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外交政策
英国在欧洲的外交政策(3篇)

第1篇一、引言英国作为欧洲历史上的重要国家,其外交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国在欧洲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从欧洲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到“脱欧”的坚定支持者,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力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将从英国在欧洲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主要内容和当前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英国在欧洲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1. 欧洲一体化初期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这一时期,英国在欧洲外交政策上主要致力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
然而,由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疑虑,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时常与法国等成员国产生分歧。
2. 欧洲一体化深化20世纪90年代,英国在欧洲外交政策上开始转变,从最初的疑虑逐渐转变为积极参与。
这一时期,英国在欧洲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和欧洲防务政策(EDP)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同时,英国在欧盟内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推动欧盟东扩、参与巴尔干半岛冲突调解等。
3. “脱欧”公投及后续影响2016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最终以微弱优势支持脱欧。
这一事件对英国在欧洲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脱欧”过程中,英国试图维护与欧盟成员国的关系,同时寻求在“脱欧”后继续参与欧洲事务。
三、英国在欧洲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1. 维护英国主权和独立英国在欧洲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
在“脱欧”后,英国更加重视维护自身利益,以实现国家长期繁荣稳定。
2. 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尽管英国已“脱欧”,但其在欧洲外交政策中仍致力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英国支持欧盟内部改革,以实现更加高效、透明和民主的欧盟机构。
3. 加强与欧洲邻国的合作英国在欧洲外交政策中强调与欧洲邻国的合作,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这包括加强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4.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英国在欧洲外交政策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维护国际秩序和公平正义。
这包括推动联合国改革、参与国际反恐合作等。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
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
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
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
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
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
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
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
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
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
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
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
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五)·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对外的基本政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并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如下:一、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1、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①联合抗法。
拿破仑帝国崛起以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了强大的法国;②联合攻俄。
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③联合抗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④扶德抑法。
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⑤纵德反苏。
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以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3、原因:①英国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②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③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了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二、二战之前西方大国的绥靖和中立政策(一)英法的绥靖政策1、含义:一战后,英法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2、内容:一是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来求得自身的平安3、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也是绥靖政策的表现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①英法在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②和平主义思潮盛行;③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的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以及法西斯制造的假象,对弱小国家和民族固有的蔑视;⑤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5、绥靖政策的表现:(1)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并没有制裁日本,而是主张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列强所共管的殖民地(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下的国联虽然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但是却并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大利军队使用(3)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英法等国推行“不干涉”政策,实质上是纵容德意法西斯在西班牙的侵略(注意:在西班牙,也反映了英法等国对社会主义的仇视)(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严重破坏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但英法等国并未进行任何干涉(5)1938年,英、法、德、意等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史称为慕尼黑阴谋。
