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安全管理学的对象,内容,特点:对象:社会,人,机系统中的人,物,信息,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安全关系。

内容: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安全管理方法,事故管理,安全文化和安全法规等。

特点:系统性,决策性,前瞻性,综合性、交叉性,实用性。

2安全学的理论基础:(事故的特征,事故致因理论)事故的特征: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事故的潜伏性、再现性和可预测性。

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因果链锁理论:海因里希因果链锁理论,博德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链锁理论,北川彻三事故因果链锁理论。

2)能量意外转移理论:a,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能量。

b,机体组织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3)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人失误会导致事故,而人失误的发生是由于人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失误造成的。

有威格尔斯沃斯模型,瑟利模型。

4)动态变化理论:扰动起源事故理论,变化失误理论5)轨迹交叉伦: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

3.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a.系统原理(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合原则,弹性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b.人本原理(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c.预防原理(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d.强制原理(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e.责任原理(合理分工,明确部门或个人的任务和职责)
4.安全文化的范畴、功能作用:范畴:1)安全文化的层次性(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物态文化) 2)安全文化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对象,安全文化所要求的内涵、层次、水平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安全文化对象体系的内容。

功能作用:安全文化建设对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通过影响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

影响力:通过观念文化的建设,影响人员安全态度。

激励力:通过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激励个人安全行为自觉性。

约束力:强化政府安全责任意识,约束其审批权;强化安全管理,规范决策者管理行为:通过制度建设,约束员工安全生产行为。

导向力: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全意识,滚年,态度,行为的引导。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安全文化的影响,激励,约束和导向四种功能对安全生产的保障作用将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

这一点在人类的安全科技发展史中早已得到充分证明,即早期的工业安全主要靠安全技术的手段(物化的条件);在安全技术达标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安全管理手段;要加强管理力度,人类应用了安全法规手段;在依靠技术,管理和制度手段等常规方法,还难以控制或消灭事故的前提下,必须从文化氛围和文化熏陶的角度展开对人们安全观念的更新和改造,以弥补常规方法的不足,人类便需要住起一道文化防线,依靠文化的功能和力量你,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生产。

5.安全文化的核心:安全观念文化建设
6.安全管理计划的涵义:①安全生产活动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需要在安全工作开始前就确定安全工作的目标;②安全活动要求在进行活动前对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消耗方式做出相应的安排;③企业安全活动是一种协作活动,必须事先按需要安排好人力资源,并把实现安全目标的行动相互协调起来;④没有明确的安全管理计划,各种安全活动的进行就会出现混乱,活动结果的优劣也没有评价的标准。

安全管理指标:计划指标是指计划任务的具体化,是计划任务的数字表现。

一定的计划指标,通常是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的,如煤炭企业年平均重伤人数、百万吨重伤率等。

计划指标体系:计划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统一性、政策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的基本要求。

指标体系的分类①数量指标如企业的总产量、安全生产总投入等②质量指标如企业的隐患整改率等①实物指标用实物计量单位来表现使用价值量的指标②价值指标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表现安全投入及伤亡事故损失关系的指标①考核指标如企业的隐患整改率等②核算指标如安全生产投入的使用金额等①指令性指标用指令下达的必须完成的安全生产指标②指导性指标对企业安全工作只起指导作用,不带强制性①单项指标
如某项工程的安全控制情况指标等②综合指标反映安全管理计划任务综合情况的指标6安全决策:作名词讲:指做出的安全决定,即安全决策的结果;作动词讲:指作安全决定和选择,是一种活动过程。

现代安全管理学中所讲的决策指的是科学安全决策,安全决策就是决定安全对策。

科学安全决策:指人们针对特定的安全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各种安全行动方案,并从中做出满意的选择,以较好地达到安全目标的活动过程。

安全决策的要求(1)是一个过程;(2)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3)要付诸实施的;(4)核心是选优;(5)指科学安全决策和民主安全决策;(6)要考虑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变化。

安全决策的前提和条件:一.科学的安全预测安全预测:指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分析各种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未来状况的预见、分析和推断。

二.健全的组织体系①获取安全信息的部门或人员;②依靠智囊人员,建立专家系统;③安全决策机构。

三.素质优良的工作人员①安全决策者的素质要求;②智囊参谋人员的素质要求;③安全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安全决策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7.安全管理组织的基本要求: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责任的权利,人员选择与配备,制定和落实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与外界协调。

8.安全奖励的分类:按激励形式划分:①经济物质激励②刑律激励③精神心理激励④环境激励⑤自我激励按安全行为的激励原理划分:①外部激励②内部激励
9.安全控制的基本模型:1)宏观安全控制系统模型:指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应用安全监察、检查、经济调控等手段,实现整个社会、部门或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的整体控制活动。

2)微观安全控制系统:指应用工程技术和安全技术手段,防止在特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发生事故的全部活动。

10、举例说明安全控制方法的原理和应用:1)事故预警系统:通过各种监测、运行与调控机制,构成事故预警系统,以保障社会安宁及生产、生活安全。

其中,警情阈值、警情警报、实施控制等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环节。

2)系统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系统:系统风险管理及安全评价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组成:①确定风险或风险辨识;②风险分析;④风险控制;
③风险评价与分级。

