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亡阳证。本品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峻补欲竭之真 阳,挽救散失之元阳,回阳于顷刻之间,为回阳救逆第一要 药。
2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冷宫等,本品峻补肾阳。 3 脾胃虚寒,腕腹冷痛,呕吐泻痢等。本品温中散寒。 4 脾肾阳虚之水肿。本品温脾肾之阳,助阳化气,利水消肿。 5 心阳不足之心悸、胸闷。本品有助心阳通经脉作用。 6 痹症。本品温中散寒,除湿止痛,尤治寒痹痛剧者。 5.半夏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之功效。 2 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寒痰、湿痰。取其温燥之性,燥湿化痰,湿化寒痰,位为治寒
2 腕腹冷痛。本品有温中散寒作用。 3 寒疝腹痛。本品温散肝经寒邪而止痛。 4 寒痹、胸痹。本品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尤为寒痹 腰痛常用。 5 寒闭经痛经。本品温通血脉、散寒止痛。 6 血不足证及阴疽等。本品具有鼓舞气血生长、温通血脉的作
用。 4. .附子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2 应用及作用机理:
7、 请写出五种能清肝火的中药:龙胆草、夏枯草、决明子、栀子、羚
羊角
8、 比较酸枣仁和柏子仁的功效及主治的异同:
同:养心安神,同可用治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
健忘等症,常相须为用。
异:酸枣仁可收敛止汗,生津止渴,可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自汗、盗
汗,津伤口渴咽干。
柏子仁质润多脂,可润肠通便,治疗肠燥便秘。
2 气虚水湿不运的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既能补气健脾以运 水湿,又能利水消肿。
3 肺气虚弱之久咳虚喘。本品如肺,有补益肺气之功。
4 表虚自汗。本品能补益肺脾之气,而益卫固表止汗。 5 气虚血亏之面色萎黄,神倦,脉虚等。取其补气生血的作
用。 6 气血不足之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本品能补气生
血托毒,有助正气排脓生肌。 7 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取其补气摄血的作用。 8 气虚血滞不行的痹痛、麻木或半身不遂等。取其补气行血
单选10个(10分) 多选10个(10分) 填空20个(10分) 功效20个(20分)(一类、二类药) 简答题5个(25分) 论述题2个(15分)
9、 比较麻黄和桂枝的功效及主治的异同:
同:二者均属发散风寒药,具有发汗解表之功,都可用于外感风寒证以
及风寒湿痹证
异:麻黄①散风寒,发散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②宣肺平喘,治疗肺气壅遏之喘咳
③利水消肿,治疗风水水肿
桂枝①发散风寒,通达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与麻黄同用亦
可用于风寒表实证。
②温经通阳,治疗胸痹,痰饮,小便不利,经闭,痛经及虚寒
气之效。 6 血虚证。本品通过补气生血治之。 7 气不摄血的出血证。本品善补脾气,可通过益气以摄血,故治
之。 8 阳痿证。取其益气壮阳作用。 2. .黄芪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2 应用及作用机理:
1 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症。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 益气之要药,善补中益气、升举清阳
牡丹皮、赤芍、大黄、丹参、郁金
5、 “羚羊角”能够入肝经,其对肝经的作用及适应证: ①羚羊角入肝经,具有息肝风,平肝阳,清肝热等作用 ②其息肝风,止痉抽之功颇佳,用治肝风内动之惊风癫痫等证,尤善治 热极生风之证,为治肝风内动,惊风癫痫之要药。 ③其平肝阳之功可用于治肝阳上亢之证 ④其清肝热而明目之功可用于治疗肝火上炎之头晕、头痛、目赤肿痛之 证。 6、 麻黄、大腹皮、茯苓、黄芪、泽泻均能利水,治疗水肿,那么其各 自擅长治疗哪一种水肿病? 麻黄用于治疗风水水肿;大腹皮用于水肿,脚气肿满。茯苓用于各种水 肿; 黄芪: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泽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热淋
③黄柏主治下焦,善清下焦湿热,又可退虚热,长于清泻肾经相 火,可治疗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 蒸劳热者多用 9.干姜、车前子、茯苓、五味子、黄连、黄芪均可治泄泻,各善治何种 泄泻?为什么? ①车前子用于水泻,具有利小便实大便的作用。 ②茯苓用于脾虚湿盛、久泻不止。具有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使水湿 之邪从下而去。 ③五味子用于久泻不止,具有涩肠止泻的作用。 ④黄连用于湿热泄泻,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⑤黄芪用于中气下陷及久泻脱肛,具有补脾气,升举下陷之阳气的 作用。 ⑥干姜用于胃寒呕吐泄泻,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10.治呕吐药: ①生姜:为“呕家圣药”,具有温胃止呕作用,经配伍后可用于多 种呕吐证, 尤善治胃寒呕吐。 ②吴茱萸:具有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作用。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 酸。又因本品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又可治疗胃寒呕吐。 ③藿香:具有化湿,和中止呕的作用。用于湿阻中焦、胃失和降之 呕吐。 ④半夏:具有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用于湿阻中焦、寒 饮呕吐证,经配伍可用于多种呕吐证。 ⑤砂仁: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用于湿阻中焦,脾胃虚寒呕吐 证。 ⑥竹茹:能清胃热,用于胃热呕吐证。 半夏、旋覆花---胃气上逆呕吐; 竹茹、枇杷叶---胃热呕吐; 白豆蔻---胃寒湿阻气滞呕吐; 紫苏---脾胃气滞呕吐; 藿香---湿阻中焦呕吐; 生姜---多种呕吐,呕家圣药;丁香 吴茱萸、干姜---胃寒呕吐 花椒---寒湿呕吐; 橘皮---脾胃气滞,寒湿阻中呕吐 砂仁---脾胃虚寒呕吐、妊娠呕逆
1 虚欲脱、脉微欲竭的重危症候。本品味甘善补,补气力极强, 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2 脾气不足证。本品味甘,入脾,有补益脾气的作用,为补脾之 要药。
3 肺气虚弱。本品味甘,入肺,取其补益肺气的作用,亦为补肺 之要药。
4 热病气津两伤,生热口渴及消渴等。本品益气生津止渴。 5 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本品入心经,又有补益心
10. 具有纳气平喘作用的药物(磁石)、(沉香)、(补骨脂) 11. 具有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细辛)、(干姜) 12.解表解毒的药物:生姜、紫苏、金银花、白芷、葱白、菊花、升麻 13. 中药五种炮制方法,即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 修制的内容有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及切制处理;火制的内容有炒,炙, 煅,煨等;水制有洗,淋,泡,润,水飞等;水火共制有煮,蒸,惮, 淬等;其他制法包括制霜,发酵,发芽等 14. 七情: 单行:“单方不用辅”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 肺热咳血
相须:“同类不可离”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
火的疗效 相使:“我之佐使也” 如黄芩与茯苓配合,茯苓能提高黄
芩补气利 水的疗效
相畏:“受彼之制也”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 除,所以说半夏畏生姜
相杀:“制彼之毒也”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 除,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
相恶:“夺我之能也”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 人参的补
痰湿痰要药。 2 胃气上逆止呕。取其降逆和胃止呕,经配伍多治各种呕吐证。 3 心下痞,结胸,梅核气。取其辛开之性,燥湿化痰作用。 4 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蛇咬伤等。取其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
痛之功效。 6. .大黄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2 应用及机理:
3、 清热药分几类?各类的作用及适应证。 ①清热药分为5类,分别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 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②分别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退虚的功效 ③分别适应气分实热证;泻痢、黄疸等实热证;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 证;痈肿疮毒等热毒炽盛证;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等证。 4、 ①请写出五味能够活血利水的中药: 益母草、牛膝、泽兰、王不留行、蒲黄 ②请写出五味既能活血又能凉血的中药:
的作用。 9 气虚津亏的消渴。本品入脾肺经,补气生津,有促进津液
生成与敷布而止咳的作用。 3. .肉桂的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2 应用及作用机理:
1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及下元虚衰,虚阳上浮。本品 能补火助肾阳,善补命门之火,并能引火归元,为治命门火 衰、虚阳上浮之要药。
●钩藤:后下
●金银花:后下轻煎
●龙骨:打碎先煎
●甘遂:入丸散
● 葶苈子:包煎
●朱砂:入丸散或冲服
●羚羊角:单煎2h以上,磨汁或研末服
●鳖甲:打碎先煎
● 砂仁:后下
●辛夷:包煎
●西洋参:单煎
●生石膏:打碎先煎
论述: 1.人参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2 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本品苦寒,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 肠积滞作用.
