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七章 品德的学习(第一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是
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父母很早就向儿童提
出了社会化的要求。儿童将父母的批评和社
会的批评内化成超我(俗称“良心”)。如果
个体的行为违反了超我的意向,就会感到自
责和内疚的心理压力。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 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在这些阶段中,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 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生理 上的自制到心理上的自制。
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 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 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 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 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的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Biblioteka Baidu,一直到
二、品德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知
(二)道德情感 (三)道德意志 (四)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包括对一定
的道德知识的掌握,把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
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评价自己和他
人的道德行为。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 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 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大致有三种: (1)直觉的道德情感
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在全国18 个地区对5—11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作了大 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①儿童的道德判断 确实如皮亚杰所指出的“经历了从客观判断 (依据行为的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性判断(依 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 在6-7岁;②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 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 在8-9岁之间。
东西。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 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 一定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 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 在标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 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 则是由人创造的;②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 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③判断行 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 动机;④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而不是 把惩罚看作是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在全国18 个地区对5—11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作了大 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①儿童的道德判断 确实如皮亚杰所指出的“经历了从客观判断 (依据行为的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性判断(依 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 在6-7岁;②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 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 在8-9岁之间。
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
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 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
束,达到了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这
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对 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必要 的修正。艾里克森不再只是强调心理性欲的 发展,而是重视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同时, 他非常强调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艾里 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 有可能出现的危机,对此我们已经在第二章 中做了介绍。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品德是个性(人格)的一个方面,弗洛 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 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这三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内部动力,支配着 个体的行为,在个体行为中,道德行为的原 动力来自超我的支配。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 实原则”,超我遵循“理想原则”。
(2)形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排除 内外障碍、将道德行为付诸实现的心理过程, 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 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 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 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各种心理要素是 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在人的道德生活中 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品德的发展
(一)品德认知判断的发展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
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道德的实质包括:对
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对人类关系中平等、
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了他独创的临床研
究法,在实验中向儿童提一些事先准备好的
问题,针对儿童的错误回答,提出规律性的
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
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同伴交往是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和实在论
解放出来的最重要途径。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 科尔伯格(L.Kohlberg)继承并发展了皮 亚杰的理论。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 的顺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 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 利益,他们两人都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 认知发展为基础,都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发 展中的作用。在60年代,科尔伯格提出了自 己的一套道德发展阶段论。他采用道德两难 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 明理由。例如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第七章
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涵义
品德即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 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个性的核心成分。 第一,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 人有影响的社会行为。 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 则相联系的。 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四,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3)自律阶段 9—11岁儿童进入自律阶段,主要依据自 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这一阶 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儿童认 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因而可 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②根据行为的 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即从行为的主观责 任来作判断;③所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 更加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