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生态,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
恩格斯早在百年前就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1]”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同时,地球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可避免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生态环境现状
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多年梦想。
近30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抑制了环境恶化的速度,然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已出现危机:中国的SO2和CO2排放量,尽管人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却十分显著;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有些物种濒临灭绝。
[2]
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
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
其次,工业化水平低。
由于受科技水平的制约,我国工业存在着地区差异,各地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还占有很大比例。
我们必须走出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的怪圈。
第三,过分急于功利。
有的地方、领导为了早出政绩、快出政绩,急于上大项目,铺大摊子。
重视近利,缺乏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给生态环境埋下了长期性、积累性的恶因。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面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新特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应运而生。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3]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4]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接受。
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关系到人
类的前途和命运。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智慧和责任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等子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的和谐世界。
首先我们要努力寻求人和自然的平衡、和谐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界关系的合理性成长,把人的发展、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和生态的协调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就体现了人和自然必须走和谐与协同进化的道路。
其次要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法治约束、制度保证、文化熏陶、舆论导向、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有效组织的人类活动,实现人和人关系的和谐与公平。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对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需求,区域间体现均富、合作、互补、平等的原则,实现“资源—生产—市场”的协调、统一,代际间应依公正、合理的原则来担负各自的责任,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还要创造“自然—社会—经济”的外部适宜条件和内外动态平衡的环境。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发表于一百多年前,高屋建瓴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的进程。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的高度概括对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
续。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
[2]张坤民,朱达.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1998(01).
[3]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A].可持续发展之路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
[4]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台北:台湾
地球出版社,19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