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龙山县第五小学田雪梅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我本节课的教学由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整首诗的字面上没有提到读书,那半亩方塘和读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紧扣课堂中的自学要求,把握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在老师范读,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鉴”、“徘徊”、“清”、“如许”、“为”自学,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品味前两句诗歌作者所描画的意境,讲美景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

2、巧设疑问,突破难点。抓住“活水”一词,让学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诗意理解后,我让同学们把诗题再读后,抛出问题:朱熹的诗富有哲理,他仅仅是在写方塘,写活水吗?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学生去交流、去领悟。

3.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实际,本诗教学必须依据诗歌的特征,理解诗意,对“鉴”“徘徊”“清”“源头活水”等词慢慢玩味,形象

感悟、想象诗歌的意境,抓住诗歌的诗眼“清”,借助资料,链接生活,理解诗歌内容与诗题的关系,以及诗歌蕴含的深刻道理,活学活用,诵读积累,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4.关注文体特点,反复诵读。这是一首古诗,一首哲理诗,一首借景喻理的哲理诗。诵读、想象以及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课堂上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平仄,读出韵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播放精美的图片,加深了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意境的感受,加深了对“源头活水”的感悟,在鲜活的情境和意象的体验中意会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要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哲理。

5.关注课堂生成。一节好课决不是循规蹈矩地按着教学设计一步一步走下去,应要关注课堂上的生成,并能灵活有效地给予引导。在这节课上做得不错,学生听老师读前两句诗,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的内容丰富,而且语言很美;在设想如果没有活水流入方塘会怎样,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多样而合理;在品味诗题与诗的关系时,对水和读书的关系费了不少工夫,学生有所感悟,但不够深入,可以更放手,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及查阅的资料,不急着给出提示,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从而更深入地领会借景喻理的写法。

6.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理解运用的填空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去感悟这一类说理诗所阐明的道理。

7.改进之处

(1)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

“高山大河”,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2)由于课堂的应对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使得在课堂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既保持语言使用时的语文味,又能简洁明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关于教学机智方面的书籍,课堂上多加锻炼才是。

(3)在和学生一起完成理解运用的填空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去感悟这一类说理诗所阐明的道理后,可以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谈“源头活水”这样的道理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了怎样的应证。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联系实际说出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源头活水”的事例,从而真正领悟了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