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杨义的中国叙事学读书笔记

杨义的中国叙事学读书笔记

杨义的中国叙事学读书笔记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不管它是,还是来叙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 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

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

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 -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俄国 -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

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

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篇一:《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是一本研究与应用欧美文学批评的专著。

在读完这本作品三遍之后,我仍然如堕五里雾中,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的理解困难。

第一,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本身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它有着繁杂的概念,有着多样的研究流派和研究方法;第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会深刻地受到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要理清这些影响也是很困难的;第三,作家的文学创作有一部分是根据自身经验和天赋进行创作,有一部分是在接受文学理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创作,这两部分的创作都会对文学批评理论产生反作用,所以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动态的,复杂的,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第四,申丹教授在该专著的上篇的概述中说到“本书为文学领域的读者撰写”,已经明确指出了受众。

文学领域的读者就应该对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潮流等有非常熟悉的认知,否则在阅读、理解该书时就会产生与我类似的困难,进而不能把握该书的理论框架、理解该书的观点和看法,更不要说对申丹教授提出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了。

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面对上述种种困难,但读者应选择继续阅读,并通过收集其他方面的资料来帮助理解。

一、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专著?前面已经提到这是一本文学批评方面的专著,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改编等方式或明或暗来展现现实生活的本质,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把握文学作品的实质,就需要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

作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对于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文学作品是作者精心创作出来的,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判断,阅读文学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思考,这就需要读者能尽可能地走进作者,挖掘出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同情作者,进而生出自己的思考;同时,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直白的说教,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意义,有可能是不明显的,或者在文本内部是矛盾的,这就要求读者掌握一定的批评方法,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而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层的认识。

《叙事学》读书笔记

《叙事学》读书笔记

以阅读反观创作《叙事学》(胡亚敏,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从叙事学的生成过程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文的科学,这奠定了我们研究叙事学的对象必定是叙事文。

那么,什么是叙事文呢?从简单意义上界定:“叙事文的特征是叙述者按一定叙述方式结构起来传达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系列事件。

”在本学期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叙述文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叙述文的叙述模式和结构模式,简单的接触了叙述文的阅读,因此,这里但从叙述文的阅读做一些简单的探究。

大多数较好的作品反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认为叙述文也不例外,学习阅读方法,一方面为叙述文的欣赏掌握方法,做一个理想读者;对于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从阅读心理反馈写作,让自己在创作的同时以读者的身份监督思考。

阅读是“读者对现存文本的再建构。

这意味着文本的基本结构将在阅读中成为开放的动态的意义生产过程”。

文本作为一种具有永恒结构的客观物,其意义必定不是任意的。

然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哈姆雷特》,文本丰富内涵的框架结构,读者充分的创造活力,会使得文本意义在实现中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

多种解释本身并不意味着对文本理解的失误,而正说明了文本意义丰富的暗示性。

鉴于我们知识范围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文本意义的存在不单单会局限于创作理念中,更多的则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多加入客观实际的的描述,即使存在于作者大脑的抽象思维也是对客观事物的某种加工,多重意象的加入能够为阅读活动提供结构预期,增加读者基于文本而有超越文本的理解,实现文本的意义多元化。

叙事文的范畴决定了它属于时间感,是一种线型运动。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文本必须具有明确性,即它必须通过读者熟悉的惯例和结构增加可理解性;另一方面,如果文本太容易现解也会使入索然无味,故文本又要通过设置障碍以延长理解的过程。

”这是胡亚敏老师对于“文本悖论”的描述。

知识的普及和科技的便利性为文学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各种作品特别是叙述文如雨后春笋纷纷而出。

叙事学书籍读书笔记

叙事学书籍读书笔记

叙事学书籍读书笔记《叙事学》读书笔记在众多的文艺理论著作中,王熙元的《叙事学》一书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和鲜明的个性话语,在当代叙事学研究中独树一帜。

全书不仅从话语层面探讨叙事文本的内在机制,而且从文化层面探讨叙事文本的文化意义,为叙事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话语层面的研究王熙元在《叙事学》中对叙事文本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从话语层面入手,探讨了叙事文本的叙述主体、叙述内容、叙述方式等方面,揭示了叙事文本的内在规律。

