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鹿苑坪民间艺术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鹿院坪村民间艺术的调查报告
第五组:民间艺术调查组
调查报告一览表1.实习意义
1.1实习背景
1.2历史文化
2.本组的主要信息
3.调查的内容
3.1民间艺术之声类
3.1.1土家大鼓
3.1.2锣钹(bó)
3.1.3腰鼓
3.2民间歌曲与舞蹈
3.2.1民间音
3.2.2民间舞蹈
3.3民间艺术之盆景,树木造型构造
3.3.1盆景
3.3.2树木造型
3.4民间艺术之实用工具
3.4.1木盆
3.4.2响吿
3.4.3石磨
3.4.4木制算盘
3.4.5木制瓢
3.5建筑类
3.5.1木制房子
3.5.2门窗艺术
3.6编织之类
3.6.1鹿院坪登山背篓与登山杖
4.外平文化对木土文化的影响
1.实习意义
本学期的第七周,我们班去恩施的世外挑源─鹿院坪展开《旅游特色调查》实习。本次实习是由林老师带领我们,在这之前由许多老师经过亲身考察,最终决定去该地实习。本次实习主要以:1、累积完善的数据和资料,建立旅游资源信息开发管理系统;2、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调查区域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点;3、彰显旅游开发的整体形象,调整旅游开发框架;4、促进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发转化;5、使区域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更加合理;6加强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等实际调查作用进行。
1.1实习背景
为了加强同学们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动手能力,老师选择了在鹿苑坪调查学习。鹿苑坪位于湖北省恩施市板桥镇新田村,东经109°10′42″北纬30°30′42″,神秘的北纬三十度。属于沐抚大峡谷未被开发的景区之一,这里方圆约5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悬崖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进出仅有四条小径,形似一个硕大的条形天坑。传说鹿院坪的来历是因为在这样陡峭的地形中,曾经有很多鹿,它们是山间的精灵,在这世外桃源里悠闲快乐地生活着。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村落。有着“最后的世外桃源”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生活方式使得这里的民间艺术得到保存发展,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特点。这里主要的民间艺术包括表演艺术类,编织之类,建筑类,雕镌类。
从恩施到鹿院坪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大峡谷坐车到大庙村,然
后步行过朱家河进入鹿院坪。另一条是直接坐车到板桥镇,然后步行进入鹿院坪。我们选择第二条,下车过后首先下1520级石阶,海拔落差400米,再在谷底徒步2公里陡峭的崎岖不平的山路,一路走走停停,差不多走了2小时才到达鹿苑坪的尚宾农家乐。
1.2历史文化
了解一个地方的民间艺术,我们应该先了解他们的历史与生活方式。经尚宾农家乐的老板朱大叔的解说鹿苑坪的由来:是由于主辈的在逃避战乱的过程中,主辈的一个老婆掉下山涯,后来在下山找老波过程中发现了一只鹿,跟着那条鹿走来到了现在的鹿院坪最后定居下来。由于地理条件等原因,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四面坏山,水源不大,土层厚度不是很厚,地势不平,海拔落差大等等原因。交通不便使得他们外出困难,生活几乎能自给自足,因为和外部人员的交流不多,所以取老婆几乎都在本村,在家访过程中我对七八对夫妻进行访问(年龄在40以上),其中七对老婆是本村的,另一个是在板桥镇找的。现在去村子里除了游客以外几乎很少看到年轻人,他(她)们都去外地求学或远嫁外地,他(她)们几乎只是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有的几年不回来,有的直接搬到外地屋住。有这样一位留守老人,有两个女儿都远嫁外地,有六七年都没有回过家。
那里的人好酒,可以说是无酒不欢。也好“泡”酒,利用本地土生土长的天麻,党参与及其他名贵药材泡酒。尚宾农家的朱二叔就有热爱泡酒,不但有药酒还有葡萄酒,猕猴桃酒等等,他热情好客曾多次拿来与我们分享。当地人都热情好客,喜欢唱歌而且唱了一口好歌。
目前鹿院坪正在大量招商引商,听说有的老板愿意出资十亿开发鹿院坪,大量的游客到来人们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
2.本组的主要成员信息
课题:民间艺术调查
成员:陈俊陈礼波唐席
调查方式:家访,主要以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等方式记录。调查时间:4天
3.调查的内容
3.1民间艺术之声类
3.1.1土家大鼓
土家族大鼓,又称堂鼓,圆筒形,流行于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两端蒙牛皮,鼓皮边缘用两排铁钉或竹钉固定。鼓面直径44厘米、鼓
高46.5厘米。鼓置于地,双棰敲击。也可鼓绑长杆,前后两人抬鼓,中间一人击奏,发音粗犷洪亮,常与唢呐、锣、镲等乐器用于花锣鼓或丝弦锣鼓合奏。喜庆或节日也用于民间舞狮、舞龙伴奏。
3.1.2锣钹(bó)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作声.
3.1.3腰鼓
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满、彝、汉等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
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I、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II、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III、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IV、击鼓转身是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