英国近代均势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影响

英国近代均势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影响作者:贾珍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01期摘要:近代英国采取均势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包括由其地理位置而产生的岛国心理,长期以来主宰国际事务的帝国主义情结,强大的海军以及无可匹敌的经济力量。
均势外交政策的实施,主要是维持欧洲政治势力的平衡,维持英国海军力量与欧洲军事实力的平衡,具体体现是抗法、败俄、制德、抑法、反苏。
均势外交政策的实施对英国的影响是助于其专注于发展自身,造就参与殖民的优势地位,但也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帝国的衰落。
对欧洲及世界而言,英国实施均势外交政策的影响是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欧洲的和平,但也导致欧洲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陷入混乱状态;对德、日、意等实行绥靖政策,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关键词:均势外交;英国;欧洲;国际局势中图分类号:K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1-0067-04“均势是一种分析概念,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及其权力态势转变的各种结果。
”[1]在大多数关于欧洲国际关系的描述中,英国始终是保持欧洲力量平衡的强大捍卫者——防止欧洲国家使用不成比例的权力,保护欧洲各国不受单一国家的支配。
英国均势外交政策的内涵:即英国依靠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陆的各个国家和各个势力彼此间相互制衡,以防止欧洲大陆被一个或一群强国所统治,进而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
这种外交政策的实质是限制除英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势力,以维护本国在世界上的权益。
一、英国实行均势外交政策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丘吉尔对英国几百年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总结:“反对欧洲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具有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找准机会联合势力较为弱小的一方以打败欧陆霸主,这是对英国几百年来外交政策的绝佳表述。
英国均势外交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历史原因,即岛国心理、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取向以及强大力量支撑,这些都是英国均势外交政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
试论20世纪20年代英国外交政策_王滨芳

在整个世纪,英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对欧洲大陆采取均势政策。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走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战后英国面临复杂的决策环境:既要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又要抑制法国过于强盛;既要在远东与渐露锋芒的日本周旋,又要警惕实力猛增的美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还要抵制苏联“共产主义”的蔓延。
于是英国审时度势,在年代采20取了扶德抑法、联美反日、警惕美国、排斥苏联的外交政策。
这一外交政策的实质仍然是坚持“均势”这一传统目标,不过世纪年代英国的均势外交已2020由欧洲大陆转向世界,从“实力外交”转向“纯粹外交”。
世纪年代英国在欧洲实行了扶德抑2020法、排斥苏联的均势外交政策。
即在欧洲保留一个不被肢解的德国来西抑法国东抵苏联;支持意大利,巴尔干国家,打击法国在东欧的势力,以保持法德势力均衡;建立反苏统一战线,遏制苏俄“共产主义”的扩张。
年巴黎会议失败,这标志着英法关系由“诚1923恳的协约”走上了“诚恳的决裂”。
鲁尔危机爆发后,英国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式的声明,迫使法国同意用协商的办法解决赔款问题。
年英国又通过签1925订《洛迦诺公约》剥夺了法国对德国单独制裁的权力,促使法国的盟国因得不到足够的安全保障而产生了与法国的离心倾向,法国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受到严重破坏。
年由英国控制的国联吸收德国为会员1926国,这标志着德国已经摆脱掉战败国的身份,重新成为欧洲大国之一,这是英国扶德抑法政策的突出表现。
为了抵制苏俄“共产主义”的影响,在整个20年代,由英国主持召开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签订的一系列重要条约均把苏朕排斥在外。
只有在英国对苏俄有贸易需求而召开的热那亚会议上,苏俄才获得了一个讲话的机会,但这次会议并未改变英国联合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反对苏俄、孤立苏俄的外交政策。
《拉巴洛条约》的签订使苏俄找到了打破反苏统一战线的突破口,这是英国始料未及的。
英国被迫于 1924年承认苏联,但苏联只是获得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权利和进行贸易往来的机会,在整个年代,苏20联并未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其应有的大国作用,而是被排斥在国际事务之外,由英法控制的国联直到年才接收苏联为成员国。
和平外交与欧洲大陆均势_卡斯尔雷_坎宁时期的英国外交政策_刘成

和平外交与欧洲均势——卡斯尔雷、坎宁时期的英国外交政策刘 成(南京大学 历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摘要: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外交的两个重要利益点遭到严重威胁,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
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捍卫英国本土安全,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
外交上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
战后的和平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它服务于欧洲均势的宗旨。
关键词:英国外交;欧洲均势;卡斯尔雷;坎宁作者简介:刘成(1964— ),男,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英国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2)05-0161-09 收稿日期:2012-01-18●国际关系与软实力专题研究19世纪的英国外交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
一方面,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上述两个重要利益遭到严重威胁。
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维护英国本土安全,维持欧洲和平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
另一方面,英国通过这场战争彻底打败了劲敌法国,消除了路易十四以来法国统霸欧洲对英国安全造成的巨大压力。
为此,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