在叙述主体方面,王熙元认为叙述主体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叙述内容与叙述方式的关键。

他分析了叙述主体的特点,包括叙述主体的身份、视点、立场等,探讨了叙述主体与故事主体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指出叙述主体在文本中的地位是动态的,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

在叙述内容方面,王熙元认为叙述内容是叙事文本的基础,是连接叙述主体与叙述方式的中介。

他分析了叙述内容的构成要素,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探讨了叙述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同时,他指出叙述内容在文本中的地位也是动态的,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

在叙述方式方面,王熙元认为叙述方式是叙事文本的表现形式,是连接叙述主体与叙述内容的桥梁。

他分析了叙述方式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结构、修辞等,探讨了叙述方式的创新与运用。

同时,他指出叙述方式在文本中的地位也是动态的,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

二、文化层面的研究除了话语层面的研究外,《叙事学》还从文化层面探讨了叙事文本的文化意义。

王熙元认为叙事文本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他分析了叙事文本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叙事文本的文化价值。

首先,王熙元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叙事文本的文化意义。

他认为叙事文本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传递文化信息、弘扬文化价值等功能。

同时,他也指出了叙事文本在文化传承中的局限性,如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偏见等。

其次,王熙元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叙事文本的文化意义。

从叙事学角度读

从叙事学角度读

从叙事学角度读《狂人日记》摘要:文章用叙事学观点从叙事语言、叙事时序、叙事者等角度分析了叙事文本《狂人日记》,旨在尝试多角度深入分析作品。

关键词:叙事文本叙事时间叙述者叙事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动了“沉寂多年”的鲁迅,他看到新世纪的曙光,毅然参加《新青年》宣传新思想的工作,一九一八年五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出版了,它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中国文坛,鲁迅先生第一次用文字形式把笔锋指向产生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封建思想文化体系。

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也成为复合时代的音韵,应时而发的战斗檄文,充满“义勇和正气”的宣言书。

这一叙事文本把一系列事件按时间和因果关系构成可叙性方式,由狂人的心理状态联系事件,这部心态小说从现实与历史两个侧面,综合运用转喻、隐喻手法写出一个患有“迫害狂”的精神病人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研究。

该叙事文本多用转喻手法,现实中,狂人从赵贵翁的眼色、路人议论时的凶笑,小孩子铁青的脸,一直联想到最近狼子村佃户说的人吃人的事情;历史上,从春秋时代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到辛亥革命中徐锡麟的被杀。

这些可叙性事件中,句段组合成以主体与其邻近的代用体间联系为基础的转喻,以事物间相似点为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产生。

文本中的人物是叙事作品中题材的要素,是具有一定心理、生理的主体,人物生活在全然虚构的可能的世界中,读者受主观规定性内在机制的影响,初读时容易被叙事虚构世界左右,错觉人物的精神世界是虚构的真实世界。

狂人这一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叛逆者形象在虚构世界中,是具有真实性的,又是象征的。

首先,作者按现实主义方法塑造人物,狂人是一个曾经受过启蒙教育并有所觉醒的迫害狂患者的形象,他的多疑、慌乱、恐惧,他的活跃而混乱荒唐的思维引发的一系列非功能性的卫星事件,也是用转喻手法表现的。

从总体到每一细节无不符合“迫害狂”病人的特征,先是从赵家的狗看了他两眼引发到他的主人想要害他,再到听到街上女人的话认定所有人都要吃了自己。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是指对电影叙事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和评价的文字记录。

电影叙事学是一门研究电影中叙事结构和方式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电影中的故事讲述方式以及如何通过镜头、声音、剪辑等手段来呈现故事。

通过对电影叙事学的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本质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电影欣赏水平和影视创作能力。

在撰写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概述书籍的主要内容和观点:首先需要对所读的电影叙事学书籍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

然后概括性地阐述书中涉及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2. 分析经典案例:在分析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影片作为例子进行分析,探讨其叙事结构、叙事节奏、角色塑造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劣。

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电影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3. 总结归纳个人感悟:最后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对电影叙事学的认识
和理解,以及对未来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这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

4. 提出问题和建议:在读书笔记的结尾部分,可以针对书中所提到的某些问题或不足之处,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以供他人参考和讨论。

