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
小儿川崎病ppt课件免费
健康教育
提高家长和医护人员对川崎病的认识 ,了解其症状和预防方法。
免疫接种
确保儿童按照免疫计划接种所有必要 的疫苗,以增强免疫系统。
改善生活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与病原体接 触的机会。
控制策略
及时诊断
隔离治疗
对疑似病例进行快速诊断,以防止疾病进 一步传播。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持续发热、皮疹等症状, 应立即就医。
规范治疗,遵循医嘱
确诊后,家长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不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关注恢复情况
治疗结束后,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 在问题。
问题与展望
01
当前诊断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小儿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经验,缺乏特异性指标,可能导致
季节分布
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略 多。
02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
发热
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
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2周,通常为 高热。
早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 期表现为手足硬结,质地稍硬,无压痛 。
典型症状
球结合膜充血
球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
皮疹
躯干部多形红斑,掌跖红斑。
瘤。
肺部感染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 并发肺部感染。
消化系统疾病
并发消化道出血、肠套 叠等。
神经系统疾病
并发脑膜炎、脑炎等。
03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诊断标准
01
02
03
04
05
持续发热
手足硬性水肿和 掌跖红斑
球结合膜充血
手足掌跖红斑和 多形性皮疹 手足硬性…
小儿川崎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二、发病机制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感染、过敏、免疫因素和营养因素等。 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感染。其中,轮状病毒是最常 见的病毒之一,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引起急性胃肠炎,导致腹泻。另外, 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也可引起腹泻。过敏也是引起腹泻的原因之一, 包括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
感谢观看
四、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对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针对轮状病毒的疫苗已 经研发成功,可以有效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此外,新的抗感染药物和 免疫抑制剂也在不断研发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五、结论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包括感染、过敏、免疫因素和营养因素等。 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注意饮食治疗和补 液治疗的重要性。随着科研的深入进行,针对小儿腹泻的新药物和治疗手段正在 不断研发中,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随访和长期管理:对于川崎病患儿,需要长期的随访和管理。在急性期, 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恢复期,需要心 血管系统的长期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后遗症。
三、研究展望
尽管对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已有一定了解,但仍存在许多未解决的 问题。例如,对于川崎病的预防策略仍需进一步探讨,以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此外,对于疾病的长期预后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未来, 通过深入研究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望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 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小儿川崎病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 用。在临床诊治方面,当前主要依赖经验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于未来研究来 说,需要深入研究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长期预后状况,以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 疗策略。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疾病名: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英文名:pediatric Mucocut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缩写:别名:小儿川崎病;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小儿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婴儿急性热性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ICD号:M30.3分类:儿科概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Kawasaki syndrome),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1967年日本的川崎博士总结了1961~1967年50例有持续性发热、皮疹、淋巴结炎等特征性表现的病例后,将本病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而首先报道。
此后,随即发现川崎病并非是一种良性的疾病,许多患儿由于并发心血管疾病而导致死亡。
