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动力学第二章第二部分讲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 ) (Cpn )n cos2 (Cy ) (Cyn )n cos2
Cy (Cy )n cos
(Cx ) (Cxn )n cos3
四、后掠翼低速气动特性-后掠翼流动特点
翼根前段:流管粗,扩张,V ,Cp ; 翼根后段:流管变细,V ,Cp ,Cpmin 后移;
亚音速前(后)缘
或 m 1
超音速前(后)缘
或 m 1
一、主要概念回顾(续)
V
V
d d
(z) 1 l 2 d
4V l 2 z
改变了实际迎角,有效迎角为
e(z) a(z) (z)
二、升力线理论 — 升力
剖面假设:各剖面展向速度分量 以及流动参数沿展向的变化比其 他方向小得多,剖面流动为二维。
库塔-儒可夫斯基定理
R(z) Ve (z)(z)
机翼单位展长翼段升力可表示为:
Y
(z)
1 2
V2C
y
(
z)
b( z)
1
1 2
V2b( z )
C
y
a
(z)
(
z)
Y(z) V(z)
(z)
1 2
Vb( z )C y
a
(z)
(z)
d d
(z) 1 l 2 d
翼根效应:翼根剖面最小压强点后移, 升力贡献下降; 翼尖前段:流管变细,V ,Cp ,Cpmin 前移。 翼尖后段:流管变粗,V ,Cp 。
翼尖效应:翼尖剖面最小压强点前移升 力增加。
翼尖先失速
四、后掠翼低速气动特性-后掠翼气动特性
后掠翼升力系数变小; 升力系数最大值移向梢部; 大展弦比后掠损失更大; 局部焦点位置发生变化。
Vy
( )
0 2 l
cosd 0 cos cos
0 0 2 l 2l
(z) Vy (z) 0 V 2lV
l ?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机翼形状)
无扭转机翼 a (z) 为常值
e(z) a(z) (z) C
d d
dVy (z)
d 4 (
z)
d d
Vy
(
z)
1 4
l 2 d l 2 ( z)
二、升力线理论 — 诱导速度(续)
Z剖面处速度发生改变,有效速度
Ve (z) V Vy (z)
出现下洗角: (z)
(z) arctan Vy (z) Vy (z)
Cy max
二、升力线理论 — 失速特性
失速特性 椭圆机翼
(z)
C y ( z)
Cy max
Cy max
矩形机翼
①几何扭转 ②前缘缝隙
梯形机翼
一起失速
翼根先失速
翼尖先失速
三、升力面理论
升力线理论 ①未考虑粘性影响,不能应用于大攻角; ②不能应用于后掠(前掠)梯形翼; ③不能应用于小展弦比机翼。
x2 x2 z2 z
z1
1
z
1
x1
x1 x
x2
z1
z
z2
1
z
1
x2
x2 x
x2
z2
z
⑥求解网格处的涡量
n
n
Vyi V sin a Vyi Va 0
四、后掠翼低速气动特性-后掠翼失速特性及改善
翼尖先失速
翼根、翼尖效应使得翼尖剖面 处的升力变大;
上翼面翼尖区压强低,气流展向 流动使翼尖区域附面层变厚。
改善措施 新型设计
减小翼尖区域迎角: ①翼尖采用失速迎角较大翼型; ②采用几何扭转; ③适当减小根梢比;
减小翼尖区域附面层厚度: ①上表面安装翼刀; ②翼尖区安装涡流发生器; ③采用前缘锯齿或前缘缺口。
§2-7 机翼的超音速气动特性
一、主要概念回顾
前、后马赫锥
来流马赫角 tan
1
M
2
1
依赖区 影响区
前马赫锥 后马赫锥
前缘:机翼与来流方向平行直 线段首先相交的边界;
后缘:第二次相交的边界; 侧缘:与来流平行的边界;
一、主要概念回顾(续)
超(亚)音速前(后)缘
m t g c t g t g t g K
第二章 机翼的气动特性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机翼的几何参数 翼型的低速气动特性 翼型的亚音速气动特性 翼型的超音速气动特性 翼型的跨音速气动特性 机翼的低速、亚音速气动特性 机翼的超音速气动特性 机翼的跨音速气动特性 小展弦比机翼的气动特性
y
V
附着涡面
马蹄涡
自由涡面
直匀流
x
气动模型
z
二、升力线理论 — 气动模型
假设: ① b L ,大展弦比机翼; ②机翼每个剖面1 4 弦线连线垂直于来流。
附着涡面
马蹄涡
自由涡面
直匀流
气动模型
二、升力线理论 — 诱导速度
微段 d上涡强为:d d d
d
对任一点z处的下洗速度为:
三、升力面理论-涡格法(续)
④计算马蹄涡对控制点的诱导速度
Vyi
i
4
x2
x z1
z
1
x1
x z2
z
x2
x1
x1
x
z2
z1
z1
z
x2
x1
x2
x
z2
z1
z2
z
x1 x2 z1 z
思考:负升力时绕流图画?