3)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安全监控系统监测生产过程中与安全有关的状态参数,发现故障、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这些参数不达到危险水平,消除故障、异常,以防止事故发生。

如操作安全监控系统、可燃气体泄漏监测系统、火灾监控系统。

11、安全目标的制定原则:科学预测原则,职工参与原则,方案选优原则,信息反馈原则。

12、系统安全管理的定义,与传统安全管理的区别: 定义:系统安全管理是产品或系统寿命周期工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系统寿命周期内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应进行的全部系统安全工作。

系统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并实施系统安全大纲。

区别:1)从安全的属性看:传统的管理思想认为“安全附属于生产”;系统安全管理则特别强调“安全指导生产,安全第一。

2)从管理类型看: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主要类型是事后追查型——事故分析型;而系统安全管理方法是事先预测型——安全评价型。

3)从管理实质看:传统安全管理方法是一种“强制安全—被动的事故管理—治标之策”;而现代系统安全管理方法则追求“本质安全化—主动的条件管理—治本之道”。

4)从工作重点看:传统安全管理重点是对已发生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同类事故的预防。

系统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风险因素的分析、评价、预测,并采取预防措施,杜绝事故的发生或尽可能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13.安全生产法规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1)保护的对象是人的生命与财产|2)安全生产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征3)安全生产法规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既具有政策性特点,又有科学技术性特点。

作用:1)为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提供法律保障2)有利于安全管理中法制化管理3)指导和推动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企业安全生产4)增强劳动者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企业效益的实现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5)对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
14.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和运行基础: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由五个一级要素组成,即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及管理评审,下分17个二级要素。

(1)总要求:企业应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的全部要求,建立并保持管理体系。

同时,企业可以自由、灵活地确定建立和实施体系的范围。

(2)职业安全健康方针:企业应有经最高管理者批准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针,以阐明整体职业安全健康目标和改进职业安全健康绩效的承诺。

该方针是建立、实施与改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推动力,并具有保持和改进职业安全健康行为的作用。

(3)策划:策划阶段包括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目标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四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建立体系的启动阶段。

(4)实施与运行:实施与运行阶段包括:①机构和职责②培训、意识和能力③协商与交流④文件化⑤文件和资料控制⑥运行控制与应急预案与响应。

(5)检查与纠正措施:检查与纠正措施阶段包括:①绩效测量和监测②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③记录和记录管理④审核6)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的内容包括:①内部审核报告;
②方针、目标、计划(方案)及其实施情况;③事故调查、处理情况;④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落实情况;⑤相关方的投诉、建议及要求;⑥实施管理体系的资源(人、财、物)是否适宜;⑦体系要素及相应文件是否修订;⑧对体系符合性、有效性的评价等。

15.安全信息的概念和分类:概念: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与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事故损失、促进安全生产、保障安全生活有关的数据的集合称为安全信息。

分类:(1)从信息的形态划分:①一次信息②二次信息(2)从信息的来源划分:①生产安危信息②安全工作信息③安全指令性信息(3)从信息的作用划分:①安全指令信息②安全管理信息③安全指标信息
④事故信息
16.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①输入功能,能量、物质、信息、资金、人员等由环境向系统的流动就是系统的输入。

②处理功能,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功能就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

从本质上讲,信息系统的处理功能就是对信息的整理过程。

③存贮功能,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存贮功能是指系统贮存各种处理后的有用的信息的能力。

④输出功能,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输出功能指满足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将经过处理操作的信息或其变换形式以各种形式提供服务。

⑤传输功能,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规模较大时,信息的传输就成为信息系统必备的一项基本功能。

⑥计划功能,能对各种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出合理的计划和安排,根据不同的管理层次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以前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⑦预测功能,利用数学方法和预测模型,并根据企业生产的历史数据,对企业的安全状况做出预测。

⑧控制功能,控制是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系统及其发展过程进行调整并施加影响的行为。

⑨决策优化功能,应用运筹学等数学方法为安全管理者提供最佳决策,也可以模拟决策者提出的多个方案,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17、事故的分类,事故统计的主要指标:
事故的分类:①按人的伤亡情况分为伤亡事故和一般事故。

②按事故类别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高处坠落等。

③按事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等。

④按事故是否与工作有关分为工作事故和非工作事故。

⑤按是否由事故的原因引起的事故分为一次事故和二次事故。

⑥按其他标准分类
事故统计的主要指标:①伤亡事故频率:在一定的时间内参加生产的职工人数不变的场合,伤亡事故发生次数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安全状况。

②事故严重率:伤害严重率、伤害平均严重率、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

③其他:无事故时间、死亡事故频率等。

18、伤亡事故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理解和划分
理解: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人身伤亡后支出费用、善后处理费用、财产损失价值;
伤亡事故间接经济损失包括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其他费用。