事实上,川崎病已成为引起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在许多地方其危险性甚至大于风湿热。
流行病学:川崎病几乎只见于婴幼儿,最多见于1~2岁的儿童;50%的病例发病年龄小于2岁,80%小于4岁,大于8岁的儿童极少发病。
尽管本病很少发生于小于3月龄的婴儿,但也有出生20天即被确诊为川崎病的报道。
川崎病的发病率男女比例为1.5∶1。
在北美洲和欧洲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除了年发病率有所不同外,其余均相似。
虽然川崎病在全世界均有发病,但最多见于日本及具有日本血统的儿童。
从1967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川崎病发病率有所增加。
20世纪80年代中,日本的年发病率稳定于5000~6000/年。
在1981~1985年的5年期间,在小于5岁的儿童中年发病率在77/10万~195/10万。
而在1993年~1994年的全国性调查中,发病率为95/100000。
在中国,一项从1995年~1999年在北京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指出该病5岁以下的发病率为18/10万~31/10万。
在美国,非亚裔小于5岁的儿童年发病率接近10/10万,亚裔儿童则约为44/10万。
川崎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在日本,有报道称在冬末和春季发病率有所增加,1983年和1986年曾有两次大规模的流行,分别有1.5万和1.25万人罹患此病,在1979年还有一次小规模的流行。
川崎病名词解释儿科学
川崎病名词解释儿科学《川崎病,你了解吗?》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词儿——川崎病。
川崎病啊,可不是什么平平常常的小毛病。
它就像是孩子身体里的一个小淘气,会突然冒出来捣乱。
你想想看,孩子本来好好的,能吃能玩能闹,可突然就发烧了,而且这烧啊,还特别顽固,怎么都退不下去。
这时候家长们就得注意啦,说不定就是川崎病这个小淘气在捣乱呢。
川崎病还特别会伪装,它可不只是让孩子发烧那么简单。
孩子的眼睛可能会变得红红的,就像小兔子的眼睛似的。
嘴巴也会变得红红的,嘴唇还可能干裂。
手脚呢,可能会肿起来,摸上去还有点发硬。
身上还可能出现一些皮疹,这儿一块那儿一块的。
这还不算完呢,川崎病要是闹得厉害,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心脏。
心脏啊,那可是身体里的大宝贝,要是心脏出了问题,那可不得了。
那怎么才能发现川崎病呢?这就需要家长们多细心观察啦。
如果孩子突然莫名其妙地发烧,持续好几天都不退,而且还有上面说的那些症状,那就得赶紧带孩子去医院,让医生好好检查检查。
医生们就像是专门对付川崎病这个小淘气的大侠,他们有各种办法来诊断和治疗。
一旦确诊了,就会赶紧想办法让小淘气乖乖听话,让孩子的身体慢慢恢复健康。
对于川崎病,家长们可不能马虎。
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就像我们过日子一样,得时刻留意家里有没有什么小问题,及时解决,才能让生活过得安稳。
孩子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他们。
别让川崎病这个小淘气在孩子的身体里捣乱太久,要尽快把它赶跑,让孩子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总之,川崎病不是好惹的,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早发现早治疗,就一定能战胜它,让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它的影响。
大家都要好好守护孩子们的健康呀!。
川崎病PPT课件
7
五 川崎病的超声表现
1、冠状动脉改变。 2、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三尖瓣反流。 (研究发现,经早期发现与治疗,后期随访可恢复正常。) 3、可出现心功能变化及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TDI:二尖瓣环收缩期速 度及位移及舒张期速度低于正常儿童。 研究发现EF、 FS及 S/D心功能检测指标在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大多 正常,KD急性期RVTei、 LVTei均显著增加,提示在急性期KD 患儿整 体心脏功能下降,左室功能在治疗后先恢复,而右室功能则恢复较晚。 4、CDFI:冠脉血流信号缓慢,可呈涡流。
发热:发生率几乎100%,多数>5d,平均12天,多为持续发热,可 呈弛张热,温度可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6
临床表现 4.7
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第2~4w,但也可以发生于疾病恢复期, 决定本病预后,同时也是目前诊断川崎病的常用指标,可见导致冠状动 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血栓。发生部位多为左右冠状动脉的近 端。 a. 心包炎:多发生在病程1~3周,发病率为20%~30%,多无明确临床 症状,诊断依赖超声心动图----心包积液。 b.心肌炎:发病率>50%。 c.心肌梗死:多发生在病程1年以内,发病率为1.3% 。
图像局部放大----垂直血管长轴----距冠脉开口处5~10mm 处至少测量2~3次取平均值,注意:避免冠脉开口处及分叉 处测量
PS:冠状动脉瘤测量时测量最宽处。 部分儿童存在CA先天解剖变异,易误诊冠脉扩张,可通过 随访观察冠脉内径变化排除。
12
六 超声对川崎病诊断价值
超声心动图为诊断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最安全和准确的方法。 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四度: a.正常(0度), b.轻度(I度):局限性瘤样扩张,CA<4mm c.中度(II度):单发广泛性或多发4≤CA≤7mm d.重度(III度):为广泛性,巨瘤内径≥8mm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_查房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_查房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多见于2-5岁儿童,尤以亚洲儿童为多。
该病特点是发热、结膜炎、唇舌溃疡、皮疹及肢体浮肿。
病程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
护理工作在查房中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将从相关知识、观察和评估、护理措施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查房工作。
一、相关知识1.1川崎病的病理生理:川崎病主要累及中、小型血管,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免疫异常有关,其典型病变是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不同程度破坏血管壁,导致炎症反应和栓塞现象。
1.2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等,严重时可导致冠状动脉炎和心肌炎,进一步引起冠心病。
1.3川崎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炎、心肌炎、心力衰竭、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瘤破裂等。
