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鉴赏与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楹联鉴赏与写作
汉语国际教育14-2班尹航140505213
在这个学期里,我们新增了一门课,叫做“楹联鉴赏与写作”。这门课不同于之前所开的“《诗经》鉴赏”,相比较而言更贴近于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非常有兴趣。
所谓“楹联”,其实就是对联了。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而之所以被称作楹联,则是因为古时候这些对联大多是悬挂在楼堂宅殿的楹柱上的。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联有许多的种类:春联,挽联,赠联行业联等,而在各种各样的对联中,春联的历史则最为悠久。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在这学期的楹联课上,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有关楹联的知识。从浅显到深入层层叠进,让我们了解了对联不仅仅是贴在门上的几张纸,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一部分。比如说,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是“对仗”。在口头上就是语言对仗,而写出来则表现为文字对仗。而中文所特有的语音,语素,语调等,就能让对联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不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都体现了它独特的美感。
在这许多种对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名胜联”。这种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就创作手法而言,名胜联可分为写景、咏史、叙事、抒情、议论等。中国的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名胜古迹自然不在少数。古今名人置身于名山胜水之中,往往触景生情,欣然命笔,以抒发兴致和情怀。他们留下的这些楹联佳作,或镌刻于亭台楼阁,或张贴、悬挂于寺庙祠墓,成为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成都的望江楼中,有这么一副名胜联: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停琴伫凉月,余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作者的这幅对联写了月夜登楼远眺的感受:上联的起句展现出月夜的清幽景色,衬托了作者独自登楼的寂寥之情;下联则为对月怀远,缅怀往事古人。整幅对联给我们展现了望江楼幽静、秀丽的春江月色,有如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令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沉醉其中。
我之所以喜欢名胜联,就是因为这类对联大多用词优美,意境深远,即使身不在此处也能感受到名胜风景的美丽壮观,对联用了十分简洁的语句,却充分的体现了景色的美和作者的心情,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些名胜联虽然作于很久之前,现如今的景色与当时自然会有所不同,但作者写下这些对联时的景色及当时的心情,却都在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下融入在这短短的几行字中,令我十分佩服。
在现如今,贴对联的现象也是越来越少了,人们都不重视对联,也不在意对联的意义。但是对联作为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所以我们要重视楹联,不能让这种重要的习俗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