2 热证之吐血、衄血、咯血。本品清热,凉血止血。 3 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本品苦降,
能清热泻火,并以泻代清,使上炎之火下泄。 4 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有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
热毒下 5 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祛瘀作用 7. .葛根、柴胡、升麻的功效、主治异同。 同:三者都具有疏散风热、升阳作用,均适用于风热表征及中气下陷的 旧泻等。 异:①葛根善于发表解肌,为治疗表证兼项背强痛的要药,又具有透 疹、清热生津之功,用治麻疹透发不畅、湿热泻痢、脾虚泄泻、 热病烦渴及消渴证等。 ②柴胡善于和解退热,与黄芩配伍善于和解少阳,为治少阳证寒热 往来之要药。又具有疏肝解郁之功,用治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 月经不调等证。 ③升麻升阳透疹力强,又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善治中气下陷的久泻 脱肛、子宫下垂,麻疹透发不畅及热毒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 舌生疮、斑疹、疮疡等证。 8. 比较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主治的异同。 同:三者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均用于肠湿燥热、疮痈肿 痛、泻痢等。另外三药均苦寒,脾胃虚寒者忌用。 异:①黄芩主治上焦,善清肺火,还可入少阳胆经,清少阳半表半里之 热,本品可凉血止血,治疗便血、吐血、血衄等出血症,另有清热 安胎之效。 ②黄连主治中焦,善清心、胃之火,清热燥湿力强于黄芩,为苦 寒之最,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善治湿热泻痢,为治湿热泻痢的要 药。
气作用 15.清热燥湿药:此类药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能清热燥 湿、清热泻火,用于湿热证和火热证。脾胃虚寒、津伤阴亏者慎用。有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等。
简答: 1、十八反的详细内容: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夏 瓜蒌 贝母 白蔹 白及 攻 乌头。海藻 大戟 甘遂 芜花 俱 战 甘草,诸 参 细辛 芍药 叛 藜 芦。 2、十九畏的详细内容: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博莫相依。)
腹痛。
10、 给出五味药说出其煎煮/煎服方法:
●例:பைடு நூலகம்子:先煎、久煎
●白豆蔻:后下
●薄荷:包煎
●肉桂: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
●决明子:打碎先煎
●鹿茸:研末服或入丸散
●冰片:入丸散或研末冲服
●阿胶:烊化
●五灵脂:包煎
●滑石、旋覆花:包煎
●滑石、旋覆花:包煎
●川乌:先煎0.5-1h
●芒硝:冲服
●车前子:包煎
中药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 1、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2、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的作者是由李勣、苏敬等主持编 篡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作者是唐慎微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 3、 有“夏月麻黄”之称的中药是--香薷 有“疮家圣药”之称的中药是--连翘 4、 如果丸剂中有贝壳类药物那么会加消食和胃药去调和 5、 治疗上半身痹症的药物 羌活 治疗下半身痹症的药物 独活 6、巴豆不宜与“牵牛子”配伍 7、川牛膝偏于活血化瘀,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 8、蒲公英善治乳痈;紫花地丁善治庁毒;鱼腥草善治肺痈;红藤、败 酱草善治肠痈 9. 大黄炮制品: ①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攻下时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 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②熟大黄:泻下力缓和。 ③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但活血作用好,并善清上焦火热。 ④大黄炒碳:泻下力极微,止血效果好,多用于出血证。 ⑤醋大黄:消积化瘀作用强
2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冷宫等,本品峻补肾阳。 3 脾胃虚寒,腕腹冷痛,呕吐泻痢等。本品温中散寒。 4 脾肾阳虚之水肿。本品温脾肾之阳,助阳化气,利水消肿。 5 心阳不足之心悸、胸闷。本品有助心阳通经脉作用。 6 痹症。本品温中散寒,除湿止痛,尤治寒痹痛剧者。 5.半夏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之功效。 2 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寒痰、湿痰。取其温燥之性,燥湿化痰,湿化寒痰,位为治寒