一、大展弦比直机翼的低速绕流图画(续)
定性分析升力(环量)特点:
①环量沿展向变化:
翼端处,上下压力差为零,zl 0 ;
中间剖面最大,z0 。 max
2
②后缘自由涡面,会引起向下诱导速 度。
二、升力线理论 — 气动模型
假设: ① b L ,大展弦比机翼; ②机翼每个剖面1 4 弦线连线垂直于来流。
Y(z) R(z) cos (z)
Ve (z)(z) cos (z) V(z)
l2
Y l 2 V(z)dz
l2
V
( z )dz
l 2
二、升力线理论 — 诱导阻力
X (z) Y(z) tan (z)
V(z) (z)
由
(z)
1 2
Vb(
z)C
y
a
(
z)
(
z)
0
1
2z l
2
1 2
Vb(
z)C
y
C
取z=0,则 C 0
1 2
C
yb0V
b2(z) z2
b02 l 22 1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气动特性)
升力特性:
l 2
Cy(z) Cy a (z) (z)
C
y
a
Cy
Cy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续)
机翼升力系数:
Y
Cy
1 2
V2 S
l l
2 2
Cy
(
z
)
1 2
V2
b(
z
)dz
1 2
V2
S
l2
b(z)dz
Cy
Y
V
(z)dz
l 2
l2
V0 l 2
1
2z l
2
dz
l 2
V
0
sin4Y Vl
Y
1 2
V2Cy S
0
2V SC y
l
(z) 0
2lV
机翼剖面升力系数:
(z) CyS Cy l2
(a) XF10F-1
变后掠角机翼飞行器
(b) F-111
五、机翼亚音速气动特性-升力及力矩特性
戈泰特法则推广到三维
Cy y(, tg,)
xp xF x(, tg,)
两种翼组合数
,tg, 相同,则
C
y
和xp
相同。
五、机翼亚音速气动特性-升力及力矩特性
4V l 2 z
(z)
1 2
Vb(
z
)Cy
a
(z)
1 4V
l2
d d
d
l 2 z
普朗特有限翼展机翼环量分布的积分微分方程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诱导速度)
z
l 2 l 2
l2
Xi l 2 V(z) (z)dz
l2
V
(z) (z)dz
l 2
诱导阻力:有限翼展机翼 三维效应 自由涡 有效迎角减小
二、升力线理论 — 确定环量 (z)
无限翼展机翼升力系数:
Cy (z) Cya (z)
有限翼展机翼剖面升力系数:Cy(z) Cye(z)
§2-6 机翼的低速、亚音速气动特性
思考:翼端加一对小翼?