总之,写好一部电影叙事学的读书笔记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安排和流畅的语言表达,同时还需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性,避免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

当代叙事学马丁读后感

当代叙事学马丁读后感

当代叙事学马丁读后感篇一当代叙事学马丁读后感最近读了马丁的《当代叙事学》,哇塞,真的是让我有种“脑袋开花”的感觉!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是那种超级枯燥、让人想打瞌睡的学术著作。

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被它给吸引住了。

也许是因为马丁讲的那些叙事技巧和方法,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比如说,他提到的叙事视角,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以前看小说、故事的时候,我可能就是看个热闹,可现在我知道了,原来从不同的视角去讲述一个故事,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自己写故事的时候,是不是也能试试这些新奇的视角呢?不过,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纠结和困惑。

有时候我会想,这些理论真的能在实际创作中派上用场吗?可能对于那些专业的作家来说,这是如虎添翼的宝贝,但对于我这样的小菜鸟,也许只是纸上谈兵?但再仔细想想,又觉得不能这么轻易否定。

就算现在用不上,多学点知识总是没错的吧?说不定哪天灵感来了,这些理论就能成为我创作的有力武器。

这本书里还讲到了很多复杂的叙事结构,什么线性的、非线性的,搞得我脑袋都有点晕。

我就在想,是不是把故事讲得简单点、直白点不好吗?非要搞这么多花样,读者能接受吗?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多样的叙事方式,文学世界才变得如此多姿多彩啊!读《当代叙事学》这一路,我时而兴奋,时而迷茫,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一趟阅读之旅,真好!篇二当代叙事学马丁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马丁的《当代叙事学》,这感觉,怎一个“妙”字了得!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看懂吗?别又是一本让人头疼的大部头。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居然慢慢进入了那个神奇的叙事学世界。

马丁在书里讲的那些东西,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花园的门。

比如说叙事的节奏,这可太重要啦!以前我读故事,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有的地方读起来紧张刺激,有的地方却慢悠悠的,原来是叙事节奏在起作用。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喜欢的那些电影和小说,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它们吸引人的秘诀。

叙事学心得笔记

叙事学心得笔记

“叙事学”学习笔记心得叙事是人的本性叙事的“人为性”故事——话语底本——述本叙事学的两种取径所指的叙事学能指的叙事学一、普洛普:“叙事功能”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100篇俄国民间故事虽然戏剧性的人物(dramatis personae)的名称(还有属性)发生了变化,但其行动方式或功能并没有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故事常常会赋予不同的人物以相同的行动方式。

这就使得按照戏剧性的人物的功能来研究故事成为可能。

行动方式1、沙皇赐给主人公一只苍鹰,该苍鹰背着主人公到达另一国度。

2、老人送给苏申科一匹马,这匹马载着苏申科到了另一国度。

3、巫师给伊凡一只船,船将伊凡运至另一国度。

4、公主给伊凡一个指环,一个年轻人从指环里出现,将伊凡背到另一国度。

31种功能1、家庭某一成员离家出走;2、对主人公发布某种禁令;3、违反禁令;4、对手进行试探;5、对手获得他想捕获的对象的情报;6、对手设置圈套,企图占有受害者的东西;7、受害者受骗,不自觉地帮助了敌人;8、对手伤害家庭里的某一成员;9、主人公接到请求或命令,被允许或被派遣出发;10、寻求者主人公同意或决定作出反应;11、主人公离家出发;12、主人公经受考验;13、主人公对未来施与者的行为作出反应;14、主人公获得有魔力的器物;15、主人公迁徙到被找对象的住处;16、主人公与对手交锋;17、主人公被留下某种标记;18、对手被击败;19、灾祸被消除;20、主人公归来;21、主人公被追逐;22、主人公从追逐者手中获救;23、主人公回家或抵达另一王国未被认出;24、假主人公提出无理要求;25、主人公被委派困难的任务;26、完成任务;27、主人公被辨认出来;28、假主人公或对手被揭露;29、主人公获得新的外表;30、对手受惩罚;31、主人公结婚或荣登王位。

研究俄国民间故事的四个原则1、“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是一个稳定的、持续不变的因素,它们不依赖于人物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罗钢叙事学导论心得