因此,和平外交成为卡斯尔雷、坎宁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编者按:国际政治中均势、“软权力”外交的运用不仅在当今世界大国关系间仍然屡见不鲜,而且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源远流长。
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建立以来,欧洲国家即围绕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过各类外交实践,直至1815年英国组织第七次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重建恢复欧洲整体和平的维也纳体系,均势(balance of power)外交才成为欧洲主要大国的政治共识。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特点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特点
英国的三环外交政策强调有序地参与欧洲、全球和地区层面的外交活动,以争取维护英国利益和在国际政治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其特点是:
1、强调政策灵活性。
英国反对单一策略,采取多元化外交政策,在
处理全球性问题时可以多角度来看问题。
2、加强安全合作。
英国加入了欧盟九国和美国等国家在安全合作上
的合作,重点把握北约、欧洲安全合作和磋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利比亚、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区的战略磋商。
3、推进欧洲一体化。
英国正在推动欧洲的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
一体化,努力扩大经济合作,促进和解,提高欧洲财政稳定性。
4、参与地区解决争端。
英国参与了一些重要地区热点问题的调解和
磋商,比如中东和平进程和叙利亚冲突,在欧洲共同体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尝试推动各方妥协和达成协议。
从_光辉孤立_到英日同盟_试析19世纪末英国在远东地区外交政策的变化

在19世纪,英国一直奉行着“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
这一政策的基本方针就是不参加任何正式固定的同盟,对英国而言:“如果出现某种霸权威胁或危害到它本身利益的争端,英国即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进行干预,把自己的砝码加到霸权威胁或有利于自己的一方。
此外,作为殖民大国,欧洲均势的维持有利于它把注意力集中于海外扩张方面。
”[1]然而,与“光辉孤立”政策相呼应的是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但是,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的经济发展日趋缓慢,新兴的强国———美国、德国在经济上逐渐赶上并超过了英国。
英国在许多地区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
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
俄、德、法三国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
“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
英日两国政治上的接近开始于1894年的5月,英日双方进行了一次谈判,英国政府提出:如果日英缔结新约而“俄法要求策略性的让与,日本该当如何?”“如果俄法在日本要求储煤基地又当如何呢?”对此,日本公使言称:“若是俄法由此要求,那么英国也有此种要求的权利。
然而,若是违反道理,敢于依恃暴力来向我国提出不法的要求,那么无论是俄法还是其他国家,日本都将不惜举国化为焦土也要进行反抗。
”[2]这等于日本对英国作了政治上的保证,不会对俄法进行妥协,这就避免了俄法日三国互相妥协联合的可能性,这个则是英国希望看到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后,日本以咄咄逼人的势态向中国进攻。
英国政府鉴于形势紧迫,先后进行了两次调停。
10月5日,英国政府倡议共同行动,以求在“即将爆发的革命运动中”保护侨民。
次日,呼吁德法意俄美各国对战争进行联合干涉,并指示驻日公使刺探日本政府对讲和的意向。
10月6日,英政府向德、法、俄、美等国提议联合劝告中日战争和平解决。
对英国绥靖政策的认识

对英国绥靖政策的认识绥靖政策作为一种特定的政治现象,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国家对德日意法西斯侵略扩张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绥靖”的本义有“讲和、调解、安抚、平息斗争及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息事宁人”,所以“绥靖政策”的本质也就是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者的姑息迁就,甚至于牺牲他国以至本国领土、主权利益来乞求和平;也包含了他们的恐战情绪,妄图通过妥协达到“祸水东引”至苏联的阴谋。
然而西方各国被法西斯侵略者的阴谋蒙蔽了双眼,最终是自食恶果。
下面就绥靖政策的形成原因、收益、代价等说一下我的认识。
英国绥靖政策的形成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英国传统因素,也有当时英国国情与国际形势的因素,更有英国政府领导人的私人情感。
从历史传统这方面来说,绥靖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手段“欧洲均势”、“光荣孤立”的继承与发展,一战后的欧洲,苏联因十月革命崛起,法国因德国的赔偿也在复兴,德国因战败残弱不堪。
这样的局势下英国才采取“扶德抑法”的法子,以保欧洲的均势。
从当时英国国情方面来说,经济实力的下降是其实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经济决定政治,一战的巨大损失与1929年经济危机使得英国的财政吃紧,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在军费投入的比例减少。
一个国力虚弱、军备松弛的国家如何在外交中采取强硬的态度,那么就只有是他的对立面退让妥协了。
此外,当时英国的社会因素——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战将英国人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打击的稀碎,使得他们产生了对战争的厌恶、反感甚至是恐惧情绪。
这就在社会舆论上产生了一种对德开战的“负疚感”;在英国内阁选举上也使得主张强硬的一派屡受挫折,才使得当时的英国政府一贯主张“亲德”。
在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社会主义的兴起,及与资本主义的对抗也是非常重要的。
十月革命崛起的苏联影响了亚非拉多地人民的反殖运动、民族解放与独立运动,对资本主义的统治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德国的战略位置与其反苏的思想倾向正好符合英国及西方国家“祸水东引”的阴谋。
浅析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利弊

浅析“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利弊摘要“光辉孤立”是近代英国长期奉行的重要方外交政策之一, 也是英国维护欧陆均势的重要的外交手段。
对“光辉孤立”政策的坚守,既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英国的利益,保障了英国的和平和独立自主,使英国专注于自身的建设以及对殖民地的扩张与统治。
然而,另一方面,“光辉孤立”政策也削弱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及影响,并且从本质上来说,“光辉孤立”政策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英国;光辉孤立;外交政策;发展;益处;弊端;局限性。
“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指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
“光辉孤立”一词由财政部长福斯特于1896年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提出。
其涵义是,英国在和平时期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扮演一个均势平衡者的角色。
其目的是牵制大陆各强国,为英国的海外霸权扩张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英国凭借纺织业、采煤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确立了它的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号强国。
