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模式培训材料“135互动课堂”教学基本规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材料

“135互动课堂”教学基本规程

1、深入研读教材与课程标准,认真做好学情分析(背景知识掌握情况、学生认知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关的生活实践经验等),明确设计理念等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案的设计。同时,要根据教学案内容,设计出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反馈检测而用的导学卡,要求做到一人主备,多人参研,成果共享,主管学科主任审批,至少要提前一周完成教学案及导学卡的编制与印刷工作。

2、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如有必要提前一天将导学卡发给学生,让学生按导学卡的要求提前进行自主学习。

3、教师上课求:(1)要在课前1~2分钟提前进入教室,组织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进行课前准备,教师进行课前检查。(2)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恰当导入新课,合理展示学习目标,创设合谐的学习情境,调节课堂节奏和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学习。(3)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练习的机会,杜绝满堂灌。(4)上课要使用普通话,教态自然、端庄大方,语速适中、声音洪亮、抑扬顿挫。板书要规范,工整。(5)灵活驾驭课堂,控制好全体学生,确保学生坐恣正确、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坚决制止转笔、走思、打盹等不良现象。(6)认真理解135互动课堂要求,严格按照要求上课。

4、情景导学,揭示主题:(1)若本节课提前下发了导学卡,揭示主题后,对导学情况进行反馈:学生首先要对导学情况进一步反思,并在小组内交流导学情况,教师总结导学卡完成情况,对完成好的个人、小组进行表扬,并及时加分。然后进入下一环节。(2)若本节课没有提前下发导学卡,教师根据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向学生出示自主学习性问题,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5、自主探究,个体建构:(1)教师提出学习建议,学生按建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并尝试解决自主性学习问题。(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核对,对问题较多的地方进行标注。(3)对于自已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内通过对学加以解决或通过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通过组内交流解决。(4)对于自主性学习中较突出的问题,可通过教师引导解决。(5)对自主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对自主学习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进行梳理,简单的让学生口头直接展示,重要的地主老师要加以强调。

6、小组讨论,合作提升:(1)教师出示探究性问题或讨论交流话题,再提出讨论的要求、方向、重点,并要求全体起立,凳子轻轻放在桌子下面。(2)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各小组成员独立解决问题,再让学生一对一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小组长组织集体讨论,互相启发,进行合作探究。会的教不会的,尝试达到对问题答案的统一,并予以记录。讨论完的小组坐下,准备展示交流。(3)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和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并对各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当多数同学坐下来后,教师要提出对展示交流的要求,并明确展示分工。

7、互动展示,评研深化:(1)各小组展示研讨成果,学生需要展示的成果要呈现在黑板上,展示的内容不易过多,要求学生书写字迹清楚工整、动作迅速,使用双色笔强调重点、难点以及易混点,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总结归纳。一般要求由B、C层学生进行展示。(2)其他小组认真倾听,修正自己的答案或予以补充、纠错和点评。点评要评对错、是否规范、是否精炼、方法、技巧及易错点。教师和学生要在点评过程中有即时性评价,对生成问题

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一般要由A层或B层学生进行点评,可适当鼓励C层学生大胆点评,并给予双倍加分。(3)学生点评结束之后,就学生没有质疑到的关键点向学生质疑,教师予以点拔、引领、启发、强调重点知识,重在激励和思路、方法的指导。(4)教师综合学生的理解与认识程度,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给展示点评的小组打分评价。(5)根据教学情况需要,教师还可提出1~2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8、反馈达标,拓展延伸:(1)学习小组各成员独立完成达标性问题。(2)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答题情况,组织对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分析、形成统一答案。(3)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或教师予以补充、纠错、质疑并修正答案,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4)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5)各小组进行课堂学习反思,汇总学习收获。(6)教师依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延展性问题,深化对课本认识或补充课本以外的内容,宜精不宜多。把学生的学习引向社会和生活实际。(7)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