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文献综述(个人小文章)
关于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相应地,分布在农业中的这些群体则是农业产业集群。
已有的关于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国内外文献很多,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的认识。
关于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综述尽管产业集群一词最初是由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但是关于产业集群方面问题的研究却有着久远的历史,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些研究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组成部分。
最早对集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并且从分工的角度把其定义成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形成的群体。
马歇尔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
通过研究工业组织,他间接表明了企业间的集聚起因于追求外部规模经济。
而后,韦伯从企业微观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中的原因。
科斯则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
波特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国家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19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产业集聚的产生做了解释,他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三者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以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理论为基础,近年来,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一)区域视角在对各省的农业产业集群研究方面,赵玉莲(2010)和杨志锐,赵阳(2010)分别探讨了河南省和广东省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丈秋综述:产业第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丸fl新古典经济学开姑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丈根据对国外冬个浇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克进行丈故杭理.以及供鉴询人的枝理为扎,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 国的研丸进行分开研兗,杆国外相关研•丸分为五个視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兗,則以简单的肘间丸后顺序为主遗行杭理。
兴健阀:产业專聚;分工;外部竝济;交易成本一、Jit尹业集聚的研兜早>4腑古典经济学肘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 (1920丿的外部经济理怡。
关于庐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糸,学者普遍达成了共帜,认为经济活动的咗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勺我强化机制,尹业集聚无怡是对于知识溢岀(Rosenthal & Strange, 2004),人力赛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 2000),吟低丸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 2002),还是在提壽企业的丸争优势方面(Porter, 1998)都翅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庐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丸,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朗術的桓架。
本丈沈图通过丈故枕理总结岀一个規括性的尹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老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尹业集聚问題的研无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怡进行简要介绍和搐理。
f-J古典视角:分工与卢业幕棗古典经济学对尹业集聚动因的研克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尹业集聚理怡成因的理怡基础。
尹业间分工包括了尹业绽的延伸和中间老交易问題,企业间分工导致的圾酬递_增和交易条用的节约成为尹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潘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闲述,并突破了斯矗的分工受限于市场谢的观点,笫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團,迂回生庐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理论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活动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
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过程在产业集聚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次产业集聚研究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20世纪70-80年,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以Lundvall(1992)、Krugman(1991 ,1995、Porter(1990, 1994)等人为代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1961)从供给角度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一是专业化投入和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二是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三是生产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
20世纪70年代初,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
早期的产业区理论、增长极理论等为现代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来源,工业革命之后,产业集群理论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最终形成了现代产业集群理论,在本文中,对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前言:从产业集群理论产生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对于产业集群理论,西方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尽管研究不断的深入,但是人们对产业集群的认识越来越混乱,为了帮助人们清晰的认识产业集群理论,以时间为主轴,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进行了综述一、工业化时期(一)前期工业革命之后,家庭作坊以及手工工场逐渐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工厂以及企业,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主体地位也被中小企业所替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之间的物质联系开始逐渐的密切,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发展中所共同追求的。
由此,企业之间的一体化的物质联系是本时期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重点,而实行产业集群的目的是将运输成本降低,更好的促进外部规模经济的发展[1]。
在工业化前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理论主要有三个:第一,产业区理论,这一理论是由马歇尔提出的,在特定的区域内,类型相似的中小企业会出现聚集,由此形成“产业区”,之所以会形成产业区,是因为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取外部经济提供的便利条件,比如协同效应、创新环境等,不过马歇尔在对产业区理论进行研究时,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第二,增长极理论,这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帕鲁提出的,随后,保德威勒在其研究对增长极理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同时,将其涵义转移到虚拟空间经济发展中,在保德威勒的理论中,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其核心观点,显然,该理论中过分夸大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是由科洛索夫斯基提出的理论,在他的定义中,生产综合体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以自然条件、运输等为依据,对各个企业进行合理的安置,由此看来,企业之间稳固和正式的投入产出联系是该理论所强调的,不过,此理论是在前苏联中提出的,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政治目的要更强于经济集聚的作用。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论文(5篇材料)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论文(5篇材料)第一篇: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论文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摘要:介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点与作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关系,二者之间互为前提又互相促进;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一是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二是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产业集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数量日益增多。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标志所在地区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和宣传。