此后的20年间,英国经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英国的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国强大的国力决定了“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
然而,本文希望探求一下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即对这一外交政策的坚持,究竟给英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它对英国真的只有益处吗?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个浅析。
一、“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有利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奉行“光辉独立”政策为英国创造了有利于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得英国能够专心于国内事件,避免卷入欧洲事务,把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国内建设和发展上,从而保障了英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国家利益。
其次,从战略安全利益的角度看,使英国长时间内未曾介入与任何一个欧洲大国的冲突,使英国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大陆战争得享珍贵的和平。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外交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外交引言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重要的外交作用。
作为一个在两次大战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国家,英国通过外交手段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战后局势。
本文将探讨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政策、策略和影响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外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手段来推动其利益和目标。
英国与法国、俄罗斯等同盟国建立了紧密的外交关系,形成了协作的战略联盟,以对抗德国和其盟国。
英国还通过外交途径与美国等中立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试图争取其支持。
此外,英国还参与了巴黎和平会议,为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条约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政府采取了强硬的立场,坚决反对德国的侵略行为。
他们成功地通过外交途径,将战争的焦点从战场上的军事行动转向外交斡旋和谈判。
尽管在战争初期,英国外交策略并没有取得很大成效,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逐渐增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外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外交角色。
英国和法国等同盟国再次联手对抗德国和意大利的侵略行为。
英国还通过与美国的紧密合作,鼓励其参与战争,并最终成为盟友。
通过外交途径,英国与美国建立了坚固的关系,形成了对德国的联合战略。
英国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了与其他盟国的合作,并在各个战场上协调盟军行动。
在战争结束后,英国又参与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战后的和平秩序和国际体系做出了贡献。
英国外交的影响力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努力和政策,对战争的进程和战后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与其他盟国的协作和外交斡旋,他们成功地改变了战争的局势,并为取得最终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英国的外交努力还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他们参与了战后重建和和平条约的制定,为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做出了贡献。
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得到了增强,成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一.英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1.均势外交传统概念:由于人们已经把近现代西方历史的开端定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这时正值英国的都铎王朝(Tutor dynasty)。
这既是近代欧洲国家体系孕育生发,也是英国主权国家形成确立的重要时期。
对于英国近代均势外交(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传统源头的探寻,也理应定格于此。
都铎王朝的君主们,面对欧陆诸强逐鹿争雄的局面,为这个国家“度身定制”了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个欧陆大棋局的天然平衡者。
均势外交具有极大的弹性,能够确保作为维持平衡的一方,左右逢源而位居不败之地,这也是对外政策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均势外交政策对于英国而言,包含两方面的政策取向:其一是所谓的“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政策。
“孤立”的要义并非“隔绝”,而是英国不订立约束自己行动的同盟条约,更不承诺为此承担军事义务,只是在欧陆诸强的力量对比势态趋于平衡时,放任其展开激烈角逐而不加干涉。
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立”政策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种“责任有限”政策,或者是一种保持行动自由的政策。
这使得“八百余年来英国本土未曾受过外敌的蹂躏……”。
其二是以结盟,分而治之,操纵等为重要手段的干预政策。
这种政策定位意味着,当欧陆诸强间的力量对比天平发生倾斜并出现一国独大的趋势时,作为平衡者的英国绝不会袖手旁观,重新促成力量平衡,以防欧洲大陆内部崛起一个足以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强权。
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由于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总是被打破,英国外交从保持均势的需要出发,频繁地变换结盟对象,甚至不惜与昔日的敌手缔结同盟协定。
马克思对此曾做过深刻的揭露:“英国大臣们即使在打仗期间,以及在有关战争的一些问题上,都是同敌人勾结在一起的。
”如此翻云覆雨而朝秦暮楚,罔顾信誉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尽显英国外交为求己利、摆弄均势的恣意妄为。
1925年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1925年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历史文化学院09级历史一班1030109014006朱婷婷1925年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摘要:英国作为古老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外交政策对世界局势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文章就英国外交政策在二战前由均势外交向绥靖政策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揭示出绥靖政策的危害以及对人类的启示。