罗钢叙事学导论心得

罗钢叙事学导论心得
叙事的故事、书籍读过太多,或充满欢乐,或满是悲伤,或纵情高歌,或讽刺批判。

但是怎样去研究一本叙事的文学,是需要好好去认识的。

这本《叙事学导论》是我精心挑选的,它致力于对叙事学基本理论作系统的探讨,力图较为完整地描述出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对涉及叙事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叙事框架的构建、叙述交流过程、叙述声音、叙述聚焦、叙述时间、人物结构模式与人物描绘等,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力图作出合理的阐述,以提供切入叙事学的基本途径,并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实践分析。

同时,《叙事学导论》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叙事学的发展作动态的描述,在以经典叙事学的探讨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对由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拓展以及后经典叙事学语境下的研究均作了必要的说明,而且在关注文本与语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系列不同作品的具体分析,对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作进一步的补充。

用这个理论去研究过一部小说,有所得,单从叙述者这个点去看,都能有收获。

例如用它去看《画中情思》一书,可以得知,全书以“我”为叙述者,站在诺帕蓬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与吉拉娣之间的故事。

如果要再分得细一些,诺帕蓬又可以被归类到故事内叙述者和人物叙述者的范围之内。

在故事中“我”作为故事里的人物,与吉拉娣相识、相处、交流,参与了她的人生。

“我”也作为叙述者,将发生在“我”与她身上的故事讲述出来。

人物叙述者不仅关系到故事的发展,还关系到能讲述什么内容、怎样讲述内容。

也真是因为故事由“我”亲历,才更令读者觉得内容真实,情感真实,达到“真”。

叙事学批评实践报告(2篇)

叙事学批评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叙事学批评是一种以叙事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批评方式。

近年来,叙事学批评在我国学术界逐渐兴起,并在文学、影视、网络文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以某部网络小说为例,通过叙事学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解读,旨在探讨叙事学批评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作品概述作品名称:《某某江湖》作者:某某类型:网络小说《某某江湖》是一部以武侠世界为背景的网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某某在江湖中的成长历程。

作品以主人公的视角展开,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关系,揭示了江湖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三、叙事学批评实践1. 叙事结构分析(1)叙事层次:作品采用了多层次的叙事结构。

首先,以主人公某某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在江湖中的经历;其次,通过某某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展现了江湖的复杂关系;最后,通过某某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2)叙事节奏:作品在叙事节奏上较为紧凑,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推动情节发展。

在关键时刻,作者巧妙地运用悬念和转折,使读者对故事发展充满期待。

2. 叙事视角分析(1)第一人称视角: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使读者能够更贴近主人公某某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2)全知视角:在讲述某某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时,作者运用全知视角,使读者能够了解到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背景故事。

3. 叙事主题分析(1)人性:作品以人性为主题,通过主人公某某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人性的善恶、正义与邪恶等问题。

(2)江湖:作品以江湖为背景,揭示了江湖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江湖世界中,主人公某某逐渐认识到,江湖并非表面上的风光无限,而是充满了尔虞我诈和血雨腥风。

4. 叙事技巧分析(1)倒叙:作品在开头采用了倒叙手法,揭示了主人公某某的真实身份,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插叙:在讲述某某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时,作者巧妙地运用插叙手法,使故事更加丰富。

四、结论通过运用叙事学批评方法对《某某江湖》进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叙事学批评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 能够深入挖掘作品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叙事技巧等方面,使读者对作品有更全面的认识。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电影叙事学》是一本深入探讨电影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的著作,作者李显杰对电影叙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节奏、叙事声音、叙事视角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电影叙事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电影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接着,作者从电影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节奏、叙事声音、叙事视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其中,关于电影叙事结构,作者强调了故事中情节安排的重要性,提出了“情节因果链”的概念,认为情节的安排应该符合逻辑关系和情感逻辑。

关于叙事时间,作者指出了电影叙事时间与现实时间的差异,强调了时间畸变对于叙事效果的影响。

关于叙事节奏,作者认为节奏的变化应该根据故事的情节和情感需求来调整,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关于叙事声音和叙事视角,作者分别探讨了声音和视角在叙事中的运用和作用。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分析大量的电影案例,展示了各种叙事手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

