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丢书活动议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丢书活动议论文
我觉得很多我喜欢的公众号都变了。不知道变好还是变坏,反正就是变了。咪蒙不再贩卖毒舌鸡汤了,竟然开始写故事了。新世相也不再熬制文艺鸡汤了,成职业行为艺术家了。昨天新世相发起了
的“地铁丢书”活动,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但老实讲,我不喜欢。要是说几个月前刷爆朋友圈的“逃离北上广”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商业营销事件,从营销人的角度讲,我举双脚赞成,不仅赞成还羡慕的不行;但是,这次“丢书”这事,我是完全没看到第三方品牌的参与。所以说,这只是新世相自己发起了的一次哗众取宠的“装逼秀”而已。既没有帮助某个广告主打造知名度,也根本无法真正促进人们“去阅读”。所以说,这次行为艺术,除了扰乱了地铁公共交通,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外,毫无意义。当然,你会说,这个“丢书”活动的原型是赫敏
在伦敦的活动,在西方 __国家的反响也那么好,咋就咱们国内模仿
一下你就觉得不好啦?赫敏虽然是 __神,但我真没觉得女神这种随手丢书的行为,值得我们去模仿。那么,为什么确实有那么多人早
早起床去参加这次活动?为什么昨天的朋友圈也确实狂颠地转发着
这个活动?甚至好多不在北上广的人,自发地在当地的地铁、公交、公园、广场、垃圾桶都“丢起了书”。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
承受之轻》中创造的一个词,“刻奇”,可以来解释这种现象:所
谓刻奇,就是当自己处在某一个潮流中,特别容易自我感动。不读
书的人,往往对“关于书”的一切活动,都乐于参加,并且容易自我感动。对于书的情结,广泛地存在于不读书的人群中。通俗一点,
我觉得也可以用陈奕迅的一句歌词来解释:“得不到的永远在悸动。”不读书的人,才会过分地喜欢这种浮夸的行为艺术。他们希望通过参与这种“容易”的活动,用“形式”去掩盖自己在“内容实质”上的缺乏,给自己注射一剂更为强力的麻痹药物。我只能说新世相真的很聪明,它牢牢抓住了那些喜欢“形式”大于“内容”的人群的内心需求。什么是“喜欢形式大于内容”的人群,也就是“装逼的人”。不得不说,装逼是这个时代的硬需求。装逼让人自信,装逼让人能轻易融入某个群体,装逼改变世界。每天一大早在地铁上挤地铁的人们,有几个真的肯每天花时间去读读书(公众号鸡汤文等不算)的?但人人都希望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一个爱好读书的人,就如同几乎所有人填写简历时在个人爱好一栏中都会写上“喜欢读书”。但真正的读书是一件低调到尘埃里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让别人知道自己“喜欢读书”呢?所以,各自书吧雨后春笋般拔地建起,装逼青年们纷纷去那些逼格满满的书吧里喝咖啡其实一天都看不完三页书因
为全特么在玩手机;还有好多一个月都读不完一本书的的人,却每周都要参加两三个读书分享会——反正别人也没读书,自己瞎扯也不会露出破绽——但至少老子“喜欢读书”的标签就建立起来了。而“丢书大作战”这种活动,那简直是不能错过的“快速建立喜欢读书标签”的大好机会啊!在这个充满功利的世界里,要是自己的身上被冠以一个“读书青年”的标签,那无论在职场还是社交圈里都会让被人多看几眼(因为其他人也都不读书,不读书的人对读书人无疑会有一直羡慕和仰慕感),连 __把汉子都要轻松好多哦!前几天,好多粉丝
找我推荐书单,原来是京东还是当当搞了一个购书满200送200的活动,于是大量的装逼青年就又开始行动了,这无疑也是帮助自己建立”读书青年“标签的大好时机——在朋友圈里扩散着图书优惠信息,以表明自己对于“书”的一贯敏感;当那些书全都到家里的时候,再把它们摆在一起拍个照,发到朋友圈,看着点赞数一个个增加,你在朋友圈里的文艺气息指数貌似又提升了。但是,这又能如何呢?我们都太浮躁了,以至于还没经生活本身,就想获得它所带来的意义。就如同,我们偏好于那些高热量高脂肪充满不健康因素但却美味的食物——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急急忙忙寻找那些人工合成的绿色植物片剂和维生素片剂,然后一口吞下去——但这些果蔬纤维的片剂,毕竟不是它们的本体,它们永远无法替代一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不过我们却都在骗自己,以为大吃特吃一顿火锅烤肉之后,喝点叶绿素,吃点酵素,吞点维生素片,就能均衡营养了。其实,那都是扯淡,自欺欺人罢了。夏商在《东岸纪事》里说:“没有一种意义应该大于生活本身”。读书的意义,也不应该大于读书本身。 PS:我们也需要改变,所以这个公众号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换了一个名字,请不要惊讶,你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给我们打赏。
这几天,国内某公众号发起的“地铁丢书”活动成了网络热点,这一由众多明星参与、号称旨在推广阅读的公益行为,刚一出场就遭到一片质疑之声,指责其围观大于参与、形式大于内容、炫秀痕迹过重、为商业营销做铺垫,等等。平心而论,这一行为有值得商榷
之处。活动组织方选择在北上广三个城市的地铁上丢下万本图书,希望人们在乘坐地铁上下班的途中能够顺手拿起书本阅读,让书随之流动起来,以达到更大的阅读效果,重拾人们的读书兴趣。初衷是好的,但在这些大城市异常拥挤的地铁上,人们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和心情来阅读?阅读是否会给地铁运营带来不便?更有甚者,据媒体报道,很多乘客要么看不到图书,要么不知道这些图书的来历,出于各种原因不敢、不想去触摸它们,有的还被保洁员放进了垃圾桶里,委实令人可惜。姑且不去追究活动方的真实动机,但就这一行为本身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对其予以宽容和鼓励。如今,纸质深度阅读渐成一件“奢侈”的事,越来越多的人拿得起手机却拿不动书本,由此而产生的“阅读焦虑”日渐蔓延。从小的方面说,读书是个人兴趣的事;从大的方面说,读书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近些年来,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呼吁全社会重视阅读、推广阅读。要推动形成全民阅读的好习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前提。只有让人们时时处处感受到读书的氛围和重要性,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阅读,这也是“世界读书日”设立的出发点。为此,不管“地铁丢书”活动方主观动机是什么,商业营销也好,明星做秀也罢,只要其行为客观上能够营造一种推广阅读的声势,让更多的人们由此去讨论、参与有关读书的话题,进而培养起阅读兴趣或增加阅读量,岂不也是一件好事?当然,活动组织方还需在提高民众对活动的知晓率,完善图书回收渠道,科学优化图书投放种类、时间及路线,保障地铁运营秩序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功课,才能发挥活动最大效果。试想,如果今后乘坐地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