关键字:英国外交政策转变绥靖政策正文:外交政策作为一个国家各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政府所重视,而外交政策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英国作为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它位于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屿上,不愿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一直在寻求着欧洲大陆的均势。
可是随着世界形势和自身实力的变化,英国前后所推行的关荣孤立与均势政策逐步被抛弃,取而代之的便是人尽皆知的绥靖政策。
当英国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都无法成为它推行光荣孤立的强大后盾后,1902年英国便放弃了关荣孤立开始与日本结盟。
可是取光荣孤立而代的均势外交政策并没有维持英国外交家太长时间的美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虽然站在战胜的一方,但是英国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债务国,军事上沦为与美国相同的地位,伟大的日不落帝国已经从世界第一把交椅的位子上让了下来。
然而在战后关于处理战败德国问题上,英国与法国产生了分歧。
法国主张竭尽全力的削弱德国,这不仅可以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而且也能够了结法德之间的矛盾。
而这些正是奉行均势外交的英国所坚决不能允许出现的局面。
英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坚持“扶德抑法”,使得德国在战后迅速崛起,并开始妄想谋取整个世界。
直到1925年10月《洛迦诺公约》的签署,英国才真正走上了绥靖的道路。
《洛迦诺公约》使得德国摆脱了脱掉了战败国的外衣,重新回归到欧洲大家庭中,而且洛迦诺精神也就一直弥漫在整个欧洲的上空。
1937年5月,尼维尔-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不仅继续了前任的绥靖政策,而且在1939年9月用一纸《慕尼黑协定》将绥靖政策推上了登峰造集的境地。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王宇博【作者】王宇博,1960年生,历史学硕士,现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绥靖政策是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针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
它对欧洲局势的演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重大影响。
通过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轨迹。
一绥靖政策是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外交抉择。
导致英国作出这种抉择的因素是英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地位。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属于“满意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走向衰落的起点。
它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进入30年代后。
当英国呼吁为恢复国联的威信,建议筹建一支“具有充分力量的国际警察部队”时,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无不幽默地说:“麻烦的是现在强盗比警察多。
”可见,英国优势的丧失已成定局。
因此,“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以维护英国的既得利益。
在它看来,如果“发生任何战争,不管我们胜败与否,都将是意味着我们所有一切的结束”[①]。
这种思想表明在国际间,英国已处战略守势。
这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内,使国家政策带有明显的“内向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事务纷繁棘手,“除了外交事务中那些冲击着总的经济问题的方面,如赔偿问题以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面去了”[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
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
”[③]在对外事务中,英国与自治领的关系占重要地位。
英国对自治领的依赖除丰厚的经济利益外,还表现为在国际政治中,各自治领的支持成为英国的后盾。
然而,在20~30年代,在各自治领中,印度出现了大规模反英运动;加拿大的离心倾向明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日本在亚太的扩张所困扰;南非受困于内部纷争。
三环外交

三环外交
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大英帝国,因此战后加强“英美特殊关系”便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基调。
但英美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还面临着与苏联的对立,因此它希望欧洲大国能够联合起来,重建“欧洲大家庭”,便于英国发挥支配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丘吉尔在1948年10月9日的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的具体设想。
所谓三环指的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以及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丘吉尔“三环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
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是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外交政策,旨在改善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促进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核心思想是,英国应该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
地区建立外交关系,以提高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英国政府认为,英国应该在欧洲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以促进欧洲的经济发展和政
治稳定;在美洲,英国应该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以促进英美之间的经
济合作;在亚洲,英国应该加强与中国、日本等国家的关系,以促进
英国在亚洲的经济发展。
英国政府在实施三环外交政策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善
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首先,英国政府加强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加入欧盟;其次,英国政府加强了与美国的
关系,发展了英美经济合作;最后,英国政府加强了与中国、日本等
亚洲国家的关系,促进了英国在亚洲的经济发展。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实施,使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得到了显著
提高。
英国政府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促进了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英国政府还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地区建立了英国文化中心,以推广英国文化,增进英
国与其他国家的友谊。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实施,使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得到了显著
提高,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政府将继
续加强与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地区的关系,以促进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对外政策

