热恶寒 阳明病-但热不寒 少阳病-往来寒热
发于阳 (阳证)
正盛邪实
祛邪为主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与邪气相争-抑制状态
太阴病-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 发于阴 (阴证) 阳虚阴盛
扶正为先
释疑:
关于“阳数七,阴数六”
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 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季节说 :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
二、太阳病理
太阳病是表气受邪而致营卫失调的病变。 病因:外感风寒 病机: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病位:表 病性:表寒证
三、太阳病诊断与分型
诊断主要依据是脉证,经络症状为辅。 主证:头痛(项强)、恶寒 主脉:脉浮 腑证:小便不利 经络症状:项背强直挛急
分类: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太阳温病
表里同病 先表后里 表里同治,不可单用攻下法
太阳病汗下后,病仍在表,未成变证, 仍当解表 (原文45条/P34)
先发汗不解-汗不如法
误治 太 阳 病 而复下之-误用攻下 脉浮,病不愈
目前情况 :
原因: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诊断: 今脉浮,故在外-表证仍在
治疗-当须解外-宜桂枝汤(轻汗)
太阳病误下后,其气上冲的治法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原文8/P2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脉 相承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衰, 故为病愈。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太阳病病情若有向里发展之势,可先安 未受邪之地。针足阳明经穴,疏通经气, 振奋胃阳,扶正却邪,防止传经之变。
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
(原文10/P29 ) 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 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 全愈 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 本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阳浮-轻取浮 太 阳 中 风 ( 包 括 、 条 脉 证 ) 脉 阴弱-重按弱
《伤寒学》讲义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论 一、太阳生理:
抗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调节汗液排泄 管理水液代谢(膀胱州都之官) 太阳之气又言表气(部位)卫气(功能)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肾-肾阳温煦(肾与膀胱相表里) 胃-胃中津气滋养 肺-肺气宣发与敷布。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 上头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恶风-汗出肌疏,不胜风寒
脉 (浮)缓:肌腠被伤,经气外泄,营阴不足
释疑:
“太阳病”有二种含义:太阳病脉证; 病因概念-感受风寒之邪。为省文笔法。 本条所列脉证,以汗出最重要。
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 起的汗出相提并论。 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 营阴失守 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 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 机理一致。 或未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 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阳浮:热自发-卫强,抗邪于外而发热 病机 阴弱:汗自出-营弱,不能内守而汗出。
主证
嗇嗇恶寒-汗出窍开,遇寒则恶
淅淅恶风-自汗营弱,遇风则恶 翕翕发热-正气抗邪,体温不高 鼻鸣-肺气不利而鼻塞 干呕-胃气不降
1 2
辅证
治疗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服法:
① ② ③ ④ ⑤ 药后啜粥 温覆微汗 获效停服 未效守方 药后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