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总是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情怀总是诗
针对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套作泛滥的现象,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整合余姚丰富的乡土资源,培养爱乡情感,激发写作兴趣;融蓄乡土内涵,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表现生活常态;丰富写作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真正写出蕴含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优秀作文。
乡土情怀作文教学情感体验
作文批改中时常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无病呻吟,套作泛滥。然细细思忖也不怪我们的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剥夺了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单调的课余生活桎梏了他们灵感的翅膀,乏味的语文课堂抹杀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再加上功利化的应试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技能的层面斧凿无米之炊,我们所倡导的“我以我手写我心”当然流于空谈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写作能力的提高成了语文教学中奢侈的目标。翻阅《语文课程标准》可以看到,课本教材所选作品的创作基本都是同作家生活过的一方水土有着密切联系,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否也可以植根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呢?豁然开朗中,更坚定了我依托文本,把作文教学根植于乡土文化,把乡土文化作为学生写作的源泉的信念。我们余姚乡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以人类文明发祥地——河姆渡、田螺山遗址为代表的七千年原始文化,也有以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四先贤”为代表的姚江文化,还有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充分地汲取乡土文化
的养料,增加文化内涵,那么,在她的浸润与滋养之下,虽然不一定会走出鲁迅与余秋雨这样的大家,但是要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无米之炊的困窘还是绰绰有余的。
一、开展各项活动,整合乡土资源,培养爱乡情感,激发写作兴趣
知彼才能知己,知乡才能爱乡。要融汇家乡的人文精神,汲取乡土的养分,首先需要了解我们家乡的乡土资源。我利用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班级活动与语文课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观访问,阅读了解,如参观余姚名人馆了解余姚名人;参观博物馆了解余姚乡情乡史;通过班团活动“做一个自豪的余姚人”梳理余姚的乡土文化资源,由于学生来自于余姚各个乡镇,谈及乡土风情自然是如数家珍,倍感自豪。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余姚的风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通过这些活动及学生对余姚风土人情的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不但增添了学生的爱乡之情,也使学生懂得了这块土地是学习写作的无穷源泉,找到了内涵丰富的矿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融蓄乡土内涵,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表现生活常态
学生在了解了大量的乡土风情后,需要找到合适的释放渠道,把沉淀了七千年文明的精魄为己所用,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把乡土文化历史、社会生活实践、个人情感体验三者有机契合。
1.关注生活——凡人小事与小城大事,链接先贤精神。如九年级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到了王阳明其人,教师引导学生阅
读先贤著作,明确其精神内涵实质上是追求完美、实现超越,追求良知、知行合一,由“王阳明精神”联系到今天的“徐立科精神”“周以国精神”到千千万万余姚先贤精神的实践者,让学生明白,他们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关注自然——人文精神与诗意山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更何况积淀了悠久历史文化的余姚的灵山秀水呢!学生关注自然山水,更关注人文精神,在纵笔描写的同时又融进了人文故事与神话传说,普通的写景文章之格便得到了升华。如学生习作《羊额古道》写道:“脚下摩挲着踩过李白芒鞋的石级,贺知章略显生涩的乡音叩问回乡的路……登上羊额岭,回望白水潺湲处,几缕无心出岫的轻烟袅袅腾腾,丹丘子踏云驾雾点化虞洪。”富有诗意的语言,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文章也同山水一起有了灵性。
3.关注自我——情感体验与抒写性情。写作是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由外而内,从关注外部世界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实现“我以我手写我心”的必由之路。学生在常态的生活中去实现情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的本真,从内心深处触摸浓浓的乡情,写真话、抒真情。这有赖于老师的有心发现,从余姚特有的“乡土性”中找到契机,尽可能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的作文也散发出孩子生命的原味,展示出新的活力。
三、在生活中学习写作,丰富写作教学的模式
语文的外延广大,很多专家都提出了“生活即语文”的理念,
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植根于乡土风情的作文教学更是如此。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开展新闻发布会与“百家讲坛”活动,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利用读报写字课的时间,每天10分钟举行新闻发布会,内容包括学生一天中的所见所闻,讲述身边的新闻故事。后来,王阳明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后,又落俗赶了时髦,模仿这种形式讲述百姓故事。这些活动为学生进行写作提供积累了许多素材,很多学生利用这些原始素材加工成作文,习作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又具有一定的人文涵养。
2.模仿、移植到漂移,引导学生由实生虚,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学生在拥有大量写作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作家的优秀作品模仿写作,把“新闻发布会”和“百家讲坛”中听到的人事进行合理移植甚至时空的漂移,这样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的再创作是符合写作基本规律的。好多作家就是缘于一则新闻或一篇文章的触发,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如鲁迅的《故事新编》等。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了像《乱世君子》这样的以“战国四君子”为对象的历史小说,以黄宗羲事迹为内容的《四明抗清英烈传》,还有以网上流传的关于中国电信收费问题的某段子改编的小小说《电信局长洗澡记》等,读来或令人深思,或忍俊不禁。我曾在课堂中朗读过几篇本人获奖和发表的诗文,不幸也成了被移植的对象。
3.依托文本,凸显写作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应试作文的写作能力。教师写作教学的成果与学生写作的水平展现在考试作文的
分数上,应试教育使然,我们暂时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但我们可以适应现状。课堂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的主渠道,通过必要的写作技法指导、作文讲评等打通应试作文与平时写作的任督二脉,提升学生的应试内力,是考试作文获得高分的有效方法。作文是文化的吸纳和吐露的心灵历程,它的习得同样也要有一种文化的浸润境界。作文教学在学科整合中追寻着文化的视野、情趣、精神,展示出自身的生命活力。如果我们再把乡土的外延拓展,从余姚到宁波再到更广阔的天地,那么不仅仅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而是打开了一个世界。
以上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移植乡土资源的浅显尝试,感谢余姚这块热土为我和我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资源,那么,就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用真情歌唱这方水土吧。
参考文献:
[1]苏程.例谈乡土作为教学中乡土文化的开发.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3).
[2]李传凯.着眼乡土文化,激发作为情感.教师,2011,(01).
[3]聂长河.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