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doc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
一.英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
1.均势外交传统
概念:
由于人们已经把近现代西方历史的开端定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这时正值英国的都铎王朝(Tutor dynasty)。

这既是近代欧洲国家体系孕育生发,也是英国主权国家形成确立的重要时期。

对于英国近代均势外交(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传统源头的探寻,也理应定格于此。

都铎王朝的君主们,面对欧陆诸强逐鹿争雄的局面,为这个国家“度身定制”了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个欧陆大棋局的天然平衡者。

均势外交具有极大的弹性,能够确保作为维持平衡的一方,左右逢源而位居不败之地,这也是对外政策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均势外交政策对于英国而言,包含两方面的政策取向:
其一是所谓的“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政策。

“孤立”的要义并非“隔绝”,而是英国不订立约束自己行动的同盟条约,更不承诺为此承担军事义务,只是在欧陆诸强的力量对比势态趋于平衡时,放任其展开激烈角逐而不加干涉。

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立”政策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种“责任有限”政策,或者是一种保持行动自由的政策。

这使得“八百余年来英国本土未曾受过外敌的蹂躏……”。

其二是以结盟,分而治之,操纵等为重要手段的干预政策。

这种政策定位意味着,当欧陆诸强间的力量对比天平发生倾斜并出现一国独大的趋势时,作为平衡者的英国绝不会袖手旁观,重新促成力量平衡,以防欧洲大陆内部崛起一个足以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强权。

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由于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总是被打破,英国外交从保持均势的需要出发,频繁地变换结盟对象,甚至不惜与昔日的敌手缔结同盟协定。

马克思对此曾做过深刻的揭露:“英国大臣们即使在打仗期间,以及在有关战争的一些问题上,都是同敌人勾结在一起的。

”如此翻云覆雨而朝秦暮楚,罔顾信誉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尽显英国外交为求己利、摆弄均势的恣意妄为。

历程: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
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2.现实主义外交(Diplomatic Realism)传统
国际政治现实主义要求以一种现实和历史的态度去看待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尽量克服理想主义和道德伦理主义的干涉,这就是著名的“马基雅
维利主义”(Machiavelli doctrine)。

现实主义外交是世界各国对外政策普遍贯彻的方针,这一点在英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得更彻底、更典型。

现实主义外交传统要求英国的对外政策以为本国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

在这一点上各国概莫能外,而英国尤甚。

英国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英国的兴盛是由自有资本主义支撑的。

英国靠“自由放任”构筑起一个重商帝国,达到兴盛的顶峰,也希望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永远保持下去。

现实主义外交体现为对外政策以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为基础。

回首英国的崛起之路,充分说明了经济实力对一国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地位的决定性作用。

英国人由于巧妙地将海军优势、财政信用、商业才干和结盟外交结合在一起,在海军力量、殖民地和商业贸易方面的优势大大超出其他世界性强国。

英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还体现为英国对外政策紧随现实条件的变化为调整。

二.新时期英国外交的选择
1.战后初期“三环外交”的提出和实行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美苏两极的世界力量格局,英国虽然在1945年时还是战时同盟国的三强之一,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实际上它已无足够的实力维持与此相称的地位。

正如丘吉尔在波茨坦会议上所承认,英国“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者走出这场战争的”
(2)内容
194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三环外交”总方针。

他说: “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一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

”显然,在丘吉尔看来,英国由于其广泛的国际联系和它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关键地位,注定要在国际政治中执其牛耳,发挥某种中心作用,使它可以充当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桥梁与代言人。

(3)意义和影响
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英国以仅次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个“准超级大国”的身份活跃于欧洲和世界舞台。

“三环外交”的执行从总体上说还是较有成效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英美特殊关系在冷战格局的确立和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英帝国和英联邦在战后初期对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但是,就在这一时期,英国在欧洲联合问题上的独特立场和两难处境已初露端倪。

英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其安全与政治经济利益直接与欧洲大陆相关。

然而英国又自视不完全属于欧洲,认为它的利益与影响遍及全世界,因此不宜加入一个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欧洲一体化组织。