这些案例既包括了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也包括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电影作品。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
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叙事学的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电影叙事学》是一本对于电影叙事学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叙事学的各个方面,掌握电影叙事技巧和方法,提高对于电影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当代叙事学马丁读后感

当代叙事学马丁读后感

当代叙事学马丁读后感篇一当代叙事学马丁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当代叙事学马丁》的书,这感觉,真的是一言难尽啊!一开始,我以为这书会是那种枯燥乏味,让我读着读着就想打瞌睡的类型。

但没想到,刚翻开几页,我就被它给吸引住了。

书里讲的那些叙事技巧,就像是一个个神奇的魔法工具,也许能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变得超级厉害。

比如说,那种打破常规的叙事顺序,哎呀,这可太酷了!我就在想,要是我写故事也这么玩儿,是不是能把读者的眼球牢牢抓住?不过呢,读着读着,我又觉得有点头疼。

好多理论知识,复杂得让我脑子都要转不过来了!我就忍不住问自己:“我真能搞懂这些吗?”可能对于我这种菜鸟来说,要完全掌握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但这本书也让我有了新的想法。

比如说,我们平时讲故事,是不是太中规中矩了?是不是可以大胆一点,来点新奇的?我觉得吧,这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可这门后面的路,还得我自己慢慢去摸索。

你们说,以后的叙事方式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花样百出?难道传统的叙事就会被淘汰?哎呀,我也说不好,反正读完这本书,我的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号。

篇二当代叙事学马丁读后感哇塞,《当代叙事学马丁》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深!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啥意思?”可谁能想到,越读越觉得有意思!书里提到的那些叙事方法,简直让我大开眼界。

就像那个多视角叙事,我就在想,这要是用在电影里,那得多精彩啊!观众能从不同人物的眼中去看同一个故事,也许会发现很多之前没想到的细节,这难道不奇妙吗?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有些概念,我觉得我懂了,可仔细一想,又好像不太确定。

比如说那个“隐含作者”的概念,我反复琢磨了好久,还是觉得有点似懂非懂。

我就问自己:“我是不是太笨了,咋就搞不明白呢?”还有啊,书里说的一些现代叙事的创新手法,我就在想,这能被大众接受吗?也许有些人就喜欢传统的、简单易懂的叙事,对于那些太新奇的反而不买账。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电影叙事学是研究电影如何通过叙事来构建和解读故事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关于电影叙事学的一些读书笔记:1. 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虽然电影和文学都是叙事的艺术,但它们在叙事方式上有所不同。

电影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官刺激来讲述故事,而文学则主要通过文字来描述人物、情节和背景。

电影叙事往往更注重动作和视觉效果,而文学叙事则更注重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的描绘。

2. 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叙事通常遵循三幕结构,即设定(Setup)、冲突(Confrontation)和解决(Resolution)。

第一幕设定故事的背景、人物和初始冲突;第二幕是故事的冲突高潮,人物面临挑战和抉择;第三幕则是问题的解决,人物的行动结果导致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3. 电影的视角和视点:电影的视角是指导演如何通过镜头来选择观察故事的角度。

视点则是观众如何通过镜头来感受故事。

电影的视角和视点可以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电影的时间与空间:电影的时间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电影的空间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电影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可以创造出各种可能的故事世界。

5. 电影的叙述角度:电影的叙述角度可以是第一人称(以人物的视角叙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以全知视角叙述)。

电影的叙述角度可以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6. 电影的象征与隐喻:电影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深层的含义。

这些象征和隐喻可以通过物品、颜色、场景等元素来体现。

总的来说,电影叙事学是研究电影如何通过叙事来构建和解读故事的一门学科。

通过学习电影叙事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叙事方式和技巧,从而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电影。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是一种研究电影叙事方式的学术笔记,主要探讨电影如何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发展、镜头运用和剪辑等方面的安排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通常包括对电影的分析、对叙事方式的探讨以及对电影语言的思考等。

在写电影叙事学读书笔记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故事情节分析:分析电影的故事情节,包括故事的起承转合、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的推进方式等。