地理标志与农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充分的法律保护,加强对其品牌效应的利用,将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作用(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的解释,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地理标志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两大特点为:第一,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全体农民,而非某个特定的权利人专属,即地理标志为一项共有权利。
第二,地理标志不像商标权、著作权那样具有一定的权力保护期限,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没有期限的,即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永久性的。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作用首先,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
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登记保护制度,特定区域内的达标企业和农户可以无期限地使用该地理标志,标注该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即表明其来源于特定区域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要求且具备特有品质,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基于对地理标志的信赖而更倾向于购买其产品。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1、外部经济论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
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
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
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
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1、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新产业区的概念。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摘 要 :产业 集群是 顺应 国 际国 内形 势 ,适 应全球 经济环 境 大变革 的产物 ,是促进 区域 经济发展 的 重要增 长极 和动 力源 。通过对 产业 集群相 关研 究文献 的收 集 ,从合 作竞 争 、创 新环境 、经 济增 长、创新 群和合 作 网络 、 形成机 制及 财税政 策在 产业 集群形 成和发展 阶段 作 用等方 面对其进 行 了整理 ,从 而得 出我 国学者 对产业 集群
部经 济效 应等 ,使 得集 群 内的企业 之 间的交 易成 本 和费
用降低 ,而且特别是 知识 的溢 出,使创新成本 大大减少 , 同时提高 了整个集群产业 的竞争力 ,从 而促进 区域 经济发 展和经济增长 。 ̄ l l : l Ma t i n( 1 9 9 7)&T t a v i a n o( 2 0 0 1 )综合
1 概述
产 业集群是指在某一 特定领域 中 ,大量 产业联系密切 的企业 以及相关支 撑机构在地理 、空 间上集聚 ,通过集 聚
组织 ”。创新环境不仅指 本地 化的网络结构 ,而且指将外 部 的学习和企业 内部 的创新相 结合。不管是能降低行 为主 体 不特定性 的物质资 源或 非物质资源的本地 网络结构 ,还 是 能制定经营和创新 战略 的创新组 织体集合 ,都 能够 为集 群 的创新提供 良好的环 境 ,从而促使其 良性发展 。 2 . 3 产业集群 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由于产业集群 的聚集效应 、规模效应 、溢 出效应 、外
2 0 5 2 期 )
窒速塑丝
x ch ar ̄ e 0 m
黧 两 曼
( C u m u l a t i v e t N y O N O . 9 . 2 0 1 3 2 5 2)
.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汤连帮201030510870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的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的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集群的现象就早已存在。
从产业集群产生的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的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
从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的下游的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美国硅谷、128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的软件开发区、日本的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的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纵观世界的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等。
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的标准,2002年,专业集群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69个、制鞋集群27个、家具集群39个、机械集群32个、食品集群17个、金属制品集群1个,化学制品集群4个,造纸和印刷集群6个、首饰集群4个。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群引言产业集群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相当年轻的分支学科,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才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所以相应的理论已相当丰富和成熟,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及其效应的相关文献资料。
一、国外相关理论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后,1909年韦伯的工业群理论,1934年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1991年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20世纪中后期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
随后人们随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深化。
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国外的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2]。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韦伯的观点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的。
克鲁格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波特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
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其他同类企业的成长。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这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服务,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3]。
在这些理论当中,最值得我思索的是波特的相关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并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研究认为产业集群能带来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等竞争优势[5]。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
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1.产业集群理论简评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方面。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产业集群,但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外的研究偏重于实证分析幷在此基础上的归纳。
而且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出现,缺乏系统研究的专著。