二、观察和评估2.1体温: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记录每日的体温曲线,及时发现并记录发热的程度和变化情况。
2.2皮疹和充血:观察患儿的皮疹和充血情况,包括皮肤出现的斑丘疹、结疱疹、肢体浮肿等,及时记录并描述相关特点。
2.3异常情况: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食欲、排尿、排便等,及时发现并记录任何异常情况,如呕吐、腹泻、腹痛等。
三、护理措施3.1营养支持:患儿发热时会出现厌食、口干等情况,护理人员应给予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防止脱水。
3.2环境整洁:保持整洁、安静的环境,避免感染风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3体温监测:每日测量患儿体温,发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湿敷或物理降温剂),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3.4精神护理:给予患儿良好的心理支持,减轻其焦虑和紧张情绪,提供适合年龄的游戏和教育活动,保持患儿心情愉快。
3.5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定期换洗衣物和床上用品,避免孩子搔抓皮肤,防止继发感染。
3.6安全保护:患儿发热时肢体浮肿明显,护理人员需确保其安全,避免跌倒和受伤,适时提供辅助步行器等保护工具。
川崎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川崎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川崎病,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
但它却是儿童时期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主要发生在 5 岁以下的儿童。
那么,川崎病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是一个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的问题,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医学专家们已经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认识和推测。
首先,感染因素被认为可能是川崎病的诱因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一些常见的病原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可能会触发身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川崎病的发生。
病毒感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备受关注。
例如,一些特定的病毒,如EB 病毒、人类疱疹病毒 6 型和 7 型等,可能与川崎病的发病有关。
当孩子感染这些病毒后,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做出反应来抵抗病毒的侵袭。
然而,有时这种免疫反应可能会过度激活或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川崎病的出现。
细菌感染也不能被忽视。
某些细菌产生的毒素或成分可能会刺激免疫系统,使其出现异常的反应,从而增加了患上川崎病的风险。
其次,免疫因素在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孩子的免疫系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成熟,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异常。
比如,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细胞因子的失衡等。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它们在调节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川崎病患者中,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这些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加剧,进而引发川崎病的各种症状。
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与川崎病的发病有关。
虽然川崎病不是一种典型的遗传性疾病,但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有川崎病患者,那么其他亲属患病的风险可能会相对增加。
这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个体对川崎病的易感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具体来说,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时更容易出现异常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川崎病的发生。
小儿川崎病PPT课件
4、其他脏器损害的观察与护理
&患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有心脏损害,急性期卧床休息 , 尽量减少对患儿的刺激,治疗护理集中进行。 &密切监测面色、精神状态、心率、心律、心音。 &每4h测心率一次,发现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率增快时, 及时做心电图、彩超检查,以明确心脏损害的程度。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增加心脏的负担。
19
20
17
5、饮食护理
&患儿发热口腔黏膜充血糜烂时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 流质。 &食物易温凉,少量多餐。 &体温恢复正常后,食欲多有改善,则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 生素的饮食,有利于机体迅速康复。
18
6、药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川崎病的治疗,主要是对抗血管炎症和对抗血小 板凝集,常采用阿司匹林和静注丙种球蛋白。 &阿司匹林宜饭后服药,观察大便的性质。 &静注丙球开始30min内应缓慢滴注8~10gtt/min,注 意观察有无发热、皮疹及过敏反应。
15
3、皮肤、淋巴结的观察与护理
&全身性皮疹----在3~7天内自行消退无色素沉着。 &患儿指趾端有红肿,红肿消退后见片状膜样脱屑, 严重者颈部、腹股沟、肛周皮肤也出现大面积脱皮。 &对半脱痂皮----净剪子剪除,不能强行斯脱,防止出 血和继发感染。 &肛周皮肤发红----涂红霉素软膏,每次便后清洗臀部,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4
5
6
7
8
9
10
三、并发症
1、心脏血管系统,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 或心律不齐。 2、关节痛或关节炎 3、胆囊水肿 4、肠道假性阻塞 5、无菌性脑膜炎 6、肝功能指数上升、黄疸、腹泻、血清白蛋白降低等
