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重难点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母语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围绕阅读这个核心任务,创新设计,构建了全新的阅读编写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两个要点:第一,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将语文的育人价值和学科属性融为一体;

第二,构建“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学习体系。本文拟就后者的设计思想、内容要点作一点解析,以便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精髓。阅读体系构建中编者重点思考的三个问题 1.如何体现“读书为本,读书为要”的编写思想? “读书为本,读书为要”,就是抓住读书这个核心,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一文中,系统阐述了“读书为要”的思想。他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理解到:“整体来说,中小学生的读书状况是不好的,年级越高,情况越糟。很多学生除了教科书和教辅,几乎不怎么读书,不喜欢也不会读书,更不会读完整的书……试想,不读书,或者读书少,怎么可能学好语文?怎么能够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但事情往往就是如此悖谬……少读书、不读书就是当下‘语文病’的主要症状,同时又是语文教学效果始终低下的病根。”为此他提出,“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使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现在重新提出要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去改进语文教学。这不是什么新观点,但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重新回到朴素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多读书’的角度去理解语文的本质,是有现实意义的。”

温儒敏先生“读书为要”的思想,还体现在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上。在《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仅仅半截子的》一文中,他开宗明义:“通常讲阅读教学,往往偏重课堂上围绕课文的教学,这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同样重要的,就是课外阅读的教学。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放弃了,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是半截子的,不完整的。”所以,要“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延伸,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连成一体”;不但要有量的要求,还要“有相对应的教学计划,根据

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同时,“特别要注重阅读方法与习惯问题”。

个方面:一是阅读是语文教材的核心;二是要想办法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三是注重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引导。编写组在讨论阅读体系构建的时候,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着眼。 2.如何扭转教读课与自读课区分不明的局面? 区分教读课与自读课两种课型,使之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这种设计由来已久;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型的区分并未落到实处。温儒敏先生在多次调研中发现:“如今的阅读课往往混淆了精读与略读,几乎全都设计成精读精讲。而且程式相对固定,不管什么课,都要讲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等,抠得很细,加上几乎全都是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精读课独揽全盘的做法有很大的弊病,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由此尖锐指出,“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和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多方面原因,课型混淆,模式僵化,扼杀读书的兴趣是问题之一”,这种状况“理应改一改”。教学的现状,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对两种课型的功能理解不足,思想未能解放,不敢放手,也不愿放手;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过去教材在两类课文的区分上设计不够精细,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充足的自读空间,也未提供充足的学习辅助。这也是新教材在设计阅读体系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3.如何突破教材的封闭性,凸显开放性格局? 文选型语文教材有一个天然的不足,就是开放性不够。文章按照一定标准选入教材,分布到各册、各单元,一经印刷就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封闭性的格局,课文无法实行扩充,也无法真正按照学生的需求选择。无论教材选入多少文章,都是有限的一百来篇。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推荐课外阅读篇目,以补充这个不足,但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课文上,无暇也无力提供更多的拓展篇目。所以,在教材审查和试教试用中,编者得到最多的建议就是“应将某某作家某某文章选进教材”,但只能遗憾地回复教材容量有限,无法满足大家的愿望。这都是教材的封闭性造成的。基于网络,由教材编者、一线教师、学生共建的数字化教材,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方案;但在现阶段,如何在纸质的文选型教材中容纳更多文章,提供更多选择,是摆在语文教材编者面前的迫切任务。“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设计要点基于以上三个问题,教材编写组反复斟酌,反复讨论,多次尝试,在内部思想碰撞中,逐步形成了解

决这些问题的计划,并在与审查专家的互动中,逐渐明晰化,最终形成了“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设计思路。这个阅读体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区分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教读课文侧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素养目标,能够讲得精、细、全面,旨在给例子,给方法,以期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而自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使用到自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不必面面俱到。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相互配合实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以往的教材对两类课文主要靠练习题的数量来区分。减少自读课文的练习题数量是较为通行的做法;还有一种则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增加自读课文的练习题数量以示区别,甚至习题设计更为细致,这在人教版重点学校实验教科书和新疆专用教科书中曾尝试使用。这两种设计思路,因为自读课文都设计有练习题,学生和教师难免会为完成练习而忽视读书,忽视自读。所以,新教材舍弃了这种思路,对两类课文的区分做了更精细化的设计。教读课文,课前有“预习”,课后设置“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两个层次的练习,练习题较为复杂、详尽。自读课文,取消了课后练习,代之以随文“批注”和“阅读提示”。文旁设置“旁批”,或点拨阅读门径,或提示阅读重点,或引导深入思考,通过搭建台阶教学生学会自读。文后设置“阅读提示”,抓住文章最精粹的点实行分析,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指南。需要说明的是,旁批中也有一些问题的设计,但不是作为作业供学生解答,而是提醒学生阅读该部分需要注意的关键之处,实际上是阅读方法与策略的提示和点拨,有的甚至包含着一些隐性的语文知识。 2.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使之成为教材有机的组成部分。

和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中,也有些在“预习”中)推荐若干课外阅读篇目,设置一定任务,引导学生实行同主题阅读、拓展延伸性阅读、回顾总结性阅读和比较阅读,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纪念白求恩》“积累拓展”第五题:除了毛泽东,很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写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等。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小组交流: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 这道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文章之后,拓展阅读朱德、宋庆龄和聂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