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word版本

合集下载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简介
本文档是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适用于新人教版必修2教材。

教案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内容无法确认的内容不会被引用。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提供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必修2教材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内容
教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单元概述:简要介绍该单元的主题和目标。

2. 教学目标:明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出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 教学内容和组织:详细描述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等。

5. 教学过程:分步骤地描述该单元的教学过程,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任务。

6. 教学评价:提供该单元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评估。

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本教案的指导,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

备注
本教案是按照简单策略编写的,没有法律复杂性的问题,作者具有法学硕士学位,能够提供有帮助且创意的指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系列一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系列一

4.1工业的区位选择【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对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对实例进行恰当的分析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开篇之作。

一方面,它与上一章教材中“农业的区位选择”遥相呼应;同时也是后面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以举例形式介绍了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又以“案例1: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活动”、“阅读: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等来进行分析、说明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关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来进行分析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2、通过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为家乡的生产建设服务,树立热爱家乡的信念。

【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在上一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而我们知道农业和工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

高中地理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第2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第2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理由。

1。

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综合思维)2。

实例分析,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

(地理实践力)3.对比分析,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

(综合思维)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人类的反思认识2.可持续发展(1)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错误!(3)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必由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动(1)消除贫困①原因: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②地位: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2)发展绿色经济①目标{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②我国的探索:(3)提倡可持续消费①基础: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②目标: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特别提醒]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然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认可。

()(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3)公平性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4)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公众对政府起监督作用。

( )(5)与“绿色经济”相对的是()A.红色经济B.黑色经济C.褐色经济D.灰色经济提示:(1)×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认可.(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1)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工业区的特点、条件4.掌握美国的“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广州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2.联系家乡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二、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三、教学难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3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提出问题: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板书: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5页第一自然段,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和特点)“一”一个核心:大型企业“二”两个区位条件:煤、铁总结:传统工业“三”三个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四”四个典型地区“五”五个工业部门德国鲁尔区:指导学生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图”,思考下列问题:(1)在图中找出鲁尔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2)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越的区位条件?(从资源、交通、市场分析)(3)鲁尔区工业集聚带来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鲁尔区的经济带来什么的影响?(4)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5)鲁尔区综合整治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师生探讨:①结合课文和图4.9说一说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什么?②鲁尔区没有铁矿,它邻近的其它国家有没有铁矿?③找出流经鲁尔区和其附近的河流,有没有运河?这能说明什么问题?鲁尔区的水上交通便利,陆上交通如何?④鲁尔工业区分布欧洲的哪一部分?这里的经济状况如何?对鲁尔区的工业产品销售有何影响?总结板书: 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充沛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师生探讨:①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②煤炭工业衰退对钢铁工业有什么影响?钢铁工业衰落还有其它什么原因?③鲁尔区的工业集聚会产生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地的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鲁尔工业区衰落原因的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师生探讨: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对症下药开始了综合整治。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4.深入思考乡村和城镇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绿色发展,从我做起”为主题,设计一份环保宣传海报。要求突出乡村和城镇环保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关注并参与环保行动。
5.观看一部关于乡村和城镇发展的纪录片,如《乡村中国》等,并结合本章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体现纪录片中的乡村和城镇发展现象,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地图阅读与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工具研究乡村和城镇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乡村或城镇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原因。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每位学生绘制一幅乡村或城镇发展规划图,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要求运用地图符号和地理信息技术,展示规划思路。
-通过地图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3.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
-对于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组织、功能差异等难点内容,教师应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提出与乡村和城镇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和城镇图片、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特征。
-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的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结合GIS等软件,指导学生进行乡村和城镇空间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

地理必修⼆新⼈教版教案地理必修⼆新⼈教版教案 作为⼀名教职⼯,往往需要进⾏教案编写⼯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动⽅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地理必修⼆新⼈教版教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新⼈教版教案1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即运⽤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

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 海⽔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更加具体、深⼊的学习,是学习的⽬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教学⽬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标定为以下三⼤⽅⾯: 1。

知识与技能⽬标: (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的影响; (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候的不同作⽤,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

过程与⽅法⽬标: (1)充分运⽤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1)通过学习,树⽴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洋流对⽓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些特殊⽓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类的渔业⽣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候的影响。