2. 角色发展探讨:探讨电影中的角色发展,包括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以及成长历程等。

3. 镜头运用与剪辑研究:分析电影中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方式,探究它们如何影响故事的叙述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4. 叙事风格与语言思考:思考电影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点,探究导演如何通过电影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和思想内涵。

在写读书笔记时,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影体验和对电影的理解,对电影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同时,也可以参考其他学者对这部电影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最终,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将电影叙事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电影欣赏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

叙事学的文化战略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叙事学的文化战略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叙事学的文化战略一、从中国文化的原点出发中国叙事学走了一条独特的经典发展之路,这条路独特到了它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谁也不能重复。

它从与西方叙事学不同的文化立场和智慧形态上打开了一个灿烂辉煌的学理世界,令人景仰不已。

(1)两千多年前,还在公元前6世纪,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解释礼仪的时候,就使用了“叙事”这个词语,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建构。

《礼记》是解释仪礼的,其中的“叙事”,指婚礼、丧礼的乐器摆放的位置以及奏乐的程序。

由于中国上古语言声音相同,就意义相通,这就使经典的中国叙事学时空可以自由转换,而且具有讲故事、重个性、通俗化、娱乐化等特征。

由于“因音求义”,孔子讲的叙事在语义相通的规则上,既是讲故事之学,也是“顺序学”,“头绪学”。

这是原始经典就确立了的叙事模式,而且在确立模式时,把物质的顺序头绪、音乐的顺序头绪也包容进整个经典文类的叙事体系中来。

(1-2)讲文化应该首先从文字讲起,因为中国象形文字承载着一部渊源变化的文化史,从文字的形状上就可以窥见中国古民认知世界的原始经验和最初的记忆。

(2)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作“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作“字”,是说它来自“文”的滋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作“书”。

“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

(3)那么,《说文解字》又说如何解释“叙事”呢?《说文解字》云:“叙,次第也”;“事,职也”,巫师、史官的职责就是记录人与天地交流的有次第的事情。

叙与“序”字相通,序拥有顺序、秩序、次序、序列、头绪等多重意思。

《说文解字》又云:“序,东西墙也。

”东西墙的说法,属于空间。

这就把时间的顺序转换成空间的秩序了。

可见在这部最古老的字典中,叙事诗牵系着时间的顺序,融合着时间和空间的秩序,兼顾了多种因素的头绪了。

(6)文字既然是人与天地订立的契约,天地的时间与人间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中国语言的特质,在于时态是非原生性的,而所使用的是某种意义上的“永远现在时”,或者说“时间无形态”。

叙事学导论课程心得体会(2篇)

叙事学导论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我参加了许多课程,但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受益匪浅的莫过于叙事学导论这门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叙事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叙事学的定义与内涵在叙事学导论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叙事学的定义与内涵。

叙事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叙事现象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叙事的结构、功能、意义以及叙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叙事并非简单的讲故事,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

叙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叙事学导论课程为我们介绍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节奏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以下是我对几个关键理论的体会:1. 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

通过对叙事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叙事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叙事结构的重要性,它不仅决定了叙事作品的整体面貌,还影响着受众的接受效果。

2. 叙事时间:叙事时间是指叙事过程中时间的安排与处理。

通过对叙事时间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叙事作品中的时间观念、文化背景等。

在叙事学导论课程中,我学习了线性时间、循环时间、非线性时间等概念,这些概念让我对叙事作品的时间处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指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的位置和态度。

通过对叙事视角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叙事作品中的主观性、客观性、真实性与虚构性等。

在叙事学导论课程中,我学习了全知视角、有限视角、零聚焦视角等概念,这些概念让我对叙事作品中的视角处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 叙事节奏:叙事节奏是指叙事过程中情节的推进速度。

通过对叙事节奏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叙事作品中的紧张、舒缓、悬念等效果。

在叙事学导论课程中,我学习了快节奏、慢节奏、中节奏等概念,这些概念让我对叙事作品中的节奏处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Narratology)一.引言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

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百度百科)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1966)中指出:“叙事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图像、手势以及所有这一切井然有序的混合体来表现;它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哑剧、图画、玻璃窗彩绘、电影、连环漫画、社会新闻、交谈之中。

