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理论
归因认知过程论
归因效果论
(二)发展状况 第一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前期, 这是归因理论的探索和成型时期。这个时期占主导 地位的研究是关于归因认知过程的研究。 最能代表 这一时期研究特色的是琼斯和戴维斯1965 年提出 的“相应推断理论”和凯利1967年提出的“方差分 析模型”。 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前期。 这一时期,由于韦纳的创造性研究及其“动机和情 绪的归因理论”的提出,归因研究的焦点转向了归 因效果问题。
一致性信息是指行为者的行为与大多数人的 行为是否一致。 区别性信息是指行为者只对当前的刺激对象 产生反应还是对许多不同对象产生相同的反 应。 一贯性信息是指行为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是否 一贯地产生相同的反应。
凯利将每种信息模式按照一致性、区别 性和一贯性的固定次序排列,并用H和L分别 表示高和低维度,从而将八种信息模式表述 为HHH、HHL、HLH、HLL、LHH、LHL、LLH、 LLL。凯利用S、P、C分别代表刺激归因、个 人归因和环境归因,他预测会分别导致S、SC、 PS、PSC、PCS、C、P、PC等归因。
2、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 理学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3、刘世奎:《归因理论的历史、现 状及发展趋势》,《心理学探新》;
1991年04期
4、王叶舟:《试评凯莱的方差分析 归因模式》
5、林钟敏:《韦纳“归因理论”的 原则和原因的结构》,《心理科学 进展》, 1989年01期 6、《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7、林钟敏:《大学生对学习行为的 责任归因》,《心理学报》, 2001.33 8、张爱卿:《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进 展》,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3年01期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在《从行为到倾向:人际知觉的 归因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归因过程的“相应 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注意到,从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一 般不能直接得知他的内在倾向或属性,这就需 要一个归因推断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相应推 断”。
外显行为
内在倾向
人们由外显行为推断内在倾向的 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意图归因 把一种行为推断为有意图的, 知觉者要掌握两个标准: ⅰ:确信活动者知道他的行为可 能产生的后果; ⅱ:确信活动者具有完成该种行 为的能力。
⑤凯利的模型忽视了其它信息加工过程存在的 可能性,对凯利式的研究所获得的结果还可 以作出其他的解释。
4、韦纳的成就归因模式 韦纳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 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 ①韦纳认为,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一般是按四种 因素进行归因的,即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 运气。 O=f(A、E、T、L) ②韦纳通过对经验进行逻辑分析确定了三个因果 关系的成分:部位、稳定性和控制性。
(三)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 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 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晕轮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 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
[ 苏 ] 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 1965 年的实验:
向大学生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1)提示是杀 人犯;2)提示是一位科学家。 结果大学生的对该人的评价是: 1 )深陷 的眼睛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犯 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2)深陷的双眼表明 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认识道路上 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 从消极方面来看,由于刻板印象一经形 成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的 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它往往会阻碍 人们接受新事物。在对人的认知中,刻 板印象则易导致成见。(性别歧视、种 族主义)
第三节 归因理论和常见的几种归因偏差
阅读书目: 1、刘永芳著:《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第七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和自己 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意向和性 格的知觉、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 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社会认知对人的认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认识 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行为表现的水平上, 而是根据外部行为表现来理解人的整个内心 世界,判断其行为动机、信念、能力、性格 和人际关系等,从而达到对人、对社会的综 合认识。
第三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这是归 因理论综合发展的时期。
(三)理论概述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F· Heider)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1958年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出版 标志着归因理论的产生。 海德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 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复杂多 变的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 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海德把这种普遍现象 称为朴素心理学。
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笑——对凯利的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维理论的验证
第一种情况,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每个 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 小丑的表演发笑。 第二种情况,玛丽对小丑表演总是发笑,别人 几乎对这个小丑不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 发笑。 第三种情况,玛丽没有对别的小丑表演发笑, 别人几乎不对这个小丑表演发笑,玛丽以前从 未对这个小丑笑过。
• 例:阿希的中心词实验 • 向两组被试介绍某人的情况:
第一组:聪明、熟练、勤勉、热情、坚定、讲实 际、谨慎 第二组:聪明、熟练、勤勉、冷淡、坚定、讲实 际、谨慎
让被试判断此人
是否慷慨、幽默, 结果如下
第一组
慷慨
幽默
90%
75%
第二组
10%
75%
卢钦斯(吉姆的生活片段)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 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 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他 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 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 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 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了。
可以控制
不可控制
努力 内部 不稳定
内部
能力 稳定
不可控制
不可控制
任务难度 外部 稳定 外部
运气 不稳定
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努力和能力),会使 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 会使人产生内疚和无助感
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任务容易或机遇)会 使人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把失败归因于外 部原因,会产生气愤和敌意
卢钦斯把上述两段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把被试分为四组,分别阅读一组材料, 然后要求各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 姆是怎样一个人?”