11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严重程
度不一。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详细介绍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高热,持续不退热超过5天。
2. 口腔黏膜病变,包括唇红、口腔黏膜红肿、舌苔增厚等。
3. 双侧结膜炎,表现为结膜充血、结膜水肿等。
4. 皮疹,特征性的多形性皮疹,包括皮疹、斑丘疹、荨麻疹等。
5. 四肢改变,手指或脚趾肿胀、红肿。
6. 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计数增高。
2.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显著升高。
3. 免疫球蛋白,IgM抗体阳性。
以上是川崎病的主要诊断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同时出现
以上所有症状,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结合专家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川崎病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如药物热、风疹、麻疹等。
因此,
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家族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总之,川崎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及时进行诊断对于患儿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广大医护人员能够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个容易被误诊的幼儿急性发烧疾病——川崎病
一个容易被误诊的幼儿急性发烧疾病——川崎病对于幼儿急性发烧的问题,相信大多数的宝爸、宝妈都经历过这种问题,是否还记得第一次遇到孩子发烧时的那种手足无措感?其实幼儿急性发烧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小儿疾病,多数是因为患儿患有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或颅内感染等疾病所引发,虽然很多疾病都能够导致幼儿出现发烧的问题,但有一种常常会被家长忽略的疾病,就是川崎病。
对于这种时常被误诊的疾病,新手宝爸、宝妈们,你们对于川崎病了解多少呢?今天,通过本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一、什么是川崎病?小儿川崎病主要是指一种小儿发生的全身性血管疾病,多数小、中动脉发生炎症性病变,以全身血管发炎引起的,以发热、全身出疹子、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一般常以五岁以下的幼儿比较多见,男孩得病率高于女孩。
此病在四季皆可发生且对患儿血管会产生较大损伤,部分病症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对小儿的心脏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导致患儿发生血管闭塞、心肌梗死、心肌炎或者冠状动脉瘤破裂的情况,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死亡。
并且,小儿川崎病患儿发生并发症之后的死亡几率比较高。
现阶段,小儿川崎病的发病因素尚未明确,但患儿发生这一疾病的因素与立克次体、细菌感染、病毒以及支原体,基因遗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曾有过此病例,或者是兄弟姐妹,特别是双胞胎其中之一,会更加容易患有此病。
二、川崎病的典型临床症状1.发热,连续发热在5天以上,并且体温超过39摄氏度,使用退烧药效果持续时间短,但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疹,皮肤会出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红疹或者是红斑,多见于幼儿头面部、颈部、躯干以及四肢,皮疹生长部位不均匀,其躯干生长的多,四肢就会少,表面吗,没有水疱与结痂。
3.黏膜,眼结膜充血,没有渗出物,一般患儿在发烧后24小时-48小时后,能够明显的出现眼睛发红。
口腔及黏膜充血,口唇发红、出现干裂、舌头上满是红色点点,俗称的草莓舌样改变。
4.淋巴结,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肉眼能够明显看到或者是摸到肿大的淋巴结,摸到的淋巴结没有痛感。
小儿川崎病冠脉扩张标准
小儿川崎病冠脉扩张标准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尽管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冠脉扩张,这可能导致心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因此,对于小儿川崎病患者,及时准确地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至关重要。
冠脉扩张是指冠状动脉在川崎病发作期间出现异常扩张。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肌肉血液的主要血管,如果冠脉扩张过度,可能导致血管壁的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小儿川崎病患者,及时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评估冠脉扩张的标准是根据冠状动脉内径的Z值来确定。
Z值是根据患儿的年龄、身高和体重等因素计算得出的,它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内径的正常范围。
一般来说,Z值在2.5以下被认为是正常的,而超过2.5则被认为是冠脉扩张。
然而,仅仅依靠Z值来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是不够准确的。
因为川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径在发病后会发生动态变化,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扩张或收缩。
因此,除了Z值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冠状动脉内径的绝对值、冠状动脉壁的异常改变等。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医生通常会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内径,并检测是否存在冠状动脉壁的异常改变。
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电图、血液检查等辅助检查来评估心脏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
对于小儿川崎病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发现冠脉扩张的迹象,医生应该立即采取措施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治疗川崎病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高剂量的静脉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