不过英国人并不反对欧洲合作的概
念,他们甚至表示不反对其他西欧国家组建一体化的组织,但是英国要置身其外,使其决策和行动自由不致受到限制。

2.寻找新的位置:“三环外交”之后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1)背景
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思想对于英国二战后的对外政策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和影响。

但自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以来,随着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及其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英国不得不对其在全球范围内承担的广泛义务和“责任”进行收缩,并对其政策目标及轻重缓急的次序加以调整,被迫放弃全球外交,向实行重点面向欧洲的转变。

(2)原因
①从“帝国环”撤退
导致英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首要因素,是英国被迫从“帝国环”撤退。

战后初期,英国的帝国政策是将“撤退”与“挖壕据守”相结合。

一方面从印度次大陆等事实上已难以继续控制的地方迅速撤退;另一方面则步步为营,尽量将下剩的殖民地牢牢置于英国的统治之下。

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实力衰落的趋势日趋明显英国不再拥有在世界上继续扮演帝国角色的经济和军事能力,要阻止普遍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已力所不及。

为适应形势的变化,英国政府大大加快了从下剩的殖民地撤退的进程。

先是50年代中后期,英国结束了对中东和阿拉伯地区的控制;继而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英属非洲殖民地、保护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到60年代中期,英国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主要的殖民地都已取得独立地位。

②英美关系的重要性下降
“英美特殊关系”本来就是英国提出的,美国虽也提及但远不及英国,它主要反映了英国借助美国力量实现自己战略需要的愿望。

因此,战后多届英国政府都把保持英美特殊关系,作为维护英国大国地位的一种手段。

但是随着英国经济、军事实力下降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英美关系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下降。

与美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双边关系相比,英美关系的“特殊性”也在逐渐减弱。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美国根本不理会英美特殊关系而多方对英国施加压力,两国关系一度相当紧张。

在此后上台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决定把修好英美关系作为英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提出建立相互依赖的“真正伙伴关系”。

英美伙伴关系的恢复和发展,被认为是麦克米伦的一大成就,但它给英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是错综复杂的。

它无疑有助于英国作为一个大国继续参加大国俱乐部,但也大大加强了英国对美国的依赖。

工党威尔逊政府上台后,对苏联在欧洲以外地区的威胁远不像美国看得那样严重,因此对美国在捍卫西方战略利益的旗号下所采取的行动配合乏力。

特别是在越南战争问题上,英美两国时有不和谐之音。

鉴于英国国内和工党内部存在着强烈的反对越战的情绪,威尔逊政府不仅拒绝派象征性部队赴越参战,而且还竭力在美、苏和越南之间进行斡旋,试图促使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正当美国深陷越战泥沼急需盟国支持的时候,英
国政府又做出了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退的决定。

在美国看来,这是一个有损于西方战略利益的严重事态,从而使英美特殊关系受到削弱和损害。

希思较之威尔逊更侧重于西欧,他声称英美特殊关系已被“自然关系”所取代。

所有这些都表明,英国与美国的关系已变得不那么“特殊”,英国在美国国际政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非昔日可比。

(3)英国欧洲政策的转变
英国经济利益和外交战略需要的欧洲化,是促使英国对外政策实现从大国全球外交向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一个根本原因。

迅速发展的欧共体很快表明,它对英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趋势在50年代后期已很明显。

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却加快了德、法等欧共体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缺乏活力而陷入困境的英国经济寻求出路,成为英国向欧共体靠拢的重要动因。

另一方面,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扩大了西欧内部市场的容量,为英国增加向西欧出口提供了条件。

为了进行科技革命,更新陈旧的机器设备,英国也需要从西欧、北美和日本进口技术。

人们把英国对外经贸关系格局的这种变化趋势称为英国经济利益的“欧洲化”,认为它是推动英国实现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根本原因。

英国对外战略重点的调整和转变,当然并不只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政治和外交上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如果英国同西欧联合进程的联系被完全切断,那么未来世界外交活动的轴心就有可能绕过英国而从欧共体通过,从而给英国的大国地位造成严重的损害。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英国在二十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3次申请参加欧共体,经过10多年艰辛曲折的谈判,终于在1973年正式加入欧共体。

英国外交战略也基本实现了从全球外交到终点面向欧洲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