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合集下载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2课。

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的教学,学生从使用工具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动手能力是他们的弱项,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科学学习,但由于他们在生活中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在这次研究课的试上中,我就发现很多孩子就连取挂钩码都显得动作缓慢、手足慌乱。

本课中要求学生对用力状况进行分析,力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更不用说要进行定量的分析。

不仅如此,本课既有左右两边的距离还有钩码数,这样四个变量的形成,学生很难从这样大量的数据中探寻出实验规律,他们对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也还有待提高。

这也是本课教学所应该让学生有待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实验器材教师:杠杆尺、钩码、压力计、多媒体课件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钩码、压力计、记录表图1 基于学生的杠杆尺模型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点(一)实验改进的历程接下来说说本节实验课型的改进历程,本节实验课是在我们区进行工程技术领域实验教学探索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们区一共进行了两轮4位教师对本课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

虽然教学策略有差异,但都用的是大纲提供的实验材料。

有一位老师在杠杆尺的支点出添加了一个可以测量角度的量角器,但课堂上学生对杠杆尺省力规律的发展都是比较弱的。

鉴于这样的经历与思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基于学生的杠杆尺模型。

(二)实验改进及创新点1.实验材料的改进图2新型杠杆尺图3老式杠杆尺实验模型设计成生活中跷跷板这一真实情境类型,同时原来的悬挂式钩码放置方式改为盒式取放,同时另一端采用压力计真实直观再现用力的大小。

这样做就会呈现以下几点优势:第一,他对学生简单机械的实验操作有较大的改善,原有模型增添钩码比较耗时影响实验探究效率,新模型通过直接加减钩码以及移动压力计简单便捷。

科学《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科学《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科学《杠杆的科学》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杠杆的科学》。

一、说教材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

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

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类,得出科学结论。

教科版科学六上1.2《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1.2《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1.2《杠杆的科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激发学生对杠杆现象的兴趣。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科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杠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力臂和力的关系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撬棍撬石头,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概念。

2.探究杠杆的分类和特点: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验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力臂和力的关系: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臂和力的关系。

5.总结和巩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定义: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2.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3.特点:力臂和力的关系4.平衡条件:力矩相等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杠杆的科学》说课稿金砺实小陈舟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杠杆的科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

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发展很快,不断有来自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有85%来自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

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说教学程序一、设计思路:(一)导入: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尝试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杠杆的基本原理。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杠杆现象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杠杆平衡条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掌握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状态,探讨杠杆平衡条件。

3.讲解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平衡条件,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4.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活动,如设计一个杠杆装置,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和活动中的表现。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杠杆的平衡条件:F1 * L1 = F2 * L22.杠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评价。

2.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3.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的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等,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全单元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全单元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全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单元,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杠杆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但同时,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和动手实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杠杆的科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知识。

3.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4.知识拓展:讲解杠杆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

6.布置作业:设计富有思考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采用流程图、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XXX《杠杆的科学》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2课。

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的教学,学生从使用工具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动手能力是他们的弱项,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科学研究,但由于他们在生活中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在这次研究课的试上中,我就发现很多孩子就连取挂钩码都显得动作缓慢、手足慌乱。

本课中要求学生对用力状况进行分析,力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更不用说要进行定量的分析。

不仅如此,本课既有左右两边的距离还有钩码数,这样四个变量的形成,学生很难从这样大量的数据中探寻出实验规律,他们对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也还有待提高。

这也是本课教学所应该让学生有待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实验器材教师:杠杆尺、钩码、压力计、多媒体课件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钩码、压力计、记录表图1基于学生的杠杆尺模型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点(一)实验改进的进程接下来说说本节实验课型的改进进程,本节实验课是在我们区进行工程技术领域实验教学探索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们区一共进行了两轮4位教师对本课进行同课异构教学钻研。

虽然教学策略有差异,但都用的是大纲提供的实验材料。

有一名老师在杠杆尺的支点出增加了一个可以测量角度的量角器,但课堂上学生对杠杆尺省力规律的开展都是比力弱的。

鉴于这样的经历与考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基于学生的杠杆尺模型。

(二)实验改进及立异点1.实验材料的改进图2新型杠杆尺图3老式杠杆尺实验模型设计成生活中跷跷板这一真实情境类型,同时原来的悬挂式钩码放置方式改为盒式取放,同时另一端采用压力计真实直观再现用力的大小。

这样做就会呈现以下几点优势:第一,他对学生简单机械的实验操作有较大的改善,原有模型增添钩码比力耗时影响实验探究效率,新模型通过间接加减钩码和移动压力计简单便利。

杠杆说课稿(精选3篇)

杠杆说课稿(精选3篇)

杠杆说课稿(精选3篇)杠杆说课稿1一、课程标准的要求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

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学重点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五、对教材进行分析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

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学习后面的滑轮,滑轮组的重要基础。

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

利用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最后结合杠杆平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问题。

六、学情分析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七、教法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知识,特别是已经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的处理1.引入新课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设过程,运用了哪些工具。