免疫球蛋白可以抑制炎症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减轻炎症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冠脉扩张的风险。
此外,对于冠脉扩张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等治疗。
2024版年度《儿科疾病川崎病》PPT课件
《儿科疾病川崎病》PPT课件•疾病概述•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目录•护理管理与康复指导•预后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疾病概述川崎病定义与命名定义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命名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
危险因素年龄(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地域(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季节(春冬季多发)等。
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全球关注的儿科疾病之一。
发病率分布特点年龄与性别全球性分布,但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和中国发病率较高。
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男女比例约为1.5:1。
030201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发热、皮疹、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累及心血管系统。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分为典型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和复发型川崎病。
其中,典型川崎病具有完整的临床表现,不完全川崎病则部分症状缺失,复发型川崎病为疾病治愈后再次发作。
02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发热持续5天以上,且抗生素治疗无效具备以下四项主要临床特征中至少两项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双侧无菌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唇发红及皲裂,杨梅舌诊断标准及依据冠状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其他表现如颈部淋巴结肿大、间质性肺炎、无菌性泌尿系统症状等鉴别诊断流程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猩红热、麻疹、幼儿急疹、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等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如有必要,可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实验室检查项目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可出现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免疫球蛋白异常等如咽拭子培养、血清病毒抗体检测等,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有助于评估心脏受累情况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其他检查可见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等胸部X 线检查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超声心动图检查如CT 、MRI 等,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使用,以进一步评估病情和并发症情况其他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方法03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减轻血管炎症损伤,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性阻塞。
儿童“川崎病”知多少?
儿童“川崎病”知多少?据相关资料显示,儿童“川崎病”是在1967年被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之后,故得名为川崎病。
此疾病又被称为小儿皮肤黏膜性淋巴综合征,是一种不明诱因的急性自限性的血管炎。
此疾病的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成年人患病较为罕见。
据不完全统计,亚裔儿童的患病几率略高于欧美,并且男孩的患病几率也略高于女孩。
此疾病的高发季节为春季和冬季,同时具有相应的区域暴发流行性现象。
此疾病治愈后会给部分患者带来相应的后遗症,也是部分患者成年后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儿童“川崎病”有效地预防和积极治疗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然而,现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人对于川崎病这一疾病的了解相对较少,从而导致相关患儿在临床过程中难以得到及时的治疗与护理,继而不利于患儿健康的充分保障。
在本文中,研究人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与论述,旨在进一步实现对于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从而为患儿健康的充分维系提供助力。
一、什么是儿童“川崎病”儿童“川崎病”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急性自限性的血管炎症,又被称为小儿皮肤黏膜性淋巴综合征。
此疾病主要是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性改变,从而导致婴幼儿出现急性发热性以及出疹性疾病。
对于此疾病的具体发病诱因尚没有明确显示,但是,据相关人士介绍,此疾病的发生可能与婴幼儿相关的细菌或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系统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患儿而言,若不能及时进行合理治疗,则该病往往会对其身体各个脏器造成严重损伤,从而不利于患儿预后健康的合理维系。
据不完全统计,未及时治疗的患儿出现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约为25%左右,从而严重威胁了其生命安全。
