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

(初稿)

纺织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出口创汇、繁荣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苏州纺织行业是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在苏州的GDP总量中占有重要份额。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产销压力进一步加大,更多的纺织企业面临着生存挑战。为应对危机,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帮助企业尽快摆脱困境,使苏州纺织行业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新的发展,特制定本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实施期为2009年—2011年。

一、发展现状

1、行业概况

苏州纺织行业是传统产业,在苏州市的GDP总量中占有重要份额,在全省纺织行业中约占三分之一,出现了波司登、华芳、澳洋、AB、梦兰、华佳、恒力、盛虹、雅鹿等一批强势企业,在全国纺织行业中也占有较高地位。全国百强企业中苏州纺织行业就占了4家,苏州百强企业中纺织行业有27家。全行业拥有一个中国世界名牌,20个国家名牌,形成了16个国家产业集群。苏州纺织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就业、促

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积累资金、繁荣市场、推动“两个率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全行业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3173户,就业人员61万余人,完成现价工业产值2469亿元。

棉纺织行业拥有棉纺纱锭约320万锭,转杯纺200台、4万锭,气流纺10万锭;纱产量100多万吨,占全省纱产量30%,占全国6%。

毛纺行业拥有精毛纺纱锭约50万锭,年产1.5亿米呢绒,占全省40%,占全国25%。

化纤行业年产涤纶、粘胶、锦纶、腈纶化纤300多万吨,其中涤纶长丝占90%左右。化纤产量占全省40%,占全国13.2%。

服装行业年产8亿件套服装,占全省26%,占全国4.5%。

其他为家用纺织、纺织机械、丝绸等,在行业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是丝绸,年产丝织品24亿米,占全省的90%以上。

2、主要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偏低,阻碍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大部分高端纺织设备依赖进口。纺织原料开发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我市纺织产业经济总量虽高,

但效益水平不高。客观因素是企业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原材料、用工、税赋等成本费用较高。主观因素主要是产品结构中中低档产品比重大,高附加值的产业用纺织品比例太小。

(3)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全行业整体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如棉纺企业,国际上自动络筒占有率91%,苏州仅有40%;无梭织机发达国家占有率80%以上,苏州只有45%;我市棉纺企业万锭用工140人左右,而国际先进水平在40人左右。印染行业缺乏大的投入,节能减排压力大,与环境保护矛盾较为突出,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二、发展环境

受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外消费市场的冲击及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作为出口大户的纺织行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出口形势,行业的发展十分艰难。

(1)国际市场萎缩,外销形势严峻。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消费明显下降,出口订单大幅较少。加上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的变动给行业带来的影响也使企业难以掌控,接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不接单又造成部分停产。纺织品出口从08年11月起连续出现负增长。

(2)内需供求失衡,国内市场疲软。受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影响,内需市场压力急剧加大,产品供过于求,企业销售困难,库存增加,造成三项资金居高不下。

(3)生产总量下降,效益大幅下滑。08年10月以来,多数企业开台不足,设备利用率约在70%左右,生产成本上升,企业效益直线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出现严重亏损。

(4)资金严重短缺,企业困难加大。由于纺织企业平均利润率低,贷款难度大,企业“资金缺、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纺织企业被银行纳入高风险行业,因此获取贷款非常困难。相当一部分企业流动资金链断裂,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扩大内需和稳定国际市场相结合,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确保纺织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以品牌服装及高附加值纺织品为龙头,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的产业链;加快推进纺织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实现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

2、主要目标

继续保持我市纺织行业在全国、全省的优势地位,完成向纺织强市的转变。依托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名牌战略的实施,

促进行业在棉纺、化纤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得到保持和提升。同时立足把苏州建成全国高档服装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展示推广中心、批发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通过努力,行业内力争形成4-5个产销量大、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产业带动效应显著、拥有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产业集群,推进我市纺织行业实现稳定较快的发展。

——年均增长率。全行业年均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3400亿元以上。

——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3%,2011年达3万美元/人以上,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市场占有率。加大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开拓力度,在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稳步提高纺织品出口总量,使其达到销售额的25%以上,占全省纺织品出口总额的22%。

——产业集中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产品为纽带,形成化纤、棉纺织、毛纺织、服装、纺机等产业集群。在全国纺织五百强企业中要占10%以上,培育两到三家跨国大企业大集团。

——产品档次。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稳步提高产业用纺织品所占的比重。待恒力集团20万吨工业丝项目投产后,使服装用面料、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达到50:25:25。

——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先进技术装

备比重,将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精梳机比重提高到90%。

——节能减排目标。加强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5%;水耗年均减低7%;污水排放达到省、市规定的排放标准。

——加快“两化融合”。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作,加快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推广适合行业特点的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的应用。

3、主要任务

(1)化纤行业

加大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力度,采取纳米改性等新技术,开发功能型、环保型差别化纤维。重点发展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特色长丝。注重新型产业用功能性纤维产业链一体化的开发,促进纺织品在农业、建筑、医疗卫生、国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2)棉纺织行业

以减少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产品质量为宗旨,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扩大推广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开发各种产业和装饰用面料,进一步拓展纺织品面料的使用领域。