一、大展弦比直机翼的低速绕流图画
5 1/4 0 正升力时绕流
一、大展弦比直机翼的低速绕流图画
5 1/4 0 正升力时绕流
绕流特点(翼端效应): ①翼型的高压从翼梢向上翻,使 下翼面流线向外倾,上翼面流线 向内倾; ②在后缘偏斜的气流汇合,压强 相同,展向分速相反,形成漩涡 面; ③漩涡相互诱导,顺下游方向向 上卷起,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涡 线,涡线环量强度相等,称为尾 涡面或自由涡面。
二、升力线理论 — 非椭圆机翼气动力特性(续)
(1)翼剖面形状几何相似; 两个不同展弦比机翼:1,2 (2)两机翼无空气动力扭转;
(3)翼剖面升力线斜率相等。
Cy1
1
Cy
Cy
1
11
a1
Cy2
1
Cy
C
y
2
12
a2
Cy1 Cy2
升力面理论 机翼中弧面上连续布置基元漩涡
形成与机翼形状相同的漩涡面
三、升力面理论-涡格法
假设: ①理想流体; ②将机翼视为平板翼。
步骤: ①将机翼沿展向、弦向划分为若干网格; ②在各网格1/4弦线处放置一马蹄涡; ③网格控制点取在3/4弦线中点处; ④计算马蹄涡对控制点的诱导速度; ⑤代入机翼表面气流与机翼表面相切边界条件; ⑥求解网格处的涡强度; ⑦由库塔儒氏定理求升力。
i 1
i 1
⑦由库塔如儒氏定理求升力。
n
Y Vizi i 1
如图两薄翼,在1km高度以100m/s速度飞行,攻角为2度, 试用涡格法计算此时的升力系数、俯仰力矩系数及焦点位置
20
l
1l
l
2
3l 6l
四、后掠翼低速气动特性-无限翼展斜置翼低速绕流
无限翼展斜置翼低速绕流呈S型
五、机翼亚音速气动特性-升力及力矩特性
五、机翼亚音速气动特性-阻力特性
阻力构成: Cx Cxxi (型阻) Cxi (诱导阻力)
Cxxi 2(Cmc )M 0 c M
Cxi
AC
2 y
五、机翼亚音速气动特性-阻力特性
阻力构成: Cx Cxxi (型阻) Cxi (诱导阻力) Cxxi 2(Cmc )M 0 c M
l 2
S
Cy Cy
Cy
a
Cy
Cy
dCy d
1
Cy
C
y
Cy
机翼诱导阻力系数:
Cxi Cy
Cy2
Cy
1
C
y
Cy
a
椭圆机翼气动特性:
① Cy ; Cy ② Cxi与 Cy2成正比,与 成反比。 ③ 力矩特性?
cos cos
(z) 0
1
2z l
2
Y (z) V0
1
2z l
2
升力分布为椭圆
d d
Vy
(
z
)
1 4
l 2 d l 2 ( z)
0 l 2
4 l 2
4
l2
d
1
2 l
2
(
z)
有限翼展机翼的等换公式:
a2
a1
Cy
1
2
2
11 1
Cxi 2
Cxi 1
C
2 y
1
2
2
1 1 1
二、升力线理论 — 非椭圆机翼气动力特性(续)
二、升力线理论 — 失速特性
失速特性
Cy max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续)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续)
二、升力线理论 — 非椭圆机翼气动力特性
机翼升力系数:
Cy
1
Cy
C
y
1
a
机翼诱导阻力系数:
Cxi
Cy2
1
AC y 2
二、升力线理论 — 非椭圆机翼气动力特性
Cy (Cy )n cos
(Cx ) (Cxn )n cos3
四、后掠翼低速气动特性-后掠翼流动特点
翼根前段:流管粗,扩张,V ,Cp ; 翼根后段:流管变细,V ,Cp ,Cpmin 后移;
亚音速前(后)缘
或 m 1
超音速前(后)缘
或 m 1
一、主要概念回顾(续)
V
V
d d
(z) 1 l 2 d
4V l 2 z
改变了实际迎角,有效迎角为
e(z) a(z) (z)
二、升力线理论 — 升力
剖面假设:各剖面展向速度分量 以及流动参数沿展向的变化比其 他方向小得多,剖面流动为二维。
库塔-儒可夫斯基定理
R(z) Ve (z)(z)
机翼单位展长翼段升力可表示为:
Y
(z)
1 2
V2C
y
(
z)
b( z)
1
1 2
V2b( z )
C
y
a
(z)
(
z)
Y(z) V(z)
(z)
1 2
Vb( z )C y
a
(z)
(z)
d d
(z) 1 l 2 d
翼根效应:翼根剖面最小压强点后移, 升力贡献下降; 翼尖前段:流管变细,V ,Cp ,Cpmin 前移。 翼尖后段:流管变粗,V ,Cp 。
翼尖效应:翼尖剖面最小压强点前移升 力增加。
翼尖先失速
四、后掠翼低速气动特性-后掠翼气动特性
后掠翼升力系数变小; 升力系数最大值移向梢部; 大展弦比后掠损失更大; 局部焦点位置发生变化。
Vy
( )
0 2 l
cosd 0 cos cos
0 0 2 l 2l
(z) Vy (z) 0 V 2lV
l ?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机翼形状)
无扭转机翼 a (z) 为常值
e(z) a(z) (z) C
d d
dVy (z)
d 4 (
z)
d d
Vy
(
z)
1 4
l 2 d l 2 ( z)
二、升力线理论 — 诱导速度(续)
Z剖面处速度发生改变,有效速度
Ve (z) V Vy (z)