卢钦斯首因效应实验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条件
友好评价 78% 18%
第三组 第四组
先出示热情、外向材料,然后出示相反 材料 先出示冷淡、内向材料,然后出示相反 材料 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 只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ⅲ:正像不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易于引起相应的 推断一样,可以肯定合乎社会期望的行为也 能引起相应推断。
3、凯利的方差分析归因模式 ①人们对社会行为进行归因时,可供选择的原因 分为三类: 行动者个人方面的原因(能力、个性、努力、 态度等); 环境方面的原因(外在压力、气氛和他人影响 等); 刺激对象方面的原因(刺激的强度、活动对象 的特点等)。
凯利分别对两组学生介绍研究生(代课教
师)。先对两组学生介绍说,该研究生是个 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能力的人。然后 对其中一组学生说,此人为人热情,对另一 组学生说,此人比较冷漠。结果,两个组的 学生对代课教师的印象大相径庭。
(四)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社 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看,刻板印象本 身包含了一定的合理的、真实的成份, 或多或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 状况,因此,刻板印象有助于简化人 们的认识过程。
95% 3%
(二)近因效应 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 响。 在何种情况下首因效应起作用,何种 情况下近因效应起作用? 卢钦斯指出,在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 知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在两种信 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是近因效 应。
◆也有人指出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 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认知者与 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作用。 ◆怀斯纳认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何者起作用,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选 择和价值评价。
局限性: ①凯利的“方差分析模型”未能完全证实,许多 信息模式所导致的归因难以预测; ②将“协变原则”作为归因推断的基础是不妥当 的,因为该原则常常将不是因果关系的关系判 定为因果关系;
③凯利及其追随者用来验证“方差分析模型”的 方法是值得怀疑的。在凯利式的研究中,被试 事先都被给出了协变信息,而事实上在正常的 条件下被试也许根本就不会去寻求和使用这种 信息; ④凯利的归因模型过高地估计了普通人的思考能 力,事实上人们分析和评价事件之间协变关系 的能力是有限的;
一、归因理论 (一)相关概念 归因: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是指 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 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 之原因的认知活动。
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着重探讨人们认识因 果关系的具体心理过程以及归因对个人随后 行为的心理意义。
归因理论,就是关于 归因的观点、学说 和模型。具体地说, 归因理论是关于人 们如何解释自己或 他人的行为以及这 种解释如何影响他 们情绪、动机和行 为的心理学理论。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 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 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 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吉 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 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 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的注意 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的椅子 上喝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②倾向和特质归因 在什么条件下知觉者会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反映了 他的内在属性?
“不寻常结果原则”
两个基本原则 (当活动者的行为具有一些相 当独特的或不寻常的结果时 )
“低于社会需求性原则” (当一种行为与社会上人们所期望 和赞许的行为常模不一致时 )
局限性: ⅰ:它认为“意图归因”须先于倾向和特质推 断,无意图的行为无需倾向和特质推断,这 一点是值得怀疑的。 ⅱ:知觉者通常真的将更多的注意力付给了不 寻常行为及其结果吗?事实上,有研究表明, 社会知觉者更加注意寻常的偶发行为,而不 是不寻常的行为。他们倾向于在很平常的行 为事件之后去进一步寻找它的原因。
• 社会心理学所感兴趣的是作为知 觉主体的个人对他人、群体的人 际关系的社会认知,以及与此相 伴随的自我省察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 一、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第 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阿希是最早研究首因效应对认知影响的社会心理 学家。 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卢钦斯提出人们的知觉顺序 会影响认知。
②怎样从这些可能的原因中筛选出行为的真实 原因?——从个人、实体和时间三方面去考 察行动者、环境和刺激三类因素对行为作用 的程度。
从个人方面,归因者将获得一致性信息,表明 行为者的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是否一致。 从实体方面,归因者获得区别性信息,表明行 动者对不同实体是否区别对待。 从时间方面,归因者获得一贯性信息,表明行 动者在不同场合对同一实体的反应是否相同。
①归因两重性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原因从其来源上可以分为个人 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动机、人格、品质 情绪、能力和态度等) 人的行为原因
外部原因(任务难度、运气、周围 环境、奖赏和惩罚等)
②“不变性原则”
•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 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 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 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 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 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