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与产生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与产生过程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含义,然后梳理了科教兴国战略的产生过程,指出科教兴国战略是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科技和教育的拨乱反正,科教兴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日益促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科教兴国;含义;产生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

从词源上讲,“科、教、兴、国”四个字原是各自分离

使用并各有丰富内涵的独立词汇,它们组合使用后,有的保留了原义,有的则有了新内涵,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一般而论,“科教”有三种含义:1.法令;2.特指道教信条戒律;3.科学教育的简称。“兴国”也有三种含义:1.振兴国家;2.兴盛的国家;3.剑名。①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教”至少包含三种含义:1.科学教育(scientific education),即有关增进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2.科学和教育(science and education),即科学和教育两种概念和活动;3.科学技术和教育(science,technology and education),即科学、技术和教育三种概念和活动。而“兴国”也至少有两种含义:1.振兴国家(vitalize the

country),使国家获得活力,从一个相对低级水平发展到较

高水平;2.复兴国家(revitalize the country),使国家重新获得活力,从一个较低基础上重新获得较好发展。“科教兴国”四个字组合在一起,其基本含义便有了一个相对特定的界定,即国际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振兴国家的国民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直接向学生教授一系列课程,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历史等。与之相对地,职业教育中只教授单一的职业技能。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非正式的教育,如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生活中的经验。其他一些新的教育方式也逐渐出现。

受教育已被认为是一项基本人权:1952年发表的欧洲人权公约要求所有缔约国保护人的受教育权。在世界范围内,联合国1966年发表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也承

认了此项权利。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其含义是

指: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②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

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产生过程

(一)伟大的转折始于科技和教育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与“两个凡是”相关的是教育界存在着“两个估计”:即解放后17年的教育路线是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知识分子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③这两个估计使得中国教育和科技处于停滞状态。

1977年5月,邓小平一出来工作,就重新提起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口号。1977年5月24日,他在一次谈话中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心一意搞现代化。1977年7月,邓小平重新就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要职。刚一复职,他就自告奋勇主管全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

1977年8月4日到8日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直言,应该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废除高校招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恢复高考制度。这一建议获得其他与会者强烈共鸣。邓小平听完大家的发言,转身问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高考招生还来不来得及改?刘西尧说,要是推迟招生日期,那还来得及。邓小平当即表示:“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于是,恢复高考的决策就这么定下来了。

十年积压,使1977的高考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当时的报考人数是570万,录取名额为27.297万个,录取比例为29:1。1977年末和1978年夏,中国迎来了史无前例、规模最大的高考,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恢复高考不仅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制度,更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召开,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首先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

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引用了马克思的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作了进一步的分

析和阐述。其次讲了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工作的一些具体的措施,包括党如何领导科学技术工作、科学工作中如何配备干部、怎么选拔人才、学术上坚持“百家争鸣”方针等丰富的内容。

在科学大会上,他以党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向科学家们诚恳地表白:“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愿意同各级党委

的领导同志一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讲到这里,会场上

出现了一个动人情景: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断了邓小平的讲话,经久不息。此后,在对外开放方面,科技教育界的

开放改革更走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端。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在会见卡特总统的时候,卡特说:“你们怎么不放你

们的青年人出来呢?”邓小平很风趣地回答:“那好啊,我

们给你送几千万人来怎么样?”回国后,邓小平就提出要派留学生。那时一年派了不到1000人,他觉得少,就提出,

派1万人行不行?

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推动科技教育界的改革,进一步带动了全国各个方面,促进了全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正式提出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论述20年内我国发展战略的重

点时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