出现下洗角: (z)
(z) arctan Vy (z) Vy (z)
Cy max
二、升力线理论 — 失速特性
失速特性 椭圆机翼
(z)
C y ( z)
Cy max
Cy max
矩形机翼
①几何扭转 ②前缘缝隙
梯形机翼
一起失速
翼根先失速
翼尖先失速
三、升力面理论
升力线理论 ①未考虑粘性影响,不能应用于大攻角; ②不能应用于后掠(前掠)梯形翼; ③不能应用于小展弦比机翼。
x2 x2 z2 z
z1
1
z
1
x1
x1 x
x2
z1
z
z2
1
z
1
x2
x2 x
x2
z2
z
⑥求解网格处的涡量
n
n
Vyi V sin a Vyi Va 0
四、后掠翼低速气动特性-后掠翼失速特性及改善
翼尖先失速
翼根、翼尖效应使得翼尖剖面 处的升力变大;
上翼面翼尖区压强低,气流展向 流动使翼尖区域附面层变厚。
改善措施 新型设计
减小翼尖区域迎角: ①翼尖采用失速迎角较大翼型; ②采用几何扭转; ③适当减小根梢比;
减小翼尖区域附面层厚度: ①上表面安装翼刀; ②翼尖区安装涡流发生器; ③采用前缘锯齿或前缘缺口。
§2-7 机翼的超音速气动特性
一、主要概念回顾
前、后马赫锥
来流马赫角 tan
1
M
2
1
依赖区 影响区
前马赫锥 后马赫锥
前缘:机翼与来流方向平行直 线段首先相交的边界;
后缘:第二次相交的边界; 侧缘:与来流平行的边界;
一、主要概念回顾(续)
超(亚)音速前(后)缘
m t g c t g t g t g K
第二章 机翼的气动特性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机翼的几何参数 翼型的低速气动特性 翼型的亚音速气动特性 翼型的超音速气动特性 翼型的跨音速气动特性 机翼的低速、亚音速气动特性 机翼的超音速气动特性 机翼的跨音速气动特性 小展弦比机翼的气动特性
y
V
附着涡面
马蹄涡
自由涡面
直匀流
x
气动模型
z
二、升力线理论 — 气动模型
假设: ① b L ,大展弦比机翼; ②机翼每个剖面1 4 弦线连线垂直于来流。
附着涡面
马蹄涡
自由涡面
直匀流
气动模型
二、升力线理论 — 诱导速度
微段 d上涡强为:d d d
d
对任一点z处的下洗速度为:
三、升力面理论-涡格法(续)
④计算马蹄涡对控制点的诱导速度
Vyi
i
4
x2
x z1
z
1
x1
x z2
z
x2
x1
x1
x
z2
z1
z1
z
x2
x1
x2
x
z2
z1
z2
z
x1 x2 z1 z
思考:负升力时绕流图画?
一、大展弦比直机翼的低速绕流图画(续)
定性分析升力(环量)特点:
①环量沿展向变化:
翼端处,上下压力差为零,zl 0 ;
中间剖面最大,z0 。 max
2
②后缘自由涡面,会引起向下诱导速 度。
二、升力线理论 — 气动模型
假设: ① b L ,大展弦比机翼; ②机翼每个剖面1 4 弦线连线垂直于来流。
Y(z) R(z) cos (z)
Ve (z)(z) cos (z) V(z)
l2
Y l 2 V(z)dz
l2
V
( z )dz
l 2
二、升力线理论 — 诱导阻力
X (z) Y(z) tan (z)
V(z) (z)
由
(z)
1 2
Vb(
z)C
y
a
(
z)
(
z)
0
1
2z l
2
1 2
Vb(
z)C
y
C
取z=0,则 C 0
1 2
C
yb0V
b2(z) z2
b02 l 22 1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气动特性)
升力特性:
l 2
Cy(z) Cy a (z) (z)
C
y
a
Cy
Cy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续)
机翼升力系数:
Y
Cy
1 2
V2 S
l l
2 2
Cy
(
z
)
1 2
V2
b(
z
)dz
1 2
V2
S
l2
b(z)dz
Cy
Y
V
(z)dz
l 2
l2
V0 l 2
1
2z l
2
dz
l 2
V
0
sin4Y Vl
Y
1 2
V2Cy S
0
2V SC y
l
(z) 0
2lV
机翼剖面升力系数:
(z) CyS Cy l2
(a) XF10F-1
变后掠角机翼飞行器
(b) F-111
五、机翼亚音速气动特性-升力及力矩特性
戈泰特法则推广到三维
Cy y(, tg,)
xp xF x(, tg,)
两种翼组合数
,tg, 相同,则
C
y
和xp
相同。
五、机翼亚音速气动特性-升力及力矩特性
4V l 2 z
(z)
1 2
Vb(
z
)Cy
a
(z)
1 4V
l2
d d
d
l 2 z
普朗特有限翼展机翼环量分布的积分微分方程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诱导速度)
z
l 2 l 2
l2
Xi l 2 V(z) (z)dz
l2
V
(z) (z)dz
l 2
诱导阻力:有限翼展机翼 三维效应 自由涡 有效迎角减小
二、升力线理论 — 确定环量 (z)
无限翼展机翼升力系数:
Cy (z) Cya (z)
有限翼展机翼剖面升力系数:Cy(z) Cye(z)
§2-6 机翼的低速、亚音速气动特性
思考:翼端加一对小翼?