”正如叙事的存在源远流长一样,对叙事的研究也可以上溯到古远的年代。

早在2500多年以前,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便给“纯叙事”和“模仿”下了定义,把这两种叙述方式对立起来,并认为史诗是一种“混合”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为了调和二者的对立,在《诗学》中把纯叙事和直接表现视为模仿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热奈特,2)从叙述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看,它属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范畴。

(王泰来,2)1966年法国高等应用学院群众交流研究中心的刊物《交流》杂志第八期的出版对结构主义文艺批评,特别是对叙述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在这一期《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专号中,集中了法国以及意大利等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研究叙事作品的论文,其中有批评家兼符号学家法国新批评派的代言人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以及其他法国结构主义文评的着名学者,例如钱拉?热奈特,茨维坦?托多罗夫,克洛德?布雷蒙,阿吉达斯-于连?格雷马斯等的论文。

《交流》第八期标志着新批评法国学派的成熟与叙述学的诞生。

(王泰来,4、5)“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1969年,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T. Todorov)在他所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中这样写道:“……这部着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述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叙述学”这一学科的名称由此得以确定。

(谭君强二,3)二.叙事学的诞生与发展(一)现代语言学对叙事学的影响现代语言学与叙事学的关系非同寻常,尤其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 1857-1913)的语言学理论对叙事学有直接影响。

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对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了革命性的改造。

他将人类的言语活动分成两大类: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言语机能而采用的必不可少的规约,为社会所有成员共同遵守;言语则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和运用,是一种个人现象。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只有语言才有稳固的性质,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要素的相互关系认识语言现象的整体,而言语的表现是暂时的,它的整体是无法认识的。

索绪尔还进一步将语言视为符号系统。

他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和所指连结的不是名称和事物,而是任意的,是一种语言习惯的产物。

每个符号作为一个语言要素,又与其他要素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共存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中。

现代语言学不应满足于对个别的、孤立的符号的研究,而应着重研究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结构规律。

在区分了语言与言语并把语言界定为符号系统之后,索绪尔提出了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问题。

“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简言之,即研究同时要素间的关系;历时语言学研究的是时间上彼此代替的各项连续要素间的关系。

索绪尔认为共时研究优于历时研究,如果语言学家置身于历时的展望,那么他所看到的就不再是语言,而是一系列改变语言的条件。

这类研究无法找到自己的终点。

现代语言学主要从事语言的共时研究。

索绪尔提出的观察语言现象的新角度和同步分析的模式被称为社会科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对叙事学有开启之功。

他关于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整个语言系统而不是个别言语的主张,他关于语言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具有任意性和差异性的符号系统而不与外界事物相对应的思想,他对语言学研究中共时性的强调,这些极富启发性的理论为结构主义思潮包括叙事学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胡亚敏,2-4)(二)俄国形式主义对叙事学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是叙事学的发源地,他们提出的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直接启发和引导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的初创工作。

1926年成立的布拉格语言学会基本上接受了索绪尔的观点。

在学会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当年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批评家,现代符号学家权威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1896-1982)。

(王泰来,3)雅各布森在《最新俄国诗歌》一文中指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文学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它与其它任何语言表达的文献的差别就在于它的特殊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

这种文学所独具的手法和构造原则就是文学研究的对象。

形式主义的目标就在于努力创立一种独立的专门研究文学性的文学科学。

俄国形式主义还对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提出批评,并赋予形式以新的内涵。

他们指出,内容与形式的区分是人为的抽象,因为事实上表达的东西存在于借以表达的具体形式之中。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内容是不能脱离艺术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它已融合到艺术形式之中。

什克洛夫斯基也认为,叙事的一切方面,包括主题选择、情绪评价乃至处理的题材都是作品的形式因素,只有通过研究语言和艺术的结构规律,才能理解他们。

俄国形式主义作了一次超越形式和内容二元论的初步尝试,而这种尝试对后起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是极有启迪的。

(胡亚敏,5-6)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的概念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价值的思想之一,是对文学本质的一种新的认识。

在他们看来,我们生活在现实之中,虽然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但由于每天耳闻目睹这一环境,因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习以为常,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艺术创作的目的就在于把那些日常的司空见惯的已经不能引起我们美感和新鲜感的东西陌生化为奇异的,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感受。