归纳起来,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依据:(1)外部经济效应。
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从单个企业来看,规模也许幷不大,但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2)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
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和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
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集群区内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活力灵活性的非正式关系。
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里,这种产业集群现象相对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更加具有效率;(3)学习与创新效应。
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
企业彼此接近,激烈竞争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它企业,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家产集聚体制的文件综述家产齐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此刻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明显特点。
对于家产齐集体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一样学科和派别从不一样的视角比较、剖析了家产齐集问题,已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成就。
对家产齐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家产齐集体制理论能够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最近几年来 , 因为政府的支持和公司的努力,我国家产集聚现象在各地区都较为显然。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家产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家产齐集体制的影响因素、家产集聚体制对经济增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一、外国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办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含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以为是家产集聚力的根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
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了然一个地区优胜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 (Fujita 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 和 Takahashi,1998) 。
1977 年,Dixit 和 Stigliz 联合发布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创始了不完好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好竞争范式中探访解说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可以解说的集聚体制。
Marshall(1920) 是最早从外面性中找寻公司集聚体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以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公司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外面规模经济海涵范围广,主假如公司与公司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备的共享。
Harris 最初提出公司应凑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 (Harris,1954) 。
而 Puga(1999) 的研究表示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进公司分别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综述
然而,已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对社会效应的衡量指标尚不清晰等。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 步探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社会效应。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综述
目录
01 一、产业集群形成机 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02Leabharlann 二、企业间机制的研 究03 三、政府作用的研究
04 四、结论与展望
05 参考内容
产业集群是一种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区域聚集的现象,这种聚集现 象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次演示将综述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 探讨其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 供参考和启示。
一、引言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及配套服务等环节相 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企业和组织机构所形成的集合体。该集合体能够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效应,以期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 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路径,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
4、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成功产业集群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产业集 群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参考内容
产业集群是一种由许多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地理集聚现象,其发展对 于区域经济增长、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自马歇尔(Alfred Marshall)首次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进 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模型。本次演示将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 状进行综述,探讨各种理论模型的优缺点,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汤连帮201030510870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的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的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集群的现象就早已存在。
从产业集群产生的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的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
从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的下游的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美国硅谷、128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的软件开发区、日本的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的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纵观世界的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等。
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的标准,2002年,专业集群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69个、制鞋集群27个、家具集群39个、机械集群32个、食品集群17个、金属制品集群1个,化学制品集群4个,造纸和印刷集群6个、首饰集群4个。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产业集群存在。
在南非,产业集群历史从1990年才开始的,并且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动的,分别于1996年发布了铝业集群的动议,2000年又宣布了珠宝制造业的集群的动议。
在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发展了相关的产业集群,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不同程度的发展了相关产业的集群。
在印度,旁遮普邦的路德海阿那得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集群、古吉拉特邦的苏拉特的钻石加工业集群、卡纳达卡邦的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业集群、北方邦德阿格拉的鞋业集群。