2 腕腹冷痛。本品有温中散寒作用。 3 寒疝腹痛。本品温散肝经寒邪而止痛。 4 寒痹、胸痹。本品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尤为寒痹 腰痛常用。 5 寒闭经痛经。本品温通血脉、散寒止痛。 6 血不足证及阴疽等。本品具有鼓舞气血生长、温通血脉的作
用。 4. .附子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2 应用及作用机理:
7、 请写出五种能清肝火的中药:龙胆草、夏枯草、决明子、栀子、羚
羊角
8、 比较酸枣仁和柏子仁的功效及主治的异同:
同:养心安神,同可用治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
健忘等症,常相须为用。
异:酸枣仁可收敛止汗,生津止渴,可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自汗、盗
汗,津伤口渴咽干。
柏子仁质润多脂,可润肠通便,治疗肠燥便秘。
2 气虚水湿不运的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既能补气健脾以运 水湿,又能利水消肿。
3 肺气虚弱之久咳虚喘。本品如肺,有补益肺气之功。
4 表虚自汗。本品能补益肺脾之气,而益卫固表止汗。 5 气虚血亏之面色萎黄,神倦,脉虚等。取其补气生血的作
用。 6 气血不足之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本品能补气生
血托毒,有助正气排脓生肌。 7 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取其补气摄血的作用。 8 气虚血滞不行的痹痛、麻木或半身不遂等。取其补气行血
单选10个(10分) 多选10个(10分) 填空20个(10分) 功效20个(20分)(一类、二类药) 简答题5个(25分) 论述题2个(15分)
9、 比较麻黄和桂枝的功效及主治的异同:
同:二者均属发散风寒药,具有发汗解表之功,都可用于外感风寒证以
及风寒湿痹证
异:麻黄①散风寒,发散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②宣肺平喘,治疗肺气壅遏之喘咳
③利水消肿,治疗风水水肿
桂枝①发散风寒,通达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与麻黄同用亦
可用于风寒表实证。
②温经通阳,治疗胸痹,痰饮,小便不利,经闭,痛经及虚寒
气之效。 6 血虚证。本品通过补气生血治之。 7 气不摄血的出血证。本品善补脾气,可通过益气以摄血,故治
之。 8 阳痿证。取其益气壮阳作用。 2. .黄芪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2 应用及作用机理:
1 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症。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 益气之要药,善补中益气、升举清阳
牡丹皮、赤芍、大黄、丹参、郁金
5、 “羚羊角”能够入肝经,其对肝经的作用及适应证: ①羚羊角入肝经,具有息肝风,平肝阳,清肝热等作用 ②其息肝风,止痉抽之功颇佳,用治肝风内动之惊风癫痫等证,尤善治 热极生风之证,为治肝风内动,惊风癫痫之要药。 ③其平肝阳之功可用于治肝阳上亢之证 ④其清肝热而明目之功可用于治疗肝火上炎之头晕、头痛、目赤肿痛之 证。 6、 麻黄、大腹皮、茯苓、黄芪、泽泻均能利水,治疗水肿,那么其各 自擅长治疗哪一种水肿病? 麻黄用于治疗风水水肿;大腹皮用于水肿,脚气肿满。茯苓用于各种水 肿; 黄芪: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泽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热淋
③黄柏主治下焦,善清下焦湿热,又可退虚热,长于清泻肾经相 火,可治疗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 蒸劳热者多用 9.干姜、车前子、茯苓、五味子、黄连、黄芪均可治泄泻,各善治何种 泄泻?为什么? ①车前子用于水泻,具有利小便实大便的作用。 ②茯苓用于脾虚湿盛、久泻不止。具有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使水湿 之邪从下而去。 ③五味子用于久泻不止,具有涩肠止泻的作用。 ④黄连用于湿热泄泻,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⑤黄芪用于中气下陷及久泻脱肛,具有补脾气,升举下陷之阳气的 作用。 ⑥干姜用于胃寒呕吐泄泻,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10.治呕吐药: ①生姜:为“呕家圣药”,具有温胃止呕作用,经配伍后可用于多 种呕吐证, 尤善治胃寒呕吐。 ②吴茱萸:具有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作用。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 酸。又因本品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又可治疗胃寒呕吐。 ③藿香:具有化湿,和中止呕的作用。用于湿阻中焦、胃失和降之 呕吐。 ④半夏:具有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用于湿阻中焦、寒 饮呕吐证,经配伍可用于多种呕吐证。 ⑤砂仁: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用于湿阻中焦,脾胃虚寒呕吐 证。 ⑥竹茹:能清胃热,用于胃热呕吐证。 半夏、旋覆花---胃气上逆呕吐; 竹茹、枇杷叶---胃热呕吐; 白豆蔻---胃寒湿阻气滞呕吐; 紫苏---脾胃气滞呕吐; 藿香---湿阻中焦呕吐; 生姜---多种呕吐,呕家圣药;丁香 吴茱萸、干姜---胃寒呕吐 花椒---寒湿呕吐; 橘皮---脾胃气滞,寒湿阻中呕吐 砂仁---脾胃虚寒呕吐、妊娠呕逆