(3)毛纺织行业

继续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淘汰落后设备,采用

先进的复精梳、针梳机、无梭织机、缩呢机、罐蒸机等设备和新型染色印花技术,加强对防皱、防缩、免烫、抗起球、可机洗多功能组合整理工艺的开发和应用。积极采用新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通高无接头纱比重。积极开发高档纯毛面料和化纤仿毛面料,向高端产业链延伸。

(4)服装行业

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制开发中心,并与服装企业形成产业开发链。提高服装设计开发能力,推广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培育中高端设计人才,增创国内、国际品牌,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针织服装新产品。依托省国际服装节这个平台,加大品牌培育和市场推广,着力提高品牌经济比重。

(5)印染行业

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进行印染装备升级,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以及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装备。积极开发和采用抗皱、防缩、抗静电、阻燃、仿真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大力推广高品质、低能耗、低污染的转移印花、数字印花、冷染印花、节能节水新型印染技术。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注重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环保及生态技术标准,开发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达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

四、政策措施

按照国家、省对纺织行业调整振兴的有关要求,结合苏州纺织行业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1、着力开拓市场,加大对国际市场拓展的鼓励力度。

要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不断加快主体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起抓。通过细分产品、细分市场,开发设计新颖、时尚以及功能性的产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消费群体、消费习俗,有针对性地引导、拓展市场。对拓展国际市场,按企业出口交货值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2、加快科技进步,加大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奖励力度。

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除已出台的各项奖励政策外,企业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方面,获国家、省的表彰的成果,其转化形成的销售产值带来的地方税收部分,按25%和15%的比例,返还给企业,鼓励企业继续投入。

3、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产业升级。

引导企业在严峻的环境中,通过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实现走出困境,迎接新一轮发展的目标。设立技术改造专项扶持资金,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给予财政贴息扶持。

4、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鼓励企业使用本地产业用纺织品。

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是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用

纺织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可以拉动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将明显拉动对产业用纺织品的巨大需求,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一方面需纺织行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也需要企业使用本地的产品。对使用本地的产业用纺织品的企业,按使用价值的20%抵扣上交的地方税收。

5、鼓励服装加工及纺织初加工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随着经济发展,我市土地资源紧缺,各项生产要素成本上涨较快,一些劳动密集型、低利润的纺织企业,生存发展均面临严峻的挑战。鼓励这部分企业,将研发、设计、销售部门放在苏州,而将生产部门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寻找新的生存发展空间。企业转移后腾出的土地,政府补偿上予以优惠,条件允许,也可按市里的整体规划由企业进行开发。

6、鼓励企业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设备。

纺织工业近几年来发展过快,造成总量过剩,资源紧缺(棉花缺口每年就达400多万吨)。必须控制总量,按照产业升级要求,对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的落后纺织企业,限制其发展,并严格限制新的重复建设项目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设备的运行既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鼓励企业加速淘汰这部分落后设备,对更新升级的设备投资,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给予一次性补偿。同时对淘汰落后设备影响到部分人的就业,按受影响的人员情

况给予企业一次性补贴。

7、加大对纺织企业的信贷支持。

根据国务院“促进轻纺行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明确提出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的贷款支持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金融合作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在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方面的作用,着力解决好行业中产品市场前景好,出口订单落实的企业组织生产资金紧缺的问题,帮助企业走出资金紧缺的困境。

8、加快政府职能转移,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方面的作用,加快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委托、转移工作的试点,赋予行业协会应有的职能及服务的手段,依托行业协会这个平台,开展培训、市场拓展、参与会展等活动,为促进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行业协会的推动作用。

五、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市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按照责任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调整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各市(区)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二)注重规划引导

各地区按照振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各地的相关规划及配套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严格工作考核

明确各项振兴规划任务和措施的实施范围和期限,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及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优化服务环境

按照建立高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严格规范各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对纳入本规划的重点技术、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在土地、资金等要素供应上给予优先考虑。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面向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积极培养和引进化纤、棉纺、印染、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丝绸等重点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带动产业在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整体素质的提高。

附件:1、关键技术

2、重点项目

关键技术

1、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等高附加值长丝加工技术。

2、生物质纤维及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应用技术。

3、高支精梳纱、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后整理技术。

4、高弹性、高膨体性和柔软性的全真丝差别化新材料技术。

5、高智能无梭织机、电子多臂及电子提花装置、宽幅整浆设备制造技术。

6、纺织印染废水处理回用新工艺技术。

7、丝绸后整理技术。

重点项目

1、江苏恒力化纤、江苏盛虹化纤、江苏江南高纤、江苏澳洋、太仓振辉化纤等企业实施的功能性、差别化、非棉特种天然纤维及新溶剂粘胶、聚乳酸等再生纤维的研发及生产线改造项目。

2、苏州杰威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新型纺织机械成套设备项目。

3、苏州兆达特纤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对位芳纶项目。

4、江苏梦兰集团利用新型适应纺织面料生产高档品牌家用纺织品生产线改造项目。

5、江苏波司登、雅鹿等企业采用先进设计、制作技术与设备,提高品牌服装的生产水平和档次的改造项目。

6、江苏万工科技等企业围绕新一代纺机节能降耗、高效以及机电一体化等要求,研发生产化纤、纺纱、染整等新型升级换代纺织机械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