一、大展弦比直机翼的低速绕流图画
5 1/4 0 正升力时绕流
一、大展弦比直机翼的低速绕流图画
5 1/4 0 正升力时绕流
绕流特点(翼端效应): ①翼型的高压从翼梢向上翻,使 下翼面流线向外倾,上翼面流线 向内倾; ②在后缘偏斜的气流汇合,压强 相同,展向分速相反,形成漩涡 面; ③漩涡相互诱导,顺下游方向向 上卷起,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涡 线,涡线环量强度相等,称为尾 涡面或自由涡面。
二、升力线理论 — 非椭圆机翼气动力特性(续)
(1)翼剖面形状几何相似; 两个不同展弦比机翼:1,2 (2)两机翼无空气动力扭转;
(3)翼剖面升力线斜率相等。
Cy1
1
Cy
Cy
1
11
a1
Cy2
1
Cy
C
y
2
12
a2
Cy1 Cy2
升力面理论 机翼中弧面上连续布置基元漩涡
形成与机翼形状相同的漩涡面
三、升力面理论-涡格法
假设: ①理想流体; ②将机翼视为平板翼。
步骤: ①将机翼沿展向、弦向划分为若干网格; ②在各网格1/4弦线处放置一马蹄涡; ③网格控制点取在3/4弦线中点处; ④计算马蹄涡对控制点的诱导速度; ⑤代入机翼表面气流与机翼表面相切边界条件; ⑥求解网格处的涡强度; ⑦由库塔儒氏定理求升力。
i 1
i 1
⑦由库塔如儒氏定理求升力。
n
Y Vizi i 1
如图两薄翼,在1km高度以100m/s速度飞行,攻角为2度, 试用涡格法计算此时的升力系数、俯仰力矩系数及焦点位置
20
l
1l
l
2
3l 6l
四、后掠翼低速气动特性-无限翼展斜置翼低速绕流
无限翼展斜置翼低速绕流呈S型
五、机翼亚音速气动特性-升力及力矩特性
五、机翼亚音速气动特性-阻力特性
阻力构成: Cx Cxxi (型阻) Cxi (诱导阻力)
Cxxi 2(Cmc )M 0 c M
Cxi
AC
2 y
五、机翼亚音速气动特性-阻力特性
阻力构成: Cx Cxxi (型阻) Cxi (诱导阻力) Cxxi 2(Cmc )M 0 c M
l 2
S
Cy Cy
Cy
a
Cy
Cy
dCy d
1
Cy
C
y
Cy
机翼诱导阻力系数:
Cxi Cy
Cy2
Cy
1
C
y
Cy
a
椭圆机翼气动特性:
① Cy ; Cy ② Cxi与 Cy2成正比,与 成反比。 ③ 力矩特性?
cos cos
(z) 0
1
2z l
2
Y (z) V0
1
2z l
2
升力分布为椭圆
d d
Vy
(
z
)
1 4
l 2 d l 2 ( z)
0 l 2
4 l 2
4
l2
d
1
2 l
2
(
z)
有限翼展机翼的等换公式:
a2
a1
Cy
1
2
2
11 1
Cxi 2
Cxi 1
C
2 y
1
2
2
1 1 1
二、升力线理论 — 非椭圆机翼气动力特性(续)
二、升力线理论 — 失速特性
失速特性
Cy max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续)
二、升力线理论 — 椭圆环量分布无扭转机翼(续)
二、升力线理论 — 非椭圆机翼气动力特性
机翼升力系数:
Cy
1
Cy
C
y
1
a
机翼诱导阻力系数:
Cxi
Cy2
1
AC y 2
二、升力线理论 — 非椭圆机翼气动力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