1 虚欲脱、脉微欲竭的重危症候。本品味甘善补,补气力极强, 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2 脾气不足证。本品味甘,入脾,有补益脾气的作用,为补脾之 要药。
3 肺气虚弱。本品味甘,入肺,取其补益肺气的作用,亦为补肺 之要药。
4 热病气津两伤,生热口渴及消渴等。本品益气生津止渴。 5 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本品入心经,又有补益心
10. 具有纳气平喘作用的药物(磁石)、(沉香)、(补骨脂) 11. 具有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细辛)、(干姜) 12.解表解毒的药物:生姜、紫苏、金银花、白芷、葱白、菊花、升麻 13. 中药五种炮制方法,即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 修制的内容有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及切制处理;火制的内容有炒,炙, 煅,煨等;水制有洗,淋,泡,润,水飞等;水火共制有煮,蒸,惮, 淬等;其他制法包括制霜,发酵,发芽等 14. 七情: 单行:“单方不用辅”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 肺热咳血
相须:“同类不可离”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
火的疗效 相使:“我之佐使也” 如黄芩与茯苓配合,茯苓能提高黄
芩补气利 水的疗效
相畏:“受彼之制也”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 除,所以说半夏畏生姜
相杀:“制彼之毒也”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 除,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
相恶:“夺我之能也”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 人参的补
痰湿痰要药。 2 胃气上逆止呕。取其降逆和胃止呕,经配伍多治各种呕吐证。 3 心下痞,结胸,梅核气。取其辛开之性,燥湿化痰作用。 4 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蛇咬伤等。取其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
痛之功效。 6. .大黄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2 应用及机理:
3、 清热药分几类?各类的作用及适应证。 ①清热药分为5类,分别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 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②分别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退虚的功效 ③分别适应气分实热证;泻痢、黄疸等实热证;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 证;痈肿疮毒等热毒炽盛证;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等证。 4、 ①请写出五味能够活血利水的中药: 益母草、牛膝、泽兰、王不留行、蒲黄 ②请写出五味既能活血又能凉血的中药:
的作用。 9 气虚津亏的消渴。本品入脾肺经,补气生津,有促进津液
生成与敷布而止咳的作用。 3. .肉桂的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2 应用及作用机理:
1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及下元虚衰,虚阳上浮。本品 能补火助肾阳,善补命门之火,并能引火归元,为治命门火 衰、虚阳上浮之要药。
●钩藤:后下
●金银花:后下轻煎
●龙骨:打碎先煎
●甘遂:入丸散
● 葶苈子:包煎
●朱砂:入丸散或冲服
●羚羊角:单煎2h以上,磨汁或研末服
●鳖甲:打碎先煎
● 砂仁:后下
●辛夷:包煎
●西洋参:单煎
●生石膏:打碎先煎
论述: 1.人参的功效、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2 应用及作用机理:
1 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本品苦寒,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 肠积滞作用.