确定这⼀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候形成的原因之⼀,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候类型的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课题 1.1人口数量的变化设计教师罗兆旭授课教师时间第周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点难点重点: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步:尝试练习尝试练习学案上的试题第二步:考点扫描:考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考点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第三步:写学案记知识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1)总趋势:不断增长.(2)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不平衡.(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见学案)A、从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看:亚洲人口增长最多B、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非洲人口增长最快(2)国家之间的差异(见学案表格)知识点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先学后教, 先试后导(3分钟)目标定向(1分钟)学生说出考点教师补充第一课时主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 学生限时记忆, 然后马上验收默写考试教学反思:板书设计:学校名录参见:http:// /wxt/list. aspx? ClassID=3060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收入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4.发展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构建网络第七步: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教学过程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教材处理师生活动3.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较少 , 相距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距离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四步: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构建网络第七步: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知识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3.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策略(1)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 减少城市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四步: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构建网络第七步: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区位条件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暖湿, 光热充足, 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土壤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较好区位条件区位优势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 农场规模大交通交通发达、便利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科技科技水平高, 牧草和畜种优良政策政府鼓励扶持第四步: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构建网络第七步: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体验收获(5分钟)学校名录参见:http://www.zxxk. com/wxt/list. aspx? ClassID=306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教案第一章人口与城市课时一人口与城市课前预习1.了解我国现今的城市化进程,并熟悉悉与城市化相关的有关概念。

2.理解我国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

课堂讲解1.学生必须学会对人口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2.介绍我国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

3.介绍全球城市化进程和趋势,学生需了解国际经济和社会投资对城市化过程的影响。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提高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并在课后完成相关作业。

课时二城市与城市规划课前预习1.学生需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走向。

2.所学习内容中涉及到的城市规划概念、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及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课堂讲解1.介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2.讨论不同城市规划的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3.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城市规划,并学习目前流行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了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的城市规划方法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课时三区域经济发展课前预习1.学生必须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局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2.学生必须了解城市、农村和地区(如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影响。

课堂讲解1.在学习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局部经济发展的因素之前,学生必须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2.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预测/局部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预测。

3.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影响。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局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影响。

同时,学生将在课后完成和巩固相关知识的练习。

第二章农业与农村课时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课前预习1.学生将了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2.学生将了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改革有何关联,并了解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经济中的角色。

课堂讲解1.介绍农村改革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并了解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经济中的角色。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3. 掌握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3. 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授予(30分钟)(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2)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a. 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b. 地球的外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c. 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形成原因和影响(40分钟)(1)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对地貌的塑造和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b. 砂土石沉积的原因和影响:介绍砂土石沉积的形成原因和相关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河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通过介绍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的关系。

b. 水汽和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讲解水循环和云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水汽的循环对降水和气候的影响。

(3)生物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物种适应机制,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1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说明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说明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稳定的双重性。

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人口的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整体的知识结构上看,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可以说本节在全章节中起到总结本单元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教材由“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最大值)、“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最佳值)这样两个标题的对比,可以很好地揭示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

显然,最佳值小于最大值。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word版,50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word版,50页)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3章+第1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Word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3章+第1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识记农业区位、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学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重难点) 3.掌握农业地域的形成及特点。

(重点)教材整理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阅读教材P42至P44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主要区位因素3.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4.区位选择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正误判断:(1)农业区位就是影响其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

( )(3)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起决定作用。

( )【提示】(1)×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相比之下,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3)×自然因素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一方面,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可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另一方面,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可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教材整理2农业地域的形成阅读教材P45至P46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成因: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混合农业(1)生产方式: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2)典型地区: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其经营方式是种植小麦和牧羊相结合。

正误判断:(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 )(2)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

( )(3)一个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以后就不会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200000×(1+2%)10=24.38万(人)24.38万×1.7%=4144(人)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题呢?(学生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

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提问:人多且增长快的国家又采取什么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人口增长的趋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

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表。

)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为什么?(学生回答)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

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

教学后记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那么人口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师:请看下面的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1、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贫瘠的地区,人烟稀少。

而水、热条件比较好的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

2.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

3.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

4.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

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师:对,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希望从自然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迁到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其次,自然灾害也会成为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要素它们是怎样影响人口迁移的呢?(生讨论,师总结)(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

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的物质条件。

人类生活、生产要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着人类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最稠密地区。

至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不足、土壤肥力的衰竭而迁移。

(4)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发展成为人口的聚居地,如攀枝花、大庆。

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的重要原因。

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