在艺术创作中,重要的不是陌生化的对象,而是陌生化的方法。

这种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诗歌方面,也表现在叙事文方面。

托马舍夫斯基在《主题》一文中提出了“事序结构”与“叙事结构”的概念,前者是事件的自然延续,是艺术家的素材,后者则是“故事”得以陌生化、得以被人创造性扭曲甚至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

这个两个概念的列出和区别对分析叙事文的叙述时间是非常有用的。

(胡亚敏,6)最早应用结构的观点全面分析叙事作品的大概要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成员,列宁格勒大学人种学教授,俄罗斯民间艺术研究工作者弗拉基米尔?普鲁普(Vladimir Propp 1895-1970),他在1928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百余个俄罗斯民间故事进行分析之后指出,尽管民间故事的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有其共同的模式,即每一个故事基本上都是由七种人物组成的,这七种人物是:英雄,假英雄,(英雄的)对手,(双方的)委托人,助手,公主或他的父亲,馈赠人。

有的批评家则把上述不同的人物称为功能。

(普鲁普的功能说)(王泰来,4)(三)结构主义叙事学当代叙事学大厦的主要设计者是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家。

巴黎《交际》(同前面的《交流》)杂志1966年第8期《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专号比较集中地代表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有列维-施特劳斯、巴尔特、托多罗夫、格雷马斯、布雷蒙、热奈特等,他们的研究角度各异,运用的概念也有区别,但都表现出对科学方法的信赖和对叙事作品内在规律的注重。

列维-施特劳斯对神话的结构研究在研究方法、思维模式诸方面堪称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导。

他断定神话是处于二元对立之中并在无数变体里重复的概念系统,神话的意义不存在于构成神话的单个因素中,而存在于这些因素结合的方式中,存在于一组神话所构成的体系中。

通过将神话素按逻辑方式排列,可以找出神话在结构上的和谐,揭示神话思维的对立和转化。

巴尔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是在总结结构主义叙事学最初成果的基础上对叙事作品作系统分析的纲领性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他划分出叙事作品的三个描述层次:①功能层,研究基本的叙述单位以及它们的分类和相互关系;②行动层,研究人物的分类及其构成原则;③叙述层,探讨叙述者的分类以及叙述者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巴尔特从语言学中借鉴过来的这套“描述方式”使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作品内在结构的分析更加条理化。

托多罗夫的《诗学》一书是在叙事学已取得相当进展后所作的理论概括。

他根据语言学的分类方式,将叙事文分为四大部分,语义形态、语域(文本)、动词形态和句法形态,由此对叙事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作了较全面的建构。

托多罗夫着重讨论了后两部分即后两部分即叙事文的动词形态和句法形态,将其细分为语式(叙事话语)、时况(叙事时间)、视角、语态(叙述者)以及叙事文构成方式(时间、逻辑、空间)和叙事文句法(句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从而较完备地勾画出叙事文形式研究的轮廓。

热奈特的《叙事话语》是一部系统论述叙事作品表现形式规律的专着。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时序、时限、频率、语气、语态,前三者研究叙述时间,后两者研究叙述本身。

热奈特的研究是对巴尔特、托多罗夫等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结构主义诗学》的作者乔纳森?卡勒在《叙事话语》英译本导言中指出,热奈特的着作可看成“结构主义在叙事文研究上的高潮”。

(胡亚敏,8-9)三.叙事文分析叙事文分析主要围绕两大层次展开:一是叙事结构,二是叙述方式,前者讨论故事表层经验描述下的深层结构,后者研究叙述的组合潜力,包括由谁叙述和怎样叙述等问题。

(一)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指故事的构成要素和构成原则。

叙事结构分析就是将叙事作品作为一个结构系统,努力阐明该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深层结构,这种分析不对作品作原子式的解剖,而旨在识别作品的结构模式,发掘作品的二元对立模式。

(王先霈,183)在叙事学研究中对于叙述结构的关注,是与结构主义关系更为密切的层面,是由结构主义所激发的研究层面。

这一研究无疑受到了由普罗普(Propp)所开启的对于俄罗斯童话故事所做的结构研究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