划分:1987年,我国开始执行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 6721-86),该标准把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所支出的费用,以及被毁坏的财产的价值规定为直接经济损失;把因事故导致的产值减少、资源的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的其他损失规定为间接经济损失。

19、事故调查的原则
①事故是可以调查清楚的,这是调查事故最基本的原则。

②调查事故应实事求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③坚持做到“四不放过”的原则。

④事故调查成员一方面要有调查的经验或某一方面的专长,另一方面不应与事故有直接厉害关系。

20、故障树分析法含义和分析程序
含义:是对既定的生产系统或作业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制程序方框图,表示导致灾害、伤害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程序:①熟悉系统,绘制工艺流程图或布置图。

②分析相关的事故案例,从而设想可能发生的事故。

③定顶上事件。

④确定目标值。

⑤调查原因事件,调查与事故有关的所有原因事件和各种因素。

⑥画出事故树图。

⑦分析,按事故树结构进行简化,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

⑧确定事故发生的概率,确定所有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标在事故树上,并进而求出顶上事件发生的概率。

21、事故预防是通过采用工程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手段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小。

22、事故控制是通过采用工程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损害尽可能减小。

事故预防与控制可以从安全目标的实现和所采用的措施手段进行理解
23、基本原则:(1)消除事故原因,形成“本质安全”系统。

即消除危险源、控制危险源、防护和隔离危险源、保留和转移危险源。

(2)降低事故发生率。

(3)减少事故的严重程度和经济损失。

24、事故预防安全技术:
1)能量控制方法:没有能量就没有事故,没有能量就不会产生伤害。

任何事故影响的程度都是所需能量的直接函数,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与事故中所涉及的能量大小紧密相关。

能量引起的伤害主要分为2类:
第一类:转移到人体的能量超过了局部或全身性损坏阈值而造成伤害。

第二类: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伤害。

2)内在安全设计方法:避免事故发生有效的方法是消除危险或将危险限制在危害的程度以内,使系统达到本质安全。

内在安全技术是指不依靠外部附加的安全装置和设备,只依靠自身的安全设计,即使发生故障或误操作,设备和系统仍能保证安全。

在“内在安全”设计中,达到绝对的安全是很难的,只能通过设计使系统发生事故的风险降至最小,或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2种:1通过设计消除危险。

2降低危险的严重性
3)隔离方法:隔离是物理分离的方法,用隔挡板和栅栏等将已确定的危险同人员和设备隔离,以防止危险发生或将危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时控制危险的影响。

隔离技术通常包括以下5个方面: 1、隔离接触在一起将导致危险的不相容材料。

2、限制失控能量释放的影响。

3、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或放射源、噪声等对人体的危害。

4、隔离危险的工业设备。

5、时间上的隔离。

4)闭锁、锁定和连锁:闭锁、锁定和连锁的功能是防止不相容事件的发生,防止事件在错误的时间发生或以错误的顺序发生。

闭锁是防止某事件发生或防止人、物、力或因素进入危险的区域;锁定是保持某事件或状况,或避免人、物、力或因素离开安全、限定的区域。

5)故障—安全设计故障—安全设计是当系统、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失效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证整个系统或设备安全的技术性设计。

故障—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首先保护人员安全;其次保护环境,避免污染;
第三防止设备损伤;最后防止设备降低等级使用或功能丧失。

6)故障最小化设计:故障最小化设计是当系统需要连续运行时,由于故障—安全设计可能会过于频繁地中断系统的运行,在故障—安全设计不可行情况下所作为的设计的主要方法。

故障最小化设计有3种方法: 1降低故障率。

2监控。

3报废和修复。

7)告警装置告警用于向危险范围内人员通告危险、设备问题和其他值得注意的状态,使有关人员采取纠正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告警可按人的感觉方式分为视觉告警、听觉告警、嗅觉告警、触觉告警和味觉告、警等。

25、安全教育: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养,努力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所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

26、安全教育的内容:1、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意识、生产方针、安全法纪。

2、安全技术知识教育:生产技术、安全技术、专业安全。

3、典型经验和事故教训教育:典型经验、事故教训。

4、现代安全管理知识教育。

危险辨识、预防事故、现代管理。

27、风险管理的方法:1、避免风险、完全拒绝承担风险、放弃原先承担的风险
2、预防风险、是指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程度。

3、自担风险、是指企业自有资金或借入资金补偿灾害事故损失。

自担风险是指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

4、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安排,把自己面临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方,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

5、保险。

企业的保险计划主要有选择保险范围、选择保险人、保险合同条件谈判、定期检查保险计划。

28、灾害性事件:灾害事件是个人或集体在时间进程中,在为了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动暂时地或永久地停止,并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伤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29、灾害性事故分类:1、发生性质:自然事故、人为事故。

2、严重程度:轻伤、重伤、死亡。

3、伤害原因和状况: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4、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事故标准:将事故分为20种。

30、重大危险源定义: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31、重大危险源的指标体系:重大危险源普查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重大危险源的客观状况以及影响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重大危险源所在地的基本情况。

2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3重大危险源周围环境的基本情况。

32、辨识依据:1、英国ACMH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2、其他3、我国,依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