《杠杆》说课稿

《杠杆》说课稿

《杠杆》说课稿《杠杆》说课稿1说教材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课,是继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工具后的第一类工具的研究课,是后续课程的引导课。

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认识杠杆,并找出三个点;会使用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能够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说教学过程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带钉子的木板,启发学生将钉子取下来(选择工具);2.出示开瓶器和饮料,学生体验使用开瓶器开启饮料瓶的'过程;3.结合以上两个体验过程,和剪刀、钳子等工具,以及跷跷板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二、认识杠杆1.通过其中一张图片,描述“杠杆”的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并介绍撬棍上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学生尝试找其他工具上的三个点。

3.让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螺丝刀拧螺丝,擀面杖等)三、研究杠杆的科学1.出示杠杆尺和使用说明书,演示组装杠杆尺。

2.介绍实验方法(杠杆尺左边看成阻力点,右边看成用力点)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

4.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5.总结实验结论:(1)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2)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3)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四、小结本课内容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以及杠杆工具的作用,并能找出杠杆的三个点。

下节课我们将用本节课的知识将我们见过的和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进行分类,请同学们下去搜集整理杠杆类工具。

说教学反思教学借用动画片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模仿者里面的人物进行学习,给课堂增添了愉悦的学习氛围。

《杠杆的科学》说课

《杠杆的科学》说课

说课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单小英。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的科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首先,先来说一下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节。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的一部分。

本课内容分两个部分,分别是:认识杠杆和研究杠杆的秘密。

本课贯穿《使用简单机械》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简单杠杆工具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学生理解杠杆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学生知道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学生推断常见的生活中运用杠杆原理的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能够利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难点有两个:一是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二是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料发给学生用以辅助学习。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选择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讲解在这节课上虽然只占了小部分时间,但这个环节却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学生才刚刚接触杠杆这个概念,没有“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等基础概念的意识。

只有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具备了理论知识,才能够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来理解使用简单的杠杆工具。

因此,教师的对知识的讲解为学生后面的学习起了关键的铺垫作用。

再来说说学法,之所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法,首先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它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及整合合作的意识,较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原理,以及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杠杆的基本知识,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生活中的工具和机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杠杆的概念、原理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掌握杠杆的科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原理,学会使用杠杆计算力臂和力矩,知道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原理,杠杆计算方法。

2.难点:杠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矩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杠杆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发现杠杆的共性,总结出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3.学习杠杆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力臂和力矩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杠杆原理。

4.应用杠杆原理: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力臂和力矩。

5.讨论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杠杆原理:F1L1=F2L23.力臂和力矩的计算4.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杠杆知识的掌握程度。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现代化教育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科学课要培废弃传统教育,用系统性、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的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2课。

在前一课,学生在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机械,并初步形成区分工具是否省力的概念。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认识杠杆、研究杠杆的秘密。

第二课时: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小杆秤的研究。

今天我要向老师们介绍的是第一课时内容即认识杠杆、研究杠杆的秘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了解研究杠杆原理的5个专业名词: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动力臂和阻力臂,能够收集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事例,能用科学原理发现杠杆是否省力。

2、能力目标:在科学实验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实验中使学生们喜爱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感受乐趣并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动、阻力臂)有关。

教学难点:能根据三个点之间的距离(动、阻力臂)判断杠杆是否省力。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具准备:羊角锤、钳子、剪刀、镊子、带钉子的木块、杠杆尺、钩码、实验报告单二、说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引导学生利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处理,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一)、初步认识杠杆。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金砺实小陈舟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一一《杠杆的科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

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发展很快,不断有来自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有85%来自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

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说教学程序一、设计思路:(一)导入: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一一尝试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一一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最新杠杆的科学学情分析方案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实用8篇)

最新杠杆的科学学情分析方案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实用8篇)

最新杠杆的科学学情分析方案杠杆的科学说课稿(实用8篇)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 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

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杠杆的科学学情分析方案篇五张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简单机械的概念,对杠杆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定义,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定义,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杠杆的定义: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3.探究杠杆的分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类型的杠杆,并能够进行分类。

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5.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说课稿2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说课稿2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册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力与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对杠杆平衡的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力与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板书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探究:分组实验,观察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发现力与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3.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4.应用:举例说明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6.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力与力的作用点2.力的方向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学生讨论交流: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观点、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杠杆的科学》教案(精选5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精选5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精选5篇)《杠杆的科学》篇1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第3课。

在前一节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的规律。

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

2.通过这一探究,能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1.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个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本课的探究将把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引向生活实际。

学生将经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分析,既能找到各类杠杆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也能根据省力情况进行分类。

3.学生认知障碍点:夹子等杠杆工具用起来不省力,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的杠杆工具呢?。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请三个同学完成,并比一比谁先完成。

要求:(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1、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2、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3、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杠杆的科学》。

一、说教材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

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
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

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
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
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

(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 、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还有其他方法吗?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7、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8、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

9、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
1、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2、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

3、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完整:1.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五)、课堂练习
1、生活中还有哪些省力和费力的杠杆类工具?请记在表格中。

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

以上是我对《杠杆的科学》这节课的说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