因此从上述可以得出,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世界各国和各地的经济增长无一不闪烁着产业集群的光芒,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其正呈现蓬勃生机、繁荣发展。
在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也迅速崛起了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如广东佛山的陶瓷、潮州市的食品加工与不锈钢器具、东莞的电子、家具和服装、中山的灯具、顺德的木工机械、花卉与家具、花都市的皮革和皮具、澄海市的玩具与工艺品业等,浙江嗓州的领带业、温州的服装和眼镜、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和化纤业等。
在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现象也初见端倪,如郑州的肉食品加工业集群、武汉的光电信息业群等。
可见,产业集群已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产业集群现象的大量出现以及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协同效应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
由于我国的产业集群理论主要借鉴于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合国内实际情况发展而得,所以,对于如何真正把握好借鉴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质与量是一个难点,鉴于此理由,对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献综述试图对国外的产业集群理论进行整合,期待能对国内产业集群理论发展有所贡献。
三、国外产业集群研究概况3.1经济学中的早期分工思想-产业集群的思想基础在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如柏拉图、色洛芬等,他们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发表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可是他们的思想和见解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他们的见解通常会与政治、法律、宗教、伦理等混合在一块,但总的说起来,他们的一些见解中包含了一些产业集群理论的端倪。
柏拉图对早期的分工思想理解主要在《理想国》中体现。
柏拉图对分工思想的贡献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柏拉图认为,劳动分工是禀赋的要求,禀赋不同,则人们从事的职业也会不同;二、柏拉图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三,分工格局取决于禀赋,禀赋取决于身体。
由此可以看来柏拉图对于分工地思想主要从个人禀赋、劳动生产率、身体条件三个方面来理解,虽然这样的理解存在着局限性,但是从所处的时代来说,这种因个人禀赋不同而进行分工的思想,与今天的产业集群理论相比较来说,是最初的概念。
色洛芬的对分工思想的贡献主要在《居鲁士的教育》中阐述。
他认为,一、分工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财富的创造能力,即分工能提高效率;二、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
因而可以看出他的分工思想是基于提高效率和市场规模而言,现代产业集群理论思想正是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说明集群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打破市场的限制。
这与现代产业集群的思想不谋而合。
从上述论述可见,早期的分工思想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市场规模的角度来阐述的,这两个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由于当时的时代条件的限制,这些思想是不成系统的,总体上是零星、散乱的。
因此,在经济学早期大师们还是没有触及分工创造效率、以及分工受到市场限制的本质性原因。
3.2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思想和产业集群理论萌芽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
他的分工理论的提出主要在其著作《政治算术》和《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中。
古典经济学形成于18 世纪末,此时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被后人尊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分工理论在《国富论》中,得到了详细地阐述。
3.2.1威廉·配第的分工理论威廉·配第的分工理论主要体现在《政治算术》和《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中。
威廉·配第对分工理论的贡献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而直观表述了分工提高效率的思想。
《政治算术》记载“譬如纺织,当一人梳清,一人纺纱,另一人织造,又一人拉引,再有一人整理,最后由一人将其压平包装,这样分工生产,与只由单独一个人笨拙地负担上述全部操作相比,成本必定较低。
”由此可以表明,与柏拉图和色诺芬比较而言,威廉·配第对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这一思想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但是,对于为什么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二是首次描述出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
《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记载“制造业(之间)会相互影响”。
由此表明,威廉·配第觉察到企业的聚集可以提高效率,这就是产业集群理论思想的雏形,而200多年后德国区域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把这种现象定义为聚集经济。
3.2.2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亚当·斯密(1723—1790),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对经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
因此后人尊称其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主要体现在《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用了三章,详细地阐述并论证了柏拉图、色诺芬以及威廉·配第等提出的分工思想及其相关问题。
因此,亚当·斯密对于分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三方面:一、亚当·斯密提出分工是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并且解释了分工为何会提高效率;二、亚当·斯密认为交换导致分工,分工又进一步使才能的差异成为有用,同时又使得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要;三、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范围对分工会有限制。
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主要贡献是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分工创造效率以及产业集群理论的灯塔式结论:1分工提高效率的思想以及对此的解释;2市场范围对分工会有限制;3首次描述出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
由于他们这些结论,比较深邃,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因此没有人对此提出有力的批驳意见,也做不出能够证伪的经验材料,所以这些结论被当作公理存在于分工理论以及产业集群思想中。
由于亚当·斯密主要关注是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但对整个社会的分工以及其相互关系演进的特点却很少论及,所以亚当·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瑕疵是没有参透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以及相互联系,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近代经济学时期才被打破。
3.3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西方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imth),他在《国富论》一书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
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这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这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由外部规模经济所致。
这种外部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度专业化的地方性劳动力市场;二是大量廉价而又容易获得的产业生产的中间产品;三是聚集的相关产业产品先进技术和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3.4产业区位集聚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企业微观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
他认为,企业集群的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因素:一是技术设备专业化与相互依存促使地方集中化;二是劳动力组织的充分发展与其专业化促进企业的集群化;三是集群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四是企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用,降低企业的经常性开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