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
发 展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分析方向:美国贝里、瑞典赫 格尔斯特兰、德国的巴尔特尔斯、英国哈格特等 ,
方
考察区域系统的结构和内部机制,模拟和预测区
向
域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 干预政策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 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
2.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围
绕着人类的自然地理环境展开。 空间经济学研究: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的生产组织区位研
究,扩展到近代的产业区位分析,乃至发展到结构经济 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日益成为各国 政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任务之一,出现了“空间 经济学” 、 “区域科学”、“区域发展规划学”等。 20世纪70年代:苏联科学院院士H.涅克拉索夫开辟了经 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区域经济学。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 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 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 ①缪尔达尔,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
向于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地区 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 ②赫希曼,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增长 在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部分的发 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发展。
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巨大影 响。 新方法: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 代表著作:
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1.区域:概念源于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 科学。
多样化经济活动和区域 经济增长重要地域,城
市文明的传播者。
是核心地区的腹地,而这 种腹地正支撑核心的形成 和发展,向城市提供各种 生产要素,又是城市的主
要市场。
城市
城市边缘区 外围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4.区际分工与联系
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决定 区域生 产专业化、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各个区域内部的 部门比例和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V.Dubey)。 ④“百度文库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
策性科学” ,尤其强调区域经济政策,如陈栋生主编的《区 域经济学》。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2.本书观点: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 特点 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①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 ②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问题 ③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 ④强调了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第三节 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 区域经济观
1.新区域经济观,即“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
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
的一种结构; 强调了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问题; 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和如何组织区域经济联系 强调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泰勒、廖什 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 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 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 的的区位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A、特点: ①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 1.传统的的观点
①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强 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如诺斯(H.O.Nourse) 、 H.W.理查森、胡佛。
②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如周起业 、伊萨德。 ③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杜贝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经济增长要素
传统理论:强调资本积累
新增长理论:突出知识积累的作用 经济总量的增长
区域发展表现: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3.区域地域结构(或空间结构)及其组成单元
城市是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 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 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模型的研究; ②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
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③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
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 ④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B、做出贡献学者: 以伊萨德、贝里、伯顿、D.M.史密斯、C.A.史密斯等 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里斯为代 表的挪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表的 德国学者和以哈格特、哈米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者。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科学方向:创始人是伊萨德,主要以区域 经济综合开发和组织为研究对象。
享受的利益不同 不同区域分工的影响: 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区际竞争的前景不同
5.区域经济政策
主要指为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基本目标:经济增长、均衡
第三节 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
区域经济观
第三节 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位论研究
(1)古典的区位论
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
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 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 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 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 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重要问题
●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新区域经济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及任务
第三节 新区域经济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1.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和国际 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兴起。
2.21世纪新区域经济观的特点:
①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②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③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④系统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 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 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 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 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 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第三节 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优点: ①有利于内部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
分工和 专业化生产,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 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有利于各成员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有利于使各成员国联合起来采取一致的行动,扩大和 加强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外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关系。 缺点: ①区域化直接利益的独享性和“对内自由,对外保护” 的排他性; ②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增加、扩大和发展而形成 区域化组织之间的竞争,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相比, 交锋更多,其结果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3.新兴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原有理论(具体企业微观区位选择)的缺点: ①以完全竞争的价格理论为基础,这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②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并不一定时时刻刻完全一致; ③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会导致区际发展的不平衡; ④研究方法是静态的、局部均衡的方法; ⑤研究的是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