含义: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 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 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 基本要旨: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 前盟约的束缚。 目的: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 保持英国 的霸权地位。
理论来源: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 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 手段 核心: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 个最强大的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 政治上的独裁”。
表现 Nhomakorabea都译王朝的亨利八世时期,当时英国国力尚弱,为在 欧洲大陆站稳脚跟,于是在外交中拉此打彼,不使任 何一方称霸无敌。 亨利八世也曾经援助西班牙与法国作战,但1525 年 帕维亚战役后,西班牙获取优势,英国又转而反对西 班牙。 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凭借其海上优势,时而联俄反 法,时而结好德奥对抗法俄,以阻止任何大国独霸欧 洲大陆,成为均势外交的枢纽中心和最善于运用大陆 均势的操纵国。 均势使英国的外交带上了一种经验主义甚至机会主 义的色彩。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 等手段的交替应用,英国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 洲大陆均势 。
基辛格说:“有能耐奉行如此无动于衷的策 略的国家,必然实力雄厚足以自立,也不预期会 遭遇须向外求援的危险”。 英国人说: “我们的孤立不是软弱的孤立,或 是自暴自弃的孤立,这是有意选择行动自由,就 像我们在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中所选择的那 样。”
结果
当英国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都无法成为它 推行光荣孤立的强大后盾后,1902年英国便 放弃了光荣孤立。 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 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 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
英国外交政策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变

英国外交政策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变夏继果 中世纪英国外交政策以在欧洲大陆夺取领地为首要目标;同时,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受罗马教廷左右。
到16世纪,随着英国主权国家的形成,议会成为主权国家的化身 ,英国外交政策抛弃了中世纪的传统,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对大陆土地的觊觎,摆脱了宗教的影响,国家利益原则成为其指导思想,近代性质显现出来。
本文以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时期为例对此加以论述。
在西欧封建社会,各国普遍存在严重的封建割据。
国王对外政策的中心目的是维持和扩大领地,为此不惜诉诸战争,国家的利益要服从于国王的私利。
而当时的国家政治体制缺乏监督、控制国王的职能。
封建时代普遍现象是公法与私法不分,国王的官吏与国家的官吏无从区别,官职均由国王任命,办事机构权限不明,相互重叠,司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往往归于同一个部门。
当时的政府就是国王的政府,各级官吏只向国王负责,与国王是一种个人联系的性质,而不是非个人的国家公职人员的性质。
这就助长了国王的气焰。
在这方面,中世纪的英国颇为典型。
威廉征服不列颠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历代君主都把维持和扩大在大陆的领地作为中心任务。
亨利一世统治期间的重要政绩就是征服诺曼底。
他与诺曼底周围的安茹、缅因、弗兰德尔、布列塔尼等结成同盟,于1104年出兵进攻,1106年取得胜利。
但是,占领诺曼底引起大陆上法王等人的不满,战争时起。
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亨利国王因为与法兰西国王、安茹伯爵和弗兰德尔伯爵打仗,整年呆在诺曼底……英格兰为战争支付昂贵的钱款,为此全年不断地征收名目繁多的税金。
” 亨利二世在大陆上的领地有诺曼底、安茹、曼恩、阿基坦、普瓦图、布列塔尼、加斯科尼,相当于法国王室领地的6倍。
他仍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大陆领地的管理与争夺上,在位34年,其中有21年居住在大陆。
英法国王争夺领地的斗争终于引发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中英国的耗费是空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he age of imperialism was over
一. On the one hand, the British could no longer afford to maintain its empire; while Britain had won the war, it had paid a terrible price in terms of lives and in terms of economic destr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British realised that countries should be granted the independence and left to run their own affairs. 二.Because the end of the British empire is so comparatively recent, many people are still alive who can remember when Britain wa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rich nations on earth.
Britain was active in setting up the United Nations
• In recognition of its continuing importance to world politics it was awarded a seat on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along with the other recognised" great powers"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France. But the era of the "Great Powers" was already ov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soon emerged as new "superpowers" which, because of their military superiority, were qualitatively more powerful than all other countries
The end of the great British empire was surprisingly rapid.
• Jordan, in the Middle East, was granted independence. The following year, India and Pakistan followed suit. In 1948, Burma and Ceylon (now Sri Lanka) were granted independence and left the Commonwealth as well, refusing to recognise the British monarch as the head of their new states.
Britain Then and Now
一.During the WWII, the Allies vs. the Axis 二.After the war, although suffered a lot, it was still the largest military power in Western Europe. 三.Former Colonie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