2 热证之吐血、衄血、咯血。本品清热,凉血止血。 3 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本品苦降,
能清热泻火,并以泻代清,使上炎之火下泄。 4 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有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
热毒下 5 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祛瘀作用 7. .葛根、柴胡、升麻的功效、主治异同。 同:三者都具有疏散风热、升阳作用,均适用于风热表征及中气下陷的 旧泻等。 异:①葛根善于发表解肌,为治疗表证兼项背强痛的要药,又具有透 疹、清热生津之功,用治麻疹透发不畅、湿热泻痢、脾虚泄泻、 热病烦渴及消渴证等。 ②柴胡善于和解退热,与黄芩配伍善于和解少阳,为治少阳证寒热 往来之要药。又具有疏肝解郁之功,用治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 月经不调等证。 ③升麻升阳透疹力强,又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善治中气下陷的久泻 脱肛、子宫下垂,麻疹透发不畅及热毒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 舌生疮、斑疹、疮疡等证。 8. 比较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主治的异同。 同:三者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均用于肠湿燥热、疮痈肿 痛、泻痢等。另外三药均苦寒,脾胃虚寒者忌用。 异:①黄芩主治上焦,善清肺火,还可入少阳胆经,清少阳半表半里之 热,本品可凉血止血,治疗便血、吐血、血衄等出血症,另有清热 安胎之效。 ②黄连主治中焦,善清心、胃之火,清热燥湿力强于黄芩,为苦 寒之最,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善治湿热泻痢,为治湿热泻痢的要 药。
气作用 15.清热燥湿药:此类药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能清热燥 湿、清热泻火,用于湿热证和火热证。脾胃虚寒、津伤阴亏者慎用。有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等。
简答: 1、十八反的详细内容: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夏 瓜蒌 贝母 白蔹 白及 攻 乌头。海藻 大戟 甘遂 芜花 俱 战 甘草,诸 参 细辛 芍药 叛 藜 芦。 2、十九畏的详细内容: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博莫相依。)
腹痛。
10、 给出五味药说出其煎煮/煎服方法:
●例:பைடு நூலகம்子:先煎、久煎
●白豆蔻:后下
●薄荷:包煎
●肉桂: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
●决明子:打碎先煎
●鹿茸:研末服或入丸散
●冰片:入丸散或研末冲服
●阿胶:烊化
●五灵脂:包煎
●滑石、旋覆花:包煎
●滑石、旋覆花:包煎
●川乌:先煎0.5-1h
●芒硝:冲服
●车前子:包煎
中药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 1、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2、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的作者是由李勣、苏敬等主持编 篡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作者是唐慎微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 3、 有“夏月麻黄”之称的中药是--香薷 有“疮家圣药”之称的中药是--连翘 4、 如果丸剂中有贝壳类药物那么会加消食和胃药去调和 5、 治疗上半身痹症的药物 羌活 治疗下半身痹症的药物 独活 6、巴豆不宜与“牵牛子”配伍 7、川牛膝偏于活血化瘀,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 8、蒲公英善治乳痈;紫花地丁善治庁毒;鱼腥草善治肺痈;红藤、败 酱草善治肠痈 9. 大黄炮制品: ①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攻下时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 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②熟大黄:泻下力缓和。 ③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但活血作用好,并善清上焦火热。 ④大黄炒碳:泻下力极微,止血效果好,多用于出血证。 ⑤醋大黄:消积化瘀作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