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人的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的种类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近年还发现了新的肝炎病毒,如庚型肝炎病毒。上述肝炎的病原有学所不同,但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等症状,部分病例出现黄疸。其中甲型、戊型肝炎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我国是一个乙型肝炎发病大国,有近10%的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甲型肝炎病毒(HA V)属于小RNA病毒科的嗜肝病毒属,在肝细胞内复制,随胆汁经肠道排出,对外界抵抗力强:耐酸碱、耐低温;但对热和紫外线敏感,煮沸5min、紫外线照射1h可灭活。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在肝细胞内合成后释放入血、还可以存在于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完整的HBV病毒分包膜和核心两部分,包膜含乙肝表面抗原(HBeAg),核心部分包括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具有传染性。HBV抵抗力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等耐受,但煮沸10min、高压蒸汽消毒、2%的戊二醛、0.5%的过氧乙酸可使之灭活。
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易发生变异,不易被机体清除,但对有机溶剂敏感,煮沸5min、氯仿(10%~20%)、甲醛(1:1000)6h、高压蒸汽和紫外线等可使之灭活。
丁型肝炎病毒(HDV)为一种缺陷的RNA病毒,位于细胞核内,以HBsAg作为病毒外壳,与HBV共存时才能复制、表达。
戊型肝炎病毒(HEV)属萼状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感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经肝道随粪便排出,发病早期可在感染者的粪便和血液中存在,碱性环境下较稳定,对热、氯仿敏感。
各类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HA V经口感染进入体内后,经肠道入血,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1周后在肝细胞复制,2周后随胆汁从肠道排出体外,HA V 在肝细胞内增值并不直接损害肝细胞,其损害作用可能是免疫介导。乙型肝炎慢性化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HC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与HCV直接致病作用及免疫损失有关,而HCV 易慢性化的特点可能与病毒在血中水平低、具有泛嗜性、易变性等有关;复制状态的HDV 与肝损伤关系密切,免疫应答可能是导致肝损伤的主要原因;HEV的发病机制与甲型肝炎相似。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1)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传染源为急性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在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具有传染性,而在发病前5d至发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
(2)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慢性病人、隐性感染者及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整个急性期。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而传染性可贯穿于整个病程。
2.传播途径
(1)甲型和戊型肝炎:粪-口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2)乙型、丙型和丁型肺炎:血液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主要是通过体液传播,是次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染的一种重要传播途径,约40%~50%的感染者是母婴传播感染的。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叮咬传播的可能性。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力。①甲型肝炎: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力可持续终身,所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青少年次之。②乙型肝炎:新感染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成人多为慢性迁延性及慢性活动性肝炎。③丙型肝炎:成人多见。④丁型肝炎:乙型肝炎患者。⑤戊型肝炎:普遍易感,尤其孕妇易感性较高,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4.流行特征甲型肝炎: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一般为散发,但可流行爆发;乙型肝炎无季节性,散发性发病,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总感染率达到10%~15%左右,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丙型和丁型肝炎:为散发,无季节性;戊型肝炎:多发生于雨季。
【身体状况】
潜伏期:甲型肝炎5~45d,平均30d左右;乙型肝炎30~180d,平均70d左右;丙型肝炎15~50d,平均50d左右;丁型肝炎28~140d,平均30d左右;戊型肝炎10~70d,平均40d左右。
1.症状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除表现为急性肝炎外,慢性肝炎更常见。
(1)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典型的表现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最突出的症状是消化道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还有畏寒、发热(多在38o C左右)、疲乏、全身不适等病毒血症。平均5~d天,甲型、戊型肝炎起病较急,乙、丙、丁型肝炎病情缓慢,本期末出现尿黄。②黄疸期:可持续2~6周,黄疸前期的症状逐渐好转,但黄疸症状逐渐加深,约2周到达高峰。部分病人伴有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肝内阻塞性黄疸的表现。③恢复期:平均持续4周,症状逐渐消失,黄疸逐渐减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肝炎多见,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症状也较轻,因易被忽略而成为重要的感染源。
(2)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称为慢性肝炎,见于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一般无发热,但症状类似急性肝炎,有疲乏、厌食、恶心、腹泻、肝区不适等症状,晚期可能出现肝硬化和肝外器官损害的表现。
(3)重型肝炎:是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各型肝炎均可引起,常可见因劳累、感染、饮酒、服用肝损伤药物、妊娠等诱发。预后差,病死率高达50%~80%。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爆发性肝炎。起病急,初期表现似急性黄疸型肝炎,10d内病情迅速进展,出现肝功能衰竭,主要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肝臭、出血倾向、腹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症。病程一般不超过3周,常因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血、肝肾综合症等并发症而死亡。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发病10d后出现上述表现,易转化为肝硬化。病程多为3周至数月。出现肝肾综合症,提示预后不良。
3)慢性重型肝炎:最常见,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同时具有慢性肝病的表现。预后差,病死率高。
(4)淤胆型肝炎: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肝炎,又称为毛细胆管型肝炎。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重,消化道症状轻,同时伴全身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等“梗阻性”特征。病程较长,可达2~4个月或较长时间。
(5)肝硬后肝硬化:在肝炎基础上发展为肝硬化,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和门静脉高压。
2体征
(1)急性肝炎:黄疸,肝大、质地软、轻度压痛和叩击痛,部分病人有轻度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