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作者:李文强(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广西崇左龙州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0 / 251 发表日期:2010-12-26 15:17:08
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主要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具体内容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同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一、与以往的地理教材相比,新教材在以下方面作了较大调整。
1、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2、活动与案例同概念、观点、结论的陈述相分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呈现与情境境无关→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中,把引发思考、鼓励动手和体验探究的设计,在课文中一并呈现。
3、把知识的习得和活动的展开,安排或限定在一定课时内→把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
4、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展示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以提供讨论、阐述观点的机会。
二、教材的结构框架和呈现方式
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地理教材是区域地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始终把握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满足基本要求。把《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逐一分解,并落实到教材的每一节,以保证新教材对课标内容的验证性。
第二,突出学习方法。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尤其是分区内容,所选择的区域,世界地理部分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中国地理部分,不同尺度的区域共选择了八个。显然,地理知识在教材中只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出现,通过这个载体,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注重拓展空间。教材选择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迁移留有余地。
第四,把握继承与创新。汲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十年编写地理教科书的经验,汲取国外成功的教材编写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在教材内容的表达上,采取因内容而异的策略,多种思路并举。
1、基于问题的思路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整套教材始终贯穿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教材按照章--节--目设计,每“目”中的内容都被分解为“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两部分。“活动课文”注重探究性,引领学生对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演绎或归纳,从而把探究式学习呈现在结构设计中。
叙述课文中,教材尽可能避免平铺直叙,而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活动课文中,题目的设计,一种类型是注意设问的梯度,比如给出资料—让学生补充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另一种类型是注意设问的广度,比如多角度地分析某一个地理问题。
2、基于案例的思路案例的思路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德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流派——范例教学。当时德国为了振兴战后的教育,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要改革教材,要充实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借助精选的教材,通过同“范例”的接触,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当今的世界,不论是知识量的扩展,还是知识量
增加的速度,都是当时的德国无法比拟的。我们更应该强调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因此,范例教学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地理课程标准》对区域部分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案例分析方法的倡导。
教材对案例的选择,突出了代表性和典型性。例如,对世界区域的选择,一是重视中国所在区域、周边地区和国家;二是重视世界上重要的或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三是重视与中国政治、经济关系比较密切的地区和国家。在大洲这个层面上,选择了亚洲,对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各种资料(数据、图表等),来求证结论。
当然,各大洲的差异很大,不可能用一个大洲代替其他大洲。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编写亚洲时,尽可能多地采取比较的方法,如与其他大洲进行地形、气候、人口比较。这样,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力图把“洲”这个层面上的“点”和“面”结合起来。
区域地理的案例,例如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涉及很多内容,在具体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主题化,即突出区域特色,以使教学内容收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3、基于情境的思路为了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在案例分析中,经下常穿插一些真实的情境或虚拟的情境。情境的设计短小精悍,或是课文某一主题的引入,或是课文不同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或是由情境引发讨论。情境在教材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是世界地理的概论部分。下面就七年级上册做一个简单分析。
一、“学习地理,终生受益”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调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所以在课本的引言部分开头就提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在这部分的教学中,主要采取案例教学,从现实生活引入地理思想。
二、“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方式主要是探究。主要探究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二是地球仪告诉我们什么。
三、地球的运动
主要内容是自转——时差公转——四季、五带,这部分比较抽象知识的教学主要是用事实说明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从学生的感受中认同,而不作学术推理)。
学习方法是: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例如课本的活动2,注重的是学生在一年四季,在一天中不同时刻对太阳高度的一种直观感受和认识。教师并不需要给学生讲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学生自身感受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即可。
四、地图
学习方法是: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一是制图,绘制(或部分绘制)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二是用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五、大洲和大洋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学与活动结合,不仅让学生动眼读图,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图,从而进一步掌握世界大洲大洋图。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习下册的世界分区地理也是又好处的。
学习方法主要是:一是实证,划分水半球和陆半球;二是找规律,大洲的分布特征(注意活动的梯度)。例如1)看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2)看大洲之间的分界线3)看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简化问题,寻找规律)4)完成七大洲分布草图
六、海陆的变迁
重点内容是探究海陆变迁,注重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实证分析和推测。例1 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海变陆:自然因素)填海造陆(海变陆:人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