二、川崎病的临床症状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发热,患儿的体温可高达39至40度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多为5天以上,并且患儿对于部分抗生素类药物的治疗是无效的。
其次就是,眼结膜充血,双眼为非渗透性且非化脓性的结膜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和同源性,尤其是HSP 65具有极强的
免疫活性,引起免疫反应,损伤内皮细胞
及形成血管炎
(四)淋巴细胞凋亡延迟 研究发现Il-6
能抑制淋巴细胞P52基因丧失表达,凋亡
时间延迟,免疫细胞过度活化
病理
主要病理变化为血管炎
Ⅰ期
0~9天 小动脉全层炎、中大动脉周围炎常
见,同时可见全心炎
Ⅱ期 10~25天 微血管炎和心脏炎减轻,中动脉全层 炎,冠状 动脉最明显,动脉瘤血栓栓塞 Ⅲ期 28~40天 中动脉肉芽组织增生、内膜增厚 动 脉瘤样扩 张、血栓形成,心肌梗塞 Ⅳ期 40天后 心肌瘢痕形成,中动脉狭窄、钙化,
或2g/kg,一次输注。
Hale Waihona Puke 作用机理(1)阻断fc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2)提供特异性抗体,中和抗原和毒素
(3)修复抗独特型抗体,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
并发冠状动脉瘤的高危因素
(1)男孩,<1岁 (2)发热>16天或反复发热 (3)白细胞>30x109/L (4)ESR>100mm/h (5)CRP明显增高 (6) ESR和ESR反复增加 (7)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T异常、深Q波
3、皮质激素的应用需谨慎 并发严重心肌炎 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后高热不退 可应用皮质激素,不宜单独使用 4、其他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 (2)对症治疗 补液、控制心率、纠正 心律失常、溶栓、护肝等 (3)冠脉病变治疗 PTCA、安臵支架、 冠脉搭桥术
随访 恢复后半年-1年需随访
冠状动脉病变,长期随访
排除其他感染也可诊断川崎病
不典型川崎病诊断
(1)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阴囊 肿胀、肛周皮肤潮红 (2)血小板数显著增多 (3)C反应蛋白和血沉明显增加 (4)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 和动脉壁辉度增强 (5)听到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6)出现低蛋白血症
鉴别诊断
猩红热、败血症、儿童类风湿病
渗出性多形红斑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
白细胞增高,中性为主
血小板升高
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 α2球蛋白增高 CD3、CD4减少,IgE、IgM、IgA增高
(二)心血管系统检查 心电图:ST-T改变,P-R、
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
低电压。
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
形成。
(三)尿液:白细胞增多,脓尿。
5、 四肢末端变化: {急性期} 75% 手足广泛性硬性水肿,90%掌 及指趾端皮肤潮红,或呈现红斑;
{恢复期} 98% 甲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 川
崎病的典型临床特点
6、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 50-70% 单侧或
双侧,坚硬、触痛,表面不红、不化脓
(二)心血管症状和体征
1、心脏和冠状动脉受累:冠脉炎、冠脉扩张、 动脉瘤栓塞致死亡 心包炎或心包积液 心肌炎 2、冠状动脉受累体征:收缩期杂音、奔马律、 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多在起病1-6周, 甚至数月至数年。
出现缺血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
(一)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95% 稽流热或弛张热,1-2周。 2、双侧眼球结膜充血:90% 发热3-4天后出现 3、口腔粘膜改变:90% 口唇皸裂、结痂、潮红; 舌乳头突起,呈杨梅舌;口腔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
4、不定形皮疹:95% 发热1-3天后出现 躯干部
多,热退后皮疹退,不发生水疱和痂皮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
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 大为特点的血管炎综合征。又称皮肤粘膜 淋巴结综合征。常累及心血管系统,是儿 童期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50%在2y内发病,80%病例在5y内 四季均可发病,4-5月份和11-1月份 发病相对较多
病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
3、心电图:P-R、Q-T延长、异常Q波、低电压、
ST-T改变、心律失常
4、2DE:心包积液、冠状动脉扩张
(三)其它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腹泻呕吐、腹痛肠梗阻、胆 囊肿大、黄疸 2、神经系统:精神意识障碍、惊厥、无菌 性脑膜炎 3、泌尿系统:蛋白尿、尿道炎 4、肺部损害:肺动脉炎、间质性肺炎 5、关节病变:关节炎
治疗
减轻血管炎症、抗血小板凝集、退热 1、阿斯匹林 30—50mg/kg· d,热退 后减为5-10mg/kg· d。至症状消失, 血沉正常。共8-12周。 冠状动脉扩张: 加 潘生丁3-5mg/kg· d 维生素E20-30mg/kg· d
2、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减 少冠状动脉病变 400mg/kg· d,连续5天输注。
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
(一)免疫亢进 免疫调节异常 单核巨噬细胞、
T、B淋巴细胞、NK细胞等激活,分泌各类细胞 因子(IL、TNF、IFN)、IgE等 (二)超抗原学说 葡萄球菌内毒素、链球菌红 斑毒素,不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既能直接激活T细 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三)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 人类HSP 与细菌HSP 具有显著
脑脊液: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为主。
诊断
诊断标准: 1、持续发热5天以上 2、结合膜充血 3、口唇鲜红、皲裂、杨梅舌 4、手足硬肿、掌趾红斑、指趾脱皮 5、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6、颈淋巴结肿大 符合5项(需包括发热)可确诊
符合3或4项标准
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检查证明有冠状 动脉瘤
超声心动图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